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永明延大 原作
清.雍 正 摘
民.立中
卷二
【答章】
。不妄心。元自。若悟妄心起。有初相。全成真。此真相。妄俱遣。始建立。答。因妄真。真自相。真起妄。妄本。妄既空。真亦不立。起信云。不者。始。不如知真如法一故。不心起而有妄念。自相。不本。如迷人。依方故迷。迷自相。不於方。生亦。依於故。而有不妄念迷生。然彼不。自相。不本。待不。以真。不既。真亦遣。此明真之名。待於妄想。若不。即真自相可。是明所真。必待不。若不相待。即自他。待他而有。亦自相。自相既。何有他相。是法所得。云。知一切染法法。皆悉相待。有自相可。大智度云。若世如毫有者。第一亦有。此之也。又凡立真妄。皆是他意。化中收。若性人。斯事。如今不直悟一心者。皆邪曲。外求佛果者。皆不正。如寒山子云。邪道不用行。行之辛苦。不用求佛果。取心王主。是知若有法可求。有道可行。皆失心王自宗之。若直入宗。事休息。凡情。安妙常。此起心。皆成疲苦。
。真不。本非。云何同妄。一俱遣。答。因迷立。妄真。皆徇宜。各自。世俗有。依。但除相待之名。非一之性。性唯待。事有治。遣破情。建立。苦行伏外道。神通化彼愚。三昧降天魔。空其相。苦集。增上慢人。修真。皆成之者是智。引入斯宗。一法可。一法可遣。四魔不能。大不能增。旋心而理全消。旨而名言自。
:,妄心本,妄心起,下悟,妄心,而成真,此真是否妄心而消失,或有一真之相,始存在。
答,有妄而真。(相待之真,妄既空,相待之真亦不存)病去不存。故,不既,真(相待之真)亦遣。
故,知一切染法,皆悉相待(而有),有自相可(是空)。故,凡立真妄,皆是他意,化中收(方便宜之)。若性人,斯事(真心有真妄,凡)。
故又,若有法有求(一切法,相待而有,本所有,故所求),有道可行,皆失心王,自宗之。故,若直入宗,事休息,凡情,安妙常。
寒山子云。不用求佛果,取心王主(不用向外求佛果,重要的是明心性)。
,真本非妄,性,何妄同俱遣。
答,因迷,因妄真,都是宜方便之,都相待而有。真心之中,迷,真妄。又,真心,但除相待之名,不除一之性。而所以但除相待之名,是破除情(著有真有妄)。所以不除(只有)一之性,是破除之。(真心是什都)。
修中,之所以有苦行,有神通,有三昧,有空等事……皆是宜之智。各有治之病,皆是方便之。其目的是了明心,了性。故,引入斯宗,一法可,一法可遣。
故旨,而名言自。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