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稽首三界尊 命十方佛 我今弘 持此
上四重恩 下三途苦 若有者 悉菩提心
此一身 同生琉璃 大慈父 勤真
子吼 回返娑婆地 度苦海 弘法利群迷
  始入佛法,心第一。佛不知菩提心,所修成魔。如八十卷本《大方佛》卷第五十八<世品第三十八之六>:「忘失菩提心,修善根,是名魔。」
  大藏中的《古逸疏》云:「心自誓行十二者。依地持。是菩提心。心有四。一者大悲心。二者法心。三者身患心。四者求最果心。
  大悲心者。六道生俱有。以是之故。菩提心。地即有受罪之苦。畜生相食之苦。鬼即有之苦。神有事之苦。人中即有求欲之苦。天中有之苦。此生。俱苦海。欲求利。不知出路。我今心。欲拔。是名大悲心。
  第二法心者。法有三。理教行也。法者是常。但有通塞。人(有)行藏。或值世陵。正化。言教流。途。如。端作。逼真。正道殆。菩作是念。我迦如。於量阿僧劫受苦。集此法。欲使久住於世。道利群生。如何一旦知沈。我今法故。菩提心。不惜身命。欲使大道而更彰。悟昏世。令世得正眼。是名菩法心。
  第三身患心者。菩作是念。我此身者。乃是生老病死之宅。常苦空之。身受之起。心苦之主。胎十月。不同居。及其生也。苦所集。或病苦痛切。夜。或恩。怨憎合。成所求不得。琬懊。或衣食不充。夕。略有八。生老病死。恩。怨憎合。求不得苦。五盛苦。旋六道。受此之苦。莫知其。若不。何由可已。我今心。此苦。而得。上道。得而得。是名身患心。
  第四求最果心者。佛平等。有二身。一者生身。其足三十二相。八十好。端殊特。世。能使心生即和。善之人而益。二者法身。充法界。具足十力。四所畏。四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一切智。此者求生死渴寒。六道之。五住之。即是者之所以折仰心者之玄期。良由所重。是名求最果心也。令一切生所求皆得。」
  是故,於持典之前,先心。然而俱凡夫,法自菩提心,是故以此方便,教令心。心者,依前述文,上恩,下苦,令生同菩提心,末後往生方琉璃世界。
  然此往生,非求土福,而是了修大的智慧,之後倒慈航,度生。若只了逸享受而求生土,非但土,更恐出世殊功德,取此界有漏人天福,徒有麻金之。
  如《大》卷十九<不如佛功德品第二>:「一比丘佛不如佛功德。心生著而白佛言。世尊。我今生不佛。佛告比丘。汝之愚迷得生彼。何以故。不以著之心而得往生。唯有善本。修梵行得生彼故。」
  又此文,亦可照《楞》卷三中,阿尊者及大所的佛偈:「妙湛持不尊。首楞王世希有。我劫倒想。不僧法身。今得果成王。度如是恒沙。此深心奉。是名佛恩。伏世尊明。五世誓先入。如一生未成佛。不於此取泥洹。大雄大力大慈悲。希更除微惑。令我早登上。於十方界坐道。舜若多性可亡。迦心。」
  另外,四重恩者,依《大乘本生心地》卷二言:「世出世恩有其四。一父母恩。二生恩。三王恩。四三恩。如是四恩。一切生平等荷。」
Ps.片:之前拍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