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毕《新马遗渖》,再三摩挲,脑海里逐出现一个修己安身又春化雨人不倦的谦谦君子形象。悦强来新五载,自称是异乡人,却深知异乡事,尤其是文化和教育事项,他亦从旁观察本土社会百态。天涯一角,静坐澄心,伏案为文,娓娓道来,读者心领神会。新马两地的华文文化和教育,常会牵涉到虚实的社会情境和复杂的政治角力,不只令人眼花缭乱,甚至心疲力尽。作者却注重于中华文化中最可贵处落笔,图以潜移默化的精神,悟当前文化的荣哀,解芸芸学子的疑惑,正是一位进取读书人的自我省察。
悦强首先是教育者。书中好几篇文章和演讲的内容,皆触及学习态度和教育原理,而对于为人之道,亦作详尽申述。若以全书的笔调来看,则每篇文章无不是一位循循善诱的士子之谈。即使是〈本地时论〉一辑,其语气平和,态度中肯,思路开阔,批判时亦持促膝长谈之态。儒家讲究致知力行,从理论到经验,从思考到实践,这个过程,唯为人师表者方知冷暖乎。更多时候,悦强的文字是为了开导学生而写。显然,读书须是王阳明所说“一棒一涤痕,一掴一掌血”,方能成器。时下学子喜食快熟大餐,空疏浮陋,束书不观,游谈无根,这些话如何听得进去?但是,同学们啊,你们真的要聆听夫子说话,也必须培养和建立一种“为学问而学问”的伦理观念。有了此概念,始能谈知行合一。〈朱熹蒙学中的大道理与小问题〉一文,作者引了朱子语录:“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对学子端是晨钟暮鼓。〈学问与人情〉一文里也谈到此一题旨:“中国人的学问非独为求知,而最终必须求道”,显然已把学问的追求推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然而做人是非之心不可无。〈‘移’的教育理念〉一文就是讲这个概念。培养识别能力,领悟原理和至善,是所有士子所必须努力不懈的。事实上,理不在外物而在本心。悦强所转达的讯息,上承陆九渊和王阳明,遥契孔孟。时下社会思想僵化,因此教育的第一责任,乃读书默化人文思,可见作者之用意即在于教化。于此朱子“垂世立教”乃是一个模范。儒学拥有万化之源、众善之本的地位,就此可见其极致。
悦强经世之气度,呈现于追忆和缅怀文字间,自是一性情中人。如此待人处世,重视内心、内在的价值与道德资源,是儒者所衷所为。作者有追忆已故恩师一文,以〈亦狂亦侠亦温柔〉为题,最是见性情处。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悦强熟读佛经、研究佛法,必然对于人生哲理有所觉悟,对于这世界,对于一切的事物尽量施以意义。儒释道相通,此佛心恩情,实是“仁”的延续和实践。胡适在〈介绍我自己的思想〉一文中说:“把自己铸造成器,方才可以希望有益于社会。真实的为我,便是最有益的为人。”这正是孔子所说“古之学子为己”的现代版本。修己利人,知行合一,其自我完成的意义自是不言而喻。
悦强是异乡人,那是地理概念,也是一种心理概念。新马两地待客,自有不同处,然而两地华社热情洋溢迎候学人,也常会把客人当作自家人,悦强到各地演讲,不应该是位“他者”。其实,他所写所思者,无一丝毫异域之语。儒学、传统、文化、语言、家庭、学问、为人处世等等,乃滔滔天下课题,吾人思之久矣。但是身为一位现代知识分子,一梦浮生,处处孤岛,处处异乡,此乃真正知识人灵魂深处的写照。灵魂漂泊乃一种文化命运,留我异乡是故乡,我们就不必多说了。
此书副题“漫谈”,其实有中心思想可寻,也是一种生命态度,即“仁者不忧, 智者不惑 ,勇者不惧”。恒心论学,乃悦强的极大强点,看他教学的认真和治学的严谨,真羡慕学子们有福了。师生交流、同侪互动、与社会大众分享思考成果,如此交汇,又岂是 “漫谈”二字了得?
若论此书的行文特色,正在“简”与“直”上着眼,与学术文章的咬文嚼字均有不同。五辑乃是一副手笔,始终书声不断,俨然一人也。〈教育〉、〈中华文化与儒学〉两辑多是演讲文字,然而内容丰富,意思沉着,特别是〈空空如也〉一文,足以证实作者巨音稀声的气息。又〈学问与人情〉一文说:“权势可以使人屈服,智慧可以使人赞叹,然而,在当今这个知识爆炸的全球化时代,最足以感动全球人心的依然如旧,就是人情,而不是知识。”读者对此种感悟,可慢慢的寻找来龙去脉,又可体会作者笔意之舒徐自在。
我先说悦强是教育者,次说是性情人,末了才是异乡人,都是归源于他的积极淑世和坦荡荡之胸襟。全书读毕,作者之各个侧面逐一展现于眼前,书也读得真是乐趣无穷了。
2004年7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