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脂過高別緊張!醫教你看懂血脂檢查報告:「這4點」數值都要注意
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可能導致動脈硬化、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嚴重疾病,定期檢查能夠及早發現血脂異常。中國醫學科學院心臟外科專家孫宏濤於《和心臟專家談心》一書中,解析現代人常見的心臟及心血管問題,包括高血壓、冠心病、心律不整、心臟衰竭⋯⋯等,帶領讀者了解心臟疾病的診斷、症狀、治療與預防,一同守護心血管健康。以下為原書摘文:
Q1. 血脂是什麼?
血脂是指人體血漿中脂類的總稱,包括了總膽固醇(TC)、三酸甘油酯(TG)、磷脂(PL)和游離脂肪酸(FFA)等。總膽固醇又包括膽固醇酯和游離膽固醇。
這些脂類不溶於水,必須與蛋白質結合成水溶性的脂蛋白才能存在於血漿中。除了游離脂肪酸與白蛋白結合之外,其餘脂質與球蛋白結合在一起。脂蛋白可分成乳糜微粒、極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中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
Q2. 血脂都是不好的嗎?
血脂是人體必需的成分。其中也分好的血脂、壞的血脂,低密度脂蛋白就是一種「壞血脂」,它的主要功能是將膽固醇轉運到肝外組織,是導致動脈粥狀硬化的重要脂蛋白。由於小顆粒的低密度脂蛋白更容易進入動脈壁內,更易被氧化修飾,經過氧化後的低密度脂蛋白具有更強的致動脈粥狀硬化作用。
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種「好血脂」,其主要功能是將外周組織包括動脈壁在內的膽固醇轉運到肝臟進行代謝,這一過程即為膽固醇的逆轉運,是高密度脂蛋白抗動脈粥狀硬化作用的主要機制。
Q3. 什麼造成了高血脂?
一般我們說的高血脂症主要是指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過高。體內血脂高主要源於體內合成過多、外部攝取過多和代謝障礙3部分。
外部攝取的主要是三酸甘油酯,是動物性油脂和植物性油脂的主要成分;體內合成的主要是總膽固醇;而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來源於代謝障礙。人們常說,高血脂症是吃出來的。事實上,高血脂症是飲食和代謝兩方面共同造成的。
高鹽飲食容易形成高血壓,血管內徑縮小,造成血液中脂質的堆積。
長時間靜坐,運動量少,消耗不掉體內堆積的脂肪。
高熱量飲食,如肥肉、動物內臟、甜點、油炸食品都會導致體內脂肪、膽固醇增加,長此以往會形成動脈硬化,引起各種心腦血管疾病。
家族遺傳基因的影響。
女性更年期後,雌激素的減少使脂類物質代謝發生紊亂,合成過度的膽固醇,出現膽固醇升高的現象。
Q4. 高血脂有哪些症狀?
高血脂症的發病是一個慢性過程,對身體的損害是隱匿、進行性和全身性的。根據程度不同,高血脂症的症狀也表現不一。
血脂輕度升高或者在正常和異常間波動的時候有時並無不舒服的感覺,容易使人放鬆警惕,因此有家族遺傳史或者上了年紀的人即便沒有症狀也最好定期檢查血脂,以便早期發現問題。
血脂升高持續一段時間後會影響血液運行,可以出現頭暈、乏力、失眠健忘、肢體麻木、胸悶心悸等。如果沒有其他疾病作怪,此時應當警惕血脂的問題,儘快檢查,積極治療。
如果仍然沒有加以治療,高血脂症會進一步發展導致動脈粥狀硬化,進而出現頭暈頭痛、胸悶胸痛、氣短心悸,甚至可以出現肢體麻木、口角歪斜、不能說話等嚴重症狀,此時已經出現了心腦血管的病變,容易發展為心絞痛、心肌梗塞、腦中風等,嚴重威脅生命安全。
因此,當身體出現頭暈、乏力、失眠健忘、肢體麻木、胸悶心悸等症狀時最好去醫院查一下血脂,這有可能是高血脂症給你發出的信號。
Q5. 高血脂症分幾類?
高血脂症通常也叫高脂蛋白血症,指血中的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過高,也可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過低,是一種全身性疾病。
根據化驗結果,高血脂症一般可以分為4種類型:以總膽固醇含量增高為主的叫高膽固醇血症,以三酸甘油酯含量增高為主的叫高三酸甘油酯血症,總膽固醇和三酸甘油酯含量均有增高的叫混合型高血脂症,以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降低為主的叫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
高膽固醇以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或總膽固醇升高為特點,是包括冠心病、缺血性中風在內的動脈粥狀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險因素。三酸甘油酯水準的高低受遺傳和環境因素的雙重影響,與種族、年齡、性別以及飲食、運動等生活習慣有關,往往是熱量過剩的標誌,也是代謝症候群的組成部分。
三酸甘油酯高的後果是容易造成「血稠」,即血液中脂質含量過高導致的血液黏稠,在血管壁上沉積,漸漸形成小斑塊,成為動脈粥狀硬化。
Q6. 血脂檢查需要注意什麼?
為了保證化驗結果真實可信,在化驗血脂前應注意以下幾點。
合理控制飲食。抽血前2周內保持平時的飲食習慣,不要刻意調整飲食,更不要大魚大肉或者故意只吃青菜豆腐。抽血前3天內避免飲酒及吃肉或動物內臟等高脂食物,抽血前12小時內不要吃東西,8小時內最好不飲水。這樣做主要是為了防止就餐後血液中脂質和脂蛋白的成分和含量發生變化而影響檢查結果。
取血前數天或數周最好停用調脂藥、避孕藥、激素等可以影響血脂的藥物,不可以停用的應該告訴醫生,記錄下用藥情況做參考,以避免藥物對檢查結果造成的干擾。
化驗血脂前2~3天不要做劇烈運動,可以繼續進行適度健身運動。劇烈運動會使脂肪中的脂酶活性增加,對血脂化驗結果有一定的影響。檢驗當天要靜息5~10分鐘後再進行抽血化驗。
感染、外傷、手術、發燒,以及婦女經期、妊娠等狀態會影響血脂水準,因此這些情況不建議檢查血脂。如果需要檢查,判斷時應該考慮上述因素可能對結果造成的影響。
血脂檢查主要關注這4項:膽固醇(TC)、三酸甘油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總膽固醇是指血液中所有脂蛋白所含膽固醇之總和,是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元兇」。膽固醇過多會在血管壁沉積,使血管變窄,失去彈性而變硬變脆,漸漸將血管完全堵死,誘發心絞痛、冠心病、腦中風等。一般人只要總膽固醇高於5.7毫摩爾/升(mmol/L)就可診斷為高膽固醇血症。
三酸甘油酯主要參與人體內能量代謝,產生熱能,是人體存在於血液中的脂肪成分,正常值<1.70mmol/L,男性0.45~1.81mmol/L,女性0.23~1.22mmol/L。三酸甘油酯在人體不同部位堆積會造成不同的後果,比如,堆積在皮下,人就會發胖;堆積在肝臟,就會造成脂肪肝;堆積在血管壁,會造成動脈硬化。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膽固醇在血液中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可通俗地理解為「壞」膽固醇,因為其水準升高會增加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性。青年人平均約2.7mmol/L,中老年人約3.37mmol/L,大於4.14mmol/L為明顯增高。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一項比較特殊的指數,可通俗地理解為「好膽固醇」,因為其可減少患冠狀動脈心臟病的危險。正常值0.91~2.19mmol/L,它的增高對人體有益,而過低則會增加心血管病的危險性。
Q8. 血脂指數不高就可以放心?
化驗單出來後,大家肯定都會關注結果,如果化驗單上有哪項指數有升高就非常緊張,看到化驗單上所有指數都沒有升高就非常開心。的確,化驗單上有指數升高多半不是好事情,不過,血脂化驗的項目都不高並不代表一切正常。
血脂化驗單上的項目所標出的正常範圍是以正常人為標準統計出來的,而高血脂症患者多同時伴有其他身體的異常。有的已經患有冠心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甚至有的已經發生過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等。這種情況下就需要對這些人的血脂控制得更加嚴格些。
比如總膽固醇、三酸甘油酯含量和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應該控制在更加低的水準,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應該控制在比較高的水準。這樣才有助於預防嚴重心腦血管事件的發生和加重。
另外,40歲以上男性、停經女性、肥胖、有黃色瘤、有血脂異常及心腦血管病家族史的人,其血脂指數也不能僅僅參考化驗單上的範圍,而應該控制得更嚴格一些。並且這些人群作為患高血脂症的高危險群,應該定期進行血脂檢測。
(本文摘自/和心臟專家談心(二版):你所不知道的心臟大小事/大都會文化)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看更多優活健康網相關報導
膽固醇、三酸甘油脂過高,該怎麼辦?醫教你「這樣解讀」健檢報告
心律不整是什麼?為什麼會心律不整?心律不整是病嗎?9大QA一次看
本文授權轉載自《優活健康網》,原文為血脂過高別緊張!醫教你看懂血脂檢查報告:「這4點」數值都要注意
其他人也在看

「少鹽」真健康?小心薄鹽醬油「鉀」含量恐過高
【健康醫療網/編輯部整理】心臟衰竭患者的飲食控制是非常重要的,以均衡飲食為基礎,鹽分攝取越多越容易造成身體積水,而鹽分中最重要的成分就是鈉離子,基隆長庚心臟衰竭照護團隊潘怡萍營養師提醒,為了減少鈉離子過多而造成體內水分的積留,就必須限制鈉的攝取量,以減少心臟負擔。 薄鹽醬油多以「鉀」代替「鈉」 心臟衰竭或腎功能不佳者應避免 潘怡萍營養師說明,成人每日鈉攝取量應不超過2400 毫克(相當於 6 公克鹽),新鮮食材的含鈉量通常不高,但經過加工後往往會添加鹽巴或其他含鈉的調味品,因此應避免選擇過度加工的食品。但限制鈉常會使食物淡而無味,建議可利用天然辛香料 ( 蔥、薑、蒜、生辣椒、八角、香菜 ) 或是糖、白醋、天然中藥材等加以調味,增添食物的香氣與風味。 但是得要記得,市售的薄鹽醬油或低鈉鹽通常以「鉀」代替「鈉」,因此鉀的含量較高,對於心臟衰竭或腎功能不佳的病人來說並不適合使用。 三餐外食均衡飲食外食族避免高油、高糖和高鈉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指出,均衡飲食是健康的基礎,每天需要從飲食中獲取足夠的各種營養素。「六大類」食物包括全穀雜糧類、豆魚蛋肉類、蔬菜類、水果類、乳品類,以及油脂和堅果種子
健康醫療網 ・ 1 天前
《獵人》新手遊展示類《吸血鬼倖存者》玩法!預計2026年全球同步推出
冨樫義博近期除了漫畫《獵人》(HUNTER×HUNTER)繼續更新作畫進度外,更是由日本遊戲開發商 Bushiroad Games 宣布,將推出《HUNTER×HUNTER NEN×SURVIVOR》(暫譯,獵人 新x倖存者)的全新手機遊戲計畫,預計在 iOS 與 Android 平台推出,玩法則是參考了《吸血鬼倖存者》的概念,並公開了首支實機遊玩影片,預計 2026 年全球同步推出。
Yahoo奇摩遊戲編輯部 ・ 1 天前

迪士尼首度來台招募人才 高餐大獨獲青睞接軌全球娛樂巨擘
美國迪士尼集團為全球娛樂公司龍頭,觸角涵蓋電影製作、電視網絡、主題樂園、度假村和串流媒體服務,其中,以迪士尼樂園最為人熟知,是大人小孩的天堂,受到美國總統川普上任,緊縮外籍留學生與工作簽證政策,造成勞動力人口短缺,佛羅里達迪士尼樂園也受到衝擊,過去,樂園多依靠中國大陸、韓國留學生補足人力,如今留學生數銳減,促使迪士尼集團總部關愛眼神轉移到台灣,鎖定國立高雄餐旅大學,先是透過台灣駐紐約辦事處幫忙和高餐大牽線,國際人才招募團隊隨即飛抵台灣,直接到高餐大,舉辦人才招募說明會,展現對高餐大高度肯定。
中時財經即時 ・ 2 小時前
翹腳恐釀「3症狀」!不只脊椎歪了 醫示警:暫時性麻痺
不少人有翹腳的習慣,雖然很舒服,卻會危害健康。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長期翹腳會導致脊椎歪斜,還有腿麻、水腫、靜脈曲張,且腳翹太久,神經也會被壓麻。對此分享「4招健康坐姿」,幫助脊椎保持平衡,同時放鬆腿部。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好小子顏正國驚傳肺癌病逝,專家教你5招護肺守健康
藝人「好小子」顏正國7日驚傳因肺癌病逝,享年50歲,消息一出,震驚社會大眾。根據衛福部統計,肺癌為台灣癌症發生率、死亡率雙冠王,每年奪走逾萬條寶貴生命,專家提醒國人務必提高警覺。 誰是肺癌高危險群?抽菸者首當其衝,女性也不能輕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資料顯示,吸菸是造成肺癌的最主要危險因子,占比高達70-80%,且二手菸暴露也會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空氣污染則占15%。此外,職業暴露(如石綿、粉塵等)、肺部病史(肺結核、慢性阻塞性肺病)、肺癌家族史、炒菜油煙等亦是肺癌危險因子。值得注意的是,由中研院領銜的「臺灣癌症登月計畫」近期發現,女性患者多受內在致癌因子(如基因、免疫、賀爾蒙)影響。這意味著,即使女性吸菸比例低,仍可能罹癌,提醒女性不可掉以輕心。癌症關懷基金會黃書宜營養師提醒:「建議高危險族群定期接受胸部X光檢查,必要時接受胸部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LDCT);而在台灣肺癌盛行率居高不下的情況下,即使非高風險族群,也應建立定期檢查習慣。早期發現,早期治療,能顯著提升治癒率。」 養成5個日常習慣,遠離肺癌威脅黃書宜營養師提出5個日常護肺習慣:1. 戒菸首要,遠離致癌根源戒菸是預防肺癌
常春月刊 ・ 10 小時前
光復鄉大安村發放 急難救助傾聽紓壓
慈濟今天在重災區大安村的發放行動已經是第三場,準備了安心祝福禮、愛心物資,以及慰問金。現場也讓每一位受災鄉親和師父說說話,從他們的身上獲得力量,好幾位鄉親都因為壓力太大,傾訴到淚流不止,因為終於有...
大愛電視 ・ 7 小時前

豆製品吃多易脹氣?醫曝「4大原因」 長期吃反而能改善
豆製品是植物性蛋白的重要來源,對健康有許多益處,例如:幫助運動後肌肉修復、提供植物性雌激素(如大豆異黃酮),有助女性荷爾蒙平衡、相比動物性成分,減少膽固醇危害。不過,有些人會發現,喝完豆漿、吃了豆腐或豆干後,腸胃容易「咕嚕咕嚕作響」、腹脹,甚至排氣增多。這是怎麼回事呢? 為什麼吃豆製品會脹氣? 1、寡糖含量高,腸道菌發酵產氣邱筱宸 醫師指出,豆類含有棉籽糖(raffinose)等寡糖,這些碳水化合物無法被小腸酵素分解,會直接進入大腸,在那裡被腸道菌發酵,產生氣體(如氫氣、二氧化碳、甲烷),導致腹脹與放屁。2、食物停留時間長若空腹吃大量豆製品,而且搭配高脂肪、難消化的食物,會延緩胃排空時間,讓豆類在腸道停留太久,更容易感覺脹。 3、蛋白質豐富,腸胃需要適應期豆漿、豆腐、豆干蛋白質含量高,對消化功能較弱者,攝取過量可能會因整體消化負擔增加而出現腹部不適。4、個人體質與腸道菌叢差異每個人的腸道菌叢不同,有些人對豆類特別敏感,多吃容易脹氣;但也有人能夠輕鬆消化、幾乎不受影響。研究顯示,長期廣泛攝取豆類者,腸道菌叢可能逐漸往好的方向改變,產氣反應就有機會減少。 怎麼吃豆製品比較不會脹氣? 1、選
常春月刊 ・ 9 小時前
拔掉5顆牙才知是三叉神經痛而非牙痛 2種痛這樣分辨
以為是牙痛,拔牙後才發現元凶是三叉神經痛!臨床上誤將三叉神經痛認為牙痛而被拔牙的病患時有所見。醫師提醒,出現不明原因的牙齒或臉部劇烈陣痛,可找神經科醫師進一步評估,以免延誤治療。 63歲周女士多年前開始牙痛劇烈,到牙科診所就診,一連拔了幾顆牙齒,但疼痛問題沒解決,在牙醫師建議下又接受牙周病治療,症狀依舊沒改善,劇痛突如其來、反覆發作,周女士痛不欲生、長期失眠,一路求醫到台北慈濟醫院,透過核磁共振檢查,原來元凶是三叉神經痛。神經外科主任徐賢達為周女士施行「顯微神經血管減壓手術」後,她如獲新生,恢復正常生活。 三叉神經病變以痛覺呈現 容易與顏面部疼痛混淆 臨床上不乏把三叉神經痛當牙痛而遭誤拔牙齒的病例,徐賢達過去還遇過年長病患上排僅剩的5顆牙都拔掉了還是痛,最後才檢查出是三叉神經痛作怪;仁愛長庚合作聯盟醫院疼痛治療中心醫師溫永銳也遇到老阿嬤主訴「牙齒都拔光嘴巴還是很痛」,肇事者也是三叉神經痛。他表示,三叉神經痛診斷不難,只是有太多類似的顏面部疼痛容易跟三叉神經的疼痛混淆,包括牙痛、偏頭痛、非典型顏面痛、血管性神經痛、偏頭痛、叢集性頭痛、舌咽神經痛等。醫師如果沒有在第一時間以三叉神經痛為診斷
康健雜誌 ・ 7 小時前
加熱菸合法品項不透明 第一線人員霧煞煞 民團批配套不足
美國、日本加熱菸本月將陸續合法上架,共有14個品項加熱菸、4個組合元件。台灣拒菸聯盟質疑,政府究竟核准了什麼品項的加熱菸及載具,連第一線執法的各縣市衛生稽查及海關人員至今仍霧煞煞,呼籲政府亡羊補牢,嚴格取締網路廣告販售,以及落實加熱菸載具禁止展示。
中時新聞網 ・ 3 小時前
腳痛以為抽筋!男一檢查竟是肺癌末期 醫揭「腳部3異常」是警訊
日常生活中一些可能會忽略的症狀,可能在暗示你的身體出問題了!中國一名6旬的老翁長達半年都有胸悶、左腳隱隱作痛的狀況,他以為只是年紀大,沒想到到醫院檢查才發現是肺癌末期,且癌細胞早已轉移到骨頭,醫師就提醒,如果有發現3個症狀,可能就要小心。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5 小時前

雙十晴空藝術節登場 水交社文化園區打造最亮慶典
臺南水交社文化園區年度盛事「2025晴空藝術節」將於10月10日至12日熱鬧登場!活動結合藝術展演、親子體驗、文化導覽與創意市集,打造一場全民共樂的城市嘉年華。
品觀點 ・ 7 小時前
寒露養生! 中醫:建議民眾穿室內鞋、頸部保暖防感冒
「時露寒冷,而將欲凝結,故名寒露。」根據古籍記載,寒露為24節氣中的第17個節氣,同時也是秋季中的第5個節氣。寒露的到來,代表氣候會從早晚溫差極大的「秋老虎」轉變成寒冷的冬天。俗諺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提醒民眾在寒露到來的時節,在家中要盡量要穿著室內拖鞋,避免足底直接受到地面寒氣影響而造成身體不適。特別是年長者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病患者更需多加留意。
NOW健康 ・ 12 小時前政院:政治人物媒體應自律 勿假民主之名行牟利之實
(中央社記者賴于榛台北9日電)媒體報導,行政院長卓榮泰去年就任前,以及經濟部長龔明鑫在行政院秘書長任內都疑似遭政治跟監。行政院今天說,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都有界限,政治人物跟新聞媒體都應自律,政治跟監非常不該,不能假民主之名,行牟利之實。
中央社 ・ 5 小時前
虞承璇第五次挑戰國慶轉播 一剛一柔組合展現全新火花
雙十國慶華視新聞推出《雙十讚國慶》特別報導,由晚間當家主播虞承璇搭檔黃傲天,帶來四小時現場直播,直擊總統府前最熱血的慶典時刻。這是虞承璇第五次挑戰國慶轉播。向來以穩健又真誠的播報風格深受觀眾青睞的她,...
華視 ・ 6 小時前
輝達總部恐告吹蔣市府話說太滿 林延鳳送對聯勸勿當「蔣大話」
林延鳳表示,嚴謹精確是處理市政最基本的標準,市長的宣示就等同承諾,結果這幾個月來蔣萬安為了想要有「政績代表作」所以心急如焚,似乎為了跟前任柯文哲市長比拼政績。兩個人比賽拆建築,柯文哲拆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拆忠孝橋引道、中正橋引道;蔣市長就拆公館圓環、填平...
CTWANT ・ 4 小時前
國慶連假湧車潮!國道管制別忘記了 「忽略2事秒罰6000元」
今年雙十國慶焰火將於10月10日晚間8點,在南投貓羅溪畔登場,長達40分鐘、施放超過3萬發煙火,規模為歷年之最,吸引不少民眾前往觀看,由於此次焰火施放地點靠近國靠,高公局除了實施兩項新管制,也再次提醒,若民眾為了看焰火而在國道上「放慢車速」或「臨停路肩」,違者可處以新台幣3000元至6000元以下罰緩。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4 小時前
放假還是要動起來!千萬別一直坐著滑手機、追劇!久坐更容易變胖、中風,多動多健康
你知道自己一天坐著多久嗎?如果願意的話,開始估算一下:一天上班坐了多久?到家後又在沙發上或房間裡坐了多久?甚至是放假時又坐了多久呢?
Yahoo奇摩趣運動 ・ 8 小時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