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分第十
佛告菩提:「於意云何?如昔在然佛所,於法有所得不?」
「世尊!如在然佛所,於法所得。」
翻:
佛菩提:「你所理解的意思是如何?佛之前在然佛那佛法,有到如何依佛法事的方法?」
「有,世尊!佛在那是自己佛法的理解教然佛,但有,而是自己能悟出真理,依戒律悟道,是佛在那做的事。」
於法所得:
1. 有依人告自己答案。
2. 有一定的答案,只是有原。
3. 有自己不去向然佛教,而然佛一直主告知佛法。
因人人的不同,佛重要的是在解困惑,要主提才可以悟道;如果一味他人法,而不生活中去佛法,再一步找出(例如:用佛法遇到阻)思考,那就是等於 白然佛那一趟。
所「法」是一件事一件事去悟,佛能教的,是者下心,再悟。悟出道理不通,他再悟,必者本身悟出通的道理,才算是有所收。人提供了方法,也需要自己去做去明,如果只、只,有行明,那不能者了佛法。
佛法要明出,道理了,才叫佛法,否只是一般 的。
------------------------------------------------------------------------------------------------------------------------
所佛法,不管是佛、藏,佛成佛是大致原程;要懂抓住原程,然後用,而不是背或故事,而且中害身之事也不用,害是比喻。如果佛者用生命交佛,也是苦;生命有了,如何用肉身佛呢?所以上的容要去掌握所要的理念。
再者,故事、神是法依著照做的,佛者要自己通,所「法者,非有法,而是於戒律中悟法,依法;能通,之法」
另外,依佛法事也有不同的方式,情急、情不急;有犯戒律,但仍然必做才能急理,就需依情有所取。戒律要守,是不能的;急情,就需要以愧心破戒。
例如:食物方面,食中的菜不吃,但都得吃,即失去生命,就吃。因弘法大任呀,何自己要失去生命了。
有,每天世事都在化,如果照佛一模一去做,是不可以的。*戒律犯了,仍然有,依戒律失去生命件事要有取。人生在世重要的是什?善用 人身,修成佛身,渡生呀!此外,心如若起了愧,是事情是因不得已才犯戒,但日後更加小心防情再生。
通的方法如果犯戒,仍要心定不慌,因自己心中知道,自己改、一定改,只是完成佛修行,必忍。
人言佛法(了解),佛法做了就不(了解);
人言佛法易(了解),佛法不做就不易(了解)。
心中有佛法,行出,就是了佛法。
---------
「菩提!於意云何?菩佛土不?」
「不也,世尊!何以故?佛土者,非,是名。」
翻:
「菩提,依你所理解的意思是如何的呢?菩有佛土的想法?」
「有,世尊。什呢?佛土不是菩要去的;菩只是按著做的理去做做的事,心有要的意思,也因此菩佛土不是指道有多,而是指菩依理做事,人一心不浮躁,令人敬佩的感,就是。
--------
「是故菩提,菩摩如是生清心,不住色生心,不住香味法生心,所住而生其心。
翻:
「所以,菩提,所有的菩子清自己的五心,哪子呢?菩依理去做,不受境而自己依理做的想法,不事物的美(例如:道很 美),人的可,他人的上……而有行佛法的心,或者因念佛,供花香,人(同修或合得的人)接的好感受,而得要更清去做做的事。因 佛法是做做的事,不管什候、地,了什色相,、接了什,都是有毫的影。因菩心,不退了精心,是依理行事,不是看, 看心情,看自己忙不忙,或者看人、看所,依照某境精。
--------
「菩提!譬如有人,身如山王,於意云何?是身大不?」
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非身,是名大身。」
翻:
「菩提,如果有一人,身像山王一,你得他高大?」
菩提回答:「很大很大,世尊。什呢?佛的身高大,不是肉身的高大,而是他的人格依戒律而行,不犯戒律,或者戒了五心,心仍不自傲而可以 ,知道自己的事仍然有限,所以更加用心。的人步更快,心更容所有人、事、物,而不去看低;所以就如山王般的高大。高大所指的是人格, 生的心。」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