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反思改革阵营的公开信
同志们:
刚刚过去的2005年可以说是人民觉醒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人民自发的产生一股反思改革的浪潮,面对浪潮出现了两个界限分明的阵营,一个是以主流经济学家为代表的既得利益集团阵营;一个是主张客观分析评价改革的反思改革阵营,这就是我们的阵营。经过大家一年来的共同努力和奋斗,我们已经打得主流经济学家集体失语,赢得了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执政当局的一定认可,可以说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然而我们却不能盲目乐观,因为我们现在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如果不能及时克服很可能功亏一篑。这个弱点就是虽然反对扭曲的改革是我们走到了一起,但我们对今后的路向没有形成共识没有一个整体的思路。
说到这里,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我认为这是一次团结战胜不团结的胜利。曾国藩身为汉官老慈禧却能委以重任,虽然屡战屡败却对他不离不弃,表现了高度的君臣团结,而太平天国方面虽然都是农民出身,在取得阶段性胜利后没有树立起一个共同的前进目标,却各怀私心自相残杀,徒留下一个令后人扼腕的悲局。
为了避免太平天国的悲剧发生,我们就必须迅速找到明确得前进方向达成一致。余下不才愿意为此说上两句,就算抛砖引玉吧,不当之处还望多多指正。
在我们这个阵营当中有相当一部分“毛派”,因此有一个问题就不得不回答。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能不能来个180度的转弯重走回头路?说实话我也很怀念主席时代,也非常向往回到过去。那么我们能这样走吗?我不能说不能,但我们要清楚这样走可能出现的困难。我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关:
第一人民关。回到过去也就是要回到以计划经济为主,而计划经济是建立在人本经济的基础上的,而人本经济又是建立在人民广泛树立起公共思想的基础之上的。然而受二十多年金钱的左右,人们的公共意识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崇尚个人奋斗,讲的是不管黑猫白猫抓住金钱才是正道。试想一下在此情况下如果不采取非常措施(如拿破仑为改变法国人的散漫习惯而出台大陆法系,依靠严刑峻法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冒然回归风险谁也无法预测。那么政府会不会如拿破仑一样来一场铁血政治呢?谁敢回答?
第二当权者关。回到过去的时代,还必须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恢复官员们的公仆身份。虽然现在政府官员依然称自己为公仆,可百万人争考公务员已经以不争的事实告诉我们现在的公仆比主人待遇都优厚。试想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搞计划经济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谁心里有底?可如果立刻改变这种现状,掌权的当官者又有多少会同意呢?
第三外敌关。回到过去,还意味着我们承诺的WTO当中的一些条款无法落实,也就不可避免的要面对推出WTO受到国际社会制裁的风险。特别是以美日为首敌对势力肯定会耍出各种花招还给我们制造麻烦,甚至不排除制造颜色革命的可能。
以上这三关无疑是摆在我们回归路上的三座大山,我们是应难而上还是另寻它法呢?
我希望大家不要急于下决定,回答完下面的问题再说。
请大家说说主席走的是不是一条最好的发展道路。从比较的角度来说,我说是。我曾经写过一篇《前后两个28年的对比》,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证明前28年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后28年,这是与国内相比,与国外相比我虽然没有认真计算过,但我相信其他国家发展速度绝大多数连我们后28年的速度都赶不上,怎么能超过我们前28年的发展速度呢?所以说,主席的发展道路,是迄今为止最好的发展道路。
但是从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说,我却不敢苟同。我认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总的趋势是从市场经济向计划经济发展,从物本经济向人本经济的发展过程,其间在某个特定阶段或局部地区也可能超越这个过程,直接暂时的、局部的实现计划经济人本经济。比如在战争时期,由于战争的需要我们就必须实行计划经济。这主要是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而定。
主席的路线就是一步跨越到的计划经济阶段。这样一来,建国初期由于我国一穷二白、外敌窥视的现实,使得计划经济契合了当时社会的发展,因此前几个五年计划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可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高度的计划经济已经不再与经济社会发展完全合拍,必须引进一定的市场经济成分,这些就是为什么会有改革根本原因。
经济社会其实绝大部分时间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发展阶段,而且他们所占的比重的多少也是动态的。难怪邓公说: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我们现在该明白如何回答前面的问题了。这就是我们与其翻山越岭的走不完善的回头路,不如从新走一条创新的更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发展道路。这条路就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并且逐步向计划经济迈进的道路。以前的改革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因为虽然他们知道市场和计划都不可或缺,但他们的大方向错了,可以说是南辕北辙了。
说到这有人一定会说,为什么不能把路线定成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道路?的确我国将来会有很长一段时间要走这条路线,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适不适合谁也不敢确定,因此我认为我上面的提法比较严密。
思路明确了,我们又该如何寻找到适合目前社会发展的坐标呢?我认为第一不要刻意的去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顺应民意,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思考问题,制定政策,广泛的、虚心的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走一条群众路线就一定能找到最恰当的坐标;第二要始终明确计划经济的前进方向,有意识的引导人民,不断提高人民的公共意识,朝着计划经济迈进。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