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言「仁」形式的考察 真2
仁成的道路 高士彬4
仁的基本特性育8
仁孝弟常之德敏9
仁外王事功之德 心媛10
言「仁」形式的考察 真
一、 前言
(一) 「仁」字在孔子以前即有。
(二) 周公在尚金篇中有「予仁若考」。
(三) 叔於田有「洵美且仁」。
(四) 左大出三十左右的仁字,意指「仁、仁厚」之德。
(五) 至孔子,予「仁」以更深的意。
二、 孔子答弟子仁之言中的意思:
(一) 「仁」固定的德目。
(二) 字上解「仁」。如:
樊仁,子曰:「人。」樊仁,子曰:「居恭,事敬,
人忠;之夷狄,不可也。」樊仁,子曰:「仁者先
而後,可仁矣。」
1.不能以字定。
2.仁不是一固定的德目。
3.仁的意指不容易把握(所以才三次仁)。
(1)在孔子的思想中,「仁」粹是一道德念,是一理想的道德
境界和道德行。它不像主要是作理念的「」那是一
人的外在定,或是某理中的制,即「仁」
是「乎而著於外」的,而非外面加於我。正是孔子「
仁由己,而由仁乎哉」、「仁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真所
在。
(2)孔子所提倡的「仁」,既是含於人自身,起源於「」之情的
人精神泉源,又是使人之所以立人的道德境界和人生理想,也
是「推己及人」而以仁精神人的道德,是推而
之建立制、政教的道德依。所以孔子「仁」的史意,乃
在於肯定人的意和值,肯定道德理想的追求在人生活、社
中的意、值、功能、作用,且通了道德(人、信、孝、悌)
人情(、人)、理()以及社政治的,而奠定
中哲的仁──儒家道德人文主的理基。
(3)孔子「仁」的建立,著中古先哲的理性思,基本上
了外在超越的宗教意(殷周天命),而入一新的展
段。 光《儒家哲片》
三、了解「仁」取的度路,及「仁」本身
之分位
(一) 「仁」基本上不是知概念,因此不能以成立知、行概念的
度待它。
(二)「仁」最基本的特在於是一「主性的存在」之根本根(即人先
而在的本有「仁」之故),「仁」就是人之所以是一「主性的存在」
的「生命本」、「生命原理」。因此「仁」於「容真理」(於
人之主生命,透具的生命所真地呈抉出者。凡道德
、宗教等接示的道理都之),而不「外延真理」(可人之主
性生命而予以客肯者,如科真理即此。能客地
定外物「是什」之知、概念,乃相於人之知能力而形成,
是人之知主相於客之存在,而平列抽象地形成),故而不
以成立外在事物之知的度待它。
何淑《孟荀道德理之研究》
四、
孔子言「仁」,大精深的理中不地探求其本,而落於己
身的,勉人除了知仁的道德理之下,不忘力行事的地方著,
以此提升人格的陶冶。
仁成的道路 高士彬
仁以成德,而成德的最高境界是「」,所以儒家以「仁成」道德的目。孔子「仁成」一路,乃是中文化史上的。「仁成」可以分「仁」「成」部分明,以下先明「仁」:
仁,孔子答以「克己仁」。是教人去除私欲,以本然之天,使其言,皆因此天而行。通「克己」的工夫,仁心昭,自能感通出去,而天下事物亦在仁的感通涵之中於仁。
故曰「一日克己,天下仁焉」。天下仁,是天下的「人、事、物」皆於仁的原。「仁」是承「一日克己」而的,所以不意指是的最後效果,而是一光明的端,端,始於人之克己,是人自的出的「生活的原理、生命的途」。「仁」的工夫不能外求也不能假手於他人,所以孔子「人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回答仲弓仁「出如大,使民如承大祭」句,是「敬」;「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恕」。敬以持己,恕以及物。持己既是存仁,乃立己成己之事,於主面的仁。及物既是行仁,乃立人成物之事,於客面的仁。
子仁,孔子答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而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而人」更推一的法,乃是「恕」的表。恕,是仁由通向外的孔道。仁由恕道通出去,不但可以「立人、人」,可以「物、成物」。表示依於仁而的道德行,是可以向外感通,步步大,以家天下一的。
「仁」的工夫,入手只在眼前生活日用,「他心比己心,以己心度他心」,便自然能推己行恕,以「立己而立人,仁民物」,此之「能取譬」而「行仁之方」,亦正是落在的。
其他如「人」,如「居恭,事敬,人忠」等,也是吾心之仁自的流露表。
人千言,非是指「仁心之自」。限的值必透有限的生命表,而任何一的人都不能超他自然生命的有限性,所以在人的生前,任何人都不可以亦不以「仁」「」自居。「人」的,是後世之人依於私的公之心而推尊出的。所以孟子「夫,孔子不居」,孔子自己也「若仁,吾敢」然孔子不已人自居,不「仁」以「成」的道路,可以在孔子的生活中看出。
「成」,部分蔡仁厚有以下三途:
第一、「」是仁成的第一步——
生命有曲,便是生命有蔽塞。有蔽塞,有暗角。有蔽塞的生命很接受真理,有暗角。有蔽塞的生命很接受真理,有暗角的生命必然有渣滓,然不可能通向仁。所以要化去生命中的曲渣滓,而後才能敞心之,出德性生命的的光。所以自的要求「」,乃是清澈其生命以事道德的第一步。
第二、「不不倦」是仁之不容已——
「不不倦、忘食、以忘」句,我可以看出孔子所的,然是盎然之趣,漫之生。
若非仁心之不容已,其能不不倦、健行不息,有如不舍夜的川流不息的水呢?水有本源,人有本心,故本者,仁而已矣。仁是生化的原理,是真的生命,亦是人能不不倦事道德的根源。
第三、「仁且智」是成的道或模型——
「仁者安仁,智者利仁」,「智者,仁者」等等,便是仁智。孔子言智,不指理智活而言,而是指「明智、明」;是生命的澈通透,明朗照。仁能感通,能化;智,能照,能朗。智及之姿仁德之化通而一,便是生命之成,便是德慧全的人。
心得
孔子所提倡的儒,不是一的科目而已,他更是由人的生命所
展出的哲,「仁」能感通物,化物,使天下物皆
於仁,藉由日常生活中的成就自我的德性,最後到「成」
境界。孔子的「仁」非只是一一的德目,他是所有美德的源
,「仁」具有多面向,「出如大,使民如承大祭」是仁,
「居恭,事敬,人忠」也是仁,所以「仁」是一切道德的
源。
仁的基本特性 育
由感通隔、健行不息,可以了解到仁道亦如天道之生生。仁是生化原理,仁有大特性,一曰,二曰健。
一、:
是所的不安之感,孟子所的「之心」或「不忍仁之心」。
有,才有四端之心,便是所麻木,麻木不仁句成,示出
人是有而非麻木。不是指心理上的感或知上的感,而是
指道德心的。所以一人使在和上有很烈的感,但在
心仍然可能是麻木不仁的。
二、健:
是健行不息的健。「天行健,君子以自不息」。我的生命要透
表健,要像天一有造性,健的涵意,在精神上生不已。
「仁以感通性,以物用」
「感通」是精神生命的次大,「物」在是感通的程中予
暖,引他人的生命到仁的境界。仁心就是我道德的本心,碰即
,之即,很活的,就是我的真生命。
幼先生曾提出六以,一曰普遍性,二曰永性,三曰感通性,四曰生性,五曰柔性,六曰惜性。
仁孝弟常之德 敏
一、「仁」是道德之根,是值之源。
二、常之道:家人相,共同生活的原理和道。
三、五:(父母之慈,子女之孝),(兄姊之友,弟妹之恭),夫妻和、君臣之
朋友之信。
四、天:父子、兄弟。(是先天而永的)。
五、父母慈子女是著自己生命的延伸,是「」的流注,因是天性自然的,
故教慈之言甚少。子女孝父母必通一念省悟,才能在自中流露他於生命本源的攀慕依。是「逆」的回溯,因有待反省自,故加以提醒。
六、「君子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仁之本!」故行仁自孝弟
始,仁是,孝弟是用。孝弟是「行仁」之本。
七、以今少子化的果,兄弟姊妹愈愈少,孝的任加重了,弟的少
了。
八、古言:天下不是的父母。
今言:天下有不是的父母。
九、代的父母,要向子女,因:
父母人的子女,解人子女的心情;而子女尚未人家的父母,很父母的心情。(妞妞)
仁外王事功之德 心媛
一、述「仁」「外王事功」之
(一)、「仁」的意涵:
仁,指的是一人最重要的在品格,且仁存在於每人的天性之中,因此只要有志於仁,一心向仁,便可求仁得仁,而能接近仁。又以正、毅、、些品性都接近仁性,因此仁是意崇高的德性。在孔子心目中的好「仁」者,是世上有再比「仁」道更可的西,所以「仁」是「以尚之」的;而在生活上,更是念在的奉行「仁」,「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括而,仁的在於道德修、做人度及方法等三方面。
(二)、「外王事功」的意涵:
此「外王」即同於「外王之道」的「外王」之意,意行於外的政策事功和制度等合理,指身政者管理、治百姓所的政治理念。而此「外王事功」又重於「事功」方面,指出政治策略之下的「具功」,著重於政者或政策主人行的事果,一公正客的施化影,意旨遵王道制度之下,以「仁」主的具事。
(三)、「外王事功之德」的意涵:
二、「外王事功之德」-管仲例
(一)、感通物,功德施於天下
此指出管仲所成就的功事符合「仁德」的表,而由管仲的政策中,可此。例如「尊王攘夷」、「」等德便是管仲所提出的理念果,而受此政策披下之百姓生多,因此功德施及天下,是感通物的生、仁德的。又「尊王攘夷」使得周天子得以持有君王尊、侯尚能遵守其自身本分而持完整的封建系,就此而言,是了中原宗法封建制度的延。所以管仲相桓公,使其「尊天子而睦侯、抑楚而保小」,也足以明管仲「外王事功」的成就。
(二)、力夏衣冠之
亦就管仲天下後世的功德而言,就此成就最後世。管仲佐桓公,而匡正天下,保障夏之命,使天下人免於「披左衽」的地步。引述孔子言:「管仲相桓公,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微管仲,吾其被左衽矣!」由此句可看出孔子肯定管仲的「仁德」,同其遏止夷狄之,拯救夏垂危之局的「德」。管仲能恪守信,使其功德惠及天下後世,因此可以看出管仲生命中所彰的「仁」。
(三)、不拘泥小信小,成就大事
管仲的志向不在於眼前的小信,他光放得更加大,也看穿了中封建制度下的疲弊,他起身主其政治抱,以自身所秉持的「仁德」信念,而於外在政治制度上,成了其「外王事功」之成就,「尊王攘夷、」的文化理想泛用。但管仲佐桓公之前曾侍於公子,引出多管仲的,此,孔子指出:「若匹夫匹之也,自於而莫知之也。」意要成就大事的人,不需拘泥於小,又以一有文化理想政治理念、有功於天下後世的人,然更不必要以小信小相,以正其事功而言看待之。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