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ilya Zilberstein
《琴上的旅人-柏坦 》/2017/5/16,家音
曲目:
李斯特
〈伯曼山谷〉,自《巡之年第一年:瑞士》,作品160之6
〈佩拉克十四行第104〉,自《巡之年第二年:大利》,作品161之5
〈但丁篇後感:奏曲幻想曲〉,自《巡之年第二年:大利》,作品161之7
........................
舒曼 《小故事曲集》,作品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著商榷的心情篇聆心得;或友可以中看出我之所在
非常迎切磋指正。
李斯特的《巡之年》,我宏繁富如一座思想迷的巨大建。
第一首演奏完,心禁不住大喊 Bravo! 乎想立刻站起鼓掌喝彩。
接下第二首、第三首都人不已;禁式的,也虔敬的,但如此舒放狂喜的巡之年;乎把日月星辰都兜到了!
但是下半的舒曼,好像忽然色黯淡下,巨大的比消失,琴音似乎在均一的振;中高音晶亮的特色不了。所有的音似乎全溶在泛音共振的氛,舒曼那有有角、突兀的面貌融化在昧不明、晦不露的沌。
道、道伯坦失算了?是因我著先入主的概念,而法入伯坦所形塑的舒曼心的情煎熬翻?
後焦元溥伯坦的中,她到件作品:
「次同要台的舒曼《小故事曲集》(Novelletten, Op. 21)八曲加起不五十分,每曲更都有想法。如果要忠表上的力度化,那已足以折死人,不其中其富的幻想情化,主展直不可思。舒曼在此常常不,就下一段落直接在下行三度出,立刻一。乍看突兀言之成理,因此我必透和音色造,而又增加了演奏的度。」
(俄斯到德,堡到也-柏坦行旅 / 文 · 焦元溥)
是?因和音色的同一性(?),造就她迥於他人的手法?我不知道。
不,一天半後,我有了另一想法。
李斯特和舒曼,本就是不一的音家,那我怎要求琴家以同一方式去演出?
根料,《小故事曲集》是舒曼在和克拉拉的情修成正果前,克拉拉的作品。那其中必然是他程中,於舒曼的心路程。中的人,心情起伏七上八下,而且理可循。或,是本件作品在外表上得凌破碎的原因。演奏者或聆者,都要付出大的集中力完成整程。因此,我稍稍改了原的看法。但慢慢磨掉我的耳,待天之日得以沈陷於作品之中。
以下是非常意而不完、有些下中一片空白的原始:
_________________
【聆】:
〈上半〉:李斯特作品
一、〈伯曼山谷〉
落平
泛音,柔,
充感情
以及思和思考的程
出的音
(有一地方琴音交代出:踏瓣踩好)
高音也表得
主第二次重,宏端
在一串的激情之後
平和的第二主出
可以把人入的琴音
悲的尾
低束
二、〈佩拉克十四行第104〉
一三的感
李斯特的感想和感完全表出
可以想,他必然著大的喜和水佩拉克
伯坦—李斯特—佩拉克,三位一
琴上的手指彷思考
每一次,就是一次不一的思(念)
三、〈但丁篇後感:奏曲幻想曲〉
席的琴音
之後,繁的主引中滑出
弱之,化
接著,宏大的主出
抒情的主
尾:的心境走向天堂的()音
激人心的,如攀高峰
一座宏的迷
(李斯特的音如巨大的)
〈下半〉:舒曼 《小故事曲集》
No. 1 in F major:
一始,平、
一下子就把握舒曼的特色
柔情行流水
琴音依然厚,但比起李斯特清明些
感上舒曼作品不若李斯特繁
似
是一旋律接一旋律的化
不若李斯特有旋律交在一起
好像除了情起伏外
有像李斯特那繁的心
其柔情化在一收一放之
No. 2 in D major:
呈舒曼的特色:左手固重右手的部分音符
舒曼的音比李斯特更破碎、零碎、片段
No. 3 in D major:
感伯坦奏舒曼不及奏李斯特
似未把握舒曼的精神特
稍稍美化柔化了舒曼
或舒曼放入更的色中?
更有一柔的特色
有其他琴家演出的硬度
而是一更沌不明的性格
就算明朗的琴音中仍有影
莫名的尾音
No. 4 in D major:
而音莫名地始
好像以而共的琴音掩舒曼常的心理
道是不舒曼的舒曼作品演出?
以美化掩?
No. 5 in D major:
一始即狂喜和烈激的心情化
她的柔音踏瓣朦了舒曼的明性
我得她柔化了舒曼
出了一模糊的舒曼身影
她法予舒曼的立一解和解
有奏李斯特的思考性
是舒曼的性格作特色:心理意直地流
以同情抹去他的精神
No. 6 in A major:
小故事是舒曼的心()情故事
她找出舒曼心中暗藏的美好
但又感平掉了
No. 7 in E major:
旋律美感人
出比的旋律和重
No. 8 in F sharp minor:
立即接前曲,的高潮演出。
安可曲:Godovsky: Alt Wien (也之昔)
的演出平易感人,琴音或感情都呈一自然的流,似有意若意,好像在我未弄清楚前,水流就著落花逝。不著痕的演出,留下意未的。
三家 "Godovsky: Alt Wien" 的演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