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骨折也能用! 健保擴大骨鬆藥物給付,醫坦言:有望預防骨質如「海砂屋式崩壞」
潮健康/林昱彣
跌倒後照X光才察覺! 沉默殺手「骨質疏鬆」有哪些徵兆?
隨著人口快速老化,台灣距離超高齡社會僅一步之遙;其中「骨質疏鬆症」一旦導致長輩失能、長期臥床,不僅加重家屬與照護者的負擔,更將對國家財政造成沉重壓力,影響不容忽視。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中興分院林傳朝院長受訪強調,60歲以上人口中約有16%罹患骨質疏鬆症,及早篩檢、積極治療並預防骨折,是守護骨骼健康的關鍵。
 
骨質疏鬆症又稱「沉默殺手」,往往在患者骨折後進行篩檢才發現此疾病。林傳朝醫師指出,台灣女性一生中每3人就有1人、男性每5人就有1人會經歷一次脊椎、髖部或腕部骨折。而骨鬆所導致的「骨鬆性骨折」,引起二次骨折的風險更高達50%。
 
「遠端橈骨、近端肱骨、脊椎與髖部骨折,是老年人常見的4大骨折樣態。值得一提的是,台灣的髖部骨折率居亞洲之冠,顯見骨質疏鬆症對國人的影響甚鉅!」林傳朝醫師說明,骨鬆初期難以自行察覺,若近期發現自己有明顯駝背、身高變矮(超過4公分),甚至常有下背疼痛狀況,極有可能是骨鬆的警訊,應立即諮詢專科醫師評估。
骨質疏鬆的高風險群有哪些? 醫揭長者最容易骨折的4大部位
林傳朝醫師表示,停經後的女性以及70歲以上男性,是首要應進行骨密度檢查的族群;另外,50歲以上曾發生骨折但未檢測骨密度者、患有內分泌或代謝疾病、特定癌症患者、年輕時即切除卵巢之婦女、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糖尿病已使用胰島素治療者,以及長期(超過三個月)使用類固醇藥物者,皆可能是骨鬆的高風險族群,應特別當心並定期接受檢查。
 
至於骨質疏鬆性骨折的常見部位,林傳朝醫師解釋,與年齡及活動程度有一定關聯。患者在50-60歲時因活動仍較頻繁,跌倒時常反射性地「用手撐地」,容易造成手腕(遠端橈骨)骨折;同時,撐地過程中也可能發生上臂(近端肱骨)骨折。隨著年紀漸長至65歲左右,患者則容易因彎腰、提物、輕微臀部受力或輕微滑倒而出現胸腰椎骨折,並開始出現身高變矮、下背疼痛等症狀。到了70歲以上,患者的行動能力開始變差,跌倒時容易造成髖部骨折。
骨質疏鬆如何檢測與治療? 及早用藥避免骨質「海砂屋式崩壞」
及早投入骨鬆篩檢,是預防長者嚴重骨折,甚至臥床、住院的重要舉措。林傳朝醫師指出,骨鬆的初步篩檢工具以X光檢查為主,若X光片顯示椎骨變成楔形,或高度比起旁邊的椎骨低了超過 20%,醫師就會懷疑骨折狀況,並安排進一步的骨密度檢查。目前較常見且精準的骨密度檢查是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完整的骨密度檢查需涵蓋脊椎及兩側髖關節。
 
DXA檢查所得出的國際標準值被稱為「T值」,若T值介於-1至1之間屬正常範圍;介於-1到-2.5之間為骨質不足或骨質缺乏;倘若T值≤-2.5則可定義為骨質疏鬆症,此時積極用藥治療可謂刻不容緩。
 
「骨骼組織內有2種重要細胞:蝕骨細胞負責破壞及移除老舊骨質,促骨細胞則負責重建新的骨質,如同幫助骨骼『都更』:前者負責拆除不良結構、後者則協助重建!」林傳朝醫師舉例,骨質疏鬆症患者的骨骼狀態如同「海砂屋」,光是灌注水泥(如鈣質)不足以使其堅固,需要先移除不良骨質再重建。
 
針對骨鬆患者的骨質流失狀況,及早介入「促骨生長藥物」與「抑制蝕骨藥物」,分別有助於骨質的「開源」(刺激促骨細胞)與「節流」(減緩骨質流失),尤其對於已經發生骨折的患者或T值極低屬於重度骨質疏鬆者(T值≦-3.0)或骨折風險極高者,積極治療更是刻不容緩,建議遵照醫囑,應先考慮使用促骨生成藥物,快速提升骨密度;後續再銜接抗骨流失藥物,以降低骨折的風險。
3月1日起健保擴大骨鬆藥物給付 醫:至少起到2大骨折預防作用
針對骨鬆藥物的給付狀況,林傳朝醫師說明,自2025年3月1日起,健保擴大骨鬆用藥給付,有望幫助達到「初級骨折預防」與「次級骨折預防」2大成效。以初級骨折預防而言,針對尚未發生骨折、但骨密度T值≤-2.5且合併有特定高風險因子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已使用胰島素治療的糖尿病病友),或長期使用類固醇者(每日劑量大於5毫克且超過3個月),可透過健保給付的藥物進行初級骨折預防治療。
 
次級骨折預防方面,過去健保藥物給付的骨折部位,包括髖關節或脊椎骨折,此次新增遠端橈骨骨折(手腕骨折) 與近端肱骨骨折(上臂骨折)2大常見部位。即使患者僅發生手腕或上臂的骨鬆性骨折,也有機會透過藥物治療,進一步預防二次骨折。「擴大次級骨折預防治療範圍非常重要,因為第一次骨折就是再次骨折的重要警訊,且手腕及上臂骨折在50歲以上族群中相當常見。」
 
林傳朝醫師分享受益於健保給付政策的案例:87歲男性患者因在家彎腰盥洗時突然腰痛、且疼痛感使其無法站立。第二次回診時照X光發現發現第一腰椎有輕微壓迫性骨折,住院觀察3天後壓迫性骨折的狀況進一步惡化。透過DXA進一步進行骨密度篩檢,發現該患者的T值為-1.9,屬於「骨質減少」的範疇;根據過去健保規定,單一輕微骨折且骨密度未達骨質疏鬆標準者,無法獲得健保藥物給付。
 
然而,仔細檢視X光片後,發現該患者除了第一腰椎骨折,第十節胸椎也有骨折現象。依據健保擴大給付的規定,若患者身體有兩處骨折,即使骨密度未達骨鬆標準,亦可透過健保獲得抗骨流失藥物治療。林傳朝醫師呼籲,高風險族群應盡早進行骨密度檢查,早期發現骨折風險,「不少本來能夠行動自如的長輩,只因一次跌倒發生骨折後便失去行動能力,甚至在不久後去世。若能早期發現並治療,或許能阻止憾事的發生!」
骨質流失者如何預防骨鬆? 「2大營養素」應每天補充
對於尚未發生骨折或僅是骨質缺乏者,林傳朝醫師建議,除了改變生活型態,補充鈣質與維生素D是預防骨質疏鬆症的重要措施。建議每日鈣攝取量應達到1,200毫克,維生素D可達800IU。另外,補充足夠蛋白質亦不可或缺,一般老年人若無特殊疾病(如腎臟病),建議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取1.2公克蛋白質。
 
運動方面,除了進行有氧或球類運動,也鼓勵長者投入重量訓練,負重有助於促進骨質增長;平時可多接觸自然環境,適度曝曬太陽。另外,林傳朝醫師提醒,長者在站姿和坐姿轉換時,需注意身體的姿勢以減少脊椎壓力。例如從椅子站起時,身體可往前移動至椅子的三分之一或一半,手扶著身體向前再站起身可避免腰椎壓力過大。而從自床上起身時,可先側躺後將腳放下,用手撐著床慢慢坐起。若已有壓迫性骨折,起身前應先穿好背架。
 
最後,林傳朝醫師提醒,「及早篩檢、積極治療、預防骨折」是面對骨質疏鬆症的不二法門。林傳朝醫師呼籲民眾,尤其是高風險族群,應定期進行骨密度檢測,與醫師充分討論,善用健保擴大的給付範圍,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與預防方案,及早關心自身的骨骼健康,遠離骨折與失能的風險。
 
延伸閱讀:
百密一「疏」難以復還! 別讓骨質疏鬆演變成壓迫性骨折
腳踝扭傷喬一喬就會好? 醫:急救關鍵5步驟必學,處理不當恐「數十年站不穩」
更多每日健康報導
5個連你媽媽看到都會支持你去刺青的「超美微刺青」,第5個連男生看到都忍不住心動了!不用再去花錢洗牙了!3個超實用小知識,就能讓你牙齒白到發光,真的超厲害!原來耳朵「這樣夾」,就能有超神奇的效果!不僅能夠舒緩疼痛還能「這麼厲害」,太幸福了啊!
其他人也在看

謝侑芯猝逝、黃明志驗毒呈陽性!名醫揪「疑點」示警:複合用藥恐致猝死
台灣網紅、被封為「護理系女神」的謝侑芯,10月31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驚傳猝逝,享年31歲,由於謝侑芯平時身體健康,死因引發外界質疑。事發後,馬來西亞籍歌手黃明志被爆人也在現場,且對4項毒品呈陽性反應,引發關注。台灣醫師蘇一峰對此表示,「謝女這年紀沒有特殊病史,自然死亡機會很低,應檢驗她對毒品的反應。」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醫院說是小手術!12歲男童撞肚動手術 醒來6器官竟全沒了
中國山東傳出駭人醫療事故,一名12歲男童兩年前因腹部撞傷就醫,本以為只是小手術,卻在手術後被切除了包括十二指腸、胰腺、大部分胃與小腸等6個器官,導致他終身無法進食,必須靠注射營養液維持生命。事件曝光後引起輿論譁然,家屬痛批醫院毫無交代,網友也怒問「這是救人還是害人?」。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1 小時前
台大高材生「早餐不吃1物」甩7公斤! 醫:吃對食物更健康
蔡明劼日前在臉書粉專撰文道,減脂需要均衡飲食,特別是要注意「吃到足夠的蔬菜量」,但有些人困擾早餐不容易攝取蔬菜,他建議可選擇不必煮也能快速上桌的食材,像是小黃瓜、牛番茄、玉米筍等等。蔡明劼提到,有位從台大財金系畢業的學姐,曾在香港、新加坡工作,由於金融業...
CTWANT ・ 13 小時前
山東10歲男童腹痛就醫 6器官無故遭切除!母崩潰:兒無法正常進食
綜合陸媒報導,2023年10月26日就讀山東菏澤一間小學五年級的10歲男童小燁,與同學玩耍時撞到腹部,放學回家後持續腹痛,他的母親岳女立刻帶他前往當地醫院檢查。檢查初步判斷為腹部血塊,醫師建議住院觀察;沒想到進一步做CT後,發現小燁的胃與胰腺間有「佔位性病變」,必須...
CTWANT ・ 1 天前
不用萬步!最新研究:日行「這步數」就能延緩失智症
阿茲海默症是長者失智的主因之一。一篇新發表在知名期刊的文章指出,對於大腦已經開始出現該疾病分子跡象但尚未出現任何認知症狀的老年人來說,每天走3千~5千步,就能幫助延緩認知能力下降,認知退化延後約3年,而每天走5000–7500步的人,延後幅度可達7年。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9 小時前
資深法官周盈文腦出血搶救中!「1常見病」釀禍:500萬人小心
65歲的資深法官周盈文,昨(3日)下午被發現倒臥於辦公室內,疑似因腦部出血昏迷,緊急送往台大醫院搶救中,初步懷疑是因高血壓引發腦溢血。醫師表示,腦出血就是腦中風,最常見的原因就是高血壓。因此,高血壓病患者務必控制日常的血壓值。預估計,台灣約有500萬名高血壓患者。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4 小時前
喝咖啡別碰12種藥物!藥師示警:恐引發災難性副作用
咖啡是許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飲品,尤其早晨一杯咖啡能夠提神醒腦,幫助開啟一天的工作。然而,英國《每日郵報》報導,藥劑師警告,咖啡若與某些特定藥物一同服用,可能會產生危險的交互作用,甚至引發「災難性副作用」,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中天新聞網 ・ 12 小時前
他做檢查恐得「肝硬化」!醫推多吃「2食物」 6年後奇蹟逆轉
喝咖啡不只提神,還能保護肝臟。腎臟科醫師江守山分享,一名B型肝炎帶原者每年做檢查,發現肝硬化指數逐年升高,擔心惡化成肝癌,遂向醫師求助。江守山建議他每天喝4杯咖啡,並攝取富含褪黑激素的食物,後續追蹤約6年,指數未再上升,甚至達到「逆轉」。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麵包中恐有2A級致癌物 「這零食」含量比它多1000倍
研究指出,麵包烘烤會產生WHO列2A級可能致癌物丙烯醯胺,但正常攝取不會顯著提高癌症風險,需長期大量暴露才有疑慮。張適恆醫師提醒,台式麵包糖油鹽較高更需注意,建議選擇添加少的麵包、避免烤焦,並減少油炸食品攝取。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52歲女咳嗽、大笑就尿失禁!醫曝原因喊很常見 3族群高風險
更年期到了,不少過去沒有的症狀都會跑出來,有時候還會發生令人尷尬的事。泌尿外科醫師曲元正就分享一起個案,有位52歲的林小姐只要咳嗽或大笑,就會不受控制地尿失禁,令她感到尷尬又煩躁,不敢參加聚會或外出運動。進一步了解才發現,她身上還發生許多更年期的症狀。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3 小時前
手術前一刻被喊卡?只因「沒停藥」 醫:可能危及生命
桃園醫院骨科病房護理長王瓊玉指出,術前未依醫囑停藥是導致手術臨時取消或延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名李姓女性病患經過長時間等待準備接受手術,卻在手術前一刻被告知必須取消或延期,原因是她忘記依醫囑停用特定藥物。
中天新聞網 ・ 5 小時前
不是香蕉也不是黑巧克力! 營養師認證「最強抗壓食物」一天一顆,皮質醇下降、免疫力升
說到能幫助紓壓的食物,很多人會想到富含油脂的魚類、黑巧克力或洋甘菊茶。但你知道嗎?水果其實也能幫助舒緩壓力,關鍵就在於它們含有豐富的必需營養素,能同時支持身體與心理健康。其中,有一種水果對抗壓力特別有幫助,而且可能不是你第一時間想到的那種。根據「realsimple」網站分享,以下是註冊營養師的首選,以及幾個在家輕鬆多吃的方法。 最佳抗壓水果:橘子 你可能會驚訝,橘子其實是減輕壓力的水果冠軍。Lorenz指出,這種柑橘類水果含有大量能支持免疫功能的營養素,進而提升身體的壓力應對能力。橘子富含維生素 C——這是維持免疫力不可或缺的營養素。維生素 C 能促進並提升白血球(負責對抗感染的免疫細胞)的生成與功能,同時身為抗氧化劑,它還能保護免疫細胞免受氧化傷害。除此之外,維生素 C 還能支持皮膚屏障、促進傷口癒合,提升整體免疫韌性。 免疫與壓力的關係? 免疫系統與壓力反應息息相關。當免疫系統獲得良好支持(例如攝取足夠的維生素 C),它能更有效地調節身體在面對壓力時的發炎反應,減少長期慢性壓力對健康造成的影響。相反地,身心壓力會促使身體分泌皮質醇(俗稱壓力荷爾蒙),長期高壓與皮質醇過高會抑制免疫
常春月刊 ・ 1 天前
「吃到飽」飲料好髒!腸桿菌超標 漢來海港、饗麻饗辣PLUS全挨罰
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陳鈞凱/台北報導 全台多家「吃到飽」當紅品牌,衛生不合格挨罰!食藥署今(3)日公布 聯合各地方衛生局進行的「吃到飽餐廳稽查專案」結果,一口氣發現有六家業者的即食食品衛生堪慮,檢出腸桿菌科超標,包括有「漢來海港」台北天母SOGO店、「饗麻饗辣PLUS」LALAPORT南港店以及「野村燒肉」桃園店等通通榜上有名,由衛生局分別開罰。 食藥署...
匯流新聞網 ・ 1 天前
失智症,是50歲後人生的殺手!腦科名醫勸:這10食物最好少碰,吃錯恐腦鈍、大腦退化
腸道與大腦息息相關, 如果吃下不對的食物,不只腸道有狀況,也會藉由神經,引發大腦一系列發炎反應,因此腸道有「第二大腦」之稱。
幸福熟齡 ・ 1 天前
「這時間」吃早餐最健康!研究:延後1小時增11%死亡率
許多人為了遵循168斷食法,會延後或不吃早餐,但食安專家韋恩(楊世煒)表示,一項新研究發現,早餐早一點吃比較好,早餐太晚吃者,較容易早死。專家也建議,依照現有資料顯示,起床後一小時內進食是好的。若早餐時間從7:30延後1小時,則在這34年間的研究期間死亡率將增加8%至11%。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周五「立冬」 冬天正式來了 馬偕醫院長張文瀚憂「這件事」引爆急診
本周五就是「立冬」,代表冬季正式來臨,醫院急診也恐慢慢會感受患者增加的壓力。馬偕醫院總院長張文瀚表示,目前氣溫尚未降低,...
聯合新聞網 ・ 1 天前
防肺癌不只戒菸!新研究:多吃「3類食物」 罹癌率降35%
預防肺癌除了戒菸、遠離空污,飲食也能降低風險。胸腔暨重症專科醫師黃軒指出,「食物品質」是防癌關鍵,例如多攝取全穀、高纖蔬果等,少碰精緻糖、白麵包、甜飲料,選擇好油如橄欖油、魚油、堅果油,蛋白質以白肉為主,有助於降低罹肺癌的機率35%,肺癌死亡率少29%。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身體正在「慢性燃燒」?名醫:必做5件事預防癌症
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不僅會加速老化,還會提高罹患癌症的風險。營養醫學醫師劉博仁指出,慢性發炎就像星星之火,會逐漸傷害血管內皮、干擾胰島素與粒線體功能,不僅加速老化,還會增加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風險。他建議從「吃、補、睡、動、心」五個面向著手改善,這也是長壽的關鍵之道。
中天新聞網 ・ 5 小時前
馬鈴薯、地瓜發芽能不能吃? 營養師:吃錯下場恐中毒
打開廚房櫃子,發現馬鈴薯冒出綠色小芽,或是地瓜長出紫色藤蔓,這些場景是否似曾相識?許多人都會猶豫,或許切掉發芽的部分還能吃嗎?而有些報導說曾發生學童因食用發芽馬鈴薯而集體中毒的事件或致死案例,但並非所有發芽食材都危險,讓輔大醫院營養部王貝文營養師來釐清真相。
NOW健康 ・ 1 天前
一直做恐釀洗腎!醫列「10大傷腎行為」 喝水也得小心
腎臟科醫師洪永祥提醒,腎功能會隨年齡退化,年輕時就要做好腎臟保養。喝水喝太少、高油高鹽飲食、熬夜、久坐、濫用止痛藥與保健食品等10大傷腎習慣,恐加重腎臟負擔、提前洗腎。掌握生活細節,守護腎功能、遠離腎病。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3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