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是家庭到社上的每一角落,都可以看到的普遍象,也是正常象。即使如父母子女也互相抱怨,然父母疼子女自不在下,但仍不免口 出怨言。例如,母看到孩子不,可能在父面前:「孩子像你一,脾那,怎教都教不好,你要好好管管他。」像的言,很容易引起大 家的不愉快。
人都是在生之後才抱怨,所以抱怨的容多半刺耳,不只被抱怨的人不舒服,就抱怨者本身也一不愉快。抱怨,主要是起因於人事物的不,但是,世不如意事本是十常八九,光是抱怨不能事情如意。
一般人在到怨言後可能想:「我他好,他什不意?我好心替他理,果他反抱怨我,真是『狗咬洞,不好人心。』」 想法只自己愈想愈。如果能抱怨正常象,被抱怨的人或就不太痛苦;否人一抱怨,便得自己是辜的受害者,痛苦也像雪球一般, 愈愈大、愈愈沉重。
如果又能角度想:「人非,孰能?」人的可能真的是自己的失,他抱怨得其很有道理,可以助我看清自己的盲。
更何人人都是凡夫,既是凡夫,就不可能有,有就有抱怨。然人的不一定是因你而起,但是人把你成出口,面的情透抱怨而得到舒,你也等於了他的忙。
其不的情出,可能是人的,也可能是自己的,或是大家都有,只是有人了一句,使得人口出怨言。遇到情形, 身地他人著想,也自己著想,且做到:一、不要抱怨人;二、接受人的抱怨;三、人的抱怨。也要像孔子所的「君子喜」,不但不要 ,甚至要更喜,因人意向你抱怨,表示方看得起你。
另外,有些人一到抱怨後,「清者自清,者自」,便自高,人的反不加理,反而激怒方,以你放了和他的友好,打算交。如果到了地步,就更化解了。
所以到抱怨,要有的理措施,以免又一步生解,而且於重不同的抱怨,理方法也不同。如果到的是微的抱怨,只要,表示你知道了就可以了,因方只是希望你到的意而已,不一定要予任何回。
至於重的抱怨,一定要有所回理,如果是方解了,一定要找方、,他解事真相。如果是方因你的作不符合他的期待而生 抱怨,一定要告他,你努力改善理;如果理的果是不能方意,也要他知道你已力了,你的能力在目前的下,只能如此,希望方 能解。
如果大家於抱怨,能用平常心坦然接受,且妥善理,就能中得到成,而不是害了。
本文源:自七佛教舍 法著作《心通》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