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于20061223)
“新京报”阅读版在2006年末推出了一个“百人阅读”的报道,是一百位各界人士(文学或媒体人士为主)对自己2006年阅读经历的总结,并推荐自己喜好的书。
几位作家所做的推荐:
我注意到,一位作家同行(陈村)和一位搞文学评论的活跃人物(陈子善)推荐了韩少功的《山南水北》,马原还推荐了韩的另一本书《报告政府》。韩是很有个性的一位作家,早年我还将他和陈建功搞混过,后来发现两人的风格像是来自两个世界。或许很多人还记得他的《马桥词典》,号称开创了一代文体。写到这里,自然好奇韩少功自己会推荐什么书:)
陈村还推荐了何立伟的一本书,曾在一本小说集上看过何的小说,小说讲的什么已记不清了,但他的风格我很喜欢,是同辈作家中的佼佼者。
苏童说自己在重读读诺贝尔奖得主的书,包括耶里内克的书,我只读过耶里内克的短篇,令人吃惊的直露锋芒,读后方感觉“此中有深意”,不像读过的其他诺奖作者那么热衷于细节,很好奇她写不写长篇,写的话是什么样子。
除了苏童,还有其他人推荐了另一位诺奖得主大江健三郎的书。大江的风格极其理性,充满社会批判,也许因此我不喜欢他的小说,比那些所谓的反乌托邦更反乌托邦,而我们这些社会主义浇灌出的苗,乌托邦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西川说自己读的书中不喜欢的比较多,推荐了最近他自己写序的《阿巴斯诗集》。这本书2007年将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近几年出版了多本和电影大师有关的引进版图书,很感谢他们。希望假以时日,她们也能像台湾的远流一样,进行大规模系列化的出版。
孙甘露推荐的书很让我吃惊,不是因为其另类,而是太不另类,这位当年的文字让人完全无法理解的先锋作家如今竟然推荐多数人推荐过的《八十年代:访谈录》《哥伦比亚的倒影》,也许先锋这个词终究和年龄有关。
这份名单中还有于坚、北村等人和张悦然等一些新生代作家。
此外,有很多只有一个人推荐的书也很有意思:
郑钧推荐Bob Dylan的《like a rolling stone》,就是他自己的职业写照。
有人推荐了荷兰人高罗佩的《大唐狄公案》。*************
李银河同学推荐了《帷幕》,也说到黄永玉的《一路唱回故乡》,翻过黄老的小书,黄老笔下的图画文字淡雅洒脱,读者可体会到非经岁月洗炼而不可得的大智慧。
有个搞艺术的推荐了几本书,发现有我狂喜欢的意大利人埃克的《带着鲑鱼去旅行》,*******
比较活跃的学者徐友渔推荐了两本书,其中一本叫做《法国与德雷福斯事件》(江苏教育出版社),这本书我没读过,但这个事件是法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
一位历史学者推荐了赵园的书《<明清之际士大夫研究>续编》,并对赵园的治学态度高度赞美,而赵园也正在这100人中。
还有人推荐了一本名字很好玩的书《狐狸不祥》,不知道讲得什么,有时间的话应该找来翻翻。
这100人中,少数几位科学界人士推荐的都是极为专业、单单题目就够把人砸晕的图书,只有一位物理所的大伯推荐了《费曼的最后旅程》,费曼是米国著名物理学家,得过诺奖,和爱因斯坦同时代,大学时读过《别闹了,费曼先生》,也是关于费曼的传奇故事,非常生动有趣,适合给小孩子看,一定会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无限好奇。
赖声川和音乐人张亚东都推荐了西藏宗萨钦泽仁波切的佛教书籍。赖声川说书中的思想可概括为,是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徒完全取决于你的生活状态,而不在乎你是否身着僧袍,也许有点唯心?我高举双手双脚赞同。记得几年前曾流行过一本《西藏生死书》,也许关于藏传佛教的。
不少人推荐了《长尾理论》,我看过一点介绍,其实是很浅显的道理,经济学的书就有这样一点优势,她可以很轻易地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起来,一副亲切的面孔。
在多人推荐的书中,自己最希望看到《八十年代:访谈录》,《伶人往事》、《傅山的世界》(三联)、木心的《哥伦比亚的倒影》,韩少功《山南水北》,本雅明的《单行道》,李零的《兵以诈立》,侦探小说家布洛克的书.。。。
发现自己对哲学、史学、经济学方面的书几乎未有涉及,关注的只有文学,缺乏理性,也许有时间的时候要多读读这方面的书。而且,受好友P的影响,对建筑和城市规划产生一些兴趣,两位建筑业人士推荐了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有机会也要看看。
p.s.这些人的评论文字中,只有出版人方希和作家刘恒的话给人印象最深刻,个性鲜活,透着真性情。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