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心,有三(象山24.7.23)
1.道有以念佛手段而心入定(制心一),但「求生西方」。《佛教》:「若心者,心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生法相。」《楞》:「心戒,因戒生定,定慧。」《法》:
知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漏,除,不起,自能善奉行。故心二字,挽救人心,持世道?果能心一,事不,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2.土要,了「一心不」的功夫而心以念佛,或有「自力」之心--念力集中,心不散,久而久之,功夫熟,能伏,入念佛三抹。
3.弘以「往生」唯一重,念佛之散心或心,在凡夫有差,於陀(名必生)高下。「我心感我佛,我佛即我,感非先後,生佛同一。」
心乃把攀的心外境收回,安住於念佛的下(、),久而念相;若了心(追念)而念的很快,期取,或兼有自力之心。反之,完全靠佛力,亦不妨「十念」,此中包含了「聆、心、虔敬」,佛力受而自然安。若念佛的心已寂了,就不必。印光大<高邵居士四>:
心切念,自能一。心之法,莫先於至切。心不至,欲莫由。既至已,未一,耳:……念心起,口出,音耳入。心口念得清楚,耳根得清楚,如是心,妄念自息矣。如或妄波,即用十念,全心力量,施於一佛,欲起妄,力不暇及。……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一至十,一至十,日念,皆如是。不但去妄,最能神。快慢,了。朝至暮,不相宜。彼掐珠者,利益天殊。彼身而神,此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或,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心。……大至「都六根,念相,得三摩地,斯第一。」
印光的「十念法」是整合慈尊者的十念佛(呼吸、息)法,以此心而念佛。但十法有默、掐珠(器),人方便,不在意「著相」「分」。陀本之念佛,就是了凡夫而的「指方立相、住心取境」法,於然「取」、然「欣」之中,信佛救度,名生,而蒙佛力取,安然往生之後,於彼土中,自然相、作、分、取。
古德常用十念佛法:(1)一十念法(2)十念法(3)追念(4)高念(5)金念(6)息念(7)念(8)字念(9)持名想合修(10)睡念;或云「高心念.坐念.睡眠念.追念.念」。其中有同有,或要(自力)或弘(他力),何正何,能分辨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