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11月持續推動「左流右新 健康安心」巡迴接種 打疫苗送好禮、雙重防護更安心
天氣逐漸轉涼,呼吸道疾病進入好發季節。為提升社區整體防護力,桃園市政府衛生局11月起持續辦理「左流右新,健康安心」社區巡迴接種服務,鼓勵市民一次完成流感與新冠疫苗接種,為自己與家人打造雙重防線。
衛生局指出,今年秋冬流感與新冠病毒皆可能同時流行,而接種疫苗仍是預防感染、降低重症與住院風險的最有效方式。為方便民眾就近接種,11月特別再規劃三場大型社區接種站,分別於11月1日(六)陸光里市民活動中心、11月2日(日)大舊社市民活動中心及11月8日(六)五中市民活動中心辦理。其中,11月2日與11月8日場次更為幼兒特別場,加開國小入學前幼兒接種抽獎活動,讓家長陪伴孩子輕鬆完成接種。
為了鼓勵大家踴躍參與,活動現場準備了多項好禮。凡符合資格者,接種一劑即可獲贈衛生紙一串;65歲以上長者完成兩劑接種,可再參加精美禮品抽獎。幼兒專場亦加碼「打疫苗抽好禮活動」,獎品包含米蠟筆、可愛娃娃及知名公仔,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衛生局提醒,自11月1日起開放50歲以上成人接種,接種時請攜帶健保卡及相關證件;若為國小入學前幼兒,請一併攜帶兒童健康手冊。接種前應充分休息並補充水分,接種後注意觀察身體狀況,如有持續發燒或不適,應儘速就醫。
衛生局呼籲市民把握機會,及早完成流感與新冠疫苗的接種,為自己與家人建立完整的免疫防護力,共同守護桃園市的健康。更多接種時程與地點資訊,可至桃園市政府衛生局官網「流感暨新冠疫苗專區」(https://gov.tw/tG8)查詢,或撥打防疫專線0800-033-355及1999市民服務熱線洽詢。
更多新聞推薦
其他人也在看


少鹽還不夠!研究揭「1飲品」超穩血壓 幾乎治百病
高血壓是沉默的殺手,常見於中老年人。營養師薛曉晶表示,一項研究指出,高血壓患者普遍鈉攝取過高、鉀攝取不足,水分攝取量也明顯偏低,導致血壓控制困難,因此,高血壓患者每次喝足2000~2500cc水,並以白開水為主。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4 小時前
22歲護士腿麻、劇痛變色掛急診 醒來竟少一條腿!崩潰:進醫院是完整的
英國一名26歲的女護理師先前因腿部劇痛,到一間地區醫院急診室就醫,沒想到院方卻延誤治療16個小時,等到護理師手術醒來後,竟然少了一條腿。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1 小時前
從85→55kg驚人變身!韓妞「吃飯改變1件事」輕鬆甩肉30公斤,還能喝可樂吃炸雞不復胖!
想減肥又不想放棄快樂人生?這位韓妞徐宥真(Seoyujin音譯)從85kg→55kg,狂甩30公斤,還能開心喝可樂、吃炸雞!她靠的不是節食,而是掌握「4個關鍵瘦身祕訣」,體脂一路掉、皮膚還變
女人我最大 ・ 2 天前
60歲女不菸不喘不咳!「1症狀」確診肺癌 名醫:我也嚇死了
肺癌是國人十大癌症中死亡率最高、新增人數最多的癌症。醫師蘇一峰表示,一名60歲女子,不菸不酒,原本不喘不咳,只是因為近來暴瘦10公斤,而就診胸腔科,X光檢查發現,竟然有10公分大的肺癌腫瘤,「過2天後,該女子就進住加護病房,短短幾天內,女子的肺癌腫瘤迅速增大到心臟差不多大小。」他感嘆,肺癌就是默默進展5、10年,但出現症狀後,幾天內就會猛暴性發展,「真的嚇死人!」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1 小時前
「這5件事不做」骨頭會快速變脆!醫示警 教你每天這樣做補回來
說到骨質疏鬆併發症,脊椎壓迫性骨折是一個極其危險卻常被忽視的問題,但多數人並不知情,直到出現駝背變形或劇烈背痛才驚覺嚴重性!對此,陽明交大附醫神經外科謝炳賢主治醫師就來分享預防脊椎老化骨折的5大關鍵策略! 1、預防骨質流失 骨質疏鬆是脊椎骨折的最大元兇!當骨密度像海綿一樣變得疏鬆時,脊椎就像酥脆的餅乾一樣脆弱。這類患者最恐怖的是輕微跌倒就會造成「壓迫性骨折」,不只劇痛難忍,還會導致身高急速縮短。統計顯示,65歲以上女性若骨密度T值低於-2.5,脊椎骨折風險高達70%以上,就像被掏空的大樓,一旦骨質大量流失,脊椎隨時可能崩塌!如果不及時補鈣,患者將面臨終身駝背、內臟壓迫的悲慘命運。 2、負重運動強化骨骼缺乏運動是骨質疏鬆的「隱形殺手」,當肌肉和骨骼缺乏刺激時,就像廢棄的房屋一樣快速老化。令人震驚的是,長期臥床或久坐的人骨質流失速度是正常人的3倍!不只脊椎變得脆弱,連輕咳嗽都可能造成骨折!每週至少3次負重運動,就像給骨頭「充電」一樣重要! 3、維生素D3強化吸收維生素D缺乏是骨折的隱藏殺手。當體內維生素D不足時,鈣質就像沒有鑰匙的門一樣無法進入骨骼。最可怕的是,現代人長期室內工作,維生素D
常春月刊 ・ 1 天前
感冒好了卻一直咳、喉嚨卡痰?胸腔科醫揭「關鍵原因」 多數人都忽略了
COVID-19、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雖然在臨床表現上各有差異,但都屬於呼吸道病毒,常伴隨喉嚨痛、流鼻水與咳嗽等症狀。其中,持續分泌與堆積的痰液更是患者共同面臨的難題。國立台灣陽明大學臨床醫學博士、胸腔內科醫師蘇一峰表示,痰液原本具有保護呼吸道的作用,但在病毒感染與發炎刺激下,卻可能轉為黏稠、難以清除,進一步影響呼吸道功能與康復速度。正因如此,痰液處理與治療不僅是緩解不適的重要環節,也是確保呼吸道疾病患者恢復健康的關鍵步驟。 為何咳嗽、痰液會持續? 長尾症狀+呼吸道黏膜受損 蘇一峰醫師指出,COVID-19、流感與呼吸道融合病毒(RSV)雖然在臨床上各具特色,例如COVID-19可能引發長新冠後遺症、流感常伴隨高燒與全身痠痛,而RSV對兒童與長者則特別容易造成下呼吸道發炎與久咳不癒,但它們都有一個共同難題:痰液堆積。此外,臨床觀察顯示,呼吸道病毒的另一個特徵是可能留下「長尾症狀」,後遺症持續時間或長或短,且不容易根治。蘇一峰醫師解釋,即使病毒本身已經清除,患者仍可能持續數週甚至數月咳嗽。原因在於呼吸道黏膜在感染後受損,如同皮膚被刮傷,底層組織暴露後,容易因受到刺激而引發咳嗽與
常春月刊 ・ 13 小時前
趙露思瘦身秘訣晚餐提前6點吃 花椰菜高纖低卡助燃脂
陸劇《許我耀眼》女主角趙露思狠甩嬰兒肥,身材蛻變成為熱議焦點。她透露自己的瘦身秘訣之一,就是晚餐提前在6點前吃完,並以花椰菜和芹菜等高纖蔬菜為主食。這樣的飲食方式不只是明星偏好,更有多項國際研究證實其減重效果。
中天新聞網 ・ 11 小時前
台人愛喝手搖!專家曝「1類飲品」是腫瘤細胞養分 罹大腸癌風險增
飲料店幾乎是台灣街頭的標配,許多民眾經過時,可能會順手買一杯來喝。但要當心了,含糖飲料中的成分「高果糖玉米糖漿」若攝取過多,可能引發一系列健康問題,包括體重增加、腰圍增寬、糖尿病,甚至提升罹患大腸癌的風險。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1 天前
肺癌也能痊癒?2治療法有望翻盤 這類人腫瘤竟消失
過去一聽到「肺癌第四期」,多半讓人聯想到生命進入倒數。不過馬偕紀念醫院胸腔外科醫師詹梅麟指出,隨著標靶藥物與免疫治療的問世,晚期肺癌的治療樣貌已大幅改變。以往患者的五年存活率不到5%,如今已提升至10%至15%。
三立新聞網 setn.com ・ 20 小時前
全聯就能接種! 公費流感疫苗今開放50歲以上族群施打
[FTNN新聞網]實習記者何宜蓁/綜合報導為加強防疫覆蓋率,自今(1)日起,正式開放50歲以上的民眾公費接種流感和新冠疫苗,全聯福利中心也加入提供疫苗施打服...
FTNN新聞網 ・ 1 天前
咳不停、喉嚨乾!中醫秋燥這樣養 專家教你3招「養肺潤燥」
秋意漸濃,天氣轉涼卻伴隨惱人乾咳、喉嚨癢,這可能是秋燥引起。在中醫觀點中,肺最為嬌嫩,秋季乾燥易傷肺氣,此時若不加注意,恐引發「燥咳」等不適。營養師傳授3大養生對策,其中梨子、銀耳、胡蘿蔔更是抗燥潤肺
健康2.0 ・ 21 小時前
你不開心可能是腸子出問題!研究:每天吃這種水果,憂鬱風險降2成
情緒不好,問題可能不在心,而在腸。研究顯示,腸道製造九成血清素,菌相失衡不僅傷腸道,還會讓你情緒低落。腸道健康,其實也是心理健康的關鍵。 大腸直腸外科醫師黃郁純指出,腦腸軸(GBA)作為人體內的
健康2.0 ・ 21 小時前
自殺重返十大死因!青壯年男性成高風險族群 專家:勿輕忽「這件事」
台灣自殺問題再度亮起紅燈。根據衛福部最新死因統計,自殺在相隔14年後,再次擠進十大死因排行榜,成為社會關注焦點。尤其以 青壯年族群增幅最大,其中男性自殺率明顯高於女性。專家指出,社會長期以來對男性情緒的壓抑文化,讓「男兒有淚不輕彈」成了沉重的枷鎖,許多人在壓力與孤獨中選擇了極端的道路。
TVBS新聞網 ・ 1 天前
《正是時候讀莊子》台大教授蔡璧名逝,子宮頸癌復發嗎?洋蔥、木瓜、綠茶防癌復發
出版過不少以莊子為出發點討論愛情與人生等書籍,並在台大開設的開放式課程「正是時候讀莊子」的台大中文系教授蔡璧名,昨日(10/22)驚傳抗癌多年的她離世,享壽60歲。 「莊子」名師殞落 曾奇蹟戰勝
健康2.0 ・ 1 天前

34歲女流產2次終於懷孕!堅持生下「臟器外露」寶寶下場驚人
醫學再現奇蹟!中國有名34歲女子經歷2次流產,終於成功懷孕,不料卻檢查出寶寶天生畸形,「內臟長在腹腔外」,所幸透過醫療團隊的救援,母女均安,寶寶也在出生後23天逐漸恢復健康。
鏡報 ・ 1 天前
別以為冬粉最健康!營養師曝光NG吃法 恐會增加高血壓風險
台灣有不少料理都含有冬粉,也有人會因為冬粉熱量低,將其取代白飯!不過營養師「老辜」就指出,冬粉會讓人誤會是減肥好夥伴,但調理方式的不同,反而會攝取更多鈉,增加高血壓風險。
鏡週刊Mirror Media ・ 1 天前
川菜師傅20多歲就確診大腸癌! 譚敦慈點名「1類食物」是地雷
譚敦慈在節目《健康晚點名》分享,表妹婿是川菜師傅,年僅20多歲就確診大腸癌,他很愛吃豆腐乳、豆瓣醬等醃漬發酵食品,平時料理偏好重油、重鹹,烹調時常大量辣油,更大讚辣油上方的浮油是「人間美味」。譚敦慈直言,這樣的飲食習慣,長期下來恐增加腸道負擔,導致慢性發炎...
CTWANT ・ 1 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