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news今日新聞]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光電工程研究所的克拉克(JohnClarke)講座教授,以其在量子感測與超導電子技術領域的卓越貢獻,獲得科學界最高榮譽-2025年諾貝爾物理獎!台師大團隊更將...
... 晶片成果,量子計算應用前景涵蓋資安、藥物研發與金融建模。 2025 年諾貝爾物理學獎頒予 John Clarke(約翰·克拉克)、Michel H. Devoret(米歇爾·德沃雷) 與 John M. Martinis(約翰·馬丁尼斯),表彰其在電路系統中揭示「宏觀尺度的量子穿隧效應」及「能量量子化」現象。 此一成果打破過往對量子效應僅屬微觀世界的直覺限制,證明由大量粒子組成的電路也能呈現明確的量子行為,對量子工程與量子運算硬體設計具里程碑意義。此次獲獎的核心在於讓「宏觀量子行為...
202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於10月7日揭曉,今年的獎項由三位長年在美國加州大學任教的學者——英國籍的約翰.克拉克(John Clarke)、法國籍的米歇爾.H.德沃雷(Michel H. Devoret)與美國籍的約翰.馬丁尼斯(John M. Martinis)共同獲得,表彰他們「在電路中發現宏觀量子穿隧與能量量子化現象」。三人將共享1100萬瑞典克朗(約新台幣3200萬元)的獎金。
斯德哥爾摩瑞典皇家科學院7日公布2025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由美國學者克拉克(John Clarke)、米歇爾·德沃雷(Michel H. Devoret)與約翰・馬丁尼斯(John M. Martinis)同獲殊榮,諾獎委員會稱其因「發現電路中的巨觀量子力學穿隧效應與能量的量子化」獲獎。今年的三位物理學獎得主其實分別出生於英國劍橋、法國巴黎與美國,三人分別......
2025年諾貝爾物理獎在台灣時間今(7日)下午5時30分開獎,由3為美國學者克拉克(John Clarke)、德渥雷(Michel H. Devoret)、馬丁尼斯(John M. Martinis)共享殊榮。大會指出,他們發現宏觀量子力學「 量子穿隧效應」和電子電路中的能量量子化。
台灣今年跟諾貝爾獎得主的淵源特別深,像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馬丁尼斯」(John Martinis)曾任中研院顧問,也曾到訪台灣,他獲獎後,回憶起跟台灣的緣份,盛讚台灣企業與國家都非常成功。另外諾貝爾化學獎兩位得主也都來過台灣參加論壇,其中首位巴勒斯坦裔得主亞基,去年在摘下唐獎表揚時,也點名台灣,表示要靠台灣人擴大生產材料的規模。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揭曉,三名科學家中就有兩人與台灣有淵源,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巴勒斯坦裔科學家亞基,出身難民家的他,為人謙虛,去年他摘下唐獎,在大師論壇上,讓他印象深刻的是...
2025年諾貝爾化學獎在台灣時間今(8日)下午5時45分開獎,由日本學者北川進、澳洲學者羅伯森(Richard Robson)及美國學者亞基(Omar M. Yaghi)共享殊榮。大會指出,這3位學者對於開發金屬有機骨架,具有貢獻。
諾貝爾經濟學獎在台灣時間今(13日)下午5時45分揭曉,由美國學者莫科(Joel Mokyr)、英國學者阿吉翁(Philippe Aghion)和美國學者霍威特(Peter Howitt)共享殊榮。
202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今(9日)揭曉,由匈牙利作家卡撒茲納霍凱(Laszlo Krasznahorkai)摘下桂冠。大會指出,他的作品震撼人心且富有遠見,「在末日般的恐懼中,重新肯定了藝術的力量」。
諾貝爾物理學獎7日得主出爐,由三位學者共享殊榮,分別為克拉克(John Clarke)、德沃雷(Michel H. Devoret)、馬丁尼斯(John M. Martinis),獲獎原因以上學者發現了電路中的「巨觀量子穿隧效應」(macroscopic quantum mechanical tunnelling)以及「電路能量量子化」(energy quantisation in an electric circuit)。
諾貝爾物理學獎7日得主出爐,由三位學者共享殊榮,分別為克拉克(John Clarke)、德沃雷(Michel H. Devoret)、馬丁尼斯(John M. Martinis),表彰他們在量子力學的傑出貢獻,其研究成果造就了下一世代的數位技術。
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在美國進行科研工作的量子物理學家約翰‧克拉克(John Clarke)、米歇爾‧德沃雷特(Michel Devoret)和約翰‧馬丁尼斯(John Martinis)。
諾貝爾物理學獎7日得主出爐,由三位學者共享殊榮,分別為克拉克(John Clarke)、德沃雷(Michel H. Devoret)、馬丁尼斯(John M. Martinis),表彰他們在量子力學的傑出貢獻,其研究成果造就了下一世代的數位技術。
(中央社記者張欣瑜舊金山7日專電)諾貝爾物理學獎今年由英美法3位學者共同獲得。1980年代中期,克拉克、德沃雷、馬丁尼斯在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組裝一個當時看起來毫不起眼的電路,結合嚴謹、想像力與務實的迴異個性,40年後共獲諾貝爾獎殊榮。
今年新科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克拉克(John Clarke),以其在量子感測與超導電子技術領域的卓越貢獻而獲殊榮,由於克拉克曾任台師大光電工程研究所講座教授,校方表示,光電所團隊將其相關研究深化與應用,領先全球開發出「抽血檢測失智症」技術,成功導入臨床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