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片/莎
近年因社群站流行,多好代的朋友在上成立社,加上短一向是作的大宗,精短小的特性正是方便於路上即的表和交流,因此在上,其便利性和即性往往成比本更有的、、交流平台。
只是暇分的,打手就能和一首配著美的好邂逅,真是人生一大事!而莎的首味很的配,就是不小心「撞」,令我想要介的朋友一同「」的好。
以景,付予影作品以新生命。一向是莎的!我曾用持著言的仙女棒形容莎,她於影作品出心裁的文字往往令人法不。照片近景是一面水坐在石上的僧人。水和天是,僧衣是的橘色(小乘佛教),的端似乎有若干座寺塔,然是有客的名山景?的人物景也是不常的。怪成影家取的焦。少,先看看首吧:
〈深深的水,答〉 /莎2018.06.02
他一座仔拉平
叫疲倦的足垂下
湖水靠
一言不
常自己埋欲暮
天色,任客取
熟悉的文是水
盈盈又沉沉,如游
震,入寂
如此刻
此刻若有人困惑
些什
就叫的,短答
深深的水,答
或不答
首然是以坐在上的和尚的立的。第一段的是客情景;第二段的是心情;第三段是。莎的言一向白,文景走不故做晦,但那文字白老少咸宜又福至心出新意,令人喜。尤其於言的主客易位和性的,往往把本很平常趣的白描述句,石成金,活以另一姿在人的眼中跳表演!既效果,又心景,然而情和景又像潮水去交融不休…。
例如破第一句:他一座仔拉平。如何拉平?是被僧人的拉的,而且是「仔」地拉平,可那上的每一寸都已被不知回多少次的僧足用心踏…。也是僧人的活受到身份的局限,可能是能也最方便的天涯,所以才常常涉足?而走千次也免疲乏,坐在休憩就像去向湖水求柔和慰藉一般,本是靠向水,湖水(老朋友)靠,湖水於只能上回踱步的的疲也莫可奈何,只能「莫能助,一言不」而已。
短短的句就留下了有力的思考的空,也了後文的:(人)的疲是怎造成的?美景再美只能愉客,於四大皆空的僧人是否倦或能安慰?修行的心性、被局限的生活或者在山光水色的名中修行,有著什困境或助益?我著文字行更深的探究和思考,莎也自然地接思路了第二段描述僧人的心路:
常自己埋欲暮的天色,任客取。熟悉的文就像是水一,有盈盈但有又沉沉,自己就如游、震,然後…最後入下沉(寂),就像下坐在的此刻。
一段僧人的自白然是莎合了情和景,自己僧人修的臆。僧人、客和景三者之著有著以理清值得著墨的容,但那也只能任由人和者自己去品味才能分解。
但又有什好疑惑的呢?於是第三段:
此刻若有人困惑
些什
就叫的,短答
深深的水,答
或不答
果是有答案。
有答案其才是最好的答案!修行不是了解惑,僧人也不必心去客或者言,本是理所然的事。
莎的高明之是把「」的叫「短答」,「深深」的水要它「答」或「不答」?呵呵,短短句成味十足的,好像在打一。真叫人拍案叫!
迦牟尼佛法住世四十九年,法予迦尊者曾留下了一首佛偈:「法法本法,法法亦法,今付法,法法何曾法。」正所:「大道形,生育天地;大道情,行日月;大道名,物,吾不知其名,名曰『道』(太上老君清)」。
修行到了最後,山是山,水是水。才是本性和性空呀!原本人人就皆有佛性,僧人也是人也是佛。佛法既然要人悟入空性,大路皆通,不拘八四千法,又何多人的困惑和解答?修行重在程,有了程才能悟。第三的山是山和第一的山是山究是有著一段心路要走的。宗公案有一「曹溪求法」的公案:
一修行人去曹溪六祖惠能,求示。
回後他的老父:你到曹溪做什?
答:我是去求佛法的。
老父:你得到了?
答:一所得,因自家本就具足了。
:那你辛辛苦苦跑去曹溪做什?
修行人答:如果我不跑去曹溪,又怎知道自性本就具足了呢?
行文至此,者君莫要再短答些什?水又答些什?莎首到底了什?一笑!
===============================
刊於2013年三月乾坤刊

路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