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文240-1 若有恚,其慈悲先有薄弱,若先者,久修亦新生,是菩提心之根本。@消文|PChome Online 人新台
2020-12-05 20:02:41| 人3,582| 回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消文240-1 若有恚,其慈悲先有薄弱,若先者,久修亦新生,是菩提心之根本。

0 0 0 站台

消文240-1  2408-2418

巳三、正趣大乘有情的名等

正趣大乘有情之名等。

第三黑法,正趣入大乘的有情的、名、、等。

境者,有已由正受心而具足者,有先曾心不具境亦同,此,不道理。其《》中菩,未明,然多具菩律所者。正趣大乘,似具足心。

第三黑法,是正趣向大乘的有情,他的名等。(就是大乘有情。)一黑法的境,有的是已由受了心要持戒的人,有的是先前曾了菩提心而已退失的人,也於此的境。些解和《》的意相,不合理。在中只到菩,但有明是什的菩,而在其他的地方,大多是,具足菩律的菩,所以,正趣向大乘的有情,似乎是指具足心的人,才是在所的象。

益西彭措堪布示

一黑法的境,

1.有的是已由受了心戒的人,

2.有的是先前曾了菩提心而已退失的人,也於此的境。些解和《》的意相,不合理。《迦品》的《》中只到,其他有明是何菩,但在其他的典多次到是具菩律的具戒者。本(宗大),正趣大乘”似乎是指具足心的人。

是,正趣大乘者,以正趣不是心之後又退失的人,而且正趣具足心始,然未以受心要持戒者,但了菩提心也包括在,否正趣大乘的就隘了。

林兄消文

其《》中菩,未明:《迦品》中只到菩,有一步地解。

然多具菩律所者:然而其他的典有好些都(正趣大乘有情)是指具足菩律者。

正趣大乘,似具足心:(然而我《》〈迦品〉)「正趣大乘有情」的意思,似乎指具足心者。消文者按,「我」是指宗大。

我段本文之理解──

段本文宗大特第三黑法的象指具足心者。

於此作何事者,名等。

正趣大乘者作何事而成黑法,即宣名等。

由恚心起而,《》同。

此黑法之等起(起心念),是由嗔心引而宣,和《》的法相同。

於何境而宣者,《》云:如彼菩欲求法者,信解大乘或欲修,遮彼故彼而。然了者即可。

何象宣,《》中:如果彼菩想要求法,信解大乘或想修大乘,了阻止他大乘而宣其名等。只要方解所的意即可。

以下辨明、名、、的差。

林兄消文──

於此作何事者:正趣大乘有情做什事(,足以成黑法)。

名等:也就是他的等。

由恚心起而:(行是)由於恚心而引起的。

《》同:《迦品》中也是。

我段本文之理解──

段本文述成第三黑法的行,宗大以《迦品》成。

於何境而宣者:於宣的象。消文者按,指前句名等之象。

《》云:《迦品》中。

如彼菩欲求法者,信解大乘或欲修:於那些希求正法、信解大乘、或想修大乘的菩。

遮彼故彼而:了遮止他而其名等。

然了者即可:不,只要他了解所的意即可(成黑法)。

我段本文之理解──

段本文再就宣名之境,引《迦品》充。

其者,如云本性暴,未明。

所,譬如:你的性格粗暴劣,有明是哪。

名者,如云行非梵行,分而。

名,譬如:你做了不行,是分,即明行的。

者,如云以如是如是行相行非梵行,分。

,譬如:你以如是如是的行相,做了不行是前者更地分宣。

者,通於前三之後。

,即在宣、名、任何一者之後,又呵斥之。

是《》解。

以上等是《》中所。

之,是地,是分,是分,是呵斥。

譬如:他是人,是;他偷,是名;他何、何地、何人、以何方式偷,是;些(、名、)使用呵斥的言,是。

林兄消文──

其者,如云本性暴,未明:中的,就像於境宣其本性暴,但是有出什的患。

名者,如云行非梵行,分而:名的意思,就像於境宣其行邪行,有指出什的患。

者,如云以如是如是行相,行非梵行分:的意思,就像於境宣其行邪行之行相如何如何,名得更靡。

者,通於前三之後:的意思,就是在前三任其一,然後再加以呵。

是《》解:以上是根《迦品》的解。

我段本文之理解──

宗大依《迦品》述「名等」之涵。

此於我等最易行:我而言,些罪行最容易一犯再犯。

失深重前已略:而些罪行的失有多深有多重,前面已略。

以下是教。

此於我等最易行,失深重,前已略。

罪我最容易行,而且失其深重,在前文中已大略宣。

,即下士道中宣力重的容。比如,宣粗,到由其事故,粗者,於父母等及尊中即包括心菩。《友》中,具有功德之境造,於重。在福田中特,菩是具大力的善不善田,其中引用《能入生信力契印》:譬如,大肆劫南部洲一切有情的所有物,然罪大,但相比之下,任何一位菩的罪超前者倍。若有人造下恒河沙佛塔的滔天大罪,又有人解大乘的菩起害心,以嗔心宣菩的,其罪超前者倍。

因此,趣入大乘的菩其小心慎。倘若放逸,易造下重罪。尤其僧中有多菩,凡夫肉眼不能了知是菩,如若放自己的,不知造下多少落地的重罪!

以下宣菩、嗔恚的患。

又如菩起訾心,此菩劫恒住地。

若菩正趣入大乘者生起了心,生起了多少念,就要在那多劫中恒常住在地中。

《寂定神》:惟除菩外,不能令菩於趣。

《寂定神》中:唯除菩之外,其他罪不能使菩入趣。

《》亦云:若未得菩,忿心得者,其心那,劫更擐甲。

《般若》中:如果未得授的菩以嗔恚心一位已授的菩,其生起多少那的心,就要在那多劫中重新披上盔甲,起精。

生如是忿心之,即劫更修其道,菩提。故於一切忿心,有起,力悔除防。

著生起多少念嗔心,就必那多劫重新修道,因此距菩提。(比如,生起一百念嗔心,再修一百劫。嗔心越多,菩提就越。)因此,在任何情下都要除嗔心,若有嗔心起,立即努力除、防。

守戒的前提是信果。若果生不起解信,想要守持戒十分困。因此,奠定前行基至重要!

以下教除慈悲心的品——嗔恚心。

span style="font-size: 14.0pt; font-family: '微正黑','sans-serif';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color: green; letter-spacing: 1.2pt; mso-font-kerning: 0pt;">即前云:念此心非善妙,悔前防後莫,彼佛法。

此即《般若》所:念此心不善妙,追悔以往的失,防以後不再犯。切莫不善心,而是修上妙的佛法。

若有恚,其慈悲先有薄弱,若先者,久修亦新生,是菩提心之根本。若能除恚,如前正修,增以至量。

如果有嗔恚心,直接障慈悲心,即先前已有的慈悲心得薄弱,如果先前未生慈悲心、即使久修也以生。嗔恚是菩提心的根本。若能除菩提心的——嗔恚,而依前面那修持,使菩提心逐增到量。

《量》云:若品害,心成彼本性。

《量》:如果有嗔恚等品害,心就可以成大悲的本性。

《量》的注中有一段答:

:一切有情具有大悲心,因悲心是前念同子而生,有初始的故。

答:悲心以自己的子因,若品害,在心中自然成它的性,是自己的子所生的心功德之故。如果在悲心之後生了嗔恚等品,害了它的子,由於不能相增之故,非一切有情都能成就大悲。

又云:由前等流38,次增故,此悲心等,若修何能住?

前句明理由,後句是。

又:以前的同子次增的故,一旦修悲心等悟心,怎停住呢?不地增。

以《量》的教,可以明前面所:若能除的嗔恚而按前面那修持,慈悲、菩提心等逐增,以至量。

若修何能住:如若修持,不可能停止不,而逐增。比如,子遇到,弱其功能;若品,又有水等助,子不可能安住不,不生。

38.前等流:以前的等流子或同子。比如,前予安的慈心自前面的慈心子,此子就叫前面的等流子或同子。

小:

第三黑法:宣正趣大乘有情的名等。

境:正趣大乘者。

等起:嗔恚心。

加行:正、名、、之一。

究竟:四者之中一宣完,方了知意。

台: deepmind

是 (本台目前定制悄悄)
* 入:
入片中算式的果(可能0) 
(有*必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