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悟道之路─1-【本面目】
念未生前本面目,率性而行、是道。所而皆中,天下之道也,如是方能了生死,方可出死入生。
祖德吟的,其主旨都是在“明心性”,以到每人的“本面目”。因此,探“本面目”的哲,理解宗歌具有提挈的意。
宗歌是宗思想的。宗的一,宗歌的也是“明心性”。
“本面目”在宗史上最早於《》,是六祖慧能在大庾初次法惠明心所:『不思善,不思,正,那是明上座的本面目?』
“本面目”提契之下令惠明言下大悟!如人水,冷暖自知!
可以,重“本面目”是一切者要生之力,究了之根本大事,宗的精髓要,也就在於“本面目”的重之上。
一、“本面目”的重途及其涵
“不思善,不思”是重“本面目”的前提,也是重“本面目”的途。“善”代表相的方面,它可以指任何立:黑白、是非、真、美、肯定否定、天堂地等等。我二元分的思,一切事物相地分善、是非、美,著一方而了另一方。
“正”是相的尚未生之。六祖,“本面目”存在於善二分法生之前。著是非、善、美的分心的生,“本面目”蒙受了垢。“本面目”,失落於善的分辨上。
《大慧》:“才作是念,便是於心意中,推出一座山,一障障了道眼,不能明本地光、本面目。”
而人之所以分辨,是因他具有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根是具有生相六、能取相六境的六功能。如眼色眼,耳耳。六所感到的六外境色香味法,因六外境像埃一能染人的情,也叫做六。佛教,六根六相接,就生罪垢。也就是,分智的生,致了“本面目”的失落。
的展程看,人自然在始是於原初的和中。著自我意的醒,意展的第一段始生。思把人自然中分出,理性思使人成自然的主人,也使人成了自然的立面。思本身,也是人全部能的一限制。二元的基本形式不“是”就是“非”,是思物件之的一。思自身行判,不管“是”是“非”,都不能自身行判,因一入判,所判的只是思的物件而不是它的自身了。是思的盲和陷阱。是非者,便是是非人。只要我有了是非之心,便永陷於是非的沼而不能自拔。而宗所努力的,就是走出一盲和陷阱。
因此,的眼光看,意展的程也正是其迷失的程。人在童年代其所居的世界然一,眉瞬目,足投步,皆如水流花,乎天。著自我意的生,人世界的本真合一中分出,跚而固地走了二元世界。
《古尊宿》:“作,也也色,只是不解分。才事,便采分,自那前後分披了也。”分善、美、是非、得失、、垢、迷悟等等,在由些念成的漫天大中左右突,逐物迷己,迷己逐物,求之不得的焦痛苦和既得之後的倦聊成了人性的,人生的便永在痛苦聊之作空而沉的,宣告著生命的白血、萎靡力……然而,是不是意味著人就可救否?!
宗指出,人人皆有佛性,佛性迷而不,在而不昏。不是什人,都自有其明知之性,即本源的、未受污染的心。只要到了本源心,也就到了我的“本面目”。了化解人性深的突,急切地呼:要重我的“本面目”,必一切相知,摒除一切自我意,泯一概立的念。要有“休歇”:一念不生全,六根才被遮。
要前所有的知都休歇掉,掉,佛的生命才生,《悟》:『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休,到一念不生之,便是本面目。』只有相知清除,我才能以是一朵花的一朵花在“看”一朵花,以是一泉的一泉在“”一泉,有主客、自他、物我的立,山只是山,水只是水。就是的“休歇”!“不思善,不思”之,也就是一念未生之。
似的法有“父母未生”、“混沌未分”、“天地未分”、“古帆未”,都是明相生之前的境界。在境界,相的意有被醒,心仍在本初即它的清起上看待事物。的心,即是心之心,也就是佛心,也就是我的“本面目”。它是精神和生命的本源。
“本面目rdquo;又叫做“位真人”、“主人公”。“主人公”即是真的本我。人的肉身上有超出空的的佛性,常我的面出入。只要我光返照,到了“位真人”,也就到了我的“本面目”。由此可,在宗看,“本面目”超越空,不受污染,它、清、永。
《悟》“裸裸,承;赤,回互。踏著本地光,明本面目。”但不幸的是,“本面目”是不可能期停留在清染的。精神的本性在於自我展,它不足在最初的段。人生而有欲,於芸芸生,欲是一固地歇斯底里地要求足的力量。依照精神分析派的看法,欲望直就成了生命的底。
在佛洛德等人看,人是由力比多所使的一部器,而其控制原是力比多保持在最小必需量。自我本位的人,同他人相只是了足本能欲望的需要。如此看,“本面目”要在五光十色充惑的世界中保持一份清是何其!人的性像河水一,在挖一渠,它就向流;在西挖一,它就向西淌《孟子·告子上》,易受自然、社境的影。然儒家先哲也有“人之初,性本善”的法,但人只要在社中生存下去,明的本心就容易受到各蒙蔽。
因而,重清的“本面目”就成了宗的使命。神秀的名偈“身是菩提,心如明台。勤拂拭,莫使有埃”中我可以看到,清明如的“本面目”如同“菩提”、“明台”,易受到污染,蒙受垢。芸芸生要展象界的生活,就不得不依於善二分的座,不得不借助於相的知。於是,破本真,走入二元世界,就是日常生活的大所,“本面目”的蒙受埃也就不可避免。
情,提出“休歇”作重“本面目”的途。“休歇”,就是“俱截,一倚天寒”。相的、二元的知底,到一念不生的境地,即可大事了,家坐。但是,一念不生不是什念都有,否就沉溺於枯木死水般的空、空,是宗的大忌。
六祖的“佛性常清”之所以高於“勤拂拭”,就在於神秀“勤拂拭”,有把、垢二分的意也“拂拭”掉,把“埃”作是“清”相立的西加以清除,殊不知“清”一旦被作相於“埃”的“清”,它就走不出相的沼,就成了不清,也就不再是“常”的超越空的“清”的了。慧能神秀有完全泯的不的相意加以除,而使佛性回于真正的清,也就是後的《》“佛性常清”改作“本一物”之必然性所在。
於“佛性常清”至“本一物”在《》上的化,既然佛性是“常清”的佛性,那,我展象界的生活,只要跳出二分法的窠臼,所作的一切就是“常清”。既然明是“常清”的,即使它在蒙之,仍不改其清明亮。人人皆有一面“明”,即“本面目”,它迷不,在不昏。如此,“本面目”遂突破了存在於彼岸的“清”的,而生活中的“灰土面”,即俗即真,即凡即,即色即空,火中生花,即菩提。
在中“本面目”,行住、默、、苦的化清澄湛的“本面目”,才是最透的悟境界。如此一,理想即可成于,目的即可落於途中,日日是好日,步步起清。在日常生活中出真的本心,出“本面目”,就成了宗展的重要。
《悟》:“若以真正,契寂如如,二六中不思不量,作,至於默、之,不皆是本地光、本面目。”
可,“本面目”的涵就是佛性,是真的人性,是有蒙受世染的原真心,它“涅妙心,亦曰本心,亦曰本性,亦曰本面目,亦曰第一,亦曰迦眼,亦曰摩大般若”《五》卷19《宗泰》重“本面目”就是相的知加以“休歇”,以到裸裸、赤的精神的源,生命的源。
“本面目”的特是澄明、悟、、超越,它既是我“本”就有的,也是通休歇“要”得到的,更是“在”也伴著我的。起即,本源即。由於它是我本就有的,所以大悟之後,眼鼻直,柳花,山只是山,水只是水,奇特之事;《悟》卷9:“直下情,一念不生,自本地光,自本面目。然後山是山水是水,僧是僧,俗是俗。”
由於它又是我要到的,所以要不地清除人性中的,花一番“勤拂拭”的功夫;更由於它是在也伴著我的,所以我即使置身,也要透“即菩提”的妙,《五》卷17《慧南》:“行人是棘林,坐大道。向和泥合水,取本面目。”
使我的每一行都心的根源流露出。由於人生要面各各的惑,每人在象界的生活中都有那的迷惘和困惑,宗因而重“本面目”作,作者的等大事。
的慈悲、的忱、的智,都在“本面目”的和重“本面目”的途上充分地露了出。
二、“本面目”“混沌”、“存在”
的“本面目”相似的是子的“混沌”、存在主的“存在”。《子·帝王》,南海之帝暌,北海之帝忽,曾受到中央之帝混沌的善遇。混沌有七,暌、忽了答他,使混沌有七吃呼吸,就在混沌身上起七。等好了七,混沌就死去了。在寓言,混沌象徵天地未前整的元,亦即相有生的本源性。混沌被,被行安上了象徵取的七之後,其完整性、一性被戕害,混沌不再是混沌,它的生命也就上了句。
在《物》,子的思想表得更明。《物》,古代的人的最高境界是世界的本源是;次一境界,是承世界有事物,但事物之彼此有界限;再次的境界,是事物有界限,有是非;只有最次的人才事物既有界限又有是非。是非分明,致了恨分明,一,的一的道就被破了。
《子·物》:“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乎至?有以未有物者,至矣,矣,不可以加矣!其次以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有封焉,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也。”
所以,憎、是非、彼此的立都是由於人有到它原本是一的。要到它原是一的,就要回到“未有物”的中去:憎出於是非,是非出於界限,界限由於物的形成,物生於“未有物”。要回到未有物的,一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把明才智掉,心智除。道家智以回明的本源,在本心、迷失、悟多面上,宗精神息息相通。
一度靡美的象、存在主的主旨,也是“本面目”的追,其思想宗不而合。象想要提醒人的是,必、掉一些西,把“括起”的都“括起”;胡塞,把“否定”的都“否定”掉;海德格,真理就由而地呈在你的面前...。只有刮掉欲和野心,否定五光十色令人玩物志的技世界,“”起根深蒂固的思和它所成的一切物件,才能明心性,看到“”,看到“存在”,而“直面事物本身”!
秀山《思·史·》象的基本精神——把思先起——成了人文哲的魂。西《言神》中本,甘序《“理性的批判”到“文化的批判”》——存在主千呼的“存在”,既不是在空中的事“客”,也不是超空的自我“主”,因“事”也好,“主”也好,非是在主客分化之後、立之後的片面的知;“存在”是在知之前,即在主客尚未分化之前的“的”“本源性的”。
《思·史·》:“西的‘神’和海德格的Dasein面的都是‘人’的一‘原始性’、‘本源性’的,在中,主客、思存在尚未得到分化,而於本源性地同一之中。海德格因此得出一看法,本源性的言不是後主客分化以後的概念式、科式、式的言,而是的言。”在存在中,思存在是“同一”的,思是存在的思,存在是思的存在,海德格著于“思存在同一性”的“存在性原”。也就是宗重“本面目”的要旨:泯立,物我一如;不二法,契本。
存在主人是分裂成本的自我、人、自由和非本的人家、大、叛自由人。後者是人在社和他人支配下的沉、化,即不是真正的人;前者是那解放出的真正的人。在海德格看,人的社存在就是化,“社的”就是“化的”。人在社中的化是人定的命。雅斯斯,人在通常的“大社”,是任人操的,像木偶似的受人,像人一主人意志、力和,自己不能主宰自己。器化、大化的代社是使人失自我的根源。因此,他亟切地呼人回到本的自我中。
由此我可以,的“本面目”和存在主的“存在”具有同的超前意。木大拙:“在的面,或再的念,也可以慧能要求人‘本面目’看出一光。面目是我甚至在尚未出生之前就有的面目,句,就是我在尚未吃知之的果子之前就所有的‘真’面目。”(木大拙《,一新意的醒》)
子、存在主哲的比中可以看出,作人思想成果的宗智慧,既和古老的中智慧息息相通,也代西方哲的思成果站到了同一思想高峰。“本面目”的追,相知的,乃是中外一切大根智慧的。
三、“本面目”的美境界
“不思善不思”之,便是我的“本面目”。重“本面目”必“不思善,不思”,“不思善,不思”就是不可思的不二法。“不二”也二、,指超越各分。《摩·入不二法品》列了三十多矛盾,以唯有用大乘思想把立面一起,超越些立,才能到佛教真理。如生、色空等等。宗後一切是非善等差境界思知、、言的不二法作世度和的方法。乎所有宗公案的目的,都是用不二法,粉碎人的知性妄,以“本面目”。
僧文偃如何是佛?答“乾屎橛”;僧省什是清法身,省答“坑子”;僧洞山什是佛,洞山答“麻三斤”。之所以把佛、清法身同“乾屎橛”之等同起,就是了破除者的一切分取、是非得失之心。
我用不二法泯了一切立,就能“本面目”,人生即可通,左右逢源,皆春:主客的立泯了,就能用明澈如的心去感外物,澄活的物交相映,直透物的核心,森象作直的照;自他的散了,就能悟物一息息相通的情趣,培植大慈、同大悲的襟;生死的矛盾化解了,就能打破生死牢,得自在,走得恬安,使生如春花之,死如秋之美;短永的峙消除了,便可於瞬把握住永,使古空涵於一朝月;默的差等同了,便可於雷,于雷中;小大的藩拆卸了,就能一花一世界,一一如,於芥子,集大千於毫端;得失的了,就能置身峰而不失恬淡的襟,陷於低谷而不失取的意念,不,八不;理想的隔重合了,就能分分自在,秒秒安,使佛性孕於,家舍落在途中……
在所有的相念中,自我意醒而生的主客峙是最的一。要化解一峙,就必一步入起的思考上。佛教,世界的本源是空,一切事物皆仗一定的件和相互作用而生、展和消亡,有固定不的、立存在的性——便是佛教的起,一早已代科技成果所了的事。
《代物理和方神秘主》曾生地描述了代科佛法的。量子力的波粒二象性原理指出,在量器和微客之存在著不可控制的相互作用,科家法扮演立的客察者的角色,而是入到他所察的世界中去。翰·威勒把察者的介入看成是量子理最重要的特,主用“者”代替“察者”一。量子物理家都清醒地到,物理中的新形,已有力地提醒人想到一古老的真理:在大的生存中,我既是又是演。靴袢假原理指出,在原子和原子中,基本粒子的存在是不可能的,它是相互的程而非物,每粒子都由其他所有粒子成。靴袢哲把宇宙看成是相互的路。
代天物理、宇宙宏上向我表明:物不是彼此分的,而是它的境不可分割地在一起。正好印了《阿含》卷47的那首表示起律的著名偈:此有彼有,此生彼生。此彼,此彼。
以般若慧眼看,因和合的色物,是由各件合成的假相,有可得。所以“色即是空”,我物,我法遣,衍生於此的一切峙也就消散了。
但是,“色即是空”的空,不是什都有的空,而是非空之空,即真空。佛上的空,是象生起的根本,它是指有的自我,有的自性,它是限造的能,是一切可能性的。因此,在“色即是空”的後面,尚下一:“空即是色”。佛法中的“空”和“色”非相的。宗的要旨,在於使人。二乘沉空,凡夫有。沉空生命得乏,有生命生累,偏的方法,便可到慧能出家前到的那句令他明本心的《金》文句上:“所住而生其心!”
一方面,“色即是空”,任何事物都不著、,心;一方面,“空即是色”,明止水般的心涵容、映事物,便是般若所的真空妙有。色言中悟道,而又不粘於色言。仞峰草庵,逍超出;十字街解布袋,情地投入人生。入世而出世,出世而入世,既地投入全部感情,作主,立皆真,又不失本心的明澄澈,古井波,存在而超越,不忘人性而超乎人生。他著日常的象界的生活,又俯仰自得在天地,在一花一草乃至木石瓦中洞存在的真相,得生命的永。
正是在起意上看慧能的得法偈,我其意要神秀深刻得多。在慧能的偈,“心”的存在都是空,“一物”便是“常清”。“一物”正是“不思善,不思”超越二分法的“父母未生”的“本面目”,“本一物”乃是本就有什善、是非、迷悟、清不清,正是“佛性常清”的旨。本心清非是在相意上同不相反的概念,而是在意上先於垢立的清,故事物只要如其本然就意味著本清。不管古磨未磨,它的光亮都永存在。磨未磨,均不改本心的清。
《五》卷19《宗杲》:“僧:‘古未磨如何?‘曰:‘火不待日而。’曰:‘磨後如何?‘曰:‘不待月而。’”又好似初赤子,然具有六,眼能耳能,未曾分六,好短,是非得失,他不知。《碧岩》第80:“僧州:‘初生孩子,具六也?‘州:‘急水上打球子。’僧投子:‘急水上打球子,意旨如何?‘子:‘念念不停流。’”在宗看,道之人要像孩一,功名辱,逆情境,都他不得,眼色如盲,耳如,如似兀,其心五欲八然不,如山般固,如打般硬,才是僧真得力之。廓庵作的《牧牛》第九首《返本源》曰:
返本源已功,如直下若盲?
庵中不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
“返本源”即“本面目”,回到初赤子般一切外境若盲的境界。此,山依是山,水依是水,物不改其“本面目”,水流花,乎天。重“本面目”,不是一切者的根本大事,而且是迷惘生的根本大事,它沉迷物欲、精神依的人指出了向上一路。固然,我不可能永停在清染的,但完全可以在客性和性充分展之後,在更高的次上重返精神家,“於”。通高次的回、、化,即可恢我的明月之性,白之性,高山流水之性,即可走向本真同一的中,而用美的度意地居於世界。
返本源我是?
不跟到佛地!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