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喜看生死 法著
第六章 死亡的工夫
:法曾示,相信有永的去、永的未,就是「死」最好的。
除此之外,能否法再一步示,人可以生命的,事前做些什?
死亡的
答:理身後事,的需要一番工夫,、葬式,乃至的清等,但是我生前做好死的心理是很重要的。
中的村社,年五十的人都始身後大事做,譬如好衣、棺和穴,就是不想麻人,且未雨,自己留一棺材本。坦然面死亡的度非常健康,也非常值得代人。因者不死亡是悲的事,而下一代也不得不可忍受,大家都可以用理性、平的心情迎接必然到的一天。
更深一看,由於年半百者自己死,就更去完成未了的心,或子德造福;而子女也自我警惕,把握行孝,以免有「子欲而不在」的憾。
代演到二十一世,人平均命然延,但死亡的,反而不比社那坦然自如。著科技的突猛,大似乎普遍期「人定天」,於任何刻都可能降的死神,失去面的心理,以致,惶失措而不能接受命的事。
表面看,代人受到好的保,命也延了,但是死亡的率其有降低。例如,代人死於天的人口也少;但相的,人方面的死亡率增加了。例如交通意外事故、害,以及因境污染、度破自然境而死的案件,也是社所少。
科技代的生活型,降低了一般人死亡的期和。由迎接新生命件事就充分反映的心。代父母都是到院生,原因不外乎在院比安全,一生,可以立刻受到最好的救援。但是先的技、,是否真的能保一定平安事?好像到目前止不能吧!
另一角度看,院的功能是重的,一方面接受生,另方面也送亡。事上,每新生命在孕育、出生的程中,都面病死的挑,更近地,人一出世,即死亡在一起。若能及早清有生就有死的必然因果,就比容易克服死亡的恐,坦然地接受死亡。
曾何,社起「生涯」的浪潮,由股浪潮衍生出多炙手可的、理,包括第二的培、性向定、人格知、人理、管理、人生第二春,甚至理等等。些知的可以助多人或掌握不已的新代,但可惜的事是,少人在生涯,入「死亡」的概念。
反西方人,他常在年就已好,日後再主客件的改予以修正。然台社目前意在身力,保的人口逐年增加,未雨的念比以前厚;但意在花年自己身後事的人,好像不常。我建大家在生命的任何段都思考死亡的,以免「意外」生,令友既悲又慌。
其,死亡既需忌,也不,主要包括理(安葬式)、及理,是自己及人最後任的具表。些事情有交代清楚的後症有所,例如子女彼此信仰不同,了父母如何行、安葬,吵得不可交。更有人了,妻子、女互控,因而上法庭,些事情亡者及生者,都不平安。
曾有一位姓唐的新儒家者,他自己主以儒家的「死,葬之以,祭之以」的方式理人的身後事。但是他母世,他反而豫了,因他得儒家式不是他母所需要的。後,他思索母生前性向佛教,於是用佛教式母行。有趣的是,他自己往生,也用佛教式。
一人生前有宗教信仰,他的後事比容易理,子只要依他的信仰即可;如果有宗教信仰,那族最好效法唐先生,站在亡者立多加考。
四真案例
接下,我一些真的例子,些故事中的主人翁在理,以及面和死亡的度,社上多人有些和助益。
有一位老太太,先生世留下大,老太太的女很孝,於是她把所有家全分子女,有孝心的孩子安慰她,她流住在女家。
年後她我,心很痛苦,她孩子本都很迎她;的,她得事情愈愈令她不愉快。逢年,三子都她到其他兄弟家,就是不意留她在自己家。子的房子很大,老太太都住在客,有她自己的房,因子老太太只是偶小住一下,她留房在寸土寸金的城市是一大。不,境老太太很不方便,很有安全感。
後,我她的子,什「不要」母了呢?她的孩子回答,阿陀佛,不是他不要母,是母意很多,老是嘀咕,使得一家大小不得安。
最後我老太太住在,她自己已身物,法供佛寺,只好由孩子安排住老院。
另外一位老太太,在理相同情境,就得有智慧多了,位老太太在先生死後,有悉分女。她把分成四等份,一份女一起分,另一份丈夫生前的所有工,第三份用於投生息,最後一份放在身,做生活所需的支。而且,她也不跟孩子一起住,自己和住老家,有家累,得自由自在。
每逢佳,回老家她聚,她一定每人一大包,子、媳、子有,皆大喜。即使平日,也常寒暖,看看老人家是否有何需要,一直到她世,家族都持和的。而她的孩子她料理身後事也很心,布施、做佛事,一一行事如。我想,位老太太仍有份,可能是不小的因。倒不是她的孩子只才行孝,在於人到晚年,最好打理自己,不要心存仰子女的念。
然,社上不是每人都能有一以供晚年之用,如果自己有什蓄,就要善。
寺去有位男信,他有什,但是乎每天到寺做工,忙做一些小件的木工,也加助念者助念。他往生後,我以僧行者(心出家,住在寺出家人的修行生活,因成熟落的在家居士)的,他安排後事,多信及他生前的朋友也一同他助念。恐怕比他堂都要做得好,也比一些然富有,少人的人要一些。
所以,有富得有智慧去用,但如果有家,就需懂得善,很重要。位男居士不但安心地迎接死亡,更年奉宗教,像意付出的人,能容的面死亡,他不但生前做事利人,而且的死亡度也後人有益。因者能不不怖走向人生的,平和的情也感染了周遭的友,使他不至於陷入悲的情境中。
另有一妙例,是我的弟子果肇和她母的故事。果肇的父去世得很早,姊弟也都各自嫁娶,果肇出家前一直母同住,十七年。母女人相依命,感情非常深厚。果肇提出想出家修行,老菩有阻,豁、的概真是少。
果肇到寺後,老菩就到寺房工,加寺的各修行活,六念佛共修,每年二次的佛七老菩都很少缺席。直到她往生,一共加十三次佛七。七十的老菩一向不服老,在七、三、一的堂中,也常看到她的身影,非常精。她人趣,人好,大家都她「古菩」。
在她去世的那年元月(一九九八年,老菩七十六),我美回台,在寺中遇老菩,我她走路的子,直她身不,就她:「身好?」
老菩起大拇指:「勇啦!」
其,在寺院那天,她身已很不舒服,但都不意果肇知道她的已有重。保日的前天,她的健康已很差,但因已答北投的菩包粽子、蒸糕,於是硬著身子在的前一晚包好上千粒粽子。天清晨三不到她就起床蒸熟粽子,送到立公位好,才果肇送她到台北庚院看病。天晚上,情化,至林口庚院急救。
之後,老菩昏迷了六天,果肇而提醒老菩,平日的念佛工夫候要用上。段期她若是清醒,就念佛或持〈大悲咒〉,提起往生佛的正念。由於她打十多次佛七以及每六加念佛共修的,非常熟悉佛的奏,所以常用手拍打床沿做木,用念佛抵抗病痛及昏沉。
第六天,她得有躁想回家。果肇果她示,果要她把心放下,拿出平日的豪爽概面前最重要的一刻,放下後,大了半小,她就安地往生了。
果肇,老菩在病中,因手腕打滴,鼻孔、嘴巴都插上多管子,身僵硬、色白。往生後,在法鼓山的法及友的助念下,助老菩提起正念;更衣,老菩的身得柔,上泛著。她平睡打鼾,嘴巴是的;但往生,眼、口都合上,嘴角著笑意。
老菩往生後的第二天早晨,我向我的出家弟子一段:
位老人家比我出家多一道心,然有病在身,是那定、精,在工的工作心。老菩不自己病情不,就可因此好好了生死、好好一心不地念佛,她反而依奉,直到最後。
有些人害了病,就躺在床上病(特是老人家),,她他的心情容易陷入低潮,免哀;甚至把、友、照他的人,都一一埋怨一番,重。就是出家也不能百分之百不起如此的明(因愚而生的),於是或者抱怨僧很「冷血」,或者抱怨兄弟情。能像果肇的老菩往生,真是有福,明她少,放得下,走得多清爽。不但社大有示,就我出家也可以中。
最後要的例子是一位女信,如何善用她生命最後的、三天,自己的生命束。
位女菩在她先生世後曾告我,她死後不打算把留自己的生女,而是想捐我。我她,我人年相仿,先去西方尚是未知,不定我先走一步,把捐我不是好法。於是她定捐法鼓山。我,那就了。法鼓山是十方的道,透道行布施,利益生,的功德就大多了。我本有事情得快,但它真的就。
隔多久,我人在美,接到她的,她自己快死了,我很,安慰她不要胡思想。但她:
「父,我在在民院,吐血不止,我快死了。」
「怎?的音起好好的。」
「生也我快死了,我要假出院。」
「既然病得重,怎要出院?」
「我要出院理,父指派法跟我去手。」
於是我交代管理寺的位弟子,陪同去理。位女菩忙了一整天,看起身不,她同行的位法不相信她是即的病人。事情妥後,她假回到院,第二天就往生了。
事後,我也依「行者」的身分她安葬,她的族也欣然接受她身後事的安排。後,法鼓山用她的不成立佛教教育推中心,又以她留下的立永久念金。
面生命的度既又安。
:法示的是於平常的心理,那到了前非常短的天或片刻,者和友又能做些什呢?
放下助念
答:,如果意依然清晰,生者的事完全放下,不要再他肚,添彼此的。
站在宗教的立,鼓者念佛他助念是一件有功德的大事。已失意的者而言,他然不能言,但心可以感受到外界的息,特是人的感力很,所以助念者的心仍然可以他。
助念,就是以柔和的音、慈悲的心、定的信念,在亡者身旁念阿陀佛的。
助念的意有四:第一,是人人、家庭家庭的互助,把家的依、奈化互助的支持系。法鼓山在七、八年前成立了助念,我曾助念的,助念之後,大多家致「包」做回。但我不能收,而是要收「人」。因者人助念,他一定知道助念的利益,而且也承受了的利益。既然如此,就加入助念,而助他人。就是互助精神的。
第二,助亡者往生西方世界。友及旁人助念可以使者的神也跟著念佛,得蒙西方三(阿陀佛、大至菩、世音菩)的接引。即使亡者因自身福慧不深厚,或因不成熟、意不切,不能往生西方佛,但也一定能到好的去。
第三,助亡者家安定身心。由於沉的佛具有安定力量,可以降低悲和恐的情。
最後,助念也等於是助念者自身的一修行方法,也有弘法的功德。助念的愈多,愈能定往生西方的信心,自己如果也能念到一心不,功德就非常了。
活著的候如果有念佛的,且往生西方的意烈,又比平常不念佛,人助念要得多。所以,是平常做,以免「抱佛」,了方寸。
:念佛就是亡者前往西方土?中各宗派的佛教徒也都以西方世界最後的去?
答:中大部分的佛教各宗派大都如此,只有宗或南的佛教徒例外。如果不去西方,可以去的佛,或世再人修行、弘法,都是很好的。
於一般大而言,平日或前,往生阿陀佛的西方世界是最好的宿。多有宗教信仰的人,平常想死後要到哪,也所到哪,如果族能他做大佛事、大布施,他是有往生西方。因人死後免徨依,家不管是拜、、持咒,都是亡者指引一方向,告他「由此去」(往西方)就能苦得,而亡通常都接受指引,因他也不知道能去哪。如果生前定,死後也人他修法指引,而且既非大善人(生天道),也非大人(下地),那的亡者通常再生於人世。
:西方世界那容易去?不是只有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才能前往?
答:(微笑)很多人都以佛非常,坐火箭也到不了,其只要一念相就到了,所以佛云:「屈伸臂到池。」意思是:只要信心定,人佛土的距,只要屈、伸手臂一次的就可以到。都算慢,其一念佛相,就可以到了。
再者,佛教各宗教都有自己的天堂,信心定的信徒,都可以往生自己宗教的天。角度看,者而言,是否具宗教信仰,其的差很大的。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