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稳定必须力量均衡
最近,中国社会就房地产市场问题发生了一件令人深思的事情。近年来,在全国各地尽管空置的商品房越来越多,但住房价格却越来越贵,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更不用说农村居民了)买不起房子。而政府没有有效的手段来遏制这种现象的恶化。
于是乎,广东的一位官员公开站出来响应和提倡民间所发起的“不买房行动”。更有民间人士进京要面见总理温家宝,来陈述民情。这件事情看起来并不复杂,但如果细细考量起来,其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是极其严肃的:那就是要谨防既得利益挟持国家政权。
说既得利益挟持国家政权并非耸人听闻。实际上,这些年来,国家政权被既得利益挟持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了。
人民希望实现正义公平
自从胡锦涛和温家宝等新一代领导层执政以来,其所提倡的“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就一直受到普通人民的支持。这一执政理念从开始提出到正式体现为国家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已经有了数年的时间。新政府在这方面所花费的努力不少,人民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希望这个“新政”能够有效地落实下去,实现基本的社会正义和公平。
但是,至少到目前为止,“新政”的实际执行效果和人们对之的期望有很大的距离。这些年来,和人们生活戚戚相关的各个领域包括医疗、教育和住房等等方面都出了大问题。有关部门实际上也已经承认这些方面改革的失败。
以“市场化导向”为名的各方面的“改革”实际上造就的就是这些方面的极端商业化和产业化。所谓的“市场化”并没有为人民提供有效的服务,而只是培养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而所谓的“改革”也只是成为了这些既得利益者获得巨大利益的工具而已。
在任何社会,既得利益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也属合理。问题在于在中国的政治环境中,除了政府的力量,并没有任何社会力量来平衡这些既得利益。既得利益对国家经济利益的分赃已经成为现实。更为严重的是,在把持了国家的经济利益的同时,既得利益也在开始挟持国家政权来巩固和获得更大的利益。
各方庞大的经济利益都可以通过有效的途径来影响国家的政策,但因为政治改革的缺失,人民的大多数并不能有效地来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在不均衡的政治环境中,很多政策尤其是地方性政策的社会公正性一开始就是有问题的。进而,既得利益也已经形成足够的能力来阻碍对自己不利的政策的执行。
这些年来,新领导层制定了很多有利于普通人民利益的政策,但一旦到了政策执行方面,阻力就大得不得了。尤其是到了地方,一些中央政策就可能变得无影无踪了。有表现为各方既得利益合力阻碍政策的执行,也有表现为既得利益和地方政府合作来“否决”中央政策的。在很多场合,中央部门已经深切地感觉到政府部门的“行政执行力”的软弱无力。
既得利益涉足政权会产生无穷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的负面影响甚至恶果。在经济上,既得利益直接扭曲了以市场化为导向的改革。市场化导向的改革的本意是为了达成资源的有效配置和有效的提供服务。
但一旦既得利益控制了经济资源及其调节各种经济活动的制度机制(或者具有了“否决”这些调节机制的能力),那么市场经济就失去了其原来的意义。在此情况下,市场经济就不能真实地反映实际的经济状况。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日本泡沫经济、香港的房地产经济等等都是既得利益主导下非常态经济的表现。
从政治上说,既得利益涉足政权会有效地妨碍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机制的建立。在所有发达的经济体系里,国家政权是建立宏观调控机制的主体,现代国家的经济能力也主要表现在其对经济体系进行有效的调控方面。如果既得利益具有了操控政权的能力,那么这种宏观调控机制的确立就会成为大问题。原因很简单,理性的既得利益者不会作茧自缚。
社会稳定必须力量均衡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