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常不菩品──四,法
前面〈法功德品〉第十九,明凡修五功德,受持、、、解、《法》者,能得六根清的果。此品提出例,世尊本生的身,往昔常不菩(Sadāparibhūta)之世,他只知用一句「汝等皆作佛」示人,即得六根清。
同也於本品明,凡不受持此或有此者,究亦因此之力,能入於佛道。便是迹〈方便品〉中所的增上慢人五千人等,以及〈譬喻品〉文中所「此」的罪,入阿鼻至劫者,了救之。
此品是以得大至菩(mahā-sthāma-prāpta)法象的代表,此即常侍西方阿陀佛的大至菩,一方面表示此西方土有,另一方面亦本第二十五品的世音菩相呼。此二菩阿陀佛侍,均一生,而今都在法上出。
「佛告得大至菩摩:汝今知,若比丘比丘尼,婆塞婆夷,持法花者,若有口詈,大罪,如前所,其所得功德,如向所。」
段文是,若有人受持《法》,自持、教人持,自、教人,自、教人,自解、教人解,自、教人,可得六根清的果。若有人以口、、辱《法》,如〈譬喻品〉的偈所:「若人不信,此,一切,世佛。」死地,永佛。但到本流通分的〈常不菩品〉,不人有,更加了不修五品功德,但唱一句「汝等皆作佛」持不失,表示一切生皆能成佛的唯一佛乘深信不疑,宣,就有量功德,而成佛的主因。
「得大,乃往古昔,量不可思阿僧劫,有佛名威音王。」「如是次第有二佛,皆同一,最初威音王如,既已度,正法後,於像法中,增上慢比丘有大力,有一菩比丘,名常不。得大;以何因名常不?是比丘凡有所,若比丘、比丘尼,婆塞、婆夷,皆悉拜,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慢,所以者何?汝等皆行菩道,得作佛。」
段文是,去量劫前,有佛出世名威音王如,此佛後,乃至有二佛次第出世次第度,皆同一:威音王佛。在最初一尊威音王佛度之後的像法段,有一比丘,名常不,由於他每遇一位比丘、比丘尼、婆塞婆夷,都上前拜:「我深深地向你致敬,我不敢慢你,什呢?因你都是在行菩道,得作佛。」而在那代,正是增上慢比丘有大力,不相信他在行菩道,更不相信他作佛。
「威音王佛」梵文bhīma-garjita-svara-rāja,是本本品所的古佛中,最古的一尊佛,佛四十那由他河沙劫。宗常此典故而云「威音那畔」,是指此佛之前的理地,向上一著,向下佛方便。
《法提婆多品》中,佛之人授成佛,提婆多提升到世尊老的次,他古仙人曾以佛法示因地的世尊,於因此成佛。於是形成大乘思想之中有逆行菩的信仰,既有逆行菩及菩,那就不遇人或善人,都宜看作自己的人、恩人。信仰,我非常有用,以之自行化他,推不力。
此〈常不菩品〉,面增上慢人不信疑,甚至辱大乘佛法如《法》者,仍定的敬他,深信他必定成佛,前就是菩行者。於中佛教的宗鼓大,可《涅》的一切生皆有佛性,彼此呼;不信或不信,凡是有情,必成佛。
此一信念我的示功用大,一切人都是在的菩未的佛。我也此信心告他人,乃至全世人。
「而是比丘,不典,但行拜,乃至四,亦故往拜,而作是言:我不敢於汝等,汝等皆作佛。四之中有生恚,心不者,口詈,言是智比丘,何所?自言我不汝,而我等授,得作佛。我等不用如是妄授。如此多年,常被詈,不生恚,常作是言,汝作佛。是,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之,避走住,高唱言,我不敢於汝等,汝等皆作佛。」
段文,述常不菩深信人人皆作佛,非常生。他「不典」,故未修五品功德,不像一般法法;他只知常行拜比丘、比丘尼、婆塞、婆夷的四,拜:「我不敢於汝等,汝等皆作佛。」然那些增上慢人,及心不者,不信他成佛;甚至引起那些人的恚心,用木杖石打他、他,他走避稍,依站在那高喊著:「我不敢於汝等,汝等皆作佛。」
段文中佛教文化的影大,不重形式的弘演教,但有成佛的信心,便是一切都有了。我至少可以到三:1.佯狂的大修行人,例如寒山、拾得、布袋、道等,是否有神似?2.不求名、不避侮辱,但自默默化於人的行僧,是否有些相似?3.佛制比丘不得敬王者俗人,中僧在佛菩化的信仰下,向四拜以示感恩、悔、尊敬者有之。
「是比丘欲,於空中,具威音王佛,先所法二十千偈,悉能受持。」即得如前品所「六根清,更增命二百那由他,人是法。」
常不比丘在快要命的候,到空中威音王佛他示。是像法代,威音王佛早已涅,他很久了,但是因他信心定,一切四弟子都能成佛,所以威音王佛受他的感而在空中出音,他宣早先的《法》二十千偈,他了之後能全部受持,於是就像第十九品所的,得到六根清,且延他的命,二百那由他,住在世,其他人《法》。
位常不菩,原不典,也未修解典,只知逢人就拜,「我不敢於汝等,汝等皆作佛。」由此一信行功德,感得已度的威音王佛在空中出,他彼佛先曾的二十千偈的《法》,使他受持之後立即得〈法功德品〉中的六根清,而且延命住世,弘演此。
後於四千佛世,受持此,四,值千佛,亦於法中,是典,功德成就,得作佛,即迦世尊是。「若我於宿世不受持此,他人者,不能疾得阿耨多三藐三菩提。」
常不菩因修了拜四、肯定四必成佛的法,最後到了全部《法》,弘《法》,一生又一生、一生又一生地四千尊佛出世,每一尊佛出世的候,他都受持部《法》,而四部《法》;接著又千佛,也在佛之中部《法》,所以功德成就的候他就成佛了,就是迦牟尼佛。
迦牟尼佛因了《法》,了《法》,那的受持、、《法》,所以最後成了佛。迦牟尼佛成佛的因很多,在他修行菩道的段中,那多佛的代、佛的世界,以及近佛所的法,最重要的是《法》,他之所以能成佛,主要原因也是由於《法》。
彼四常不菩者,「二百劫,常不值佛、不法、不僧,千劫於阿鼻地受大苦,是罪已,遇常不菩教化阿耨多三藐三菩提。」即是今此中四,「皆於阿耨多三藐三菩提,不退者是。」
那些侮辱、常不菩,以及用木棍、石、瓦打他的增上慢四,很的,如〈譬喻品〉所,受大苦,罪受,又遇到常不菩。正由於打侮辱了常不菩及其所唱「汝等(人)皆作佛」的因,常不菩慈悲,反而把他教化度了,如今在迦世尊法上的四菩,就都是在那候曾打他的人,此都已了阿耨多三藐三提心,已到了不退的程度。
段文我出:1.《法》思想的人,以及辱、杖打、瓦石投弘「生成佛」信仰的人,罪重,定受苦。2.然了因,要受罪,但若由此了善,成佛。3.菩度生,已不是基於慈悲愍心,也超越了感恩恩心,更不是如《老子》所的「以德怨」。而是出於一切人的尊敬心,每一人平等地看作是在的菩,未的佛;如此一,不每一位普通人拜的?不能如本品常不菩所:「汝等皆行菩道,得作佛」的?
像段文的妙,早已在中佛教之中流,可惜尚未形成共同的。我法鼓山有於社代的需要,正在努力推「把一切人尊敬行菩道的菩」的念。
源:七佛教舍 作者:法【法要】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