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想找《中史上的分合:研文集》 (合系文化基金 1995)但上少
反而多《一分裂》(by葛雄 三店 1994)
中史之分合 凌林煌教授 立中山大共同科
摘 要
本文由三大部分成;其一,前言。界定本文三主要-中、史、分合,本文探及目的;其二,回中史分合之大略及其力,本文重之所在 ;其三,。今日台海岸政之合,使武力霸道 ,再三重演民族悲,必俟其成熟,才能水到渠成。
大
一、前言
(一)名界定
1. 中
2. 史
3.分合
(二)探及目的
二、中史分合之回
(一) 中史分合之大略
(二)中史分合之力
三、
一、前言
(一)名界定
吾人欲析本文主-中史分台-之前,自然先界定三主要-中、史、分合。
1. 中
由史展之程知:「中」一,非自古迄今均一成不,著、空、人物、事物、以及其他相之推移,有其不同之意。後人考「中」一之意及起源者,不乏其人。其要者如次:
(1)胡厚宣於其(五方念及「中」之起源)一文,以甲骨卜推:「中商」即後世「中」之起源。2
(2)田倩君:<「中」「夏」之原)>,根卜及金文言「中」之名,始自商周。3
(3)王敏在其<「中」名溯源及其近代>,先秦所「中」所含意旨五,依其出次多寡:一「夏之域」,二「境之」,三「京」,四「中等之」,五「中央之」。古代「中」域,秦一前,泛指河及淮河流域之大部分;之後,、南至於海,北至於塞,西接流沙。4
(4)李震:<「中」名的起源及其意考>(又名:<中名起源考>),甲骨文、金文并先秦文:「中」名,起源於商,成於西周,而於春秋。「中」代表王「旗」所在之地,「」象徵干戈以牧。西周後期又「京」「中」,亦即王集屯之京阜行之地。至春秋代,指高度文明之地域,亦即中原。是後,人又合「夏」、「夏」之,而有「中」及「中民族」之。5
上所,「中」一,起源於「中商」,始於西周後期。其含意主要夏之域,亦即高度文明之度。之後,因中民族之融合(一)、6中原文化之散、代疆域之(二),7而逐大易。
是之故,本文界定「中」一高度文化家之,基於「自我J(ego)之意,以及立足天地中央之,「自以居天下之中」,8其主要域在中原地 (合豫、、交界之),主要成夏族,主要文化中原衣冠文明,主要形耕稼,9主要作方式、步,惟其域、成、文化…等要素,。
1 中民族融合程
2 中代疆域略
2. 史
吾人通之「史」,究可分三:(1)史本身(past events or activities),(2)史(relics of the past),(3)史述(the written or oral past),三者有其差距。10
就人史而言,若以有文字明分期,又可分三期:(1)史前代,(2)史代,(3)信史代。殷商甲骨文中存最原始文字,其前,相帝代(2697?B.C. - ?)已有文字,亦即中史代之起,似可始自帝代。11
因此,本文所「史」,指始自帝代之中史本身。惟本文性史述,本文所述之主,者之,仍有其差距。
3. 分 合
中史上之分合,本史展之必然程,常、之。除政治上之分合外,尚有社、、文化…上之分合,且「分」「合」二,互相,是分?是合?必先界定其,方能一步析其相。
因篇幅所限,本文所之分台,限於政治系上之分台。凡在史上一般共同知之中境,同存在二或二以上各自行使立主之政治,其大小,彼此上互不治管,即於分裂;反之,上述中境,同存在一有效行使立主之政治,其遍及共之全中,其新政,毋其、政形,抑或族族治者,均合或一。
(二)探目的
由上述本文主之界定,可知本文探之,限於大近4,700年史上一般共同知全中境政治系之分裂一。析重在中史上次重要政治分合之回,包括其分合之大略及力,亦即中史上政治系分合之,以作日後中史分合之借。
二、中史分合之回
(一)中史分合之大略
依上述本文所界定之中史分合,吾人可自史代以降,全中境政 治 系分裂合之大略,表列如次 :
表1.中代政治系分合大略年表
料源:〔〕司撰:《史》,130卷(〔台北〕:明出版社,出版),卷1-8;穆著:《史大》上、下,修2版(台北:立,1974年);致平著: 《中通史》,12,再版(台北:黎明文化事公司,1980年),尤其是「代大事年表」;捷先等著: 《中通史》(上)(台北:教育部空中教委,1984年);Dun Li,The Ageless Chinese, A History (N.Y.:Charles Scriber's Sons, 1965), pp.562-568,於魏著:《科、人才,代化》(台北:台生局,1980年),361-362,表一、中一分裂年表;玉法:<中史上的分合>,收於朱松柏主:《分裂家的互》(台北:立政治大研究中心,1989年),1-6;尹章:<知分子中的分合弱>,《中》,期296(1988年1月):26-31;威.杜(Will Durant)著,幼翻中心:《中》(Our Oriental Heritage: The Far East, 1935),3版,《世界文明史》(The Story of Civilization)之四(台北:幼文化事公司,1973年),3-6,「中史大事年表」。
明:
a.「一」或「分裂」期之界定,本文一、前言、(一)名界定、3. 分合,於不。
b.「起迄年代」指「一」或「分裂」之起迄年代,考上述料其合乎史者而定,其左列朝代或代,未相符。
c.「年」,以「起迄年代」前後相算,通之「享」,不全同。
d.「五帝疑」代,「起年」威.杜:前揭,3,「迄年」致平:前揭,150,以及捷先等:前揭,38推算。
e.自1912年中民肇建,已88年,迄今(1999)年,仍有效治台澎金地,在上述地立行使主。此87年期,有1912~1915,1928~1949年之形式上一,另立政中央抗者十,列在扶植傀儡政者七〔永敬、金:<民以政合的方式主>,收於中史上的分合研委:《中史上的分合研文集》(台北:合系文化基金,1995年),415-428;芳上:<近代中的一分裂>,《史月刊》,期5(1988年6月):86-95〕,整而言,分裂。
f.起2697B.C.,迄1999A.D.,全部年4,696年。惟因前後接年代及算方式,一年分裂年之和4,683年,者相差有13
上表示:中史一期且超百年者,依序殷商(640年)、五帝疑代(513年)、夏朝(431年)、西周(339年)、唐朝(278年)、明朝 (257年)、清朝(227年)、西(210年)、(182年)、北宋(148年);其一期短不及百年者,以秦朝、新莽最短(14年),次隋朝(29年),次西(36年),次元朝 (7]年),其中除新莽纂得外,秦、隋、三朝,皆承分裂期之後。
中代分裂期超百年者,以周(含春秋、代)最久(549年),次魏南北朝(含三代、十六、南北朝)(332年),次宋金朝(含北宋初年、夏金、南宋)(171年);其分裂期短不及百年者,以楚之最短 (4年),次唐朝初年(10年),次初年(13年),次元末明初(36年),次清朝初年(39年),次五代十(52年),都於前後一代之,亦即由前一一代,化至後一一代之渡段,期少年,多十年而已。
整而言,除前三期(包括五帝疑代、夏朝、商朝)外,合分交替循,大多合分短,明人中所言:「天下大,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若合符。合分比率,平均大三比一(2.62/1)。
(二)中史分合之力
中史上政治系分台之大略,既已概述如上,以下析其力,亦即造成分合之因素,抑或其理基。亦有就此一剖析者。例如次:
1. 余英於其<中史上政治分合的基本力>一文中,政治面之分合,表象而非。在政治分台之背後,往往文化、及社力量在作用。分台,其因素均,例如:外族徙、世族起、自由思想、民文化、地方主、社等心力之展,造成期政治上之分裂;相反地,民族、文化、社之融合,、收重心之移,「征服王」之崛起,到的平衡,致政治上之一。12
2. 悼自系建及路之,中史之分台。中系之分,由於全局路之分解,地方主及宗族主等次系,均有致分裂之向。中路分裂之後,若其他境外系之吸引,境次系必再度凝聚成一整合系,由此一整合後之系,而再度促成政治系之重新整合。13
3. 李祁探中去之分合理,形成此理之基。中史分合理之展,概分二:其一,近代以前期之代,其二,近代以降之海代。前者之北於南、大一理念、端注重大、自自足完整系,均有助於中家民族意之凝聚,以及全政治之合;後者之海起、外旺盛、西力、地方分、注重小、致命科技武器、,皆大武力式之整合。14
4. 李治亭析造成中史分合循之主因一「外患」,宦官、外戚、朋、臣之作祟,皇帝之失德,藩之割,民之暴;外疆游牧民族之不逼,侵暴常。15
5. 茅家琦探究中史上政治分裂根本原因在於子不。因此庸君政,致政治腐,衰退。斯,或人跋肩,或爆民,或外入侵,造成中央力衰落[弱],地方力,甚且形成政治上之分裂。16
6. 永敬、金剖析中史上政分裂二大原因部外族入侵,者或互表,而促成一之真正力民族文化及情感,共同求生以外侮之需求,惟常武力,完成一。17
7. 魏曾「中一分裂流程」(三),18以明中一分裂之程,渠中人文化上之一比政治一更重要。由此一流程,吾人可推知促成中史分合之主要力有三:(一)政之衰亡,(二)群雄之互,(三)族之入侵。
3 中一分裂流程
以上家均自宏角度,就中「大史」19政治分合之力,各抒己之要。至於後世中史上各大政治分含向之析探,甚夥,不枚。以西周→周(春秋) →秦[合→分→合]例,析如次:
西周末造,以幽王道,嫡立庶,破宗法,朝政腐,以天地,民怨沸。山之役,幽王,周室平王,因父嫌,天下共主威信衰微,王命不行。是,列,侯兼,戎狄行,交侵中,遂致中分崩析,群雄。20
秦六,一中,推究其因,有下列端:
其一,就代潮流及民意所向而言:促成秦人一中之主要潮流有四:(1)中版之立,(2)中民族之搏成,(3)中政治制度之建,(4)中思想之奠定。先秦共有之度,抱大同,教育主自由,政治主德感平等,民族主同化和平。秦之富,多得方仕之力,亦即秦藉方客卿之力以得天下。21故:亡六者,六人也!
其二,就地理形而言:河流水含沙量高46-63%,且自中游大入下游,地降,入平原地,河水流速之,河床淤塞日益重,甚且高於岸平原,沿岸居民唯有堤自。然北雨季又度集中於夏季,河往往堤成。
因地理位置、季向、年降雨量等因素,中本部塞外地之主要形有,前者以主,後者以游牧主。在候劣,方常求生存而征不休。
治水,抑或城,在在均需一大有力之中央政府,以全人力物力22。
秦位中,沃野千里,本有建瓴之,及据函,易守攻,至巴蜀,更後之,且地陲,戎狄,民悍,於一中之目,著重久之。代秦君付六政策,始一明不,而六一定,朝秦暮楚。三地人稠,秦地人,秦人乃招三之人民任耕,而自任。23
西 (秦)推秦君常侯雄之故,即在於得地理之便:秦自公以,至於秦王,二十君,常侯雄,因秦地被山河以固,四塞之,地要使然。24
江流域之速度,自春秋始加快,至,江、河大流域之南北差距日益小,南北大部分合而一之件已成熟,秦之一中,堪水到渠成。25
其三,就思想向而言:中「天下一家」之思想,萌芽於商周期,成於春秋代。秦未能用此一思想,然因其已深入人心,於秦一六,不影。26
先秦之「王道」及「霸道」,均以「大一」其目。春秋代,子之言、《尚.禹》之地理、《管子.封篇》之主、衍之「大九州」以及五德始,亦皆提倡大一思想,遂致末年有帝秦之。27
其四,就政治外交而言:一方面,周列求生存於弱肉食激烈之世,或向外展以逐鹿中原,法以富,其政治制,由分制化集制,此一史展,亦有利於秦之一中。28另一方面,秦君臣率多才略,客卿多位至卿相,行法家富兵政策,裁抑族力,鼓耕,提倡首功,密;外不展外交攻,除「交近攻」策略外,以「」之,「合」之,且遣士持金玉利,利威迫侯名士豪臣,各君臣,使其心德。29
其五,就事兵力而言:秦居西北,地近戎狄,秦人勇武。自商鞅法以,「有[]功者,[]功者富所芬」,30。秦「民勇於公,怯於私」。31秦乃成「首功之(以首功也)」,分明,律森,力,因此秦能夷六。32
其六,就流而言:就大代背景而,秦六合,一天下,非政一君臣所能一力奏功。周列98,由春秋代之兼,成、、、秦、、燕、楚等七。33代,七局部地之一,亦均有所。秦又在七局部一之基上,完成一中之大;34。就秦本身而,《史.六年表》言,太史公有云:
周束徙洛邑,秦襄公始封侯,作西用事上帝,僭端矣。35
可秦自襄公起,已然有意一天下,「至公之後常雄侯。」36秦王政,以渠因「[孝公、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襄王]六世[140年]之烈」,乃能「振策而御宇,吞二周而亡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棰拊以鞭笞天下,威振四海。」37
此一可下列秦疆域展形略38互:
以上各宏暨微,吾人可中史分合之力,依其分合程,分三大段:1.分一政系之解,2.分→合一新政系之交替,3.合一新政系之建立。以下分段析之:
1.分一政系之解
造成政系解之表力,此一系成心力之逐增,各路逐一中,最後致整系崩而分裂。而根本力或治力核心之腐化或能一法正常理事,或有效付天肆虐,以取大多成之最大福利;外力抗拒外力入侵,而保障其成之生存。於是系成自然心德,人各志,人心思,此政系解前後之共同象。
2.分→合一新政系之交替
政系解之後,新政系未建立之前,在此期,新交替,或青不接,法立即出一而有力足以弭平群雄立或抵外力入侵之族新政,或入侵之外力法有效治之全中建立族新政,中呈分裂。
分裂期之短,成政系之心力及其新政之向心力度成正比,大如表二所示:
明:1.「5~0」表示心/向心程度之弱。字越大,表示度越大;反之,字越小,度越小。
2.表中字是示意抽象,而非具字。
3.合一新政系之建立
由分而合,武力合之最後常用手段,政治面之合亦表象而已。若文化、民族、社、、思想、意形等方面之成熟融和,往往法持久之一,而且一重要因素,因上述文化…等方面之融和一,均需假以日,既非一蹴可,亦不能揠苗助;否,急就章式之武力一局面,瞬成空,如往事。
三、
合以上之述,吾人或可致以下初步:
(一)以宏角度,就史本身而言:「中」一之意及其,往往因、因地、因人而,世人欲析其「分合」,必先界定其,以台、外蒙、新疆、西藏例,是否皆中之一部份,端指何之中而定。就流而言:分合、治、亡、盛衰、起落本是一之面,彼此互相循交替,既常之分,亦始末首尾之,吾人允宜以平常心看待之一因太底下本新事,若月,日昃,治久必,盛必衰,有起必有落,有合必有分,分久必合,39。均非世凡人所能勉力,乃俟其成熟,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今日台海岸政之分合,亦作如是。
(二)就中史上政治系分合之力而言:影史事展之力或其因素,原本,史表象率多冰山一角,暗潮,中史上之政治分合亦然。徒武力霸道式之合,非特千生成祭品,血流成河,貌合神式之「大一」,亦法持久,不是「武力征服者」成「文化被征服者」,便是燃以平息之族仇恨火苗,星火燎原,如雪球般越越大之民族悲,必再三重演。有意得史一掌者,能不三斯言?!
:
1中人民共和美、日…等建交公。
2胡厚宣:《甲骨商史》,初集。王敏:《中近代思想史》(台北:世出版社,1982年),457-458
3田倩君:(「中」「夏」之原),《大》〔卷〕31.〔期〕1(I965年7月):〔〕17-24。
4王敏:前引,441-480。
5李震:<「中」名的起源及其意考>(又名:<中名起源考>)(〔台北〕:公治室,1978年)。
6取自致平著:《中通史》,12,再版(台北:黎明文化事公司,1980年),[]1:()49。
7取自同前,63
8李祁:<由中史展家分合的理基>,收於中史上的分合研主《中史上的分合街研文集》(以下《中史上分合》)(台北:合系文化基金,》1995年),437。
9穆著:《史大》上,修2版(台北:立,1975年),39-40:「所夏戎狄,其只是文化生活上的一界,乃耕稼城郭邦游牧部落之不同。…其重要,在耕稼游牧之。」
10凌林煌:<理值史研究及史教育>,《中等教育》42.3(1991年6月):21-26;收於氏著:《摸象集一史研究史教育集》,3(高雄:文出版社,1991年),1:1-18。
11著中原始文字之日後出土,中史代、信史代或可能往古推移。
12余英:<中史上政治分合的基本力>,收於《中史上分合》,95。
13悼:<系路中的分合>,收於同上,3-7。
14同8,429-444。
15李治亭:<清代疆民族的心>,收於《中史上分合》,213-232。
16茅家琦:<地方力晚清政局>,同上,289。
17永敬、金':<民以政合的方式主>,同上,416。
18取自魏著:《科,人才,代化》(台北:台生局,I980年),368。
19仁宇著:《中大史》,初版14刷(台北:出版事公司,1994年)。
20穆:前揭,31-55。
21同前,85-89。
22同19,25-32。
23穆:前揭,88;致平:前揭,2:444;仁宇:前揭,41-42;思勉著:《中通史》(下)(出版地:出版者,出版),30;李符桐等:《中通史》(上)(台北:文出版社,1973年),78-79;余又著:《中通史要》(上)(台北:台商印,出版),I33。
24[西]司撰:《史》,130卷(〔台北〕:明出版社,出版),[卷)6:[]277,<秦始皇本.太史公曰>,引西<秦>。
25曾:<秦史演的>,《中史上分合》,45-55。
26家和:<先秦期天下一家思想的萌生>,《中史上分合》,19-30。
27王仲孚:<先秦的王霸大一>,《中史上分台》,31-43-
28同25
29《史.秦本.秦始皇本.商君列.秦列.列.李斯列》。
30《史.商君列》,[卷]68:()2230。
31同前,68:223。
32致平:前揭,1:419。
33同前,1:349-350。
34白主:《中通史要》,第6次印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I983年),113-114。
35《史.六年表》,15:685。
36同前。
37《史.秦始皇本》,6:280。
38取自致平:前揭,1:440。
39此言其大形。分後之合,未必全未分前之整之合,例如:今、越北中之地,中唐之一部份,惟非自古迄今皆於中;合久後之分,亦非全如末合前之分,亦即往昔之分,未必如日後之分。不同之空背景,造成分合之力或因,不完全相同使然。
http://www.general.nsysu.edu.tw/linhuang/china/history-c.htm
葛雄《一分裂》(三店 1994)
容介
一分裂在中史上交替出,於是先人留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老。分合的背後是宿命的回?地理境、人口的增徙、生方式、水、文化制度、人物的作、社各的影,各因素制著令人困惑的。在本世即去的今天,我一起下心回去,史予的示,放眼未的天下。重新古老的目的,是了自己知道什承,什。
作者介
葛雄,祖籍浙江,1945年12月出生於浙江湖州,史博士,任旦大中史地理研究所所、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任史人口委委、中史理事、中秦史研究副、上海市史副等。事史地理、中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研究,著有《西人口地理》、《中人口展史》、《普天之下:一分裂中政治》、《一分裂:中史的示》、《明中移民史》(合著)、《中移民史》(一、二卷)、《往事近事》、《泱泱》、《未生存空自然空》、《悠悠水:其前》、《悠悠水:其後》、《葛雄自集》、《行路集》、《碎石集》、《走近太——阿考察》、《》、《中古代的疆域》、《人口中的代化》(合著)等及文百篇。
目
中文序
合作出版中文起
明
作者序
引言
第一章 昔日的天下
九州的和
未行的九州制/胎死腹中的五服制/大
九州/中原和夏
一情的“天下’
九州念的延/如果世上只有中文/城的
值/炎子
第二章 分合
史上的中
“中”/“中”的大和化/“中”之
/中和中央帝/史上的中
分合大之
到七/六,四海一/由楚河界
建起的西帝/盛世再/大分裂的十六
和南北朝
分合大之二
大唐帝的形成/分裂和分裂的/疆域空
前的元帝/退中的明朝/一疆域的最
形成/外患,土
第三章 分合的
何一
“一”的本/正僭之/朝代的起
一的始/臣天下一/唐典章
一/赫赫武功一
何分裂
合中之分/分中之合/分中之分
第四章 天命人事
受命於“天”
得天厚/以立/之/上
的/胡南下/的盈/周中原
有民斯有土
兆斯民/移民/“”“滴戍”/自
移民移民/聚移民/移民和民族融
合/牧民族的/人口力疆
民以食天
交通/手工和商/地展的不平衡
/政治中心中心/分裂分治的背後
殊途同
中行使的/各取所需/因因地的
行政管理/一般特殊
芸芸生流人物
“帝利”的化/生望太平/君王千秋
第五章 千秋功罪
社富的投向
“海王”的/太相因/道和殿
陵/和佛寺/霍性的“”
行政效率和治理
王舒的妙/君民的不同/知砍茶
/“崇二十四年”的/政策策/神
通大的吏/失求野/朱元璋的“直’
分裂政的
小的自立自/移民的向/戍卒、
流民、衣冠/供天下到供本/夏正音重
返中原/征服者被征服
世止出英雄
抱恨身/百家喑/世
的魅力
主要考文
特的立意,精的,流的言 2009-05-19
特的立意
葛雄是研究史地理的者,其,在史地理、中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造深。中史上的分分合合,疆域的化,人口的,他史地理者的角度出了自己的解,我揭示了中史展的律,了地理因素在其中的作用,而探了中文化的承展。
精的
本宗明,出中在世界上的特地位於中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天下大,而一天下大的生是由於中大地理件先民的束以及伴了生力的增,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了巨大的化,地理因素制性大降低。在文明向外的程中,文明牧文明的碰撞、先文明落後文明的改造和融合使得中的文化呈出巨大的包容性和多性。面一多性,不同的政用不同的待方式,也致了不同的果。南方一的中原政,度北下的牧民族所,但是南北峙的保留了中的文化,改造了牧文明,奠定了民族和文化大融合的基。大地理的角度看,中史上一的少於分裂的,但是部分裂促了各地方政的展,再度的一打下了基,而造了重新一之後的巨大煌。“牧民族的三次南下中的一作出了更大的……第一次南下可以追溯到後期,魏、都未停止,以拓跋卑的南下建立北魏高潮,在一北方的基上上隋朝完成了消南朝的使命。唐的一上也是以此基的。第二次南下唐朝中後期始,唐朝後期的一些藩就是南下的少民族的首,五代中的三代都是由沙陀人建立的,以後契丹()、女真(金)一直到蒙古(元)南宋,建立元帝。第三次是族南下建立清朝,最完成了一中的。”
但是中史上的大一,不意味著的太平盛世。作者指出一政部存在的消因素社富的消耗方式、中央集制制度的行政低效、一政展受到的事、政治方面的制以及不宜的人才拔制等是致文明衰落和分裂的重要原因。大量的富被肆意霍,“朝廷每年收入的三分之一是用於修皇帝陵墓的,其的三分之二入中,也有相大的一部分是用於皇室的霍性支的,殿、苑囿、宗的修建等;真正用於行政管理的只占少部分。”分裂政更加管理扁平化,而一政的多垂直流通架大中央集制度的不利影。“在自上而下的察系很不完善,自下而上的察根本不存在的情下,依靠中央政府甚至皇帝人的命令,法避免有意意的偏差和曲解。因再具的定也不可能有漏,能找到文所有涉及或法定的方面。一旦流弊出,察系既不能及,更法有效正。所“上有政策,下有策”,可以是中的悠久。”“上有政策,下有策”的奇特象因治以不的企而催生,更因察系的缺失永法被正。中古代人才拔制的缺陷,造成的官吏、治的分也一象推波助。
作者由地理而入史,由史而文化,逐步展,把者入一全新的野,最後:“昔日的天下的史完全明:在一政中生的消因素和社弊病的根源不是一本身,更不是一的和平安和繁,而是政治制度,或者是用什制度一,如何一,一到什程度。同,分裂社中存在的因素也不是分裂本身的,更不是和破所能造成的,而是、消弱了制度的果,是外力迫使中央集制度或局部解的副品。”
也即,治方式要於疆域的文明情以及相的生方式的展情。疑是切合的看。
作者最後也不忘提醒一句:“管我的是昔日的天下,但面向的疑是未的世界。”
流的言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文中表出的深厚文字功力,更本成了一享受。
http://book.douban.com/review/2031166/
打破大一的迷思 2007-07-28
此出版於90年代初期,在的境能出版,有被扣上鼓吹分裂主的帽子,不知道是什原因。
在青行於路的今天,葛先生因此被扣上“奸”的帽子,不青一般不,所以葛先生怎被。
秦皇武、到射的木真、心理扭曲的朱和尚,再到本朝的毛太祖,些好大喜功,百姓狗的治者被今天的青我天朝疆拓土的大英雄;那些心地善良、民如子的治者反倒被懦弱能的昏君,搞不好扣上“奸”的“”。你要把他到海去填海,他就你膜拜;你要是呼一下岸和平,大家好好日子,那就可能被他研究出你年就是奸。
大一究竟我了什,葛先生本就出了很好的答案。
回
(1996之前)局有始用行民,因此有一定的空。查年《》光碟,也常登葛先生的文章,疑以一核心值的中史,其也就是本的摘要。在汪入主後的《》上是不可想像的。
兄弟,看看243的好不好?“在一政中生的消因素和弊病的根源不是一本身,更不是一的和平安和繁,而是政治制度,或者是用什制度一,如何一,一到什程度。同……”等等。段用黑字出的。
句我看到了,但不知是作者真意是追求政治正的?我的看法是大一的中必然集制制度,而分裂的洲由於各互相制,促了自由民主制度的生和展。
嗯,你的我同。光直中史才是人史的普遍模式,我相信洲在真正的一之後的史程,大致和中朝之後的史差不多吧。甫一一,爆出人的生和力量,所以值得心的倒不是美而是洲,因洲的文化底子太深厚,思想源取之不。不,盟只是洲一的前身,洲真正的一很但是必到。洲相比,只是小。如果小都解不好,衰老的文明和家可以不用再和年的洲量高下了。
n年前在上曾推本一友看,他,前面是史,後面怎成政治了呢?(大意)
以一核心值的中史已被CCP逐,的核心不在於一否,而在於艘永不沉航母的略值。
家利益的追逐、代化哪怕是刀下代化的渴望、其治法理性的使得CCP法容忍TW於法掌控的立。
洲的一我想也是邦制而非中央集制。
洲不一,至少不是大一,如果的,那中在2000年前出的事(一)洲要再2000年才可能?
上的很,洲在像中的西周而不是秦,良王湘穗他搞了年代。
立一的形成定著一果,到手的不好,好的永到不了手。洲我可以比?不太行,至少人家完成了本累,而我是什?出本、出未、出著出。。。到最後,只得出人家的好吃一。
我盟更像是邦制,而不是邦制二者的在於邦制有一有力的中央政府
1 本的第一版出版於1987年2 知道了第一版的,也就不理解什麽可以出版了,因八十年代中期中的氛比3 最好看一下的容 面根本就有宣分裂的意思 而是客地道出了一分裂各自的利弊4 青的不我能理解 不我想是要尊重一下每一人表言的利 以上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185602/
力作也有局限 2005-09-25
葛雄的一直是被我推崇,然其中也有部分原因是他是其的生,而史地理域是我很感趣的。
中疆域的是很多史家感趣的。其中即有的趣,也部分出於民族文化的情感,“回唐”和痛心土的陷都是情感。
先生界定的史上的中是以清朝盛世的疆域准,其外的即使曾部分同受某政治,也只是“的”,其的所有政都算是形成中史程中的分治。客,是最完美的方案。但也是明的,清朝的疆和元曾到的地方的差前者跟清末失的那些土的差究竟在哪?在看,是以在中的土好。因在代政治框架下,些失土是不可能回的。
葛先生在此大的基上,做了很多有趣而深刻的新解。他用代下政治的力模式以及和牧的互模式,指出在的境和生力束下,分大概也都是奈。然很多史人物的行文也生作用,他重分析了“武帝西”“阿保南下”等。
另外一很的的是中心和政治中心的分互分的影。一般,中心的的分立有利於一。一地方可以自足而同有足的政治事件,分治就很免的。
“任何史都是代史”,看部然想到的。葛先生有,但他的分析框架下,的分治是久的,一的因素很少。但如果代,入工甚至後工的代,域的政治互就不同了,自足是依的界限限大。因而一的因素是在增加的。
回
中期都是“朝代家”,直到近代晚期才有“民族家”的意,以代家的疆域和界概念分析中朝代的域是不太得通的。
葛先生在他後的另外一篇一分裂的文章中也提到了,清之後流失的土在看也是有史必然性的,不我想可以用概念中的外延和涵分一下,固然我法陷入清鼎盛期的疆域,不在中的疆域也在局部整中,然有那明了。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005548/
一次“珠”式的 2011-02-21
全完,深感憾!
葛教授“政治正”的主流行了一次掰指式的,得出一在我看枉正的:中史上分裂的期於一的期。其,根本上是一命,就如同股市是的日子多是跌的日子多一般亳意。史是波浪式前,螺旋式上升。一和分裂背後,更重要的是民族、文化的融合、演化。如果硬要加以分,也是一的期分裂的期相相成、不相上下,一多於分裂固然理,葛教授分裂大於一也是立不足。而一整的意,又比“天下大、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高明到哪去呢?
而本另一致命的弱是落伍的程。此然整尚合理,但程略零。葛教授似乎有接受格的,程中,不能一定混、自相矛盾的地方。也也正是界功底的真照。
同,於一分裂很值得挖掘的,葛教授然也在原因和果上做了些文章,但通篇有或者理高度去,而只是一、分裂短的充,真令人生珠之憾。在一,葛教授真是法比金岳霖、青峰同代的者,或也正是的人基水的反映缺乏有力的分析工具。
然,葛教授出生名正派,是有功底的,管不是一本格的著作,但容可圈可的地方有不少。象根沈括於士兵、民工能力的推出做的有效半而接影到家疆域的限,是很有意思的。
回
於一和分裂的,LZ批判思路太大而化之了吧。葛雄算下一分裂有什呢?就在中怎界定法。史上俄斯和南非合一多少?零。怎命了呢?其就算史上分裂的於一的,但是“大一”的思、文化心,是根深蒂固的,一最重要。所以,LZ分合是次 要 ,了。PS:史是波浪式前,螺旋式上升。化史只是史中的一,未必正
金岳霖、青峰?金吧?而且在看,金用系控制超定,是很多的。葛的跟他水差了很多,倒不得。本都了八十年代特色喜非常大非常泛的,彼此彼此
http://book.douban.com/review/4663950/
金仕:一分裂借此再葛雄 2008-04-08
假有一本,你不需要的候根不去看它,甚至所未,但是如果你想解某,在千方百地找文後,最一定看到它,而且一定在看之後有所收;那,本就是有值的。
葛雄的《一分裂中史的示》(三店,1994年),我就是一本。
2008年的茜臧“打石匝事件”,使多人第一次意到了中民族的重性,也使多本就解重性的人益加心忡忡。如何解些民族,如何把它的解和中的民主程有地合起,也成了多人的。
然而政治,然人人可以得,不是人人可以得好的。了,每人都可以出一大套自洽慷慨激昂的,可是一旦合,十方案面恐怕有九都要被情地淘汰。也不是下的,要包括、史的打量;甚至,也不再只是人文的,必把科技的因素考在。事就是人沮:你想好一分裂的?先去本再吧!
而如果你想解中的“五千年”史上的一和分裂今天的示,葛雄的本,是肯定要看的。不管你同不同他的,起他做到了言之有,之成理;你想反?光嚎是不行的,也拿出和吧。
而我呢,既然要推本,那自然是基本同中的的。在第一章,我就看到了於我心有戚戚焉的文字:“到了20世90年代的中,在城外的各族人民早已融合一不可分割的整,能再用史上部分中原王朝隘的民族立城?能用它象徵中民族?”(22)
段所代表的思想意,我後面要提到,但是在我想先介中另一於我心有戚戚焉的。
的第二章述了中史上一和分裂的具程,接下一章了判定分合的。後,在用了又一章的篇幅自然境、人口、文化等因素一和分裂的影之後,全最精彩、最有值、也最有的一章始了。作者了大量的例子,明中古代史上的一不是好的,分裂也不是的;些彼此之似乎有什的例子,作者的精心安排,就成了一波又一波外柔的浪花,默而有力地敲著那些未真思考就先地中的一一定比分裂好的者的心。述,最後的,也就呼之欲出了:
“昔日天下的史完全明:在一政中生的消因素和社弊病的根源不是一本身,更不是一的和平安和繁,而是政治制度,或者是用什制度一,如何一,一到什程度。同,分裂社中存在的因素也不是分裂本身的,更不是和破所能造成的,而是、削弱了制度的果,是外力迫使中央集制度或局部解的副品。”(243)
乎是接段,作者又:“管我的是昔日的天下,但面向的疑是未的世界。”(243)全就以一句意味深的束了。
於句,我自己是理解的:在我在造的,竟是迅在《下漫》中所憧憬的“第三代”,而不是中古代史上那“想做奴而不得的代”和“做了奴的代”;第三代如果底到的,中古代史上的那些治平天下的,是根本用不到也不可能用到的。可是在,第三代有到,思想有未破之,所以我些的最後一次利用不能束。
怪,然有人瞧不起本,得它建一代化的民主社提供的不如西方的那些政治名著多,但是一本自有一本的作用。就中古代史上一和分裂所能我的教,我得本的作者已了力。它就在那,如果你要看它,就一定能看得到。
在可以中前一我深表同的了。
解葛雄的人都知道,2003-2004年的候,他了一著名的大,就是不搞帝的“家”公祭。葛雄然是反的,先後在《南窗》[1]和《南方末》[2]上明地表了自己的。首先,他疑帝根本只是中的人物,祭帝其就是祭神,而“家”的祭神反了法第三十六“任何家、社和人不得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的定。更重要的是,帝不是族(夏族)的祖先,不是其他族群的祖先,在意上,“家”公祭帝又反了法序言中“中人民共和是全各族人民共同造的一的多民族家。……在民族的中,要反大民族主,主要是大族主”的定。一句:凡是有政府背景的公祭活,都是在破民族,破在一些非族族群中本就形成得非常的家同感。
把些拿到今天,拿到生了犬造的未遂劫案和臧犬造的“打石匝事件”的2008年的中,能它有值?制止分主的最好法就是增各族群的家同感,我想是共了吧。葛雄在1989年的候就在《光明日》上反家人用“炎子”作中民族的代,那一年,我在上小,很多今天靠“食”的伙也不才上中了。近二十年去,研究史地理研究了大半子的葛先生仍然在持和反申明不懂的,就一,不值得我引“自己人”?
中在是一什的制度,一直是中民各不自的“自由主者”感趣的。王怡的不完全,各描述至少有六七之多[3]之中漏掉了建“後威主”一[4],而就我的,我反倒得“後威主”的描述更一些。後威主是威主向民主主渡的中段,它的制性已受限,而民主性有所步,在PX事件中表得非常明。如果你不得後威主的中可以和平地向民主主渡,那你拿出理由;如果拿不出理由,就把後威的治力粗暴地斥“魔鬼”,把在制做事以推改革的人成是“替魔鬼化”“犬儒主”,非此即彼的二值的用,不客,是有受好高等教育的表,而且不像某些人所想的,只有理科出身的人才做。比如有叫世存的人是人前因茅於自搞村小款深得其意就大肆美,後看茅於和政府合作了就大其“昏得不知人何世”,助民是“做局”,被人揭穿不的真相百般狡[5],小丑跳踉,於斯甚。
葛雄疑是“制”的人,那又如何呢?人各有,各有才,曹操捉刀,崔琰冒充魏王,都於用人才;葛雄像某些有受好高等教育的人一游於制之外病地以此,然也是用人才,葛雄就任旦大史地理研究所所以後中的史地理研究做了多少有益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在山甯“中文化城”件事情上,的人以葛雄必把案推掉才算是不“替魔鬼化”,不“犬儒主”,我不知道些人什不想想,如果旦不接目,也一定再找另一家,其花在人的手,什不花在自己手,用以弘自己的,多少把事成一件好事呢?只要上查查旦大的方案就可以知道,整方案再次了葛雄淡化民族主、各族群的家同感的思想,如果“中文化城”在地方的固己之下非建不可的,能有什更好的方案?更何,“中文化城”在“”上引一片反之,直是必然的,而且正是後威主的有限民主的;一了描述中而上兵地弄出一大堆冗的名,一又全然不用他自己明的理,一碰到的事情就抓瞎,天下有比更可笑的事情?
葛雄在接受《代快》的道:“真的,站在我人的立,我不需要通建文化城方法解中史文化,但是中有大量的人需要。我家不是如知份子,或者有智慧的人想像的那。你不需要那文化普及方式,但是有很多人、成千上的人需要你看不上的那文化普及。事情不是像你想像的那。有候你必做出妥。”[6]之,在也只有做文化向大的播工作的人才能出;比如我然才了不到一年的科普,上在“自然之友”的志工作,也不超三年,但是我於科播的,和葛雄乎不而合。反我的某些“自由主者”,的不是些屈聱牙的文字,最也就只是圈子的人自自、彼此吹捧了,做事的意和能力,以及王婆瓜的力度,真是不值一哂。
《菜根》有:“妓晚景良,一世之花;白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作者是非常欣法的,今天某些人也莫不如此。我看一些曾在洪身居高位、晚年反思悔的“思想家”的,得得也不高明,他用一子知道的西,其只要苦三四年外的人文著作就可以知道(然有身),但就是因“晚景良”,果不得莫大的。而茅于、葛雄等人,只要一和政府合作,就要被看成是“白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了,各毒的於是如雪片般至,乎可以把人埋、窒息而死。我得,在今天信奉哲的人,其也是於代的;只有流人的音能制到一定的值以,我心目中的“第三代”才能真正到。
考文:
1. 葛雄《“家”公祭帝疑》,《南窗》2003年第15期;
2. 葛雄《“家“公祭帝於法》,《南方末》2004年4月8日;
3. 王怡《如何一制政 (1.0版)》;
4. 建《後威主含、件目》;
5. 言《余世存原一“青”》;
6. 《葛雄回公疑:工作中包含自身批精神》,《代快》2008年3月23日。
http://book.douban.com/review/1347526/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