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到「化非真分第三十二」分,是「云何住心」的,前面三十一分是菩提所「怎降伏妄心」的,是告你,不要「生心念」著「我等四」,不但「我等四相」要把他「空掉」,「我等四」,也要把他「空掉」,要些相的住著;最後到「不生法相」上,不但「凡夫」的法相不生,「人」的「法相」也「不生」,你子修,「妄心」就「降伏住了」。三十二分是菩提「要怎安住真心?」的。
菩提!若有人以量阿僧世界七,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菩提心者,持於此,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人演,其福彼。
段文是量、示「持」的功德福,「以量阿僧世界七布施」的福德。上是「住心住」的道理。「菩提!若有人以量阿僧世界七,持用布施。」「新眼疏」上的人不是平常的人,人叫做「住行施」的人,他是依著迦佛的示去做,他行布施不住相,叫做「住行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菩提心者,持於此,乃至四句偈等,受持,人演,其福彼。」是前面菩提二次所的,就是「善男子、善女人,了菩提心,云何住?」的。
「善男子、善女人,了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心者,持於此,」「持」是持不忘,就是持「金」的「般若智慧」,念念在心,永不使他忘;「乃至四句偈等。」甚至只受持金的一小段文,,把他持不忘。「受持,人演。」你受持金的理,其文,是自利,又「人演」金,是利他。你把部金持不忘,不但你自己得到利益,同又「人演」,又有利他的功德,「共福彼。」你所得到的福德就了前面「以七」「住行施」的那人。「新眼疏」在第四分「妙行住」的文解:「住行施」,他的福德就等於「十方空」不可量。在「菩提心的人,受持,人演金」所得的福,什超前面的「住行施」呢?因前面「住行施」的人,他只是人在金:「你行布施,不要住相」,他一道理後,就相信,就心,他天天行布施,天天都不著相;但是他有「受持,人演金。」我佛法,要依信、解、行、的次第去修行。第一你要有信心,第二你得了解,先「依文解」,再深一步去「解悟」。你要怎才能了解其呢?你得受持部金。你要怎才能「解悟」呢?你要依金的理,而去起想,你心中才能「解悟」其理,你要「真正」的「解悟」其理後,你才能「如法修行」。了「住行施」道理的人,一就「生信起修」,他有「解悟」的段,就起修了。在我佛弟子就有二人,一人是「解」而「不行」,一人是「行」而「不解」。「解」而不「行」,就等於「食」,你天天在那吃的西,你有吃一口,等於在那菜子,了半天,你一口也有吃到;等於他,就像行的,天天在那票,所的都是人的,自己有份,「求解」「不修行」的人,就是子,所以他得不到真的利益。有一佛弟子,他是「行」而「不解」,他佛法去,最後是叫人要修行嘛,所以我修行就好了;金叫人「住行施」,我就「住行施」。他只「行」而「不解」。我前面,生都有著心,吝心;「」是「人」的,「吝」是「吝惜自己」的。自己的吝不,要人的,都是凡夫的性。了佛法的人,他就懂得布施了,不但不人的,自己的也不吝,的人很得;再一步,他行「不住相布施」,天天布施,不著相,能「不著相」,那就更加得。但是「金」所「般若妙理」他有去研究,金所含的理,他不懂,他忽略了「解」的段,既然金的理他不懂,他又怎去到,原一切的修行,最後是要入「般若智慧」中,才能修到「漏」的福德呢?他「不住相」的「住行施」,本入「漏」的福德,但是「漏」的道理,他根本不了解,他只知道「住行施」能得到很大的福德而已。因此他所得的福德是落到「人天福」上,失可就太大了!太冤枉了!是故「解」非常的重要,「解」事「佛法身慧命」;「解」如「目」,「行」如「足」,有佛法,有典做你的「智慧眼」,引你修行,可能你就走偏了路。要怎才能「佛慧命」呢?就要有人心,演典。假使有人演,佛法的理又那的高深,佛法又怎能普及到每生身上呢?所以要佛慧命,就要弘佛的典;要演典,就先要「解」著手研究。如果有人研究「解」又怎呢?後的人就不知要到那去佛的「漏」智慧的道理了。佛法的法不就要中了?所以前面那「住行施」的人,所得的福然多,但是是比不上「菩提心,受持金,人演金」,人所得到的功德。就是要你「依解起行」,一方面自利,另一方面去利他「人金」。但是你不要「解」而「不行」,你受持金,人演金,你定能了解「住行施」的道理。就要「以身作」!一生要「住布施」的人,「住行施」的道理自然比人懂得更深刻,所以「受持,人解 金」的人,他自然能「住行施」,他「住行施,依解起行」,管下,的福德,自然超前面「以七」「住行施」者,所得的福德了。下面再出他的所以然。
戊二、示(分二)
己一、示不取
云何人演?不取於相,如如不。
金的人,他怎人演呢?他安住在金的「般若智慧」,所示的「所住,而生其心。」上,去「人演」金。他了解金的妙理,不取著於相,不取「我相」、「法相」、「空相」,三相他都不取,一取就是著。「不取於相」他就能「如如不」,人「演」金了。「如如」二字,就是「不」之,就是他心不念,他天天金,有「生心念」,他是「如如不」的。再解「如如」二字,上面的「如」字,是「如理之智」,下面的「如」字,是「真如」的「理」;合起就是「如智如理」,就是「真如之智,真如之理」。他受持金是「如是知,如是」的依文解。是「如是信、如是解」的「解悟」其理。「解悟」了就「如理」的「智慧」契合「真如」的「理」。以「如如智」,契合「如如理」,叫「如如」。「真如」的「理」他是「不」的,所以「如如」叫做「不」,起分打妄想就有了。我「受持,人演」金,然我有生起清信心,然有「解悟」其「趣」,但是我是要照金的道理,修到了高深微妙的地方,一旦豁然通,我就悟了。要怎呢?你就天天「受持,人演金」天天「不要生心念,如如不,不取於相」;不要著相,不要著「我相」「法相」「空相」;也不要生起「我」、「法」、「空」。你要心,此一生,「受 持,人演,乃至未,受持,人演金。」你一定要心,你一生心念,一著了相,心,就不能相。何以故?因第一、你著了「人我相」,人多就得起,人少就提不起,不想了。第二、你著了「法相」,你你得好,了一句不耳的批就生了,果就不了。就不下去了。我身出家佛弟子,「弘法是家,利生事。」金是我的本份,以佛法利益生,使生因得佛法,使他下「解」的「因」,下「成佛」的「子」,我才能「上佛恩,下生。」,是每修菩道行者本份上、做的事啊!在修方面,在方面,一定要,不自,才能受到真的利益,我看「等」菩他在向佛,在自己努力自修啊!何我只在凡夫位呢!你,要得好,一定要多多的用功,深入藏,深入教海,多看解做考。不多看,不多研究,又怎得好,生受益呢?研究典,你多看一遍,道理就更熟悉;你起,才「融」;你一次,看一次,十次看十次,每一次都有新的,新的道理,你再把他到文上,高深的理就能更「融」的表出了。我也有成佛,也有把金的道理解完。大家都各解了一部份而已。你看看去,看了很多解,就你很了解,得很好,就生起了高我慢心,就不再深入研究下去了,就是你著了「法相」。你要得,我只是凡夫法,你已你得很好了。假若有三位的菩,他一定你多多了,那碰到一登地的菩金,那又了三位的菩,假若是等菩金,又了登地的菩,假若是佛口金,那才能是真正的究竟。所以唯佛佛,才能「究竟」:「法相」,我凡夫只能依照典所的,你知道多少就多少,也不敢,他所的是「究竟」,唯佛佛才能究竟「法相」,等菩尚要向佛,不敢自,何我尚在凡夫位呢!你能子想,就不敢「高我慢」了,子,你就不「取著法相」,而生著,你才能如文所的,而做到「人演,不取於相,如如不。」你子去,就不被境的好影,境好我也,境,只要有人要我也;就不被境所,境是「心外」的「境界」,「心」的「起心念」,我都不被其所,又何是「外面境界」呢!你能「所住著」,演金,就能「不取於相,如如不」了。
己二、不取之故
何以故?一切有法,如、幻、泡、影;如露,亦如,作如是。
什「宏法利生」要「不取於相」「如如不」呢?下面出所以然的道理。「一切有法,如、幻、泡、影;如露,亦如,作如是。」摩什翻段金,用六的比喻,形容「一切有法」,「如、幻、泡、影;如露,亦如。」
我法都在「有法」的境界之中,我法是「有法」,不是佛,佛是在「」的境界,而我是生,生也能修行佛的「」境界。我自己也是凡夫,我也在「有法」之中,也要知道「一切有法」都不是「真」的。我佛法,佛「一切法,都因生,生相生,相,一切法皆本,自性;一切法即空,眼就成去,了可。」,「依文解」懂了,是不是能受用到心去呢?在「想」中,是否能「即空」呢?是不是能以「、幻、泡、影」「一切法」呢?我夜作,不是什法都生出?是非人我都在中出,心的境界也有,不心的境界也有;醒後,什都有,空所得。你在做,是否就能察到,是在做,在境中的一切是空幻倒,不真的呢?你是不是有功夫呢?我在是白天著眼在作,因 「迷惑」在「有」的境界面,面什法都有,人人我我,是是非非,心的境界,不心的境界通通有,不是我做看到的境界一?如果你了悟,「悟」到「一切法空」,就好比光明的子,本影像可得;又像醒,境中的一切,什都得不到,非是一幻而已。你天天能子做「想」,就容易「看破」「境界」,就不容易被「境」「逆境」的「境界」所,「如幻如」的「幻」是印度的一幻,印度有一化幻的咒,著咒,能化出幻的幻相,映在你眼中,映在你心,其他只是幻不的幻而已。你了解幻是不,那你就可以把他拿用,拿他做 「想」,「想」:「一切有法」「一切有」的境界,就如同幻化出的幻一,是「妄不」,是「如如幻」。「如泡如影」,是什意 思呢?你在河上看,下雨的候,雨水打在河水上,就好像起了一一的水泡;一下子起,一下子,起常。「一切有法」就像水泡一是「起常」的。「如影」是子面所的影子,也是不的,他只是幻影而已。你明白了「、幻、泡、影」都是「妄不」的道理,也就明白「一切有法,如、幻、泡、影」的道理。「如露,亦如」,一切法都是常的。一早起看,那草上,上,都有水珠,那就是露水,但太一出,就有了,他的存在只是短,一那而已。「如」就是天要下雨,打雷的那光,光一就有了。有有呢?有,但是只一那就消失了。段文,用「、幻、泡、影、露、。」六比喻,描述「一切有法,常,生迅速,有停留。」一切有法,本就像子,你有,只是有,眼就消失了。我人也是一,昨天好好的聚在一起,今天得息,他已死了;人的生命就像「四十二章」所的:「生命在呼吸」的短,他一口不,就完了。就像那,一就消失了,又像朝露那的短,太一出他就消失了,子「想」,「作如是」「」是「想」。就是你「金」,「般若智慧」,用「、幻、泡、影、露、」六的比喻,去做「想」,「一切有法」就如「、幻、泡、影、露、」那,是「妄不」「常」「生迅速」,你能「想」,「一切有法」就更能「看破放下」,在生活上,你就不人,你就不「取著他」自生。所以人「用心如」,去的就他去,把他得一乾二,所以人的心能「解」能「自在」,是因人有「般若妙慧」的原故。世尊教我「菩提心的人,受持,人演」金,作如是「想」。我才能得到真的利益,生也能得到真的利益,最後我也能安住 在「所住,而生其心。」上,「一切有法」不再起著了。正宗分竟。
甲三、流通分
佛是已,老菩提,及比丘、比丘尼、婆塞、婆夷,一切世天、人、阿修,佛所,皆大喜,信受奉行。
佛把金了。老菩提,同 在法的,有四弟子,比丘、比丘尼的出家二,在家修行的男居士「婆塞」,在家修行的女居士「婆夷」。有一切天人,阿修,些三善道的生,他很有善根,跟佛有,都在那,有人非人等,天八部都在那,完了佛的「金般若波密」,於教大乘的道理明白了,都皆大喜。明白自己成佛也有份,也了解了「般若法」能令生成佛,一心信受,一心奉行,普一切生同成佛道。
金至此已完,部所的道理我修土法如何融通呢?
念阿陀佛求生西方是於「有」,西方有世界,世界有阿陀佛,都是有,不空,所以土宗九祖益大「西有」沙,西方之依正二的都是有;我每天做晚都是念佛向西方的,金道理如何通呢?
理上,金所的空是真空,真空不空即是妙有,阿陀上所的有是妙有,不是凡夫著的有,「妙」者不可思,西方世界依正都是不可思的,所以念佛法的有是妙有,妙有不有即是真空,要言之,金上的真空,真空不空即是念佛法的妙有,念佛法妙有不有即是金上所的真空,者在理上而且是融通的。
再修行的事相上,阿陀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得生彼」,古人解何「不可以少善根」?就是要多念阿陀佛的名,念一句名就了善根,多念就多善根,「不可以少善根」就是要多善根,多善根就是要多念阿陀佛的名。什是「福德」呢?福德就是要行六度,以福德之因,以修六度法福德之,「不可以少善根不可以少福德」,就是要多善根之因多福德之,叫「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得生彼」,我生西方世界要正助修,念阿陀佛的名是正行,助行是修六度行的福德, 而金上叫我要修六度行,要住行施,布施有三檀,三檀六度,六度行,修六度行就是修福德,你能修福德再念佛向西方不就生到西方去了?所以你要是相信土法念佛求生西方世界,要依照金的示修六度多培福德,但是福德怎修才多呢?不要住相,金第四分上,不住於相布施其福德等十方空不可思量,下面文再一段一段的量,量到最後的布施,注重在法布施住行施,「若有人以量阿僧世界七持用布施」,也不如住去受持金他人演,就是我要去弘金不要住相,因我是末法代有福的生,行布施竟是有限的,但行法布施可以的布施,你了佛法去去,永布施不完,叫的法布施,你金,完了一座就的功德向:「以此功德,佛土,......。」由上可知在修行的事相上者也是融通的。
「金般若波密」
本文恭 道源法述-『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