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警》要 *博山元*
一、初心者知(原名「示初心做工夫警」)
(1)做工夫最初要破生死心,硬看破世界身心,悉是假,主宰。若不明本具底大理,生死心不破。生死心既不破,常鬼,念念不停,如何排遣?
此一念作敲瓦子,如坐在烈火焰中求出相似。行一步不得,停止一步不得,生一念不得,望人救不得。
恁,只不猛火,不身命,不望人救,不生念,不肯止,往前直奔。奔得出,是好手。
(2)做工夫在起疑情。何疑情,如生不知何,不得不疑。死不知何去,不得不疑去。生死不破,疑情,在眉睫上,放亦放不下,亦不去。忽朝破疑,生死二字是甚家具!古德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
(3)做工夫最怕耽著境,使人困於枯寂,不不知。境人,境多不生。良以行人一向乎喧之,一境相,如食食蜜,如人倦久喜睡,安得自知耶?
吾人或於境,要明衣下一段大事,不知在境始得,於大事中求其相了不可得,斯得也。
(4)做工夫人不天,低不地。看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行不知行,坐不知坐。千人人之中不有一人。通身外,只是一疑。可世界,疑不破誓不休心。此工夫要。
(5)做工夫不怕死不得活,只怕活不得死。果疑情在一,境不待遣而自遣,妄心不待而自。六根,自然豁地,著即到,呼著即,何愁不活耶?
(6)工夫做得上,如挑千斤子,放亦不下。如要的失物相似,若不著誓不休心。其中但不可生、生著、生。成病、著成魔、成外,果得一心一意,如失物相似,三泮然交涉,所生心念,即乖法矣。
(7)做工夫起,要明明,如捕鼠相似。古所不黎奴誓不休。不然坐在鬼窟,昏昏沈沈了一生,有何所益。
捕鼠,眼,四,只要拿鼠到口始得。有犬在傍,亦不暇。者亦如是,只是然要明此理,八境交於前,亦不暇。有念,非但鼠、兼走。
(8)做工夫不可在古人公案上卜度,妄加解。一一略得,自己交涉。殊不知古人一一言,如大火聚,近之不得,之不得,何坐其中耶,更於其分大分小,上下,不身失命者希!
(9)信者器,不信者非器。行人欲入斯宗乘者,悉信而入。「信」之一字,有有深,有邪有正,不可不辨。
者,凡入法,云不信,但信法,非信自心。
深者,大乘菩,尚不具信,……如云即心即佛,云不信,及乎汝是佛耶?支吾排遣,承不下。
(10)自心即佛名正信。心外取法名邪信。即佛要究明自心,履,到不疑之地,始名正信。如侗,猜三枚相似,但云心即佛,不自心,名邪信。
(11)做工夫不得沾著世法。佛法中尚沾著一也不得,何世法耶?若真正前,履冰不寒,蹈火不,棘林中身直不有。始可在世法中行直撞。不然,被境去,欲得工夫成一片,年也未在。
(12)檗云:「迥事非常,把做一,不是一翻寒骨,得梅花鼻香。」此最切,若此偈警策,工夫自然做得上。
(13)做工夫最要是「切」字,「切」字最有力。不切懈怠,懈怠生放逸意,靡所不至。若用心真切,放逸懈怠何由得生?
「切」之一字,但,下超善、、三性。
(14)做工夫最怕思惟做偈、做、做文等。
(15)做工夫不得心待悟,只逼拶令悟。
因合,在真切,逼拶令悟,非待悟耶。又悟如披天,而廓落依,天旋地,又是一翻境界。
(16)做工夫要、要密、要融豁。
何?人命在呼吸,大事未明,一口不,前路茫茫,未知何往,不得不。
何密?眉毛空,不入,水洒不,不容有毫隙,若有毫隙,魔境乘隙而入。
何融豁?世界一丈,古一丈,古一丈,火一丈,不拘住在一,捉定死蛇,亦不在。漭漭。
古德云:「同太,欠。」真到融豁,不有身心,外不有世界,始得入。

(17)做工夫著不得一毫念,行住坐,只提起本,起疑情,然要下落。若有毫念,古所毒入心,但身命,此乎慧命,者不可不慎。
余云念,非但世法,除究心之外,佛法中一切好事,悉名念。又但佛法中事,於心上取之之,之化之,悉念矣。
(18)做工夫,人多云做不上,即此「做不上」便做去。如人不路便好路,不可云不著路便休耶。
古德云:「解之,意道入之意。」在悉人入。
(19)做工夫最怕的一伶俐心,伶俐心之忌,犯著些毫,真前,不能救耳。若真是,眼如盲、耳如,心念起,如撞著山壁相似。如此工夫始得相耳。
(20)做工夫不怕,只怕不知非。然行在,若肯一念知非,便是成佛作祖底基本、出生死底要路、破魔底利器也。迦大於外道法,一一,是不坐在窠臼,「知非便」四字,凡夫直到大地位。
(21)做工夫不可避喧向寂,瞑目合眼,坐在鬼窟作活。古所黑山下坐、死水浸,得甚事?只在境上做得去,始是得力。
一句在眉睫上,行、坐、著衣、迎待客,要明一句落,一朝洗面摸著鼻孔,原太近,便得省力。
(22)做工夫最怕神佛事。或眉瞬目,,有多少奇特。
若把神事,做外道奴也不得。做工夫正要心行,切不可心泊,思惟答等。
若大理,一一三昧,自心中流出,思惟造作何啻霄壤也。
(23)做工夫在一公案上用心,不可一切公案上作解,能解得,是解非悟耶。
《法》云:「是法非思量分之所能到。」
《》云:「以思惟心,度如境界,如火山,不能得。」
洞山云:「心意玄宗,大似西行向。」
大凡穿公案者,皮下有血,愧始得。
(24)做工夫提起,是知疑情打不破,竟第二念。
道不可臾,可非道也。工夫不可臾,可非工夫也。真正究人,如火眉毛上,又如救然,何暇他事念耶?
古德云:「如一人人,面那容眨眼。」看此做工夫最要,不可不知。
(25)做工夫自己打未,可自己事,不可教人。如人未到京城,便他人京城中事,非但人,亦自耳。
(26)工夫或得安,或有省,不可便悟也。
博山看船子和尚「」句,一日因《》,州僧云:「三千里外逢人始得。」不打失布袋,如放下千斤子,自大悟。
逮方,如方木逗孔,始具愧。若悟後不大善知,得安逸,是未了。
方勉余偈云:「空拶空兮功莫大,有追有也德微。他迦安生理,得便宜失便宜。」
此是百尺竿步句,衲僧不可不。
余者云:「我得方不肯字,受用不。」
(27)做工夫不得作道理,但硬硬去,始得起疑情。若作道理,是乾爆爆底,但打不自己事,疑情亦不起。
(28)做工夫不可作事,但然要明此理,若作事,一生是事人,衣下一件大事,是不了。
如人失物相似,若著始了,若不著,便置在事甲,有意,然失物前亦面,物意耳。
(29)做工夫不可作石火光。若光影,瞥有瞥,得甚事?要得履,一回始得。若真真得意,如青天白日之下,生父母相似。世之事,更者。
(30)做工夫不得求人破,若破,是人底,自己相干。
如人路到安,但可指路,不可更安事。彼一一明安事,是彼底,非路者。
若不力行,便求人破,亦如是。
(31)做工夫不是念公案,念念去,有什交涉?
不但教不必念,不妨一一起,如看「」字,便就「」字上起疑情。如看「子」,便就「子」起疑情。如看「一何」,便就「一何」起疑情。
疑情得起,十方世界,是一疑。不知有父母底身心,通身是疑。不知有十方世界,非非外,成一。只待彼如桶箍自爆。
(32)做工夫不可臾失正念,若失了究一念,必流入端,忘忘不返。
如人坐,只喜澄澄湛湛,清,佛事。此作失正念,在澄湛中。
或定一能能能能佛事,此作失正念神。
或妄心遏捺,令妄心不起佛事,此作失正念。妄心捺妄心,如石草。
或想身心如空,不起念,如壁,此作失正念。玄沙云:「便凝心念,事空,即是落空亡外道魂不散底死人。」而言之,皆失正念故。
二、疑情生心(原名「示疑情不起警」)
(1)疑情不起,皆是心使然。若肯一念知非,全身放下,善知,求入路可。
(2)做工夫疑情不起,情妄想心遏捺令妄心不起,到起,澄澄湛湛清。此心根源,不能破,於澄湛,都作工夫理,遇人著痛,如水上捺葫相似。此是生心,非也。
最初不肯、起疑情,遏捺得身心不起,如石草。若死得,心成去,正是落空亡外道。若不去,逢境,即引起心。於澄湛,便作解,自得大悟。成狂,著成魔,於世法中,狂妄知,便起深孽,退人信心,障菩提道。
(3)做工夫疑情不起,身心器界,悉皆空去,空到管,依倚。不有身心,不有世界,非非外,是一空。空便是,空得去便是佛。行也是空,坐也是空,空空去,行住坐如在空中行。此是生心,非也。
不著成空,冥然知。著成魔,自大有悟。
若真是,起疑情,一句,如倚天,其者,即身失命。
(4)做工夫疑情不起。身心看破,是假,其中自有一物,往、能、能、形、相,於六根,放光地。散遍周沙界,收不立。向一定,不肯起疑情,不肯究,便了事人。此是生心,非也。
殊不知,生死心不破,此等快意,正是弄神。一朝眼光落地,便作不得主,神引去,受去。
以此之,全要人,若自作主宰,用不著。
(5)做工夫疑情不起,於境上生,喜到寂人坐去,便得力,便有意思。遇著有些,心即不喜。此是生心,非也。
坐久境相,冥然知,待,得定,凝心不,小乘何所也。
稍遇境不自在,色,生怕怖,由怕怖故,魔得其便。由魔力故,行不善,一生修行,都所益。皆是最初不善用心,不善起疑情,不肯人,不肯信人,於,作主宰。遇善知,不肯一念知非,千佛出世,其奈何?
(自《博山和尚警》卷上,《藏》一一二.九四七-九六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