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佛法深,如何去探究?如何去追求?如何才能了解? 上人示:其,佛法是要在日常生活中。各行各若能了解佛法,用在自己的行上,一定能成功。因佛法是各行各教育的源泉。 做生意的人吸收佛法的教育,生意一定做的很,且能利益人群。然他世,但能使社繁;很多企家,懂得取之社,用之社,如此就可以成奉社的「志家」。 做生的,若有佛教的精神,可以心及救人的功能。比如慈院的生,每人都有慈的精神,亦即是佛教道理的教育。因此,他了的。 最重要的是,我的生有心,他佛法生活化,知道生的使命,就是要救人的功能,因此,年期也把心放在病患身上。所以,生的有慈的精神、佛法的教育,就可以好生。 ※本文摘自:《慈年》1966-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