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成就“佛道”之上“菩提心”】
菩提心的本就是利益一切生、他得如正等果位的希求心,《》中所:『心利他,求正等菩提。』求上菩提之心。又上菩提心、上道心、上道意,或略道心、道意、意。
此菩提心一切佛之子,是法之良田,若起此心,勤行精,得速成上菩提。此菩提心乃大乘菩最初必起之大心;生起此心菩提心,略心、意;最初之心,初心、新意,菩提之根本。
《大智度》卷四十一云『菩初心、上道,我作佛,是名菩提心。』
菩提心是“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成文的意“”,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菩提心,就是上正等正之心,也就是要“上求佛道、下化生”之心。
菩提心是指人的深意中所具有的探求生命真的望,在三人格分法中,意,意,集意。菩提心於第三的集意。比佛的唯分法,集意是指第七,末那。佛中末那是由第八阿耶造生的。阿耶中有相分,理分,自分,自分。菩提心的起是其中的自分在第七中的。
居於深意的菩提心,在意中造的是求知欲,是一欲望,其指向性的模糊,不能注於探求生命的真,容易被各假相,假理,假自所迷惑。求知欲一步在意中造的是好奇心。好奇心有了主的分,因而更加的模糊,得迷茫,但是主的方向找准了,又能求知欲的模糊性,深意中的真望,而下心探求生命真。情叫菩提心。菩提心有主性,但根本上是。本就有的望。
在佛法的中,大乘菩最初必起大菩提心,佛菩悲智的品行也是靠菩提心成就的。佛法中一切法的修都是建立在菩提心的基上,任何一法都不能菩提心,一切法所的正都是菩提心服。只有起大菩提心,佛法的正才有著落。菩提心,佛法的修就得空洞和抽象。不哪一部典都立足於菩提心,而每一位菩的修行都是以菩提心始,不同的只在於力的。如阿陀佛的四十八大,琉璃光如的十二大,世音菩和地藏王菩大等等,佛菩的力都是菩提心的。
菩提心的功德
(1)除罪
於重的罪,除了智悲自性的菩提心以外其他的任何善法都法服。所以起菩提心。《》中云:『眼即能鼠,令法堪忍。同理,遍知之心如意明目亦能一切惑之鼠,令法堪忍。』
即便是造了害三等不堪想的天大罪,但就像依靠一位送者的勇士,能怨的大恐一,於能刻重罪熟果的菩提心,小心慎罪的人何不依靠呢?理依靠。
《慧》中云:『善男子,譬如依勇士可不怨,同理,依真菩提心勇士之菩不畏一切罪行怨。』末法劫火能一以下的器世界焚,同,依靠菩提心刹那必定能根本上焚五罪等一切重罪。
《》中云:『能焚罪行如末劫火。』
善天尊者:『大安忍一刹那不所取必定能焚(罪)。』
一功德前面所的不重,前面的功德是指制罪,一比喻是明根本上摧。若:那,一菩提心具二功德不是相?不相,如果得了越越殊的菩提心,功德也越越殊,是依照的次而的。
如《入菩行》中云:『以是善行恒微弱,罪力大,舍此菩提心,何有善能彼。如人犯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者,畏罪之人何不依。菩提心如末劫火,刹那能重罪。』
(2)成利
此菩提心是生最有利的,因依靠一菩提心,量生能而易得殊安上菩提。量生依靠修持菩提心,能利得最妙的安——上佛果。
依菩提心之道,去有量生已成佛道,未的一切生亦皆能成佛道。若相中生起了菩提心,所行的一切法,皆成得等位因,任中能聚起大,成就佛果。
我翻佛菩及大乘高僧大德的,可以看到相同的一:他都是依靠修持菩提心而得以成就,本迦牟尼佛至今二千五百多年中,千千成就者,不修菩提心而成就的一也有!
如《入菩行》中云:『佛于多劫深思,此心最益,量生依于此,利能最。』
(3)足望
如有人想三界中般痛苦,要除掉有情多不安,以及期望享受量快者,那恒常不上的菩提心。三界生陷於生死境界,有因果故曰三有。三界生有量的痛苦,而言行苦、苦、苦苦三;一,在《瑜伽地》列有一百一十苦。如果一人想除自己的些痛苦及其他有情的不安,以及想要享受安幸福,唯一妙法是不修持菩提心。
如《入菩行》中云:『欲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不安,欲享百快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根索仁波切解此三士道修法,中第一句是中士求自我解的修法;第二句是上士一切有情得到究竟成佛安的修法;第三句是下士追求人天安的修法。修持三士道,都不能菩提心!
修行人,想三界回,想解除一切父母生的痛苦,想往生世界,或享受出世大,必要恒常修持菩提心,唯有修持菩提心才能足。或有人疑:中下士道的行人不是有菩提心?答:三士道修法是每一欲入解道者的必修法。下士修法唯求苦生善趣,修行人相中只要一度生起菩提心,即能多劫罪障,大福德,刹那解趣痛苦,因此,修下士道之法亦宜菩提心。中士道即小乘道,下士道修法其基,下士道既菩提心,中士道能舍也?
(4)名利益
名指菩提心後,有名、意菩的利益。系在三界生死牢中的苦生,只要生起刹那的菩提心,然他被各惑系,在三界生死回中,有得到解,地位非常卑微,但因心生起了世俗菩提心,就可佛子,意上也成了世人、天人、王的福田,成了天鬼神以及人等敬之。
如《入菩行》中云:“生死系苦有情,若生刹那菩提心,即刻得名佛子,世人天敬。”
(5)其他利益
如同依靠最殊的冶金原料可成金子一,已投生不清的身依靠菩提心可以之的佛身,因而於具有能力的菩提心持不懈固受持。
《》中云:『如以一水之金能使千成金喻,如是心水界善根以普皆回向遍知之智所持,即能一切惑障之物,法亦成遍知之妙色,然而一切惑之不能一切智知而菩提心之金。』
如《入菩行》中云:『如最冶金料,垢身得此成,之佛陀身,故持菩提心。』
能一切生到解城享受功德珠的唯一商主比的佛陀之智慧遍及法,除此之外其他生法衡量,因而佛通量的智慧察法,底照此菩提心最稀罕得,功德最大,最珍。
《》中云:『之中如意堪王,同理三世中遍知智慧照法界境,人天之有漏漏善根皆不及菩提心珠如意王之。』
因此,想生痛苦的所有人定不移善加受持菩提心。如《入菩行》中云:『生以慧,彼心珍,欲出三界者,宜善持菩提心。』
有被菩提心持的其他所有善根如同芭蕉一般生果後自然,而菩提心的妙恒都生果,非但不,反而更加增、繁茂。
《》中云:『文殊,各以四大持而增。文殊,如是善根若以菩提心持且回向遍知(佛果),增。』
如《入菩行》中云:『其善行如芭蕉,果生已枯槁,菩提心恒生果,非不反增茂。』
此外,具大智慧的勒菩善童子:『此菩提心的功德法估量。』
《》中:『源城中商主之子善童子于文殊前心後,菩而逐前行。至尊勒正于南方海由毗佛之具藏殿中如海菩眷法。善童子此情景急忙。勒菩向眷善童子言:‘且看意清者,之子名善,求殊菩提行,至智者我面前。'又言:‘善善慈悲汝,善勒城中,善寂柔尊,行持之疲倦否?'善童子合掌:‘者,我若真入上菩提正道,不知如何力而持菩行,您明示。'勒菩答言:善男子,你已善知持。何以故?善男子,菩提心乃佛法之根本,如子;可令一切生善法增上,如良田;一切有情分依,故如大地;能真正一切困,故如多天子;能持一切菩,故如父;能真成事,故如摩尼王;能足一切心,故如妙瓶……菩提心具有此等及其千百量利益。』
如《入菩行》中云:『智者勒善,彼心利益限量。』

菩提心的重要性
修行的程就是一罪、的程。於凡夫,清除障、累成佛的一切中,最殊的就是菩提心!!!
《入菩行》:『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重罪。』要想悟空性,菩提心是最大的利器!
菩提心可以使我花很小的功夫,得最大的、不可思的功德利益! 事半功倍。要知道,同念一句阿陀佛,有菩提心持,二者功德有如天壤之!!!
宗喀巴大在《菩提道次第》中,把整佛法的精三主要道,就是:『出心、菩提心、空性。』
省庵大《菩提心文》云:『不肖愚下凡夫僧,泣血稽,哀告前大,及世信男女等,惟慈悲,少加察。入道要,心首;修行急,立居先。立生可度,心佛道堪成。不大心,立固,劫,依然在回;有修行,是徒辛苦。故《》云∶「忘失菩提心,修善法,是名魔。」忘失尚,未乎?故知欲如乘,必先具菩,不可也。』
群法在《佛教的反思》:『大乘本是入世的佛教,可在中民留下了消出世的印象。什?根底,正是因忽略菩提心所致。以往,我一直大乘典便代表著大乘佛教,大乘自然便是大乘行者。不知大小乘的在於心,在於是否具足菩提心。因菩提心才是成佛的不共因,才是大乘的不共教法。反佛教的各大宗派,普遍菩提心不重。也正因如此,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六度四等菩行,似乎只是大菩所,人修。...於佛教在流程中存在的弊端,我,未的佛教展注意以下方面:首先是菩提心,大乘法的修必以菩提心根本,唯其如此,才能入佛道,而不是停留在人天乘或只求自了......。』
有一次,阿底尊者在提到他的各位上皆合掌胸,但到他的根本上金洲大,手合什於上流下眼,呼上的尊名。
他的弟子不解地:“尊者,何偏偏在金洲大合掌於,道其他上都比不上金洲大的功德大?”
阿底尊者答道:“我的所有上都佛,功德有任何的差,只是我的恩德不一。我在心中有的一菩提心,全都有於金洲大的恩德而得到的,因此,他我的恩德最大。”
菩提心者是世最尊的人。中:『一有人菩提心,大地就震,佛座也。因大地是有情共的力量所感,菩提心者引量有情,回,大地法承受而生震。』
智仁波切在《》的解,了一非常的。他:『成佛不是大乘菩的目。』如果成佛也不是目的,那大乘修行人到底有有目呢?此的真意趣是:『如果因佛非常大,一切失,一切功德而成佛,就有考生的解,所以不是大乘法。』句揭示出,如果不考生的解,即使誓成佛而努力也不是大乘法。
《菩提心略修法》中:『出心菩提心,是于一切修法之上的上大法。...有出心和菩提心,那就真正是失去了一切,因他修行的都有入。...在不具出心和菩提心的基上,即使九年,任何人的往而修大,解的子都不能播下。若在心田中不曾播下解的子,那成就就更不上了。...佛陀曾,想成佛的人不要太多,只需要一法,法就是大悲心。什只大悲心呢?如果有了大悲心,一切都很好。....如果我有菩提心,就能於一刹那清始以的罪,犯解戒和密乘戒的罪也能清,同也能多,是菩提心自身所具的能力。也就是,即使既有修金等悔的法,也有修曼茶等累的法,依靠菩提心,也可以得到同的果。所以,如果有菩提心,一切就都可以。』
在《》:『有菩提心的人,即或造了地的,也不可能近期落,此在很久以後才成熟;入地後,他所能感受到的痛苦也很微,很短,不同於其他的地生;在感受些痛苦的同,他也未利益生的心;而且此念一出,他就象中醒一,地苦便立即束。』
一天早晨,阿底尊者:『我曾多次要求大家,在有修出心和菩提心之前,先不要修其他的法。不是我的要求,在佛中也如是著迦牟尼佛的教言:欲成佛者,修很多法,只修大悲心一法即可。』
阿底尊者在印度,他的一修喜金的弟子入了的定。尊者身的侍者就,修喜金怎落小乘道呢?阿底尊者得很清楚,若不能如理如法地修喜金,也有可能入小乘,也有可能入趣。那,大乘和小乘的差究竟是什呢?阿底尊者,其差只在於是否了菩提心,除此之外,就再也有的差了。
勒菩的《》了七要(七殊)。菩行持六度,每一度都具足七要。七要又可三要。如果具足此三要,哪怕一小小的善根,也是成就之因。否,即使外表做再多再好的善事,也不能成解之道、成佛之因。三要是“前行殊、正行殊、行回向殊。”
所以,若菩提心的殊,任你念佛念到雨不透,也不有大的功德。
另外,如果罪障未除、福不,念佛能相?
再,修菩提心不一定非得要你中念佛,我平常都可以修。
於菩提心的具修法,在中有著泛的教授。如省庵大的《菩提心文》、《入菩行》、《佛子行》、《普上言教》《菩提心略修法》......修菩提心之前,一般先修慈、悲、喜、舍四量心,是菩提心的基。大家可以考下面的修菩提心的方法。
修菩提心的方法─寂天菩的自他相修法
寂天菩所造《入菩行》中解菩提心需要件,一者生,即利益的象六道中的一切生,二者佛果,即不要令一切生得的快,最要令生成就佛果而得究竟的安。菩提心又分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利益生令生成佛菩提心,心者即之菩,心後用行,即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定、般若)常利益生即行菩提心。菩提心成佛之因,是大乘佛法的精髓。
寂天菩的自他相修法:自他二者的苦相,依靠我的息——呼、吸行修持。
呼,想自己的快、施,持戒,忍辱等六度行的善根、健康、世和出世福,一思修的智慧等成白,伴著呼出的流,融入生的,令我生生世世的老母有情能健康,,具足富,相好,姓高,眷,智慧超群;他具足知有愧,戒律清,和思修的智慧,得和究竟的安……
吸,想生相中所有的痛苦:生老病死,,怨憎,求不得,五盛、生相中所有的:欲,嗔怒,愚,嫉妒,傲慢;魔障、染病、滋病以及生所造的淫妄等罪,成黑融入自己的身,由我代受世的一切不平安痛苦。
我能代受去世老母有情的痛苦,以答她生生世世以回的恩德,只要能她快,我情她身上的所有的疾病,痛苦伴我一生。
我能代受她的,只要她能得和究竟的安,我意劫中承受受人奴役,打,害等三趣的痛苦。那是多的欣慰,多好,受苦的是我,而不是我的母。上,一切痛苦的源就是我。然而,人不知道:“我”才是痛苦的罪魁首,是自己真正的仇人;而其他生,正是助我除“我”的大恩人。一切的皆罪於我。
在人吵,我常“你了,我”,其,的人,的正是他自己。什呢?因五的假合本不是我,而我硬要把它著“我”。有了“我”,人欺我、我的候,必定感受痛苦。有些人反:“他打了我,然是他的。如果他不打我,我怎痛呢?”如此,但正是因你有一“我”,才有可能感受痛,假如有“我”,那即使一千人拿著各武器砍肉身,你也不有毫影。
因此,所有的痛苦,都是“我”惹的!在自己身上出的何等痛苦,都是因自己自己我而致的,所以不能怪罪於他。正如《入行》所云:世一切的害、恐怖、畏,都是我而生的,使我陷回、法解的大魔,留著它有什用呢?所以,世最可怕的魔就是我。了追求自利,然了量劫的努力,但也都是徒益,因只要有了我,就必定增加痛苦。
依此道理,噶派制定了一教言:『做任何事情,如果有,必定是“我”的,一切失由“我”受,怎也怪不到人上。即使“我”被端冤枉了,也不要“我”一解的,因真正的修法根本用不上些世的。一切痛苦的源泉就是我,我我眼中、肉中刺。』
我以猛的希求心地念:『但生的一切罪痛苦成熟於自己的相,自己的一切安善根成熟于生的相!』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