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苦於乏,其中最需要足的,就是心上的乏。心能知足,物生活即能;心不足,有再多、享受再多,仍感乏而不追求。」
悲智具 解知
上人於晨示,生迷茫而,身心皆苦;佛之慈悲普及生,以智慧定力走入生苦境,引生苦、知苦而苦。
「娑婆世界是『苦中之苦』的堪忍世界。佛陀名『迦』,『能仁』之意,即具有悲不的大慈悲心,以定慧之力普施平等。若有『能仁』的大力、『定慧』的大力量,能一再走入如此苦境,救拔的生?」
如何才能到解之境?上人:「佛陀教,心欲著、不受,就能深入佛法而法喜,、恐,身心安;一步自度度他,此『中之』。」
一切唯心造。上人表示:「是『苦中苦』或『中』,端自己的心念生活度。得法受持,即能的『苦中苦』,受法喜而至『中』。」
慈悲、智慧,修行者不可缺少;佛弟子心承佛陀救度生的使命,上人教必悲智,具足「能仁」「定慧」,深入「苦中苦」,人人能接受佛法而得「中」。
善持 三空
天下,上人佛陀「常」之教物理有「成、住、、空」,生理有「生、老、病、死」,心理是「生、住、、」。
心念的生、住、、然形,然上人表示,一起、、念,就表情、行。「生一念善,所做事能人感受到心念而予以敬重;然善心善念若缺乏定力、智慧持,迅即、消,也人惋惜、感。」
凡夫心念不起落,佛陀引人安定心,充、、之心,向「能仁」的悲、定慧的大力量。上人以此勉:「即使人的恩怨憎葛、人心事相,欲度生有般;仍要善持,找到正的道路,就要精向前莫停。」
生苦偏多,更苦於心欲深重、法足。上人教示,在慈悲付出,也要引人超「我能救人」的越感,感恩成就。「唯有通物理、生理、心理之『三理四相』,才能不著,入群安自在。」
【思小】深入「苦中苦」,人,受法喜而得「中」。
上人示於2011年9月19日(八月二十二) ※本文摘自:539期《慈月刊》「上人衲履足」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