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墨珍稀:「三碑」
中有十大著名的「三碑」,
或以撰文、跋、法而名,或因文章、法、刻工均上乘,或以碑文、法、所之人世人所景仰,可以看出,每一「三碑」都不文章、法、篆刻的精。
十「三碑」是:四川成都《蜀丞相葛武侯祠堂碑》、湖南永州柳子《荔子碑》、山《坊新修城隍碑》、福建泉州《安大字碑》、河南昌《上尊受碑》、湖南郴州《仙三碑》、湖南祁《大唐中摩崖石刻》、善寺《志公像碑》、西高陵《李晟墓碑》、河南州《修醉翁亭石碑》。
河南昌《上尊受碑》
河南昌《上尊受碑》即《受表碑》和《公卿上尊奏碑》,均位於昌西南17公里的繁城帝。 《受表》碑,高322厘米、102厘米、厚28厘米,圭形,上有碑穿篆文「受表」三字。碑文22行,每行49字,字1寸2分,,容首先明乃自古之美德,接著曹丕「光日月,材兼三」,有「舜之姿」、「伯禹之」、「殷之略」、「周武之明」,在公卿固下,他「回千,至於再,至於三」才在繁(今繁城)行受大典。
《公卿上尊奏碑》
高322厘米、102厘米、厚32厘米,圭形,上有碑穿,碑篆刻「公卿上尊奏」八字。碑文,正面22行,背面10行,每行49字,字大1寸2分,容魏文武大臣奏曹丕代帝事。奏章道「帝奉天命以固,群臣敬天命以固」。帝位曹丕代乃天命所。奏章前後均列公侯臣等四十六人名。 碑均王朗文、梁、繇字,八分,高碑方正,之「三」,即文表、法、刻。
「八分」梁
字孟皇,安定氏(今甘平人)人。
生年不,自幼好法,宜官,得其真,因擅八分而名,初孝廉,拜郎官。光和元年(178年),入都,出任州刺史。帝,在都下,部郎、部尚(吏部尚)。末投奔州表。建安二十三年(208年),曹操破州,梁被待上。曹操甚其法,常於中。有《孔碑》(《孔子碑》)、《受表》世。
「王」繇
四川成都《蜀丞相葛武侯祠堂碑》
其碑立於武侯祠大右,碑身及碑帽通高367厘米、95厘米、厚25厘米,下有碑座。
碑帽的雕,具有唐代石刻特,其石石。碑文共22行,每行50字,楷。此碑於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始建,由唐宰相裴度撰文,著名法家柳公(唐著名法家柳公之兄),蜀中名匠建刻字。其碑法厚,遒端,既有柳,又自具格,加之刻匠建刀法,超群,故文章、法、刻都精湛,世「三碑」。
按此三之有二:其一是明弘治十年四川巡於碑上跋云:「人因文而,文因字而,然而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相垂宇不朽也。」是美葛亮功和裴柳之字「三」。其二是清道光九年人潘明彤文章、法、刻技均精美,因之「三」。後人合二一,又生「四」之。
湖南永州柳子《荔子碑》
湖南零陵永州的柳子的《荔子碑》,共四,每高240厘米、132厘米、厚21厘米,方形,平座。
柳宗元,好友愈作《柳州池碑》以祭之,碑文中有曰《享神》,文神采,感深。北宋其文,吟其,其事,思其人,遂下,於南宋年由柳州本地匠人刻之成碑。碑文法雄奇深厚,刀恣 肆狂放,被世人推坡法第一碑。碑集三大家之文、、柳事於一身,世所罕。 原碑唐朝愈撰文,宋的《池享神碑》,河柳宗元之德政,以一碑而集「柳事」,世「三碑」。 因其有「荔子丹兮蕉」之句,因之又「荔子碑」。原碑宋代刻於西柳州池,明代克勤摹刻於零陵永州愚溪,存於柳子之碑清治年永州知府魏芳所重刻。
《享神》云:荔子丹兮蕉,肴兮侯之堂,侯之兮旗,渡中流兮泊之。待侯不兮不知我悲。侯乘白兮入,慰我民兮不以笑。之山兮柳之水,桂兮白石。侯朝出兮暮,春猿吟兮秋。北主之人兮侯是非,千秋兮侯我。侯福我兮我,鬼兮山之左。下苦兮高乾,充兮蛇蛟蟠。我民事兮怠,其始自今兮於世世。
山《坊新修城隍碑》
此碑碑,通篇正楷,碑意「六分半」的板 「城隍碑」 四大字。碑高190厘米、80厘米、厚20厘米,凡20行,每行47字,通篇共909字。 碑文清乾隆知事板撰,文章精妙,堪一;其法板少的正作,其正有意,骨肌,爽朗清,一;丹石上,由其高足司徒文膏刻,不失意,真不著毫,又一,所以世「三碑」。
板名列州八怪之首,其文常有率性的一面,有直,不拐抹角,最出名的是字的「格」,直就是古今奇文:「大幅 六 ,中幅 四 ,小幅 二 ;、 一 ;扇子、斗方五。凡送物、食物,不如白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送心中喜,皆佳。物既,欠尤。年老神倦,亦不能陪君子作益言也。竹多於竹,高六尺三千。任渠交接,只秋耳。」
板任官山,七品知,城隍整修事,城隍神等同官位,重修告竣,依例要知撰文刻碑,而留下篇可能不太受迎的碑,此一碑有行板手世,另有楷碑拓本。碑立於乾隆十七年(1752),款「乾隆十七年在艾月在蕤知事板燮撰并」,法清,有意。全文如次:
一角四足而毛者麟,翼足而文采者,足而以行者蛇,上下震,霆雷,有足而所可用者。各一其名,各一其物,不相也。故仰而之然者,天也;而之然者,地也。其中之耳、目、口、鼻、手、足而能言,衣冠揖而能者,人也。人非天,天非人,如矣。自周公以上帝,而後世又呼玉皇。於是耳、目、口、鼻、手、足,冕旒玉而人之,而又范之以金,塑之以土,刻之以木,斫之以玉;而又之以妙之官,陪之以武毅之。而天下後世遂裒裒然,而人之,在其上,在其左右矣。即如府州邑,皆各有城如端,而者是也。城之外有隍,抱城而流,而汨汨者是也,又何必袍笏而人之乎?而四海之大,九州之,莫不以人祀之,而又予之以福之,授之以生死之柄,而又廊森,陪之以十殿之王,而又有刀花、蛇狗、黑(左金)以之。而人亦裒裒然而之矣。非惟人之,而吾亦之。每至殿庭之後,之前。其窗,其淅淅,吾亦毛栗,如有鬼者,乃知古帝王神道教,信不爽也。子曰,凡此所以媚也。愚民不媚不信,然乎!然乎!邑城隍在治西,整翼。乾隆十四年大雨,廊倒塌,而廊更甚,燮於朔望瞻拜,而之,士,是宜新整,公咸曰:俞。於是工庀材,重建廊,高於者三尺,其殿、室、神像、鼎、鼓,然新,是亦足矣。而於大之外,又新立演一所,用及千金,不且多事乎哉!有神而好者乎?是又不然。《曹娥碑》云:「盱能安歌,婆娑神。」歌舞迎神,古人已有之矣。《》云:「琴瑟鼓,以迓田祖。」夫田果有祖,田祖果琴瑟,其知之?不因人心之,以致其重媚於大神。今城隍既以人道祀之,何必不以歌舞之事之哉!金元院本,演古今,其是是非非,善善,令人激昂慷慨,回心向道者亦不少也。至於鄙俚之,情欲之事,直可置之不耳。此之,亦不多事也。之,伏羲神、帝舜、禹文武、周公孔子,此人而神者也,後世以人道祀之;天地日月、雷山川、河社稷、城隍中井灶,此神而不人者也,不以人道祀之。然自古人亦皆以人道祀之矣,夫栗握尺之牲,太羹元酒之味,大路越席之素,瑚簋之,天地神祗食之、之、服之、之哉?在天之色臭味,不可仿佛,姑就人心之慕以致其崇。若是,城隍碑之作,非一一邑言之,直可探千古之意矣。董其事者同知尚志、田廷琳、信、郭耀章、生翠、生王、宏,其蠲助者甚夥,俟他日摹勒碑,永久,愚亦未敢惜墨焉。上元司徒文膏刻。新修城隍,通常是歌神恩浩,爽不泯,才是文法,可板有自己的想法,通篇否定神的存在,在地方董、信眼中然不能接受,然而太在位,敢怒不敢言。板冠求去,民立刻碑埋入地底,此不天日,1962年,《新修城隍碑》於出土,藏山坊市博物的板念堂。
湖南祁《大唐中摩崖石刻》 此碑在湖南祁城南浯溪,唐代文家元,字次山,曾寓於此。他所撰《大唐中》大法家真卿楷、摩刻於江畔十丈峻峭之石壁上。碑面320厘米方,直行自右至左,共21行,每行20字,述安史之、玄宗逃蜀、宗即位、收安、洛之事。 字代法家所推崇,名中外,唐以後代文人不之倒,可「碑一,百拜不能休」。相宋代大法家庭曾次浯溪字,道:「春吹船浯溪,扶藜上中碑。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成。」 清何基曰:「舟十次浯溪,番手拓中碑。」因文章、法、摩崖之石都非常妙,世「摩崖三碑」。
福建泉州《安大字碑》
碑在福建泉州洛南的蔡襄祠。蔡襄字君,仙人,官至端明殿大士,度出知泉州,建洛,卒「忠惠」。祠代均曾修建,存清代重建,面三,深三。 蔡襄是宋代著名「四大法家」之一,他自撰的《安大字石碑》,是其作。碑刻文字精,法遒,刻工精,世「三碑」。碑立於祠中,分刻在石上,一原刻,一摹刻。
河南州《修醉翁亭石碑》
北宋元六年(1091年)知州,封季之,以真、行、草兼用字成《醉翁亭》卷,卷末有孟、宋、沈周、、高拱等人的跋尾。明隆五年(1571年)秋,巡邀文彭、祈之勒石,立於鄢陵氏家祠。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高拱的侄曾高有因原刻磨不清,出其家藏拓本重新刻石,立於新高氏祠堂。刻技之精,不在鄢陵刻石之下。石刻共分十八,每60厘米、40厘米左右;其後有六40厘米、60~90厘米的石刻,是孟、沈周、高拱等人的跋。此碑宋代文家修撰文、,刻石手法精巧,冠以「三碑」,之愧。
善寺《志公像碑》
唐代大人李白善寺的《志公像碑》,由著名法家真卿字,唐朝道子作,刻在石碑上,其、、均名家之作,故「三碑」。
西高陵《李晟墓碑》 碑在西高陵白象村渭水北。唐末朱池作,唐李晟自定州率兵援,大今渭畔,激後收京城,迎回了唐德宗,因功被封西平郡王兼中令,死後葬在日的地方,即今之墓所在地。 墓前有石碑,唐宰相裴度撰,唐代法家柳公,名匠刻字,世之「三碑」。明代碑於墓西北200米,迄今完整。
湖南郴州《仙三碑》 湖南郴州仙的白鹿洞石壁上,刻有北宋人秦的一首。是一天然的崖石壁,高52厘米、46厘米,文共11行,每行8字,行。年秦因小人陷,被黜郴州後,心情悲,於是藉景抒情,於北宋四年(公元1079年)作了〈踏莎行郴州旅舍〉一。 秦少游死後,坡非常悲痛,在扇面秦的後面,下「少游已矣!人何?」的跋。宋代「四大法家」之一的米芾又把秦的和的跋下刻於碑上,碑文手法高。南宋咸淳二年,由郴州太守宋恭把原碑拓上,刻在仙白鹿洞的大石壁上,就是今人所看到的「三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