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公法 (民32年,年104)
自《和尚年》
......神即是物。物即是心。心亦是神。然神亦非神。物亦非物。心亦非心。佛明三界《宇宙》本一法《事物》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法。「真心」亦不因有妄物待而立之假名。究其。所真心亦非是。譬如大海。心是水。法《事物》是波浪。平者水。者波浪。波浪平仍是水。水又成波浪。又因有之波浪。故不者平之水。假使根本不有之相。波浪之假名固不能立。平之假名亦何由生。立亦不吾人意立之假名。相信或水空。故知物即是心。有即是。色即是空。妄即是真。即菩提。生即佛。一念迷惑。心成物。成有。空成色。真成妄。菩提成。佛成生。如水即波浪。若一念悟。物不心。有不。色不空。妄不真。不菩提。生不佛。如波浪不。仍是平之水。又因迷惑而起。物有色妄。。生。等待。故立......心空。真。菩提。佛。......等假名。若根本不有迷。物。色。妄。有。。生。......等假名。固不能立。即心空。真。菩提。佛。......等假名。亦何有立。
......
...... 如『楞』(此法不不,究佛哲者均不可不究) ......
......
佛於宇宙本之研究。除前述外。其他於世界之造成。人身器官之。及其他。在『楞』及。多有列明。且大多後哲科者相合。未及指。其於人生值。大菩之行。已非他可及。典上在在可之。於此可知佛教之神妙及大。然佛教非奇立以人。亦非故弄玄以惑。其一言一行。皆戒定慧三履得。何戒定慧。防非止曰戒。六根涉境。心不曰定。心境俱空。照惑曰慧。防止三之邪非。心水自澄明。即由戒生定。心水澄明。自照象。即由定生慧。儒家亦有「定而後能。而後能安。安而後能。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之言。即哲家亦莫不沈思竭以事所者。然儒者及哲科者。以攀心。思宇宙物。不知宇宙物。亦是攀心所造成。能所。俱是攀心。欲而探求真理。等於趺坐椅上。欲自其椅。不可能。此今哲者。於聚。莫衷一是。者。因此故也。佛言。以智慧照宇宙事物。如下座椅。故任如如。此佛教括哲。科。宗教三者。一共冶。......
......
......佛法步步引人背迷合。是迷信者。考佛梵名佛陀者。自他。行。之佛。菩梵名菩提有情。有出家在家二。乃大心生求上道。一面自修。一面化他者。其正信。恐有出其上。...... 佛菩利益生。故不避危。有四法。一。布施。若有生施。法施法。使生心而受道。二。。生根性而善言慰喻。使生心而受道。三。利行。起身口意善行。利益生。使生心而受道。四。同事。以法眼生根性。其所而分形示。使同其所作利益。由是受道。佛菩之何如。
......
和尚年
作者:岑
出版社:天出版
http://www.ddc.com.tw/PrtShow.asp?Series=183&ClassType=4&CommId=3076

- 基百科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99%9A%E4%BA%91
《和尚年》中,引用的寒山:「高高山上,四;坐人,孤月照寒泉。泉中且月,月是在青天;吟此一曲歌,歌中不是。」(p.226)
「人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日出朦。似我何由,君心不同;君心若似我,得到其中。」(p.306)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