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自http://tw.myblog.yahoo.com/wen2050/
西方引的情管理理,蔚下潮,其,中儒道早已付典籍,我何需近求?
不假外求的智慧─儒道EQ的生活用
◎ 大武
史上佐匡胤治的儒臣普曾:「半部得天下」、「半部治天下」,可是儒家思想在政治哲上用的致;而今在餐服的王品董事戴益亦曾:「半部王品」,也是儒家思用在企管理上光大的典例。孔子出生略晚於老子,在世於老子「而治」、「抱守真」推崇至,然而已春秋末年,周日崩,各勤於王霸,象仍。孔子推崇老子的智慧,但是局老子的理想相去甚,孔子有感於身世的任,故而致力於反正。
儒家、道家思想流,是全球人共同承的文化,除了在就的境深受洗外,吾人日常生活之中,亦儒道息息相。例如在修面,我求取、探索知,以具「格物」及「致知」的能力;此同,藉由「意」、「正心」我的品性端正,而能有格入「家」、「治」、「平天下」的人生境界。今生活便捷,人人相互通的日益繁,磨擦比相增加,往往造成人的隙距,而生嫉怨;老子曾「利寡欲」、「私不」,不也是化去吾人心的苦口良?
孔子的言行常成我的典,鼓舞我在不同的人生段都要「自不息」、「人事」;例如在校要努力,抑或在工作位要戮力以赴。但人生免遭逢挫,也免他人生磨擦,面前揭,吾人如何自?要如何坦然「天命」?又科技、我彼此密相,已不可能像老子一群索居、超然於世,然而我是可以老子世的智慧,化解人生遭逢的。儒、道家其充著兼容蓄、相相成的人生智慧。
命
首先,每人要能「命」。的「命」非指印度姓制度下的宿命(亦即每人一生下就循著父母的社,定其一子的地位,後天再如何努力都法翻自己的人生),更非消地怨天尤人面人生,而是指要上天所予自己的使命,每人按其身分或位,以的度去理及解,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彼此自己的本分做好。鼓我要「立功、立德、立言」,西方也人生要「至真、至善、至美」;吾人若以消的心理看待人生中的挑,那每人都法各安其份,我的人生也不有精彩的抑挫,社更以安定和。
心
「命」之後,自己的人生有所悟,接著我要有「心」。「心」即意正心,意正心合解,即「不要有念、私,心才能端正起」。秉持善良端正的良知,吾人才能修;我提到一人修好,一定是先肯定了他有好心。一位人比、深怕自己吃,或是心想要取不於自己西的人,如何有好心?如何算得上是有修?「心」是修的先件,孔子弟子曾所著的《大》曾提及「意、正心、家、治、平天下」,人生的境界也才得以逐次!生用功、因材施教、子女孝敬尊、父母慈勉、部各其、主管恩威,彼此「命」而各安其份,能社各行有依循。然而世凶、算、惑何其多?我同也要自我要求,即修身始;能修身才能有修,而修身的肇始即是「心」。
中 庸
第三是「中庸」。《中庸》原孔子嫡子思所著,原意「天人合一」(人自修到像天一般的境界,同然沐浴於人自然融合的理想境界);近世其解「凡事不可做得太,也不能太消」,也就是所的「中道」。「心」有「中庸」方得以,亦即待人接物必秉持中道,不可不及,方不失偏;然若「中庸」而不「心」,流於情。例如,警了被害人公道、治真,乃急於掘真相而於嫌疑犯施以刑求,扭曲了正;又如警查的青少年,依照勤於某路段布,一目成群地出,即展追,操之急,不慎某青少年生追撞,致青少年重不治而成了悲。上述二例均非中庸之道,吾人若能「心」(端正的良知)保存在心中,而注意自我的言行有太或不及,刻衡量我的能力是否超了自己所能荷的限,或是做到易地背自己的良知而妥,才能到「中庸」的境界。
能具心修(「命」、「心」、「中庸」)後,我必思索如何生活相合,因心修必俱,切地在我周遭生活境中次化。但是生活中象,如何心修相相成地用,其的世度就更重要。
自
因此,第四要「自」。「自」原出於老子「人者有力,自者」,言下之意技、考取他人者,也是比他人害而已;唯有能自己的人,才是真正的者。大儒司光曾「吾不自,孰能我,亦自承,斯真已」,下之人又「要自己的心魔」、「一人真正的手正是自己」。人生能一帆,遭遇挑或挫折,天地;如果怨天尤人、自暴自,是以得成就的!孟子亦言道:「自者,不可有也」,只有克服自己的弱,不外界找藉口,往後才能避免重蹈覆,自己也得以大起。
平常心
除了「自」外,我要有「平常心」。其「平常心」最切的形容即是老子的「兮福所倚,福兮所伏」,我日常生活中遭遇的人事物,有些看起明明是事,但是著事情的展化,竟然成了件好事;而有些事情而易是好事,最後反而成事一。又「塞翁失,焉知非福」的故事,大家都能琅琅上口。吾人日面人生的得失、名利、,所以生了多,然而「平常心」是勉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那超然於世的心胸,那格局是於崇高的精神次,我可以於瞬茅塞而有。
份
第六我「份」。西方社少有探份的,然而在我固有的念,「份」是你我何能萍水相逢或相濡以沫的,它在中有其特殊性。翻中典籍,此一最早可能佛教入我,後儒、道家思相合;演至今,它可以指在自己生命程中遇到的所有人事。
所自己生命程中遇到的所有人事,其基本上不於五;孟子曾提及「五」,即「父子、君臣、夫、幼、朋友」。何我父母生血上的、官部的相磨合、我子是如何相步入婚、我尊晚份的情,甚至是我朋友之所以的那份感;些都建起大家每日生活的,彼此彼此互相著。
出生到死亡,是不是有莫以名的安排,父母、官、配偶、族或朋友,在我人生的每段一一出,彼此相互影。我相的中,因而希望能我做些什、希望新上任的官是如何的性;配偶要如何其心;哪於聚最他出;最喜跟某朋友在一起……;莫名中形塑了我喜好的取向人,甚至是人生。一的例子,你是否能感受到第一眼就能感到切感的人,抑或一眼就知道他不是你想近的人?有人「份」就是磁,吸引著磁力你相近的人,出在你的生命中,而影你的人生。
融
最後我要「融」。老子曾「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自然界中事物均有其巧妙的安排,例如息息相的生境,以及日月的流更替;然象,但我仍可以其中存在的秩序,及物各自完成其生命的值。老子鼓我察大自然的睿智,因大自然就是我的,「他」提醒我凡事均有其定,我在大自然之中,是物之,仍服膺。
常言道:「外方」,我除了有所、有所不之外,要追求人、自然和的人生;言之,就是要不削去角,像水一能融入各式各的境。古人不是「上善若水」?故而融不是口,也不是束之高的意境,其如何用此智慧,生活上去。融非滑,必先心修作基石,遇事能有所通,亦有所持,如此表出的行,才能算得上是「融」,如「委屈求全,全大局」的豁、「身地,耐心」的同理心、「牲小我,完成大我」的。
心修「命」、「心」、「中庸」,而世度「自」、「平常心」、「份」及「融」。心修仰自我省悟,而世度藉由智慧的累,由而外,自己的生活次提升,些都是儒、道家之典籍反覆提及的,身後世的我,能不身?
20世末,西方行情管理(以下EQ),即是指以EQ求解人世遭遇的。相的程籍引入我之後,迄今仍蔚潮,且大量用在人相及各行各之中;其中致力引入美卡基人程,中推的作家黑幼,即是中楚。
西方的情管理及相的程,而言之,即「每人除了要自心人善,控制管理自身的情之外,要人和相,融理周遭的人事物」。前揭文字,相信者早已熟悉,不是我儒家及道家的思想很近似?中文化博大精深,言行,早已付典籍,我何要近求?西方的家者如何能比孔子、老子更密、更切地「自心人善」、「和相」、「融理周遭的人事物」的化修呢?
(作者任於中港警察局秘室)
※料源:清流月刊中民一百零一年八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