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浩瀚,既深且,除了文字相的三藏典、祖、佛著作,有世一切微妙善、一切修行人的言行止等,如以人生的精力去研,也不一定能透澈通,更不用奢言成佛作祖了。
且,各人的根不同,上根人一即悟,中根人只要努力勤,早晚自然就明白,至於下根人,一般的道理都已解知,使循循善,所得的成效仍相有限。在佛法中把上述三等人的,我的重。什是我?生由迷妄知,才一有的自身,把自身叫做「我」。身外的事物叫「我所」。事上,「我」是由色、受、想、行、五的因和合,而色色的聚集,受苦色及眼等受聚集,想由所生的想,行是一切有法的作用,的和合,所以又叫「我」「生」,即一切法的聚所生。
起信云:「一切法皆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即分自心。」
意指我以「我自身」取「我自身」,而「心不心,相可得」,取的「我」也不可得。「我」,就一「我所的境可,能知一切法的妄不,及身心和合因假合的建立,才能除「我」的幻想。然而,既知我唯心所作,心境,就一步探主一切法作用的「心」。
起信云:「是心本以,自性清而有明,明所染,有其染心,有染心而常不,是故此唯佛能知。」
自性清的心,「心、佛、生,三差的心」,若在佛位,此心即佛,佛是此心,二;在生位,此心即名阿耶,不生不的真如心和因流生心和合所成,差相的原因何在,除了已佛果有性的佛外,於生位的生切知,只能用「始明」加以描述。
因此,初法,直到成佛,一切修行即是「除染」的程,而佛陀也是依生染性及染事,因,予的教化,如染著深,就用近的教法;偏某的,就用某法治;喜或某法,必能其特性而次引;假若生已薄,根性已利,堪能直受佛法真,便又法相,使其直探究竟,超果地。
所「佛陀以利他妙智,因生病而」,就是益有情的殊方便─四悉檀教法。四悉檀的涵--悉檀是梵,意成就。指佛陀化生的教法可分四方便:一、世界悉檀。二、各各人檀。三、治悉檀。四、第一悉檀。
摩玄疏云:「大破外人邪四悉檀故,此四正悉檀,一切大小乘教也。」即此四悉檀一切十二部、八四千法藏,都是佛陀逗教建立的一切法,其中理趣真不,不相背。
略明如下:
一、世界悉檀--世思考的方式、言及一般念,明因和合的道理,使凡夫生欲法,而契入佛法正智,叫世界悉檀。
的「世界」,意指生五、十二入、十八界等一切法名相的隔。外道於世界的看法,有以世界本就存在,非因所生;有以世界是由造物─上帝,至高上的神造而生;有以世界偶然生,也偶然消。於是迷世界的象,常,有,不能正了知因世界的法。
大智度云:「有法,因和合故有,性。譬如,等和合故有,也。人亦如是五和合故有,人也。」
有,世的角度加以判定,即一切可的象,生所可理解接受的,假如像毛、兔角之妄立名,因的,就不是世界悉檀的。因此,世界悉檀的教法分次:
其一,生欲。一切善,欲根本,欲是憎的心,有憎,才有取,有取的行就叫造。
大智度云:「生死此生彼,善受果。善者,生天人中;者,三道。」
此凡夫生特定的因果,利用特性,其除向善,即「先以欲」,等到於事、於理心生信解,再「後令入佛道」,就比容易了。
其二,示因假名。一切起如幻如化的法相,因和合去看「有 」,因散去看「」,而因本身似相,不相,似相似,不相似,那那的生宛然,只不是生的妄,此妄,便解起的有自性可得,一切性空,依因生法立假名而已。所以一的和合如此,人身的和合如此,一切一切的和合都是如此。
二、各各人悉檀又叫做「生善悉檀」。--世界悉檀偏重世事相的理解,「以人本」的立,人如何,其意在扭凡夫造的,及用佛法重建宇宙和人生。就是「已生之令,未生之令不起」的底省,使尚未伏,也已具了修行人有的特。此,再依各根,教授各出世法,即予「已生之善令增,未生之善令生」的烈信求,是菩行的法,所以又叫做「生善悉檀」。
摩玄疏云:「大人心而法,各各不同故,於一事或或不。」
假若某人某法,某人意,自然法能入心,不的,一定法不入心,可法上的方便或宜否非常重要。譬如某人念佛即心生喜,便教他念佛;某人偏好解,便教他研究三藏。又如小乘者深知生死的可怖,涅的安,亟欲了生死,涅,如「度量生,成上佛道」事,心不欲,所以教他修持「常、苦、空、我」的解道。
相反的,大乘菩知生死可怖,涅可,但以生愚,妄造了多,「沉生死,流五趣」,於是暗自思:「解一事固然急迫,而使生苦得更加急迫。」因此大誓,上求下化,所作所,全部向生,所修所,非是生的需要著想。如人不菩根性,教以小乘自度的法,即和菩心不相,若教六度波蜜,立刻喜,奉行不倦。
三、治悉檀--前世界悉檀能除,但能分破粗相,不能相的根一拔除,因世界悉檀是依生的染心立的,而生判事相的原「依不依智」,「」即六妄心,不是涅的真智妙慧。因此,如永停留在世界悉檀的教化,生也一味地持功德、善,一味地用「」名相,是此非彼,相互,果是分心更著了,更加重了。因此又要察各各生所生的毛病,加以治。
大智度云:「云何名治悉檀?有法,治有,性。」
而治必病,如病的人,就他冷甘苦草及食;冷病的人,他辛苦草及食。佛法中治心病的方法,可分善治法和不善治法。什叫善治法?如修不,治欲;修慈心,治嗔恚;修因,治愚痴。
什叫不善治法?如欲病重的人教修慈心,求善美好事,厚福功德,果反增益欲;恚病重的人教修不,此身失不,一可,不由增益嗔火;愚痴病重的人心生邪,若教修不或慈心,即是用邪心入道,反愚痴。
摩玄疏云:「治之法,遍施生,其故,名治悉檀也。」
四、第一悉檀—大智度云:「一切法性,一切言,一切是法、非法,一一可分破散,佛、辟支佛、阿所行真法,不可破、不可散。上三悉檀不通,此通。」
因世的生各依自己的知,立自己的法,再依此自法架自己的,而生,互不信受,甚至妄不,佛法。此「一切可破,一切可,一切可」,妄不的法,都不是第一,所以「不通」。若能「一切言道,心行,遍所依,初、中、後,不不」,才是第一悉檀,是一切失,不可易的「通」。
摩玄疏云:「若事若理,即悟解,是第一悉檀也。」
那四悉檀的教及用又如何呢--四悉檀的涵明,但於教用方法,要如何相互持,又是一,若用失,害匪。依生五性差,配合四悉檀教法例如次:
一、凡夫性--具足理事二障,生死相的凡夫。
(一)用世界悉檀
1著功德福,怖畏,五戒十善。
2著有「我」,五皆空。
3著一切有,起性空。
(二)用人悉檀
1欲了生死,四念。
2欲上求下化,行菩道,六波蜜。
(三)用治悉檀
1、嗔、痴等重的,各治法。
(四)用第一悉檀
1言道,心行。
二、二乘性--事障已,生死已,而理障未除,的境界。
(一)用世界悉檀--此不用。
(二)用人悉檀--菩提心,空入假。
(三)用治悉檀--菩佛子,焦芽。
(四)用第一悉檀--中,中。
三、菩性--二障已伏,菩提心已,能我、法二,菩的境界。
(一)用世界悉檀--此或用,或不用。
(二)用人悉檀--十波蜜。
(三)用治悉檀--法可,生可度。
(四)用第一悉檀--一心三,一境三。
四、不定性--一切生本具佛性,因根性互,造成因地法行的不同,所以有差,若加以正的指引,根大小,皆得成佛。
(一)用世界悉檀--依藏、通、、四教,其欲而教。
(二)用人悉檀--便宜而教,如根的教修,利根的示以悟。
(三)用治悉檀--治。如神鬼等事,教修心法,不得令心外,著外境。
(四)用第一悉檀--四修及得。
五、外道性--生有佛性,因皈依邪,生的解,如取,戒取,邪,等,於是成一提性。
(一)用世界悉檀--法因生,因性破邪、。
(二)用人悉檀--八正道,破戒取。
(三)用治悉檀--相相,破取。
(四)用第一悉檀--此或用或不用。
上述四悉檀治各根性生所的例,而在教的效果中,也可依四悉檀明。
摩玄疏云:「佛以一音演法,或有恐怖,或喜,或生,或疑,斯神力不共法。生怖畏者,即是世界悉檀,知因欲有世界,世界如火宅,故生怖畏也;或喜者,即是人悉檀,善根得法喜也;或生者,即是治悉檀,患,治也;或疑者,即是第一悉檀,初入道第一,正是疑之位也。是一切事理,悉成四悉檀也。」
研究四悉檀的目的,是要使大家明白佛法非硬性的,一成不的法,而是、需要安立,代的嬗而巧妙不同。古德云:「方便有多,元二路。」多,八四千法,法法可通涅。二路,意指心法一路,直探自性清心,到「唯心土」的境界。,都是染成的方便,但最根本的原不可更易,即依中道而戒、定、慧三增上,所完成的上菩提,才是修行的正途。
(元1980年3月主)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