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表於《文》341期,2014年3月,138-140。】
1980年代:文分居
台的展在1980年代之後,随著政社局的快速大幅,以及美代美形式的引介,再加上後潮的成文化成,使得的作理念式有了很大的突破,「陵坊」了五的展(1980-1984),逐了1980年代美探索形式的潮,包括集即、合一、去言、多焦演、符化人物、排室格、本等,力展表演者的身演出空的突及,本多半成行的本,然成代青年回再社的主要表方式之一。
解前後那年,台和台的史得更密,乎大部分所起、成立的代,都自地去重新面台史的文化主性,在社起的公民行浪潮之中,不但有缺席,常成起人或者,媒之「小」。那是一取言表自由、作主思想自由的年代,小作者著社革的集焦感、年充沛的作能量,以及敏深刻的感性,作了一又一批判省思力度的作品,可以是1980年代法忽的一道文化景。
在的年代中,作者而自地著自己的故事、著各手法形式,或者再社,所「文」或「文本」被排除到角落。但仍有少台文改作品,如新象中心作、以功演、白先勇原著改的《》(1982),以及黎雄改映真的《兀自照耀著的太》(1987)等。
1990年代:小精彩有,後美追求不足
了一番政治解社的洗,多政治人物社人士也了街行造活的手法,界也始清政治、社之的,重新自我叩找特格,有些作者逐走出自己的美路,像是合身、心、的修,涵表演者自我的身特能量,如「人神鼓」;或者通的同性,民俗技、通俗、流行文化、漫媒、路影等不同域找素材,造多元的故事容事手法。可以,小最精彩的十年(1986-1996),前期社合拍,力道十足,後期百禁忌,作百花放,十分精彩。
然而,著文源的新分配助制度化,促使若干界人士面「收」「抵制」的扎,如此的至今仍未曾休止;另一方面,了的,也使得大多的投入了整助制的生循,「考核」「主」很快凌了作本位,整演出活量越越多,但於作美的追求,未因此而相提。
段期,重要的文改作品,主要是李修改林民的《》(1991)、改玉慧的《徵婚事》(1993)、改大春的《我妹妹》(1999),都是屏表演班的演出;另外,汪其楣以台原住民各部族二十神改的《海山》(1994),以及改施叔青「香港三部曲」(包括《她名叫蝴蝶》、《遍山洋紫》、《寂寞》)的《得香港》(1997),是她在立院(即今立北大)系任教期的作品。
2000年代至今:文的「症候群」
最明的是,台和其它洲文的交流,度深度都不地充,「文」做一概念,在去十年左右,越越多人使用,藉以指以文(Sinophone)所作的作品,演出及展活的地理多在洲,包括:台、中大、香港、澳、新加坡、西等,著全球化及路科技的展,跨地域、跨媒介、跨文化的交流合作也越越繁,而且在可的未,象越越普遍。
同生另一相的「症候群」,在台、香港、澳、新加坡等文界,出了於、愁、逝等主的作品,如台李修的《京示》《女》、香港杜威的《我和春天有》、澳李宇的《未老》《海角》,以及新加坡郭的《小白船》等;些地方各有不同的被殖民史,在後殖民史段,也各自立、回、同分歧的尬危,再加上全球化浪潮的而,社出了不同程度的不安焦;固然可以作一心理修的制文化的策略,台、港、澳、新同大中文化圈,但不同地方的作者,因地的社文化史情境,仍呈出不甚相同的文化症候作策略,有的是於家族史的回溯,有的是藉以立自我的身分同,有的是面代性的回等等。
令人可喜的是,若干出生於「小」起年代的七年生,在、演、表演、、行政等方面都逐露角,慢慢成新生代的中分子,人感受到台展的薪火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