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明延大 原作
清.雍 正 摘
民.立中
卷六
【答章】
夫如上所。祖教同。凡曰有心。皆得成佛。如今生。何不成佛。答。若以生眼。只生界有。若以佛眼。乃知佛界外。故知明妄。鼓心海而易。本真性。睡而醒。是以首楞云。汝之心。一切明了。未曾昧。而迷者目而不知。
如法云。於某年月日。以珠。汝衣。今故在。而汝不知。勤苦。以求自活。甚也。
是知十方佛中。有一佛不信此心成佛。二十八祖。有一祖不此性成祖。如今而不成祖佛者。皆信不及不故。但其。不照其心。但其解。不深其法。云。信是道原功德母。即疑故。但入宗。方悟前非。心光透。瑕自。
涅云。二十五有有我者。自名我。所一切法。一切生。有如藏能佛因。名有佛性。如一切色中。皆有空性。然非有情。具如之正性。一切法中。皆有安性。所以云。若以肉眼。真不俗。若以法眼。俗不真。又云。法身流五道。名曰生。但法身即是真如。流五道即是。名曰生。是差。又由即不故。差令空。末寂也。由空差故。不令。故本寂也。以全本末故。本便。全末本故。末便亡也。是真如成生。未曾失於真。故令生非生也。生空即法身。未曾生。故令法身非法身也。故二。二既互。真妄平等。可也。故云。非有之法身。恒不事而成立。寂非之生。常不真而。故知即菩提。菩提即。
:,中所,生皆得成佛,何所生,多不成佛。
答:十方佛,及二十八位宗祖,皆真信此心,皆真此性,而成佛。若不成佛者,皆因不真信,不真此真心(一心)。若但其,未了其(真信,真),不能成佛。
不明而心(心不明),心法了知真心。故,以生眼(心之眼)之,一切皆是生(以一切有情皆心),以佛眼(一切有情,本是一心)之,一切皆是佛(真心)。故首楞云(大意),汝之心(真心),一切明了,未曾昧,迷者(心而不明者)不自知(以生本心而不自知)。
又,一切生都有佛性,如藏(佛因)。又,一切法,皆有安性(五本是空性)。二十五有(三界生),然亦具佛性。
接下,明法身而,及法身不之含。
法身流五道(地、鬼、畜生、人道、天道)名生。
流五道是而,若名生,是取其而之(是差)。又,若而不(了知是空),是差令空(知差之相,本空)之。
故,全末(本指真心,未指差相),本便(真心末),全末本(了差相空,即是真心),末便亡(差相即消失)。
故,真如成生,未曾失於真,而有生非生之也。又,生空即法身,未曾生,而,法身非法身之也。
接著,故二(有生法身),二既互,真妄平等(法身生平等),可也。
也就是,空,即是菩提。故,即菩提。
菩提流五道,即是。故,菩提即。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