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不能活在虛幻中,必須面對川習會的現實交易!
美國總統川普本週將在韓國釜山與領導人習近平會談,這是川普重回執政後首度與習會面,會談主體除了美中經貿的重大議題之外,預料也將涉及台灣問題。各方高度關注川普是否將為美國利益去迎合的意旨而損害台灣利益?
川普與中國的交鋒與協商,意味著美中關係進入全新的也更加對峙的階段。全球力量版圖將因此快速重排,台灣若仍在意識形態的鏡花水月中漂浮,是否真的誤信有可靠的盟友可為倚?我們的外交是否對接了現實?我們是在看清冷酷現實,還是在與幻想為伍?若繼續沉迷於「我們是民主堡壘、盟友必挺身而出」的戲碼,台灣是否終將為這場幻覺付出代價?
美國本來就不是台灣無條件的保護,川普當政尤是如此。所謂「美國會為民主而戰」,只是浪漫幻想,在現實國際政治中是一種奢侈。華府的支持從來基於利益與風險衡量,而非信念與義務。美國戰略專家Lyle Goldstein 最近在時代雜誌發文指出,台灣可能不是「最好戰地」(good ground)。換言之,美國並不是必定會為台灣付出生命與巨額成本的國家。他提醒,美國必須設限、必須現實,而非沉迷情懷。當美中坐下談判桌,台灣其實是可被交換的籌碼,而非不可動搖的基石。
川普回歸後,這一點尤為明顯。他的核心外交邏輯是:先讓中國在貿易、技術、芬太尼、朝鮮問題上有所讓步,再談台灣議題如何處理。對台灣而言,這是一枚危險的牌局。如果我們以為只要高喊支持、只要標出反中立場,就能確保美國不會丟棄我們,那就是一廂情願,錯得離譜。當華府選擇交易式外交,把「台灣是否值得投入」作為評價標準;美國可能選擇放棄,亦可能選擇調整支持。
在這樣的國際背景中,賴政府卻繼續用政治宣示取代務實策略。「去中化」、「主體性」、「民族意識」的強調,讓內部支持沸騰、讓媒體報導熱烈,卻忽略了一個關鍵事實:外交的目的不是自我感覺良好,而是維持國家生存的空間。Goldstein就批評台灣政府代表在華府說的比做的多,他甚至將台灣代表的語調比作「像2021年的基輔政府」,他指出台灣政府自信滿滿,認為「多給我們幾批武器,北京必定不敢動手」。這種想法就在美國政策圈中被視為魯莽。
賴清德的魯莽不是僅僅語言問題,而是對戰略現實的飄移。當把最大風險、最大對手、最大賭注講成口號,而用「民主堡壘」標籤掩蓋策略的脆弱,同時把以國會決議、各州友台行動、議員訪問作為外交主體,而非跟美國的實質安全對話與軍事防備,則顯示台灣善於造勢,但不擅於守護與進擊。
賴政府的外交操作過度依賴美國,卻缺乏自身防衛體系與策略支撐。當美國開始懷疑台灣是否值得投入時,我們就站到了懸崖邊;兼而以象徵性外交替代真正對話與準備。州議會友好決議、城市互訪雖有象徵意義,但對於防止兩岸危機、對於美中談判桌上的籌碼價值,幾乎是零作用。更嚴重的是,挑釁性敘事過強、穩定信號過弱。台灣若在兩岸議題上大量使用強硬言論、宣示路線,而未同步展現降低誤判、維持現狀的意願,那麼對岸、對美都會視其為風險來源,而非穩定可信的夥伴。
在這樣嚴峻的邏輯裡,北京的對台策略變得更加清晰,也更加具體。中國大陸既不完全放棄動武,也不急於大規模開戰。它的目標是在維持現狀下逐步改變現實,從經濟併吞、軍事演習、外交孤立,到誘使台灣內部分化,削弱台灣「不可替代」的地位,中國大陸的策略是一種漸進式奪取主導權。Goldstein在其軍事分析中指出,中國已將對台作戰納入大規模登陸攻擊規劃,並把台灣海峽視為「下一場大戰的主戰場」。
北京知道,時間並非完全站在自己這邊,但更加不會站在台灣這邊。因此,它在與美國談台灣問題時,提出的框架是「只要你不讓台灣走得太遠,我就不急於實施武統」。換句話說,中國願意讓步,但目標是在談判桌上先固定台灣的選擇空間,而非等待台灣再下一步挑釁。當台灣執意強化主體性敘事、挑戰現狀,對岸就有理由加速戰略進程。
為了台灣的安全與長遠發展計,台灣必須承認,美國的支持不能視為理所當然,更不能視為無限期的安全保證。真正能保護我們的,是讓世界相信我們是穩定的夥伴而非激化者。美國若認為台灣將拖其入戰爭或製造風險,其支持便會收縮,其承諾將變得有條件。
其次,台灣必須修正賴政府過度政治化、象徵化的外交方式。外交不是秀場,安全不是選舉。政府應把重心移向,強化防衛能力、提升情報與危機溝通、降低兩岸誤判機率、與美國進行真正的安全對話,而非僅靠新聞報導與公關活動,維持象徵地位。
這不是一場意識形態之爭,而是一場國家生存與國際秩序之爭。台灣的角色若只是「民主前線樣板」,那麼當局勢需要做出讓步時,我們反而成為他人談判桌上的籌碼。台灣不能在沉迷在「只要喊出主體性與民主價值、美國就會立即反應」的虛幻信仰中,這是在下注一場高風險的外交賭博。
台灣不能再活在幻影中,不能再把安全寄託給他國、也不能把外交變成選舉操作。真正能保障國家安全的,是可信賴、具有預測性的策略;不是高喊、不是宣示,而是實質行動。台灣必須讓世界相信,我們不僅願意為和平負責,也有具體方法促進和平,還要有能力為自身防衛。賴政府最需要的是讓世人想像台灣是區域穩定的貢獻者,而非衝突的觸發點。
這意味著在內政與選舉邏輯之外,台灣需要回到國家戰略邏輯—「我們不能再把命運交給別人,也不能再靠夥伴的激情」。當美中在下一輪談判中把台灣議題放上檯面時,台灣若沒有準備好,我們就將不是談判者,而是談判桌上的籌碼。
台灣不能再賭下去了,若繼續把信任寄託在美國,繼續以政治宣示取代防衛現實,繼續讓北京改變遊戲規則與戰略態勢,那麼終有一天,我們將被迫接受別人替我們做出的決定。國家的未來,不能建築於他國的慈悲之中,更不能依賴口號維繫。台灣需要清醒的頭腦,而不是虛妄的信仰。只有這樣,台灣才真正有資格追求自己的明天。
【作者 陳國祥/政治大學新聞系、新聞研究所碩士,台灣資深媒體人,曾任中央通訊社董事長、中央選舉委員會委員、《自立晚報》總編輯、《中國時報》總編輯、《中時晚報》社長、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委員、《中國時報》特約主筆、時報育才董事長。 現為<大師鏈>傳媒顧問】
其他人也在看


林信義:台灣國際地位提高 外交人員做先鋒
(中央社記者潘姿羽慶州28日電)2025年APEC領袖會議31日將在韓國慶州舉行,領袖代表林信義今天飛抵韓國,他出席代表處歡迎晚宴時表示,近年全球局勢變化快速,特別是地緣政治、供應鏈重組以及數位轉型帶來的挑戰。台灣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台灣要走向國際,每位外交人員都是先鋒、也是代言人。
中央社 ・ 1 天前29名外交替代役結訓 陳明祺勉勵凡事謹慎發揮所長
(中央社記者楊堯茹台北28日電)第25屆29名外交替代役役男今天結訓,將於11月出發前往友邦及友好國投入援外工作,外交部政次陳明祺期許凡事謹慎並善用在海外的機會發揮所長,發揮「人人都是外交官的精神」。
中央社 ・ 1 天前
陸學者稱:解放台灣只為「四樣東西」台灣網友:我們一樣就夠,那叫自由
近年來,中國三不五時就會喊出「解放台灣」的口號,兩岸統一也一直是熱議焦點。近日,有博主引述大陸學者看法,公開指出,北京真正想要的,其實只有「四樣東西」-領海、領空、駐軍與外交權,並強調「其餘一概不動,留給台灣人自己管」。這番話在兩岸網路間掀起波瀾,許多台灣民眾直言:「我們最珍貴的那樣東西,是自由。」(記者唐家興)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川習會即將登場 紐時:習近平著眼施壓川普對台立場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ump)正在進行亞洲訪問,並預計30日在南韓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外媒報導,除了貿易議題外,中國也可能在這場峰會施壓川普減少對台灣的支持。 儘管川普已經表示,他希望在與習近平的會面中聚焦貿易問題,但紐約時報報導,在川普有時候對台灣發表輕蔑(dismissive) 發言的情況下,美國對台灣的支持有多少談判的空間也引發關注。 報導引述分析人士指出,中國官員可能會在這場峰會或其他會面中與川普溝通,要求他澄清他對台灣的立場。 專家表示,習近平可能希望川普聲明美國不支持台灣獨立。雖然這個說法呼應了歷屆美國政府的立場,但美國總統發表明確聲明將受到北京的歡迎。 紐約「外交關係協會」(CFR)亞洲研究研究員薩克斯(David Sacks)表示:「一旦有人說了有利於中國的說法,中國就會把它當作新的底線。」 對中國來說,30日的川習會顯然是為兩位領導人之間的完整峰會奠定基礎。川普已表示他計畫明年初訪問中國,也希望習近平訪美。 薩克斯說:「中國可能確實看到一種順序:他們想要某種形式的貿易戰停火,先降低緊張,隨後它們希望開啟更大的地緣戰略議題」,「我認為台灣是其中的核心議題
中央廣播電台 ・ 1 天前
洪詩坐月子「追劇哭爆」釀悲劇! 眼角膜糜爛:身體變脆弱
女星洪詩與演員李運慶於2023年結婚,去年迎來第一個女兒「哺哺」,本月初又誕下二寶,家庭生活幸福美滿。不過,正在坐月子的她今(28)日突然在Instagram發文,曬出一張眼睛紅腫的自拍照,透露自己因「追劇哭太慘」導致角膜糜爛,讓粉絲又驚又心疼。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美麗島民調民進政府回溫,但不信任仍高
美麗島電子報民調十月國政民調出爐,賴卓體制都明顯上揚,賴總統部分信任度和滿意度都回到四成以上的水準,但不信任度和不滿意度仍較高;民進的好感度回升較少,但也回居三好感度之冠,但負面評價也是三最高。這個月對民進來說,是有好消息,但不多也不大。
美麗島電子報 ・ 1 天前
坤達暫時退出《綜藝玩很大》 代班可能人選曝光
坤達因為閃兵役引發風波,由於他過往形象良好,手中握有多個代言,若遭裁定涉案,可能被6品牌求償高額的形象違約金,粗估超過千萬元。而稍早製作單位也證實,坤達暫時退出《綜藝玩很大》。
簡子喬|Yahoo名人娛樂特派記者 ・ 14 小時前
川普抵韓APEC 川習會不確定談台灣4/「天滅」挺台灣 南韓右派慶州集結迎川普
APEC 現場,南韓國內夾雜反中與反美兩種情緒。今天川普抵達慶州的同時,當地反川、挺川兩派團體都有人出來抗議。反川的左派民眾,不滿川普的關稅戰只是為了自己利益;而挺川保守派,則高喊「滾出去」,認為韓國政治遭到北京滲透,外交路線應該跟著川普走!
鏡新聞 ・ 9 小時前
踹桌怒了!傅崐萁地檢按鈴「告張峻6罪狀」 昔鬧翻原因曝
國民立委傅崐萁控告花蓮縣議長張峻妨害公務等6大罪名,兩人因光復鄉災後重建條例座談會引爆衝突,張峻憤怒踹桌抗議未獲通知參加。張峻曾任花蓮縣部主委、多屆縣議員,後來以無籍身分當選議長,曾與傅崐萁明明同籍卻早有嫌隙,批「毒瘤不除,國會永無寧日」,如今雙方因為踹桌事件,鬧上法院。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外交進校園,國際零距離」 暨大與對外關係協會簽署MOU共塑全球視野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日前在暨大教育學院圓形劇場,與社團法人對外關係協會舉行合作備忘錄(MOU)簽署典禮,並同步舉辦「變動中的國際情勢與台灣的國際角色」專題講座。五位重量級講者齊聚一堂,從外交政策、國際安全、地緣戰略與區域合作等多重視角,剖析台灣在國際局勢中所面臨的挑戰與機會,現場氣氛熱烈,充分展現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推動國際化與深耕外交教育的決心。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校長武東星在致詞中指出,暨大雖位於中台灣,卻長期以「具國際行動、深耕在地」為發展核心。此次與對外關係協會簽署合作備忘錄,是外交實務與高等教育結合的重要里程碑。未來將透過合作,推動外交實務進入校園,強化全英授課與通識課程國際化,並進一步拓展暨大在全球舞台上的能見度。他也強調,當代大學不僅是知識傳遞的場所,更是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戰略思維與公共行動力公民的關鍵節點。這場簽署典禮不只是儀式,更是一扇打開國際對話的新門。對外關係協會理事長林永樂以「台灣的國際參與及合作」為題揭開講座序幕。他從國際組織與多邊合作的歷史脈絡切入,剖析 聯合國 以及各種政府間與非政府間國際機制的運作,強調台灣應在全球治理體系中尋求務實參與,透過積極外交與國際合作,在有
台灣好新聞 ・ 1 天前
賴清德談台灣之盾 許毓仁:想借美國政治網絡壯大對台支持聲量
「川習會」30日登場,賴清德總統27日出席「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晚宴時表示,將仿效以色列與美國的 「鐵穹」與「金穹」,打造「台灣之盾」(T-Dome),建構嚴密的防空系統;被指與美右派建立關係再一例;學者認為,這不只是「外交」,而是一種「遊說外交」,想要借力美國國內的政治網絡,來壯大對台灣的支持聲量。
中時新聞網 ・ 1 天前

華僑節洛城登場 僑領讚僑胞犧牲貢獻
由華僑救國聯合總會駐美西南辦事處主辦的第73屆「華僑節大會」,26日在洛杉磯華埠圓滿舉辦,吸引眾多僑領齊聚一堂,共同慶祝...
世界日報World Journal ・ 1 天前英業達旗下英華達越南擴廠 估2026年下半年投產
(中央社記者吳家豪台北28日電)代工廠英業達今天表示,子公司英華達擬在越南自地委建興建廠房,預計生產智慧手持裝置類別產品,推估最快2026年下半年完工投產。
中央社 ・ 1 天前
專訪/從家庭革命到賣房築夢!陳慧娟用70年人生智慧,開創「茗京萃」的漢方新時代
在傳統的家族企業觀念,女兒往往是被期待嫁入好人家、相夫教子的角色。但對於「茗京萃」的創辦人陳慧娟而言,她的人生,就是一場長達數十年,與這個刻板印象溫柔搏鬥的長征。
姊妹淘 ・ 1 天前華南銀行 打造安全的智能數位銀行
華南銀行昨(28)日榮獲工商時報主辦之2025第五屆數位金融獎「數位資訊安全獎-安全組」優質獎,在資安深厚的基礎上永續發展金融創新,展現華南銀行堅持信賴、熱忱、創新的經營理念。
工商時報 ・ 1 天前籲別跨境網購肉類製品!賴清德:非洲豬瘟失守將損失數千億
[Newtalk新聞] 台中市爆發非洲豬瘟,行政院也成立「非洲豬瘟前進應變所」防堵疫情擴散。對此,總統暨民進主席賴清德今(29)日表示,非洲豬瘟若失守,國內損失將以數千億計。他呼籲,民眾不要購買來路不明的肉品,更不要違規攜帶、寄送或跨境網購肉類製品到國內,大家一起守護台灣豬,守住農業與食安的第一道防線。 民進今下午召開中常會,賴清德在會中表示,關於台灣發現首例非洲豬瘟的個案,雖然非洲豬瘟不是人畜共通的傳染病,國人不需要恐慌,但是一旦失守,對國內養豬產業,會產生非常大的衝擊,損失將以數千億計。 賴清德指出,行政院長卓榮泰已在第一時間召開應變會議,並在台中設立「非洲豬瘟前進應變所」,以最嚴謹的態度、最高的防疫標準,全力防堵疫情擴散。過去幾天,「非洲豬瘟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也持續召開會議和記者會,向國人報告最新處置狀況。 賴清德表示,面對疫情,中央與地方政府必須緊密合作,積極執行各項防治工作,無論是「落實疫調、精準訪查」,還是「嚴守邊境、持續查緝」,為了國人健康安全,以及產業發展永續,第一線執行單位都不容掉以輕心,也不能有僥倖的心理。 賴清德說,為了防範疫情擴散,希望所有養豬、屠宰與物流等
新頭殼 ・ 14 小時前
台灣是存在性威脅!美智庫列「10點關鍵事實」反駁統一台灣謬論
中國近年來對台灣施壓動作持續升級。前美國國務院首席顧問、美國智庫哈德遜研究所中國中心主任余茂春,近日投書《華盛頓時報》(The Washington Times),列出10大原因,反駁試圖統一台灣提出的謬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3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