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醫學觀點指出,糖尿病並非完全由基因決定,後天的生活行為才是真正導火線。醫師強調,現代人常因為飲食西化、缺乏運動、肥胖,導致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大幅上升。根據國健署統計,台灣約有 230 萬名糖尿病患者,而且每年持續增加,甚至年輕化趨勢明顯。醫師提醒,不良習慣比遺傳更可怕!
一名62歲的阿嬤近日頻繁出現皮膚乾癢、心悸及視力模糊等症狀,起初以為是更年期或皮膚疾病所致,結果就醫檢查後發現血糖竟高達474,已經接近危急邊緣。對此,中醫師艾莉絲表示,造成血糖飆高的主要原因有兩個,警告若未即時處理,可能隨時陷入昏迷。
乳癌多年蟬聯國內女性癌症之首,且有逐年攀升的趨勢。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陳芳銘表示,國內乳癌發生率在過去20年間從每10萬人口40人增加兩倍至82人,但整體乳癌死亡率卻未如歐美先進國家下降,凸顯台灣在「早期篩檢」與「完整治療」之間仍有進步空間。為逐步達成目標,「台灣乳癌倡議行動」擬參照WHO全球乳癌倡議,設定在2040年前逐年降低2.5%乳癌死亡率的目標。衛福......
屏東百威食品公司,以工業級雙氧水漂白豬腸再販售,而這些問題豬腸在台北市流向寧夏市場,由陳先生經營的「利太肉店」,從今年6月到9月陸續向百威公司進貨674公斤,其中販售給林記麻辣臭豆腐店440公斤,今(
生活中心/李世宸、陳聖翰 台北報導倡導高齡長者用路安全,不只是口號而已,台北市交通局深入里民活動中心,幫銀髮族安排高齡宣講,說明特定危險情境,但除了上交通安全課,更推出淺顯易懂的桌遊,讓長輩們一目了然,希望長輩出門時,安全上更有保障。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根據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調查,青少年憂鬱症、自傷與自殺風險持續上升,對家庭與社會造成沉重負擔。草屯療養院觀察,許多兒少不會直接表達情緒,而是以易怒、退縮、身體不適或拒學等方式呈現。這些非典型憂鬱症狀若未被察覺,常被誤認為叛逆,導致錯失協助時機。 自殺並非問題行為 而是強烈求救訊號 草屯療養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任許維堅指出,自殺與自傷不應被視為問題行為,而是痛苦無法承受時的「求救訊號」。臨床經驗顯示,兒少想結束的往往不是生命,而是難以承受的壓力。此時,最需要的正是陪伴與傾聽,即使一句簡單的關心,也可能成為走出低谷的轉折點。 友善就醫氛圍 青少年願意尋求幫助 草屯療養院副院長林俊媛醫師表示,越來越多青少年已有自我覺察並願意就醫,顯示只要環境友善、制度健全,他們並不排斥尋求協助。因此,去除心理疾病污名化,營造安全接納的氛圍極為重要。 醫院也持續推動三大方向,包括:早期識別與轉介情緒異常兒少、加強衛教與親職指導、跨領域合作推動心理健康教育。 家長觀察與陪伴 是守護第一道防線 林俊媛醫師提醒,家長應留意孩子是否出現失眠、食慾不振、情緒低落或過度依賴網路;避免責備
陳昭仁/佑昌馬光中醫診所院長跟著中醫這樣做,改善調整憂鬱症近日臨床遇到一位退休長輩,因為睡眠障礙前來就診,因為養了十餘年的小狗最近生病過世了,自述晚上常常會夢到她,整個診間都是低氣壓的氛圍,說話聲音很小聲,而且覺得很累、提不起勁、不想做什麼事。
鼻腔若出現異常症狀,可能與鼻咽癌有關。輔大耳鼻喉科主任胡皓淳指出,了解鼻咽癌的4大早期前兆,有助於及早警覺,爭取治療黃金時間。
1993年10月「慈濟骨髓幹細胞中心」成立至今,32年,慈濟志工在全台不停地透過各種管道,為血液疾病患者尋找有緣的那個人。中心這邊,也與時俱進,掌握最新研究、並且對外多有合作交流。前陣子,中心的楊...
「喝對水」才有助於健康!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提到,喝水方式錯誤會讓身體出問題,一名女子平時很養生,每天喝下近3000c.c.的水,但因飲用時機不對,導致晚上頻尿、睡眠品質差,白天精神不佳。對此,他分享「黃金喝水法則」,應少量多次、掌握時機。
「老年性黃斑部病變」(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老年人中常見的眼科疾病之一,主要是視網膜中央的黃斑部位萎縮,造成視力減退、模糊等症狀。AMD好發於50歲以上長者,且隨著年齡的增加,罹患黃斑部病變的機率也大增,65歲以上長者更是約每10人就有1人罹病,為中老年人失明的主因之一。 蛋黃有助黃斑部健康 每週2至4顆風險減少49% 根據《美國眼科學雜誌》(American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的老年黃斑部病變研究指出,每天至少200克蔬菜、每天2次水果、每週2次魚,就能顯著降低42%罹患AMD的風險,其中每週2次魚就將風險降低24%;衛福部則建議每日至少需攝取300公克以上蔬菜及2個拳頭大小的水果,然而多數長輩攝取不足。另外,根據《臨床營養雜誌》(Clinical Nutrition)的雞蛋攝取量與黃斑部病變研究指出,與每週吃少於1個蛋黃的人相比,每週吃2至4顆蛋黃的人,15年後發生晚期AMD的風險降低了49%。 日常飲食如何護眼? 攝取4類食物遠離AMD 董氏基金會主任許惠玉表示,護眼食物「蔬菜、水果、魚、蛋黃」
為提高民眾對健康的重視,衛福部長石崇良今天宣布將推出「健康幣」,未來包括打疫苗、篩檢、健檢等,無論公費或自費都能獲得點數,讓民眾對於健康促進所做的行為能產生價值,「健康幣」點數可用來折抵健康相關產品,最快明年第一季上路。
衛福部於2025年9月中旬及下旬接連宣布美國、日本跨國菸草公司的加熱菸及必要組合元件(載具),分別於10月11日及10月19日後就可公開販售,包含兩大菸商所有申請的「加味」加熱菸。政府自己預估加熱菸上市販售後可增加20億元菸捐稅收,換算後顯示將新增超過14萬年輕人加入吸菸的行列。今加味加熱菸販售在即,但政府究竟核准了什麼品項的加熱菸及載具?哪些合法哪些非法?連第一線執法的各縣市衛生稽查至今仍霧煞煞?
黃千瑞/崇學馬光中醫診所院長每三秒就有一人「忘了我是誰」國際失智症協會(ADI)在2019年全球失智症報告指出,世界上每三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你我他都有可能得到失智症。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很多家屬都以為患者是老番癲或是記憶力退化或是行為能力退步,覺得人上了年紀都是這樣,卻忽略了其中差異,因而沒有及時接受治療。
一名22歲男大學生因長期飲食不規律、生活壓力大,出現胃痛、脹氣等症狀,連服用胃散和止痛藥都無法緩解。中醫診斷後發現,麵食是加重症狀的主因,建議他改以馬鈴薯為主食,搭配飲食控制及中藥調理後,腸胃問題幾乎沒再復發。
好醫師新聞網記者邊建元/新北報導 圖:羅偉倫醫師為患者實施深腦刺激晶片植入/雙和醫院提供 七旬的林阿姨在十多年前發現手部顫抖、動作遲緩、肌肉僵硬與關節疼痛等症狀
長期血糖控制不良,易引起許多併發症。營養師薛曉晶提到,每天攝取適量海藻(乾重約5克),不僅穩定血糖、降低膽固醇、優化腸道菌相,還具有免疫調節、減重的潛力,對於患糖尿病前期、高血脂、腸道敏感或輕度肥胖困擾的族群,是簡便又強大的飲食助力。
【健康醫療網/記者陳靖安報導】隨著科技發展,口腔顱顏重建技術已經愈來愈成熟,臺北榮總口腔醫學部口腔顎面外科吳政憲主任表示,透過電腦輔助設計(CAD)、導航系統、3D列印與個製化植入物,應用於頭頸腫瘤患者術後口腔顱顏功能重建,能精準重建外觀與口腔功能,大幅提升病人術後生活品質。 3大面顎重建手術 恢復口腔正常功能和病人自信 目前口腔面顎重建應用在哪些地方?大致做法為何?以下列舉3個面顎重建手術。 口腔癌模組化顳顎關節重建 一位口腔癌患者因腫瘤侵犯至大範圍下顎骨及顳顎關節,傳統手術往往難以同時兼顧外觀與功能。醫療團隊透過電腦輔助設計與模組化人工顳顎關節,結合顯微游離皮瓣重建,成功恢復面部對稱與咬合功能,展現數位醫療在複雜下顎骨腫瘤重建的臨床價值。 骨肉瘤下顎骨重塑 一位下顎骨骨肉瘤患者接受廣泛下顎骨截除。醫療團隊利用電腦輔助個別化植入物重塑臉部外觀,並以腓骨游離皮瓣結合人工植牙進行功能性重建,使患者得以恢復正常咀嚼與語言功能,外觀也變得比較自然和諧。 顏面外傷口腔重建 一名複雜顏面外傷患者合併嚴重上顎骨缺損,導致外觀變形與口腔功能受損。醫療團隊運用顴骨植體技術重建咬合與口腔功能,避免複雜之
韓國知名美妝KOL兼彩妝品牌mude創辦人Raemi,憑藉精緻五官與專業美妝知識在社群平台擁有大量追蹤者。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這位美妝達人曾面臨體重飆升至90公斤的困境,經過長期努力,她成功減重30公斤,並維持在60公斤出頭的健康體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