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明延大 原作
清.雍 正 摘
民.立中
卷五
【答章】
。三如空相。非之所及者。教中云何道。又佛。答。本智明。假名。非眼所。唯乃知。非。方名真。涅云。菩所。所者。即所有。所有者。一切法。是以法性所有。菩所。法理。假。非也。真性湛然。非是法。云。不行法。佛速受。是常二。即自身清。身清。即是佛清。乃至一切法。悉皆清。非是佛。非是法。以自心性生。物一切故。若一微不是佛者。成翳障。不入普眼之。唯能所之。大集云。梵天海慧菩言。善男子。汝今了了佛法否。海慧言。佛法非色。不可。汝云何言了了佛法耶。一切法。悉不可。夫了了者。即是佛法。有二相。是以同水月。散若幻。形。如谷。即。不方。迷自。不此去。如云。普照。寂二。於中百千不可。阿僧祗恒河沙佛世界。如空。起。般若假名偈云。如法身。但法性。法性非所。然亦不能知。法性者。所空性。生性。此即佛第一身。若於此。名佛。云。以空性。名如。又法性之。有一物可名所知。由是彼智。亦不能知。又言。大王。一切法性。如空。等物。所依止。而其性。非是有物。亦非物。能知此中。寂然知。名了知。知者。俗言。信解生之福。多於施。如有言。若人持正法。及菩提心。不如解於空。十六分之一。是以解第一空。方成般若。生自性。始了宗。以真空不果。尊卑宛然。不同但空。不有。如大涅云。有有。不作者。如是空法。名第一空。所以性之。性本念。非有念而可除。物之。物本形。非有物而可遣。故云。念之智。等空界。
:,佛法僧(正)三。如空相。非所及。何教中有道。有佛。
答:真心理,本就具有大智慧(本智明),假名。非通常肉眼之,唯乃知。故,非,方名真(非肉眼之)。
涅云。菩所。所者。即所有(菩知道一切法,本所有而一念不生),……菩所(菩一念不生),法理(真心理之意相融),假,非也(非肉眼之)。
又,真性湛然(一念不生),非是法(非是肉眼所之法)。
云。不行法(一念不生),佛速受,是,常二(不是有,不是,而所),即自身清,佛清,乃至一切法,悉皆清。非是佛,非是法。……若一微不是佛者,成翳障(有眼病),唯能所之(有能,有所)。所佛法者有二相。故,一切法,悉不可(一切法竟是空)。
接下,引了一段文(背),略如下:十方三世世界之生,如空,生生,,本不生,本不。起,是空。了不可得,而真心(普照)(寂二),本不,不生不。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十方三世,起,是空。而普照,寂二)。接著引用大集,明何真,何了了。
云。梵天海慧菩,善男子,汝今了了佛法否(汝可到佛法)。海慧言,佛法非色,不可,汝云何言了了佛法耶(佛法非是肉眼可之物,汝何佛法)。一切法,悉不可(法生性空,悉不可)。夫了了者,即是佛法,有二相(清清楚楚而不著相,即是佛法,不落有相,不落相)。
般若假名偈云,如法身,但法性,法性非所,然亦不能知(法性有能所)。法性者,所空性,生性,此即佛第一身,若於此,名佛(云,以空性,名如)。
又,信解生(一切法本生)之福,多於施。解第一空,方成般若,生自性(了悟真心自性,本生),始了宗(宗之)。
又,真空不果,尊卑宛然(一切法性空,而有其因,有其果,故,相宛然),不同但空,不有(第一空空,有所不同。空,不有)。大涅云,有,有,不作者,如是空法,名第一空(空性中,有其因,有其果,毫不爽,非有人操作使然,如此,第一空)。
又。性之,性本念(真心念),非有念可除(本念故),物之,物本形(本物),非有物可遣。故,念之智,等空界(一念不生,空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