她摘子宮後漏尿?醫:與子宮無關…是骨盆底肌肉鬆弛
一名44歲女子在社群平台分享摘除子宮後出現打噴嚏就漏尿、膀胱下墜感等問題,引發網友熱議。對此,謝筱芸醫師出面闢謠,強調女性漏尿問題與子宮存在與否無關,而是骨盆底肌肉鬆弛所致。
此事源於社群平台Threads上一篇「44歲摘除子宮—噩夢的開始」的貼文。文中女性表示因子宮肌瘤增生而摘除子宮,術後只要稍微咳嗽或打噴嚏就會漏尿,只好每天穿緊身褲或束腹帶縮緊腹部以減輕尿意。該女子認為子宮能幫助頂住胃與膀胱,摘除後導致膀胱下墜感,且體力明顯變差,影響工作表現,引發不少網友討論。
台中榮總婦女醫學部主治醫師謝筱芸在臉書發文解釋,漏尿問題主要是骨盆底肌肉鬆弛造成,與子宮有無並無直接關聯。懷孕、生產、肥胖、長期便祕或咳嗽都可能導致骨盆底肌肉鬆弛,反而有些人因子宮肌瘤壓迫膀胱,在摘除子宮後排尿情況獲得改善。
謝筱芸特別提醒,許多人誤以為穿束腹帶能防止漏尿,但這種做法只會增加腹壓,使症狀更加嚴重,應該避免。對於網傳文章中提到「胃和膀胱會掉下來」的說法,謝筱芸也給予明確糾正,子宮位於骨盆腔,而胃則在橫膈膜下方,中間隔著腸子與內臟脂肪層,兩者相距甚遠。
「女性在子宮摘除術後若感覺陰道鬆弛或下墜,那是陰道頂端脫垂,與胃掉下來完全無關。」謝筱芸解釋,若醫師在術前發現患者有陰道鬆弛問題,可以在切除子宮的同時進行骨盆底肌肉修補手術。
關於體力變差的疑慮,謝筱芸強調,子宮並非雌性荷爾蒙的來源,真正分泌荷爾蒙的器官是卵巢。只要卵巢功能正常,雌性荷爾蒙與新陳代謝就不會明顯下降,體力也不會因此受到太大影響。女性在子宮摘除術後若感到疲倦,多半是處於手術恢復期或有長期貧血問題,應檢視飲食與營養攝取情況,讓身體逐步恢復。
延伸閱讀
地價稅11/1開徵!今年未調整公告地價 924萬戶徵986億
王仁甫認當兵是義務「不值得嘉獎」 許孟哲消失一年服役被虧:少他沒感覺
沉默殺手!53歲貨車司機久坐突發「肺栓塞」險喪命
其他人也在看

超多人不知道!「1飲品」喝多腎會壞 醫示警:是粒線體毒物
腎臟是人體重要的器官,醫師洪永祥在臉書發布貼文,表示當粒線體健康時,腎臟的每個細胞就能夠穩定運作,一旦出現問題腎臟會缺電進而有所損傷。洪永祥表示,當粒線體功能受損或是失衡,可能會導致慢性腎病。建議可以少吃止痛藥、避免長期暴露於重金屬、少喝含糖飲料、戒菸,這些方式都能實際的保護粒線體。
鏡報 ・ 1 天前
5款地雷宵夜曝!醫:我睡前3小時絕不碰食物
[NOWnews今日新聞]有不少人因為工作關係,或者因為嘴饞而在睡前吃宵夜,營養功能醫學專家劉博仁整理了五種常見的宵夜地雷食物,並稱這些食物容易造成腸胃不適、血糖波動或增加體脂肪,建議宵夜份量要小、最...
今日新聞NOWNEWS ・ 1 天前
女性月經異常或不孕 醫:子宮「這些問題」恐是元兇!子宮鏡助力揪出病灶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嫊雰報導】女性若持續出現月經異常,如嚴重經痛、經血量過多,或有懷孕困難、易流產等狀況,可能是子宮病灶惹禍!惠心婦產科小兒科診所吳彥蓁醫師建議,若女性朋友長期飽受上述婦科問題困擾,應及早就醫掌握身體狀況。臨床上常見利用「子宮鏡」處理子宮腔內病灶,如子宮內膜息肉或增生、子宮肌瘤、子宮腔沾黏等,亦可用於診斷前的檢查,吳醫師也為大家進一步說明相關須知。 這些常見症狀代表子宮恐有病灶 高風險族群要警惕 吳彥蓁醫師指出,子宮病灶的警訊包括明顯經痛、經血量突然增加、出現大血塊,或兩次月經間仍有異常出血,且症狀持續數月。此外,備孕超過一年未成功懷孕,或反覆流產,也需警覺可能是子宮內膜肌瘤、息肉,或子宮腔內沾黏、中隔等問題所致。體重過重、多囊性卵巢患者,以及乳癌患者因藥物治療導致子宮內膜異常增厚、長期不規則出血等,同樣屬於高風險族群。 「子宮鏡」直接觀察子宮內部 分診斷、治療2類型 子宮鏡檢查透過將細小的內視鏡放入子宮內,讓醫師可直接觀察子宮內環境。吳彥蓁醫師說明,子宮鏡臨床上分為診斷性和治療性兩種。前者用於確認子宮內膜有無息肉、肌瘤、沾黏、慢性發炎等,不需全身麻醉,一般約3至5分鐘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散步能養大腦?10年追蹤研究:長期步行者反應更快 認知功能更清晰
【健康醫療網/記者趙正瑋外電報導】每天規律走路,不僅能強健心肺、控制體重,還能幫大腦「延緩老化」。CNN報導表示,即使只是每天多走一點點,長期下來都能顯著降低認知功能退化的風險,尤其對具有阿茲海默症遺傳傾向的人,效果更為明顯。運動不必激烈,「每天起身走幾步」就可能是預防失智的關鍵起點。 長期步行者反應更快 思考更清晰 據阿茲海默症協會國際會議(AAIC)的研究顯示,研究團隊追蹤近3,000名70至79歲長者長達10年,調查他們的日常步行習慣。結果發現,那些多年保持或逐漸增加步行時間的人,在思考速度與執行功能測試中表現顯著優於久坐者。 研究共同作者、加拿大卡加利大學運動機能學助理教授巴哈(Dr. Cindy Barha)指出,隨著年齡增長,久坐時間會變長、活動量減少,但只要在坐著的時間中,刻意安排幾次短暫步行,就能有效打斷久坐行為,對大腦非常有益。 同時,巴哈博士強調,重點不是一次走多少,而是要讓身體「常常動起來」,即使分散在一天多次短走,也能發揮效果。 阿茲海默症與遺傳風險 步行能改變命運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退化型失智症之一,起因於大腦內β類澱粉蛋白斑塊的堆積,造成神經細胞間訊息傳遞
健康醫療網 ・ 13 小時前
高蛋白飲輸了!運動後吃「它」更能長肌肉、抗發炎、護腸道
許多人運動後會補充香蕉或高蛋白飲料,藉此增肌並補充能量,但最新研究指出,希臘優格是更好的選擇,因為不僅蛋白質高、含糖量低,還具有額外的抗發炎與肌肉修復功效。健康的腸道環境有助於抑制發炎物質生成,讓肌肉恢復更迅速。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坣娜胰臟癌逝⋯「9成患者1年內死亡」腹痛要注意 醫示警7大高風險族群
歌手坣娜(本名蔡宜樺)於16日因胰臟癌辭世,享年59歲,消息一出震驚演藝圈與粉絲。坣娜約在2、3年前確診胰臟癌,病情惡化迅速。事實上,胰臟癌有「癌王」之稱,醫師提醒,高達85%的胰臟癌在初次診斷時就已無法開刀,而9成的患者會在一年之內會死亡。早期大部分都沒有症狀,腫瘤一般大到一定程度才會出現腹痛,甚至背痛,有7大族群是高風險,要特別留意。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豬肉禁宰新北加強禽肉供應 交易量略增價格穩定
(中央社記者黃旭昇新北29日電)新北市政府農業局今天表示,因應中央公布豬肉禁宰禁運措施,協調新北市家禽運銷合作社加強供應禽肉,因應民生所需。統計本月下旬交易量較中旬增加約2成8,目前價格穩定。
中央社 ・ 1 天前
輕熟女滿臉痘? 「光動力治療」大幅改善症狀!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33歲的林小姐,臉部出現多處疼痛的紅色丘疹及膿皰,開始不以為意,然而病灶卻逐漸增多且惡化。後續至奇美醫療財團法人奇美醫院皮膚科暨醫學美容中心主治醫師陳麒亘門診就診,進而發現肝臟酵素異常,進一步安排肝功能治療後,以「光動力治療」及口服A酸治療,持續改善症狀。 痤瘡成因先天後天都有 形態多樣分布臉、胸、背 陳麒亘醫師說明,痤瘡的病理複雜,常提及為毛囊過度角質化、毛囊皮脂腺內微生物過度繁殖、皮脂分泌過多、先天和後天免疫的發炎機制四大因素。常見的高風險族群包括有痤瘡家族史、青春期族群、BMI偏高或油性肌膚等。 痤瘡的病灶形態多樣,常見有黑頭粉刺(開放性粉刺)、白頭粉刺(密閉性粉刺)、丘疹、膿皰、結節和囊腫等,最常出現在臉部,也可能發生在前胸與上背。 痤瘡分五級 依嚴重程度治療及用藥 病灶可能會伴隨疼痛或搔癢等不適感,甚至留下疤痕或色素沉澱。根據臺灣皮膚科醫學會痤瘡臨床指引,痤瘡分為五級,從第0級無病灶最輕微,到第4級非常嚴重的痤瘡,醫師會依據病灶型態與分布來判斷嚴重程度。 陳麒亘醫師表示,上述患者針對較嚴重的病灶進行痘痘針治療,並使用外用A酸及口服抗生素,但改善效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惡鄰綁匪藏狗洞1/勒贖電話開價2千萬元 來電12次第一通就露馬腳
1998年7月20日傍晚,新北鶯歌一名就讀幼兒園大班的陳姓男童,放學後沒有回家,家長焦急地詢問老師,老師表示,男童確實有搭上娃娃車,並由隨車老師牽下車,幫忙按了2樓住家的門鈴,1樓大門打開後,老師親眼看著孩子進門才離開。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譚敦慈曝親戚20多歲就大腸癌「愛吃1食物」她絕不碰 醫:1級致癌物很多人天天吃!
大腸癌不再是中老年人的專利!台灣每年新增1.7萬名患者,年齡層更有明顯下降的趨勢。有「無毒教母」之稱的長庚醫院資深護理師譚敦慈就分享,自己一位表妹婿,20多歲時就確診大腸癌。他的日常飲食除了重油重鹹,
健康2.0 ・ 1 小時前
坣娜胰臟癌逝!研究揭「1物」超毒:大增罹癌風險
歌手坣娜於16日因胰臟癌病逝,享年59歲,消息一出震驚演藝圈與粉絲。醫師錢政弘表示,一般提到胰臟癌,會先想到糖尿病,但一篇針對成年女性得胰臟癌的研究發現,有抽菸者的罹癌風險多1.5倍。兒童時期曾吸二手菸者多1.47倍;有抽菸且在生活中吸二手菸者多1.68倍;有抽菸且在兒童時期吸二手菸的人更多出2.8倍,相當驚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2 小時前
日本人胰臟癌發生率高!醫揭「1飲食習慣」釀禍
歌手坣娜罹胰臟癌辭世,享年59歲,胰臟癌再度受到關注。胃腸肝膽科醫師錢政弘表示,胰臟癌是國人癌症死因的第7名,而以鄰近的日本來看,其飲食雖常被認為養生,不過數據顯示,日本胰臟癌發生率也很高,主要與飲食有關,其「甜食」大多特別甜。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9 小時前
發現已晚期!坣娜罹「癌王」胰臟癌逝 醫揭「5症狀」是警訊
歌手坣娜罹胰臟癌病逝,「癌王」胰臟癌再度引起關注,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多數確診時已屬晚期。胰臟科醫師林相宏表示,若出現腹痛、背痛、噁心想吐、糖尿病、黃疸皮膚癢,須小心是否為胰臟癌,另外,也要特別注意脂肪胰,恐是造成胰臟癌的風險因素之一。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1 小時前
紅斑性狼瘡好發女性 出現這警訊應立刻就醫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朱代東/花蓮報導 圖:大林慈濟醫院賴寧生院長是國內免疫治療權威/大林慈濟醫院提供 繼港星周海媚之後,已引退的女歌手坣娜,也被證實長期受紅斑性狼瘡困擾,於日前過世;花
好醫師新聞網 ・ 1 天前

從85→55kg驚人變身!韓妞「吃飯改變1件事」輕鬆甩肉30公斤,還能喝可樂吃炸雞不復胖!
想減肥又不想放棄快樂人生?這位韓妞徐宥真(Seoyujin音譯)從85kg→55kg,狂甩30公斤,還能開心喝可樂、吃炸雞!她靠的不是節食,而是掌握「4個關鍵瘦身祕訣」,體脂一路掉、皮膚還變
女人我最大 ・ 1 小時前
坣娜傳不敵「癌王」!名醫曝8高危險群
玉女歌手坣娜驚傳早在本10月16日因胰臟癌病過世,享壽59歲,震驚演藝界。醫學專家指出,其實胰臟癌是難以對付的「癌王」,因為早期症狀相當不明顯,且被認為是腸胃疾病,到末期才發現,為時已晚。不過有醫師分享早期胰臟癌的「唯一明顯警訊」,另外強調「8類高風險群」也要當心!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海鮮控注意!台人愛吃的「2類水產」重金屬超標,吃錯部位恐加速罹癌
海鮮向來是國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味,富含豐富的蛋白質與多種營養素,深受大眾喜愛。然而,消費者權益保護基金會最新檢測發現,國人愛吃的旭蟹和丁香魚等水產存在重金屬超標問題,長期食用恐對健康造成威脅。對此,
食尚玩家 ・ 3 天前
癌症年奪5.3萬命!醫揭「癌前9警訊」:老是睡不飽慘了
癌症是國人十大死因之首,一年就奪走5.3萬條人命。醫師黃軒表示,事實上,在人未確診罹癌之前,就會出現9大現象,例如長期疲倦、咳嗽2週不癒、長期胃灼熱、腹脹不退(尤其女性)、夜間腹痛等9大現象,因此,每次莫名疲倦、咳嗽治不好、持續胃灼熱,都可能是身體在發出求救的訊號。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