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不求,一法就是要自立。而自立有形生存心立。一般孩子大了已能自立,指的是有一技之,能力活自己,不再靠父母,也就是形生存一。但我所的自立,是指心立而言。因形生存格是有自立可言的,人生活所需大部分都是靠他人供,一般所工作活自己,其是指入社的分工系以互相支援。一旦平衡的分工系有了缺,生存就感受到程度不等的威,如失、缺、、生病、受等等,就更不用生社,遇到天瘟疫了。之,形本有限,死亡不可免,法真正自立,所以只能就本限性的心自立。
那心要怎做到自立呢?又要再一法,就是「把真我找回」。原自我所以受而致自疑自,根本就源於假我(有限形)真我(限心),遂有限求限,而不可得,乃因此失、失望而受。所以愈之道,然得回到根源予以明辨清,重新肯真我才是我,假我只有在依於真我才真(肯心自我,形反真不假,吃睡足都是幸福),真我,妄以限,便假(形望限膨而法自持,反成心力,幻泡影)。
然,要把期被度的望(即所「淫」,淫是度的意思)所遮蔽的真心真我找回,不容易,乃因已深,障蔽甚厚,要行磨去,底平反,得付出恒久的修持。但凡事有起,而起的第一步,便是先要在念上明辨(我在此所的,可全是在念上明辨),如果同念(我有心身真假,心之我才是真我,或必以心主的心身一才是真我),便正的念植入自己的心中,它取代以前的念,以引我的生活言行去作假真的改。
上述的正念自我肯、自我植入、自我遵循,便「立志」。原立志,不是一般所立志做大官、巨、手、明星、者、名人的意思;真正的立志,不就是「肯吾心、同真我」了!原「志」就是「心之所之」(心的方向),「立志」就是「心的真方向」,而心自我的真方向,然就是「自我」、「明我果然是具限性的真我」。
了一般的立志相,孟子根本上的立志「尚志」,而「士尚志」(士之所以士,在他能做高的立志,也就是立自我的志)。於的立志,孟子的另一表示法是:「之道他,求其放心而已矣!」(生命的途,第一步就是把掉的心找回。)
最後回,所求其放心,不就是心自的意思?的,不管不求,自立,立志,求其放心,自,之就是自我愈的第一步。
文章定位:
台:
曾老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