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都追酒》是阿盛(1950-)最新的散文集。所三都,是作家半生以,待的北、台南;至於「追酒」,是阿盛勉人的世之道:人生一,之,倒也不必太清醒,既乘酒而,去也莫要。此番提,我想起阿盛散文一的感受,即,醇厚。其情人,看,但非既久者不能及,非感慨之深者不能。在看似,事事入眼但能放下。散文之,在阿盛如修,「些伶俐些」,要道理竟不是太容易。

作家阿盛。(正/影,阿盛/提供)

《三都追酒》。
醇厚之味,在於累
阿盛的散文不避俚俗,用土言是其特色。心的者能感受到阿盛文章之,有已近文言文。阿盛表示,台是言的活化石,保留了多古的用法。不只是台,多方言用於朗唐宋,精平仄分明不,更是富於「神」。在此,阿盛用「神」形容一於文的追求。阿盛也,自己在作上向台取火,最大的目的是者──尤其是老一人──的。然而此法面的是,台缺乏文字系,「本字」的便浮了。此,阿盛的解之道是,遇到有音字的候,溯其原本,量找字,找不到便求其而不求其音。阿盛以,字本身的演是意的累,因此如何找到一正的字,便是要者「望文生」,而不音所局限。
言是一角,用了字,便能在篇幅予者、千百的意。大小材皆能入,新意迭出,是阿盛另一的特色。《三都追酒》有幼抓,而感月如矢;中和瓦起,於思母思土之情;老理傅,兼老代;後生小友沉溺之,也年人的退步平反;更遑干戈痕、古早病、稿多少、匠浣衣,皆能上。至於三,更是阿盛混公所得的城市察。
阿盛表示,自己察多了,下心沉,沉日久,思考。阿盛:「人世的事物,悲喜,都是反覆生的。」言下之意似乎指,身其中,唯有察可以使我跳。
阿盛:「察人文景是作者的第一要。每人大小,都有他的故事,不止停留於表面的子。」察是否是粹的好奇呢?阿盛回答,好奇是作持的力。接著也指出,握有端的作者知道好奇的分界。然作者只能呈他所看到的,「多候是整大器的,者竟有能力去理他所看到的每事物。」阿盛接道:「文不是下,而是散。」想作者如何耐住性子、下心爬格子,也是修行一。
大於空的故
散文滋味,在於如何理。阿盛古但不溺於古,《三都追酒》的篇文章都到台社海桑田、瞬之快教人所。阿盛,台北的化烈得人,他初到台北,信都是荒蔓草。「一切快到不及消化。」阿盛。那在的作,或便是消化的程吧。
昔年往事在阿盛的文章,多少有一股清自得。阿盛:「往的自保留美好的,是人之常情。」在散文是回不去的故,距追的空。阿盛回幼唯一的代化,便只有家中一小小的泡。那代的人小候除了制服之外,有其他便服。成衣的出,穿著有了不同,是台代化最直截的感受。阿盛也不感慨地:「台北是用文明的,昨日都有,今天就有手,至於中,不了。」阿盛自云是「什都有到什都有的一代」。但在的年人可能相反的改。
正因如此,阿盛代多少也有提醒者的意,「法那代的人了解有的曾,他知道上一代是如何走的。」到下年人的焦,阿盛以「怎」然是每世代年人都有的疑,但世代的年人於政治制度的焦灼,尤其明。
三都既包括北,那台北是否已成故了呢?阿盛表示:「很。」但故即是地理上可得、搭高就能到的?答案恐怕是否定的。阿盛表示,故已非昔日,唯情感是永,「就算真的回到故也可能不。」之後,故只存於情感,阿盛淡淡地:「人皆然。」
一起作一起年的文小友
阿盛的作私淑班名亮,已逾二十年,阿盛又是如何看待群自四面八方、各世代的文小友?常有人感文式微,身居第一的阿盛又是如何看待?
阿盛以,各人都活在自己的下,各各的,本就是常。「作上完全不必以我本!」阿盛。再到文式微否,阿盛方式的改可以自作者身上察到,但文的影倒未必,「是打出是手出的西,只要是思考就有差。」可阿盛於世代的放度。
「初作班其想未,一晃眼就是多年。」阿盛。所教相,作班的小友阿盛之保持著互惠:有人能中得作,有人能在班上碰到生活中不接到的族群,有人被逼得定文章。至於他自己呢,能多近年人;半方塘之所以天光影,有源活水。
跟著小友一起年,也文字得智慧。阿盛自己的脾性很不挑食,喜的比不喜的多。他自己在80年代到台日治期的作品,斯土斯民,他台的反映之深刻之切身,令阿盛感受十分震撼,心不:什?什他在30年代就能有的水?什台有那多作家,竟是整世代的作者都被封了?「那是很可的世代。」阿盛。
至於他自己呢?阿盛回答:「小候故事,大了故事。」如此而已。●
自由副刊2014.09.24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