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評:全區封山?2起堰塞湖看官僚的無能、推諉、卸責
近來東部出現兩個堰塞湖,政府的處理方向或有不同,但同樣都顯示了官僚單位的特性:無能、無所作為、出事推諉卸責。
今年7月時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形成,雖然有專家呼籲正視其潛在災害,但官僚單位認為「暫無危機」,結果9月下旬多次溢流造成重重災害,結果讓花蓮光復受災嚴重,除了造成19人死之外,光復幾乎毀滅。可嘆可悲的是悲劇發生至今,中央地方、藍綠之間還是吵不完,彼此互推責任。
這就是出事前無所作為、出事後推諉卸責典型的官僚作風。
太魯閣堰塞湖則是另一種樣貌。上週燕子口附近的立霧溪形成一個堰塞湖,湖水幾乎快淹到中橫道路上了。這次政府的反應極為快速,太魯閣國家公園立馬發公告:『配合農業部林保署發布紅色警戒、秀林鄉公所災害會報進行撤離工作及公路局預警封路;依據災害防救法第29條第3項規定:「各級政府及公共事業發現、獲知災害或有發生災害之虞時,應主動蒐集、傳達相關災情並迅速採取必要之處置。」即刻公告,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全區禁止人員進入,並請山區民眾盡速全數撤離。』
太魯閣立霧溪鬼斧神工的大理石峽谷,堪稱台灣最著名的自然景點,歷百年而不墜,每年吸引國內外數百萬遊客前來,燕子口的中橫路段更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段,大部份台灣民眾應該都有來到燕子口,行走其間欣賞立霧溪的大理石峽谷、仰看對岸山壁上驚險斷崖上錐麓古道的經驗,政府記取馬太鞍溪堰塞湖反應過慢導致的災難經驗,這次快速反應是應該得到肯定。
但深入一點看、或是說專業的評析,政府這次反應的方式、內容,同樣是無能、推諉責任的作法,只是以「另外一種樣貌表現」:看似積極有作為、實則是外行、錯誤的卸責行為。
堰塞湖會造成的災害,就是溢流甚至土石崩潰造成的瞬間洪峰,水流加上土石為下游地區帶來重大災害。而燕子口堰塞湖位於中橫東段,距離中橫東端人口處大概就是10公里左右,以海拔高度看只有300公尺左右,政府為此要把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全區禁止人員進入」,明顯就是反應過度。
萬一不幸這個堰塞湖發生溢流,從燕子口東邊的立霧溪下游誠然會出現災害,但上游呢?武嶺、合歡山、奇萊等地區,會因燕子口堰塞湖造成災害嗎?官僚單位有全區封山的需要嗎?完全沒必要,說難聽點,簡直是外行的胡鬧。
更細部來看,這個堰塞湖誠然會對從中橫東部入口(花蓮端)進入者帶來風險,但卻完全不會影響到從宜蘭過去走中橫宜蘭支線、或是從埔里走中橫霧社支線上到梨山、合歡山地區的遊客,這些路線與地區完全不會受堰塞湖影響,難道政府評估認為燕子口堰塞湖的水會「倒流、上天」,因此更高處、海拔3000公尺的合歡山等地區、路線也是危險,必須封閉?
這就難怪政府積極又快速的「全區封山」政策,被登山界炮轟、取笑,冠以「昏庸蠻橫」之名。
更糟糕的事還在後面;全區封山被抨擊取笑後,政府不思檢討政策對錯合宜與否,內政部出來辯護說,這是因為「近日地震不斷,擔心颱風帶來豪雨,才會決定封園」。
這是一番荒謬的辯護之詞。試問,花蓮(或甚至整個台灣地區),有那個時段不是「地震不斷」?颱風帶來豪雨更是三不五時的出現,甚至沒有颱風之時也有豪雨不斷,除非已有具體的危險與災害,否則過去何時曾因此「全區封山」?如果這是全區封山的正當理由,乾脆就長期封山、裁撤國家公園好了。
政府大概也未注意到,當內政部說出這個理由時,其實也變相的承認與證明燕子口堰塞湖不該、也不是全區封山的正當理由,所以只好再「生出」一個為地震、颱風豪雨而要全區封山的理由。
台灣高山型的國家公園有雪霸、玉山、太魯閣,陽明山海拔較低但也是屬於山地型的國家公園,這些山區因為有管理處的規劃、維護、管理,在落實生態保育的同時,也創造出更佳的遊憩品質。但管理處也一直難逃官僚單位保守、卸責、保護自我的習性,去年就有不少山友抱怨多處高山步道都是「封山狀態」,只要步道稍有狀況,管理處往往是二話不說就先封山。
但事實上,大部份狀況步道仍可使用、通行,管理處動輒封山之舉是否反應過度是值得再斟酌,更且主管單位修復步道的效率低落、步道淪為經年累月的封閉,山岳界的怨聲載道、其來有自。這次的燕子口堰塞湖的「全區封山」,只是再次讓外界看到官僚單位的習性,政府是該檢討修正封山政策。
更多風傳媒報導
其他人也在看

花蓮人注意!馬太鞍溪有「新堰塞湖」 60萬噸水量恐24小時內溢流
[FTNN新聞網]記者蕭廷芬/綜合報導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情至今已過一個月,災後復甦仍在進行中。花蓮縣政府今(21)日中午緊急通報,林業及自然保育署在馬太...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去年花蓮大地震「海平面瞬降」? 氣象署曝背後真相:留下奇特紀錄
2024年4月3日上午,花蓮發生芮氏規模7.1強震,全台有感。這起地震除了造成建築與地表的明顯變動外,也對海象監測產生影響。中央氣象署表示,地震當下花蓮潮位站的觀測數據出現「海平面瞬間下降」的現象,但實際上是因地震造成碼頭抬升,導致潮位測量基準改變。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雪羊氣話「連都幹不出這種骯髒事」延燒 她曝真實骯髒手段
不滿太魯閣國家公園封園決定,山林作家雪羊黃鈺翔批評內政部高層昏庸蠻橫,他在回覆網友留言稱「連都幹不出這種骯髒事,內政部遙遙領先」,結果遭炎上,雪羊事後道歉但仍止不住批評聲,財經網美胡采蘋就說,要說連都幹不出來的骯髒事,覺得這對有相當大的誤解,疫情期間不就是因為清零封控,甚至還把新疆人鎖在家裡,導致活人逃不出,生生被烏魯木齊大火燒死了嗎?這不知道符不符合骯髒的定義。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2 小時前
燕子口堰塞湖距壩頂4.8米 施工人員估明可抵壩體正上方
太魯閣燕子口形成的立霧溪堰塞湖,距離壩頂溢流約4.8公尺,居民憂心安全問題,目前工程單位持續向壩頂靠近,公視記者則詢問到第一線的施工人員,得知最快明(21)日就能抵達壩體正上方,但沿路落石不斷,也加大挺進難度與風險,中央則是預估最快3到4天,降壩引流會有初步成效。其實在這次以前,太魯閣已被記錄過3度形成堰塞湖,這次災害目前除了封園與中橫部分路段管制,公路局也不排除必要時封閉台9線的太魯閣大橋。
公視新聞網 ・ 1 天前
鄉下藥局買普拿疼貴很多?藥師曝辛酸內幕:只賺10元還被罵
不少人都有去藥局購買藥品的經驗,但近日有人就發現,鄉下藥局的價格似乎有所差異。有網友就分享親身經歷,對比鄉下藥局以及連鎖藥局的價格後,意外發現價差,直呼「我快昏倒了」。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3 小時前

花蓮光復救災即將滿月 中央協調所本週將退場
政治中心/陳佳侖 曾宸洛 趙永博 花蓮報導中央前進協調所進駐花蓮,協助救災至今快一個月,總協調官季連成透露說,隨著救災工作告一段落,中央一級開設一旦降級,等於''中央前進協調所''就要退場了,但,就在中央退場倒數時,現在卻傳出,一名自稱''羅男''的男子,打著國賠名號,要幫災民寫訴狀,被網友踢爆說,是司法黃牛,要大家不要上當。
民視 ・ 1 天前
午夜特搜:麥玉珍進軍台中?證實瞄準「這選區」拚徵召
主播/劉品薇 台北報導民眾不分區立委麥玉珍,立委任期就到明年1月份,稍早傳出,她已經瞄準2026地方選舉,可能代表民眾出戰台中市北屯區的議員選舉。不過依照民眾的規定,如果要投入2026年地方選舉,必須請辭職,因此麥玉珍目前也已經請辭民眾的南投縣部主委,似乎就是為了提早開始為選舉做準備。對此麥玉珍也已經證實消息,但對於要選台中的哪一區,她沒有把話說死,倒是喊話中央,說徵召什麼、她就選什麼,還說如果不是直接徵召,而是要經過初選的話,她大概就不選了,甚至還笑說不能選台中市長嗎。但同時她也特別提到,台中新住民人數最多的,就是在北屯和西屯區,希望可以持續為新住民族群來爭取權益,從麥玉珍一番話也能看得出來,她現在爭取出線的野心。而麥玉珍有意進軍台中的消息傳開後,也立刻在網路上引發討論,多數網友似乎還是對於她過去在立法院的問政表現,有一些疑慮,畢竟麥玉珍過去失言記錄實在太多。像是就最近的花蓮災情來說,麥玉珍在委員會質詢時,不只問中選會,有沒有進入災區,還提到在花蓮災區的卡車司機,現在很缺檳榔,自己的姊妹還去幫忙募檳榔。讓衛福部官員現場聽了趕緊提醒,連說了好幾次檳榔不好。另外曾經讓外界
民視 ・ 1 天前
竹北比特犬咬傷雪橇犬案 飼主遭罰8萬6000元
新竹縣竹北市鳳岡地區10月19日發生疑似比特犬咬傷寵物阿拉斯加雪橇犬事件,動物保護防疫所21日說明,經案發隔日至飼主家中查核犬隻實際飼養情形,發現犬隻未植入晶片、未完成寵物登記及絕育,且犬隻照片經農業部辨識系統確認為「比特犬」,全案依違反《動物保護法》等相關規定,對飼主併處8萬6000元罰鍰,並終身列管該比特犬,另將持續追查飼主應盡責任,且監督飼主確實加強該犬防護及防逃措施。新竹縣動物保護防疫所於19日接獲一起疑似比特犬咬傷寵物阿拉斯加雪橇犬案件,經查肇事犬隻自家中脫逃後無人伴同在外遊蕩,並咬傷另一飼主牽繫散步中之寵物阿拉斯加雪橇犬。動保所立即於20日至該飼主家中查核肇事犬隻實際飼養情形,經查該犬隻未植入晶片、未完成寵物登記及絕育,且犬隻照片上傳經「農業部禁止飼養或輸入比特犬外觀辨識系統」確認為「比特犬」。飼主坦承不知該犬為比特犬,自102年起拾獲飼養迄今已為12歲老齡犬,犬咬事件是因日前地震搖晃使門框鬆動無法緊閉而造成犬隻逃脫單獨遊蕩在外,實有疏漏,發現當下即進行鐵門修繕防止犬隻再次逃逸,且配合動保檢查員完成晶片施打及寵物登記等相關行政作業。動保所指出,比特犬為農業部公告指定禁止飼養
台灣好新聞 ・ 22 小時前

機車也有油電混合! 「插電式油電機車」在台亮相
中部中心/林賢明 台中報導台灣機車銷售龍頭大廠,推出新一代「電動機車」,「以油充電、全時電驅動」為核心設計,透過油電混合運作,有效延伸騎乘距離,同時消除使用電動車的旅程焦慮。機車大廠董事長吳清源:「在油電車這個領域來講的話,我們是把本來有的技術,加上電動車的技術把它結合起來,讓大家可以使用到更舒適,更方便的騎乘效果。」 「插電式油電機車」在台亮相 平均油耗1公升可行駛89公里 時速最高可到75公里(圖/民視新聞)機車大廠,推出油電混合機車,主打不用換電池的特點,使用家用插電充電即可;可以快速轉換儲能,平均油耗1公升可行駛89公里,時速最高可到75公里。與傳統油機車相比,整體油耗減少一半,同時降低碳排約百分之50,實現綠能移動。新一代電動機車「以油充電、全時電驅動」(圖/民視新聞)原文出處:機車也有油電混合! 「插電式油電機車」在台亮相 更多民視新聞報導八成三民眾敲碗! 跨世代、跨政要求政府更積極推動電動機車共享交通一指搞定! 短程騎機車 長途租汽車反對淨零!美放話「誰支持就制裁誰」 全球航運減碳協議遭擱置
民視影音 ・ 21 小時前
吉利潭強制撤離 馬太鞍溪又有堰塞湖成形
馬太鞍溪再現堰塞湖危機!林業及自然保育署今(21)日上午出動直升機勘查,發現在原堰塞湖下方約800公尺處,新增一處小型堰塞湖。雖然壩體不大、蓄水量約10萬噸,但因地質鬆軟,隨時可能再度崩落。為防萬...
大愛電視 ・ 20 小時前
《創:戰神》影評、觀眾評價反應兩極!系列電影未來可能不再推出續集!
睽違十五年再度回歸的迪士尼經典科幻系列《創:戰神》(Tron: Ares),近日正式在全球上映,卻意外成為影評與觀眾意見分歧最嚴重的大片之一。根據影評網站「爛番茄」(Rotten Tomatoes)最新統計,影評人僅給出 52% 的新鮮度評價,但觀眾的爆米花指數卻高達 86%,足足相差 34 個百分點,顯示這部電影在業內影評與一般觀眾之間的評價極為兩極。
Yahoo奇摩電影戲劇編輯部 ・ 15 小時前
雨炸宜蘭!溪流暴漲、農田遭淹沒 農民心血毀
北台灣這一周泡在水裡受颱風外圍環流和東北季風雙重影響,宜蘭大雨下不停,多處出現溪流暴漲、路面積水、農田都被淹沒,南方澳港口的漁民加緊腳步,固定船隻,龜山島也緊急宣布將封島3天,瞬間降雨也讓民宅家裡客廳出現「室內瀑布」,讓住戶措手不及。 #颱風#外圍環流#東北季風#宜蘭#大雨
東森新聞影音 ・ 23 小時前環管署查獲全國首例排放超限甲苯有毒廢氣案
環境部環境管理署中區環境管理中心運用空品感測物聯網大數據,及分析環保系統事業申報資料,發現彰化縣濱海產業園區某PU合成皮製造業者,有不當排放揮發性有機廢氣並逃漏繳空氣污染防制費情事,經報請彰化地檢署指揮偵辦,查獲該事業除蓄意逃漏繳空氣污染防制費外,排放管道廢氣經檢測有害空氣污染物甲苯超過法規排放標準廿四倍,除將依違反空氣污染防制法裁罰及追繳逃漏繳之空氣污染防制費外,另不實申請、申報不實及排放甲苯濃度超過排放限值廢氣涉犯空氣污染防制法刑責部分,刻由彰化地檢署偵辦中。本案經彰化地檢署國土組周佩瑩主任檢察官及鄭羽棻檢察官,指揮法務部調查局航業調查處、警政署保七總隊第三大隊中區中隊偵辦,及由環境管理署中區環管中心及彰化縣環保局辦理相關行政稽查,並於一一四年六月間展開檢環調警聯合查 ...
台灣新生報 ・ 21 小時前
花蓮大地震「海平面突降0.78公尺?」 氣象署解密了
去年4月3日花蓮發生規模7.1強震時,花蓮港潮位站監測到海平面在「急降」的異常數據,引起不少討論。氣象署粉專「報氣候」昨天(20日)解釋,這並非海水退潮或異常現象,而是因地震造成碼頭與潮位站整體被擠壓
中廣新聞網 ・ 1 天前
像颳颱風沒放假!汐止又陷塞車地獄 侯友宜臉書被灌爆
雨下不停!因為東北季風及第24號颱風外圍環流的影響,雨彈持續侵襲北部,北北基桃達成共識,宣布今日照常上班上課,但是有住在汐止、淡水的網友紛紛上網回報,今天的風雨根本像颱風天,汐止通勤時間也湧現滿滿車潮,讓上班族相當厭世,到新北市長侯友宜的臉書留言「到底在幹嘛?」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雨還沒結束又傳壞消息 鄭明典:台灣旁邊小低壓恐生成颱風
受東北季風及位於臺灣東方海面的低氣壓影響,桃園以北及宜蘭整天都有陣雨或雷雨,雙北地區雨勢極度明顯,不過雨還沒下到盡頭,前中央氣象局長鄭明典今(22日)在臉書發文預告,那塊小低氣壓,有可能會形成颱風。
中天新聞網 ・ 5 小時前
超大豪雨開轟!雙北5縣市「今雨量達停班課標準」
【江宜潔/綜合報導】今(21)日受東北季風及颱風「風神」(FENGSHEN)外圍環流之共伴效應影響,新竹以北及宜蘭整天雨勢明顯、有局部大雨或豪雨發生機率,目前多縣市也持續發布豪大雨特報,其中台北市更罕見列入「超大豪雨」紫色警戒。中央氣象署最新風雨預測顯示,全台今日共計有6縣市累積雨量已達停班課標準,至於是否放假則以各縣市政府評估決策為準。
壹蘋新聞網 ・ 1 天前
台中非洲豬瘟哪來? 陳駿季:最可能是「違法帶肉品入境」流入養豬場飼料
台中市梧棲區一間養豬場日前爆發豬隻大量死亡事件,經檢驗確認感染「非洲豬瘟病毒」,為台灣本土首次檢出病毒核酸陽性案例。消息震撼全國,農業部今(22日)宣布,全國豬隻即日起禁運、禁宰5天,並全面禁止廚餘餵豬,以防疫情擴散。不過,病毒究竟從何而來,成為防疫單位當前最關鍵的問題。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