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普發現金一萬元」:政治攻防下,「還稅於民」會常態化嗎?
台灣政府即將向全民「普發現金一萬元」,預計2360萬名合資格民眾最快11月中旬收到匯款。
這是繼2023年後,當地第二次啟動普發現金政策,也是金額最高的一次。此次政策被視為政治攻防下的財政操作,是執政在「大罷免」失利後回應民意壓力所作出的妥協。
除了政治效益,外界也關注普發現金的經濟效果。多位經濟學者向BBC中文表示,有關措施可在短期內紓解民困和產生「乘數效果」,但能否惠及最受美國關稅衝擊的產業則有待觀察。
隨著政策推行,有立委提出將「還稅於民」制度化和常態化,也有聲音指要仿效澳門、香港、新加坡等地定期「派錢」——這項建議在台灣可行嗎?
政策背景
台灣政府將向民眾發放現金一萬元新台幣(247英鎊;327美元;2313元人民幣),11月5日開放民眾登記,11月12日開始入帳,預計七個月內完成。
這次「普發現金」總額為2360億元(58億英鎊;77億美元;545億元人民幣),不設排富條款,合資格領取者將涵蓋具台灣戶籍、居留許可或永久居留證者,包括外籍配偶、派駐海外人員及其眷屬,以及2026年4月出生的新生兒。
有關政策是《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的一部分,立法院在10月17日三讀通過,總統賴清德10月23日公告。行政院長卓榮泰表示,推出該條例是由於台美關稅談判尚未有結論,要因應國際情勢變化對台灣經濟、產業、民生及國土防衛之影響。
「普發現金一萬元」源自國民團版本的特別條例,條文中刪除了原本針對台電的千億元補貼,改為直接發放現金於民。在野主張政府近年稅收超徵達1.8兆元(433億英鎊;586億美元;4000億元人民幣),應直接回饋人民。
執政的民進起初持反對態度,指國民以特別條例要求政府普發現金,恐違反《憲法》與《預算法》,也將造成政府舉債壓力、排擠財政支出。但該條例在立法院藍白兩以人數優勢通過後,民進也在「大罷免」失利的民意壓力下,逐步調整立場。
行政院隨後提出修正案,將特別預算上限提高至新台幣5,900億元。新增的預算將用於強化電力系統、照顧弱勢族群、現金發放作業費用,及預留支援受國際情勢影響的產業。
台灣過去曾多次推動類似「普發現金」的政策,形式與目的各有不同。2009年,馬英九政府因應2008年金融海嘯,推出每人新台幣3,600元(88英鎊;117美元;832人民幣)的「振興經濟消費券」,以刺激消費。蔡英文政府則在2020年與2021年新冠疫情期間,分別推出「振興三倍券」及「振興五倍券」,以振興內需。
直到2023年,台灣首次以現金形式普發,每人領取新台幣6,000元(147英鎊;195美元;1387人民幣),無需消費限制,政策主軸轉向「全民共享經濟成果」,反映政府稅收超徵與前一年經濟表現亮眼。
政治紅利
台灣民眾等待現金入帳前夕,《美麗島電子報》公布的10月民調顯示,總統賴清德的施政滿意度突破四成,達到40.1%;行政院長卓榮泰的施政滿意度也上升至37.5%,較前期成長6.3個百分點。有分析指出,民調回升與罷免案結束後政治對立情緒緩和,以及政府推動普發現金等民生政策有關。
台灣東海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峻豪向BBC中文表示,「大罷免」期間在野主張普發現金,成功吸引選民支持,成為藍白陣營罷免案全勝的重要因素之一,民進當時則將焦點放在「抗中保台」,相對弱化民生議題,最終被迫跟進此一「無法迴避的政策」,雖然此舉未必能提升執政的民意支持,但至少不會像過去那樣造成扣分。
他進一步指出,儘管普發現金在短期內具政治吸引力,但從長遠來看,未必能在選舉中轉化為穩定支持。過去國民兩執政期間皆曾推動類似政策,歷史經驗顯示,選民接受補助後不一定改變投票行為,普發現金更像是「實用主義的過客」。
隨著政治議題快速更迭,張峻豪認為,民眾的關注焦點已逐漸轉向樺加沙颱風災後的重建、非洲豬瘟防疫等議題。普發現金的討論熱度已逐漸退燒,成為台灣政治攻防中翻過的一頁。
台灣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劉嘉薇向BBC中文表示,台灣民眾普遍樂見「普發現金一萬元」政策,認為此舉有助於紓解生活壓力並回應稅收超徵。然而她指出,該政策最初由在野主張推動,民進政府起初反對,最終轉而配合執行,反映出執政在民生經濟議題上的被動角色。
她補充,雖然《因應國際情勢強化經濟社會及民生國安韌性特別條例》名義上回應三大挑戰——通貨膨脹、國際政經局勢變動與關稅衝擊,但目前尚未見到具體配套措施。隨著立法院新會期展開,以及「川習會」可能帶來的後續影響,政府是否能提出更具前瞻性的政策,仍待觀察。
對美關稅衝擊
這次普發現金政策在美國關稅壓力下推出,當前不少傳統產業員工面臨無薪假與物價上漲的壓力。
台灣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吳大任向BBC中文分析,將資源直接導入民間,具備一定的正面效益,但這次普發現金與疫情期間發消費券的背景不同,當時受創嚴重的是內需服務業,這次則是出口業。
「普發現金政策主要著眼於刺激國內消費,卻未提出具體措施因應出口產業的衝擊,顯示政策設計與實際經濟困境之間存在落差。」
美國政府自2025年8月7日起,對台灣出口商品實施暫時性20%對等關稅,並可能疊加原有稅率;半導體、電子與資通訊產品則尚未納入此一稅率範圍,將依美方國安調查結果另行設定。
吳大任指出,普發現金政策理論上可產生「乘數效果」,即現金進入民間後,透過消費、企業營收與所得提升,形成正向經濟循環。但在經濟不穩、家庭預算緊縮下,民眾可能將現金用於既有支出或儲蓄,導致乘數效果打折、刺激消費有限。
他續說,雖然美國對台關稅已開始實施,但半導體業仍處於豁免期,出口與信心指標尚屬穩定,相關影響尚未全面展現。普發現金可能短期有利於內需服務業,但若未來勞動市場惡化,消費意願將受抑,政策效果也將受限。
經濟效益
台灣國家發展委員會預估,此次「普發一萬元」政策將貢獻台灣 GDP 約0.415%。
行政院官員指出,過去類似政策曾帶來顯著經濟效益。2020年三倍券貢獻GDP約0.53%,創造1016億元效益;2021年五倍券則在短期內帶動1926至2013億元消費,長期產值達2500億元。2023年普發6000元現金則貢獻GDP約0.3%。
台灣經濟部長龔明鑫表示,普發一萬元實際效益仍取決於民眾是否將現金用於新增消費,而非替代原有支出。若能搭配會展、演唱會、運動賽事與觀光等非日常消費活動,預期刺激效果將優於過去。
根據Yahoo奇摩最新網路民調,民眾對於普發現金的使用方式以「日常消費」為主,占比達 33.7%;其次為「儲蓄」(19%)與「投資」(14.1%),其他選項包括繳費(9.4%)、旅遊(8.1%)、捐款(0.6%)與其他用途(3.9%)。
吳大任指出,普發現金政策的效果評估難以單從經濟表現觀察,政府目前的評估機制「很難令人信服」,政策所涉及的「乘數效果」與「替代效果」難以精確計算,牽涉到每個人的消費選擇與行為模式,若缺乏抽樣調查與實證研究,政策成效將難以具體掌握。
國立政治大學財政系教授兼系主任陳國樑向BBC中文表示,此舉是「不必要且低效的政府支出擴張」,這筆高達新台幣2,360億元的支出,可能轉化為物價上漲與金融市場泡沫,對實體經濟的刺激僅如「夏日午後短暫的陣雨」,雖可能引起短期波動,但對總體經濟結構不會帶來長久改變。
「還稅於民」常態化?
日前立法院進行總質詢時,國民立委羅明才指出,台灣今年稅收可能再度超出預算,建議政府考慮將「還稅於民」制度化,讓普發現金成為常態性政策。
行政院長卓榮泰對此回應表示,所謂「超徵」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多收稅款,而是實際徵收金額超過原先預算估算;若將稅收硬性規定用於特定用途,可能削弱政府的即時應變能力。
所謂「稅收超徵」,是指當年度實際徵收的稅款高於預算編列時的預估數,雖然國庫因此獲得超出預期的收入,但稅收超徵並不等同於財政餘裕。
財政學者陳國樑強調,稅收超徵不應被視為財政盈餘,普發現金可能對台灣的財政紀律與制度穩定造成長遠傷害。
他指出,台灣債務餘額持續上升,顯示即使稅收高於預估,整體收入仍不足以支應支出。若在此情況下仍編列預算普發現金,意味著政府需舉債,形成「債留子孫」的跨代際掠奪,也可能忽略未來的社會與經濟風險,例如能源轉型成本或國營事業虧損等潛在支出壓力。
陳國樑在2023年蔡英文政府普發新台幣6,000元現金時曾警告,「一旦盒子打開了,後果不堪設想」,如今地方政府也產生仿效中央的呼聲,是令人憂心的現象,若普發現金成為政治工具,可能削弱財政政策的長期穩定性與永續性。
針對部分政治人物與媒體將台灣與香港、澳門、新加坡的「派錢」政策相提並論,陳國樑認為,香港、澳門和新加坡的「派錢」政策建立在財政盈餘的前提下,而台灣的財政基礎與其不同。
經濟學者吳大任也指出,新加坡與香港有類似現金發放政策,但通常建立在稅收超過預期、政府財政狀況良好的前提下,台灣經濟數據表面上雖然不錯,但仍面臨潛在財政風險,例如台電虧損與能源問題,未來若需大筆支出應對,將影響政府財政調度空間。
「台灣近年兩次實施發放現金,但一般民眾多認知是短期收入增加,還未形成長期預期。」
其他人也在看

川習會後 美國會如何看待台灣? 作家:總統出訪是觀察指標
備受矚目的「川習會」昨(30)日在韓國釜山落幕,全程歷時100分鐘,川普事後表示取得滿意進展,也說沒談到台灣。對此,作家「漂浪島嶼」認為,美中談判,經濟歸經濟。但他也說,當美中進入長談期,美國會如何看待台灣?認為賴總統出訪將是一個觀察指標。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9.2萬人睡醒領錢!財政部今發第2批綜所稅退稅 總額逾15.4億入帳
[FTNN新聞網]財經中心/綜合報導財政部發錢啦!今年5、6月申報的113年度綜合所得稅第2批退稅款今(31)日正式入帳。根據財政部統計,共有9萬2071人符合資格,...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基隆嶼、潮境保育區11/1起暫封 自然復育
(中央社記者沈如峰基隆31日電)基隆市政府今天表示,隨秋冬來臨,基隆嶼及潮境保育區將從明天起進入休養期,明年4月1日起恢復對外開放,希望讓海洋資源能夠獲得喘息與修復。
中央社 ・ 1 天前
養蠶業跳脫紡織轉型生技 蠶蛹開發寵物補給品
過去,養蠶業是台灣重要經濟產業,然而隨著時間推移,一度瀕臨消失的命運,如今有養蠶業者跳脫傳統紡織,改走生技路線,在第三代接手之下,專注於過往被當作廢棄物的「蠶蛹」上,並透過技術轉移,將蠶蛹開發成有助於...
華視 ・ 18 小時前川習會協議貿易休戰 回到原點現況發展一次看
(中央社韓國釜山31日綜合外電報導)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昨天在韓國會談後達成貿易休兵,美聯社報導分析,經過數月的擺架子、爭執與威脅,兩位領導人基本上回到原點。
中央社 ・ 1 天前川普缺席APEC 習近平會晤加日領袖成為關注焦點
(中央社慶州31日綜合外電報導)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與美國總統川普達成脆弱的貿易休戰協議後,他今天在韓國舉行的亞太經濟合作會議(APEC)峰會上將成為焦點人物,並與加拿大及日本領袖舉行會談。
中央社 ・ 1 天前
普發1萬 臺銀響應政府政策再享最高500元
【記者郭襄陽台北報導】政府推動「全民+1 政府相挺」普發現金1萬元政策,將於114年11月5日起開放線上登記。臺灣銀行響應政府政策,推出「數位存款帳戶新戶限定回饋活動」,鼓勵民眾以臺灣銀行新臺幣數位存...
自立晚報 ・ 1 天前APEC部長會議發聲明 聚焦促進貿易提升供應鏈韌性
(中央社慶州1日綜合外電報導)2025年APEC經濟領袖會議今天落幕,21個會員經濟體領袖共同發表「慶州宣言」外,APEC部長級會議也在會後發表聯合聲明,強調促進貿易投資和提升供應鏈韌性等,以強化區域連結。
中央社 ・ 12 小時前62歲洪榮宏驚爆入院憔悴病容照流出 經紀人曝「重要部位」出狀況
62歲的金曲歌王洪榮宏才宣布明年1月要在高雄流行音樂中心舉辦「舊情綿綿」演唱會,沒想到今天突然在臉書曬出雙目緊閉的病容照,他寫下「預備心情;準備開刀」,讓粉絲非常擔心。洪榮宏經紀人稍早回應,是因為攝護腺的困擾動刀。洪榮宏經紀人表示:「經檢查醫師評估後,開刀才能一勞永逸。所以等候病房和開刀的通知,目前
自由時報 ・ 1 天前
限時黃金47折起、爆殺$811限量搶!滿額再送金條 只有今天折上加折
根據過去數年,金價平均每年上漲約 20-30%,金價一路上漲,黃金不只保值,更成了許多人心中最安心的投資。但要入手一件兼具設計感與收藏價值的金飾,價格常常讓人猶豫。別急,這次童樂繪金飾推出年度最強檔活動,除了下殺最低5折起外,滿額還送金條,除此之外再加碼送購物金,讓你能用最划算的價格,把幸福與價值一次帶回家!現在就是最佳買進時機,未來的你,一定會感謝現在的你。不知道怎麼下手?跟著攻略搶就對了。
Yahoo好好買 ・ 1 天前
普發1萬怎花?築間、王品教你放大術 現賺8888元還抽日本機票
普發現金1萬要來了,最快11月12日入帳,餐廳磨拳擦掌迎好市!築間餐飲推出會員大禮包,滿千元可折抵100元再抽日本沖繩來回機票;王品集團完成集章任務送8,888點,1點折抵1元;慕里諾國際餐飲推出消費滿千送百活動,抵用券贈送無上限;樂天餐飲推出「滿千送千」加碼活動。(賴俊佑)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5 小時前江蕙當年靠他挖掘!洪榮宏95歲恩師中風現況曝 闊別半世紀重逢哭慘
台語歌王洪榮宏日前探訪高齡95歲的恩師陳木,無奈歲月不饒人,陳木幾年前因中風失去語言能力,甚至連家人都難以辨認,沒想到這次一見到洪榮宏,竟能喊出洪榮宏的名字,這場橫跨半世紀的師徒重逢,更讓歌王掉下了男兒淚。陳木當年慧眼識英雄,是洪榮宏歌手之路的伯樂,他不僅是專業理髮師,還與「寶島低音歌王」郭金發組過
自由時報 ・ 1 天前
未上任先鬧失言風波 藍委苦勸鄭麗文這件事
[NOWnews今日新聞]國民新任主席鄭麗文在今(1)日全代會上正式上任,不過,鄭麗文從競選主席期間,就被視為是「紅統派」,日前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時,更語出驚人稱「蒲亭並不是獨裁者」,引發輿論譁...
今日新聞NOWNEWS ・ 14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