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在文回的路上——
阿盛《海角相思雨》的土意
雅莉
台南大《人文研究》第54期 2020/10月
摘要
阿盛散文的土一直是台文中一道特的景,四十年,他一直走在文抒情的回路上。台南新移居到中和的阿盛,往往在回眸土的根中,使其散文凝聚了史的厚重,平添了今追昔的桑感。他透存史之回返生命童年期「原景」的旅程,也是我回「去」、意到「在」大的旅程。
群的往往是通人的的,他的新作《海角相思雨》特之在於作者匠心地超越了嘈混的代社境展示出上一代人生活的意情,了一行消失的文明。本文透阿盛《海角相思雨》的探,以阿盛土的,中以台村的生存景、文化人情。
字:阿盛、抒情、民情、土散文、海角相思雨
一、前言
本文主要代性野下解阿盛散文土的涵。「土」是社展中的重要地理空,甚至是社中的生活空、文化空、精神空。土具有怎的在品性和特?它予了一代人怎的份,影了一代人的精神成?面不可遏制的高科技化代和社的,在代潮流的攻下,土如何保住自己而不消亡?土文明代社又有著怎的充和平衡功能?在土逐化的高科技大背景下,些都需要我「土」本身行再再。
「土文」名在六十年代中期即已出,在台代文展史上有「」「」可能解,且可行不悖。「」的土可用於任何地,人建立家之地都是土。凡是以土地根,以人文情出,皆可之「土文」。「」的土只指台一地,且以1945年前定居於台的本土籍作家以土材作的作品。一有於大台的外省作家大故土的之作,再抵抗美文日加重的影。著「土文」名而起,甚至涉了情性,乃至政治性的是七十年代後期了。七十年代末起的土文,其主要原因是台政治境的化。本土派醒後有多要,後,由於代派反,1977-1978年,派展激烈的「土文」,文的功能、作目的之,後演政治意形之,乎不述土文本身,而只集中在土文的社功用和政治意形,的果於作本身而言,具有漠文美本的一在的覆性。最後有家,代派落,而土派在拚命守本土地之後,人撤退了,自己也撤走了。土文也著的束而衰微了。在土文之後的「土」的本是回本土意,而本土,正是台。是春明的、王和的花、宋的「打牛腩村」、武忠的「庄」、……它都只是一代,我可以它村的一抽去分析它交的理。我均能自其中受人生土地的密,由之而引人生的看法,悟人生社的意。「土文」一直是,即是「台文」。
散文作家阿盛自二十世七十年代末期台土文之登上文,有加入,阿盛「作是一中性的字眼,描步或者村凋蔽都是一。」文自有其超乎地域的值,文有要成世文章或政宣。念,使得在1978年初在文的阿盛,就具了突破台土文和散文作材窄化向的自意和力。阿盛的作一直都是在史文化土中前,透作回答些。他的「土之」、「返之旅」「家之思」,既追了已不存在的故景,描述了土人情、生存理;同也通回的形式踏上返之路,代城市文明和代人的生存行反思,使得其散文中的土述具十分特的文化人生意。站在代交替的界,他感慨端:
有也有、追情也追新潮、常自也常自在的中年文青,了多小城故事首城故事,衷心念感往年的故老者,他都作仙了,但一直活在中年文青心,他第了後,只可惜那些古有音,否中年文青可以出更多精采的老故事。
阿盛站在城市和土的界,也站在前回望的,使得文明相互接、入、延展、生,使得其下的「土」具有多次的意涵,超越了空,也示了一抒情的文化人格、精神的眷,有生存哲思。文化土品格的揄和守使阿盛散文的土呈出一深的精神探力度厚重的文化。
一九八八年,文青不青了,始入中年。中年文青已十五年,了潮流巨浪番,看清了多美好人事物景一去不回,感深的作品因此增多,大不同於少作。除了回昔日小城月,也都材,描那些的人生,走的人情、不改的人性。同立了作「三人主」原。
所的「三人主」就是「人性、人情、人生」,是阿盛作生涯中不的作。阿盛既他所的困代作,亦自己的心成立。他於土的精神返吟低唱疑打了被代折封已久的村,人打通了的精神通道,直抵人性的深幽。
史生:「人的故,不止於一特定的土地,而是一比的心情。一心情一起,就是你已回到了故。」已明土的涵,不止於地方上的土,更有烈的主性,受到作者人的值依、情感念的影。阿盛而言,故台南新早已超越了地理意,在他的散文中得了的人照和深的文化。於阿盛散文的研究,截至目前止,除了七本士位文之外,者也累了篇篇文。在前面已有研究成果之後,者再度注了阿盛在2018年出版的最新力作《海角相思雨》,本在其作史上有了比明的化,不同於他其他的作品,本文字呈一文白交的,阿盛似乎有意透古典的法呈一「新道精神」,只不所之道,非儒家的宗、徵、世之道,而是庶民日常生活之道。他在散文自身的代美涵的同,也重吸取古典人文精神。其次,本篇幅皆篇,以篇恢宏的姿全景式地展了代下庶民的日常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堪一部磅礴的社史卷。〈昨日庭芳〉、〈荒井之月〉、〈昏的故〉、〈打歌〉、〈行乞〉、〈瞥田膨花〉……等十五篇文,成了阿盛的「相思」所在。阿盛以其熟的土事,我重了村的土人情、自然貌和民式的土念,展了土文化的特魅力。阿盛育他的土地有著敏、特而又透的理解感悟。使得《海角相思雨》看似平凡不平凡,且大不平凡。本文透《海角相思雨》的分析以阿盛作中「土」的深精神意。「土」不止是一地方,也是一生活方式、土、生命想像生念。文作品下的「土」,是立足於作家之上的抽象和,因此,以作生成的「土」,然存在著作者的人寄,尤其是在城市化步步逼、村衰的社情境中,「土」的涵的建立,便能形成一作的本源和理念,出作家的土想像。
在阿盛的作品中是既具有「土」,也有「土念」;既有童年中的土面投影,也有民的土念和理想、土地人性的哲思考,含更多生活涵,更。因如果念上展示和肯定村的特定值,免得空泛,土的充和支就得其重要。土,既是阿盛作的重要依,也是作的重要基和前提。阿盛把自己空的所所感以散文的方式予以表,呈人的村和心感,也拓展了散文中的「土」的表途和形式。
本文「返之路」的角解阿盛的《海角相思雨》一系列有烈反思意味和理性的散文,以其土散文的精神求。法理家巴特形象具有重意,即「表面意」和「含意」:「形象的表面意和它的字面的、描述的意相,含意依形象的文化史境和者那些境的和——也就是形象於者的人意和社意」。基於此,本文土的分析,除了表面的地理的土,也透表面描述而理解相背後的「含意」。曹霞〈「土世界」的符——以土散文例〉符的角度了土世界的三重符意,它包括了「地理性土」、「文化的土」和「精神的土」,土散文所呈的土世界,就是一具有多重意的符世界。篇文助我理解土散文有一定而且是多重的生命意。文是文化的一特形,者的密切。同哲是文化的核心,是文化精神的母,要深入了解阿盛土的值,必了解其哲思想和精神世界,而才能了解其文化核心的特。由是之故,本文的述可分二方面之,一是容意,二是形式技巧。容意的部份,又可以表及深分析之。表,指地理空;深,指文化、精神和哲的涵。其次,在形式方面主要以言特色述。基於上述的思考,者阿盛的土散文所呈的世界分「地理的土」、「文化的土」、「精神的土」、「哲的土」,但我同也看到阿盛此在言表的特性,所以也述了「言的土」,在我看,「五重土世界」其也是阿盛土的照界,或者是的角度。阿盛就是五重角,去表他感受思考到的土世界。最後,者透「返」的角去阿盛土背後的根源意。以阿盛是位富性、思想性和人文意的作家,召吾人超越代功利工具理性,去探土的生命根性,重返精神家。
二、地理的土:日常生活中的景描故里事
任何人的成都不特定的自然境,任何作也必然生於特定的地理景中。成的地理境因素就像是人身上固有的一基因,著生命的密,著成的息,成情感魂中的一部分,透作家的思考、作理想、美趣味感知等表出。人地方的,往往透移或的情才能有更深刻的。
有的作家可能一生只在一特定的地域境中成,而有的作家可能生活在多不同的地域境,就定了作家的作思考是在多地理境的加下形成。人在成後,往往有在不同地域之徒的,就像阿盛自:在大考放榜後依志入中文系,那年夏天,他著日用品,搭乘普通火新小,「自此成本土型候,定期往返台北新,此四十年」。 移往返意味著人地方的一化。人地方之的,既有人地方之,也有人地方的疏。「」「」的象,使得人地方的疏得更突出。不同的地理因素在其身上生重合交互,然而在童年少年代所形成地域情感往往在以後的人生中起到引的作用,最基的意。本主要著重在「地理性」的土景描述。
(一)土日常中的景描
阿盛自村,土生土,生於斯於斯。其下的土世界正是建在他生以故土基的村社。地理性的「土性土」上就是一以作家出生的自然村主,所成的具有一定的血、地的相自足的土世界或者是生活世界。例如〈昨日庭芳〉描述土日常中的景:
庭院庭院,是得有前庭後院,那才像人家。常百姓人家,多半不喜打就跨入大小路,一排排坐著代祖先,不宜外人他;二考量的是居所安全。至於屋後,空出一地方,勿用再圈,兼且保持距,彼此足空旋,隔相呼又可以上面面,方便。
村庭院的明建理念。村庭院的看似有化,大有深意,其中含著祖先的尊重,安全的考量。同也和居在「不即不」中保持一最恰的,既可以「直接看」方、行情感交流,同在的距中又不干彼此生活的立性。加斯.巴舍拉(Gaston Bachelard,1884-1962)在《空》中提到「居住者被庇居所的信念所攫,在居所,生命被聚集、化。」,阿盛看似不意的庭院描,上具有存史的功能,因地理涉及的是上一世代土的普遍性的空,些空加深了我史和的,空「它保存了存有者在世之生存活的痕,是生命火花放的象徵,些痕凝聚成一私密值保存下。」常百姓庭院在阿盛心中也被一值保存在心中:
皇不得比百姓庭院好,百姓庭院自在。人家,所有器物花草,在庭院都有位置,心所欲,逾矩亦妨。聚居共院人家,泰半戚,有同灶同食,有分炊分桌;那的用具各得其所,以不人原,乍看有些,有理。院庭共用,花共有,果共派。火,向那借借油,那向借蒜借韭,常事。但,借何物不定何物,有互通,甚多;都要一清二楚,便如人到花香多,做人何至於款嗦?
的是庭院,但「部份」可以代替「全」,透在庭院旁的常百姓生活,可土地理的一「特殊烙印」。我穿越空的隧道,徜徉在阿盛下往昔的村日常生活,便能感受到人人之的那份和近的共生。在今天一奏快的代,已成令人念的一份失落的美好。那一的果,一朵朵的花,一簇簇的草,有那存竹花台,都透著史的痕,如今只能成人的精神信仰的家。
通例,人家花,彼方移,此番移去,所。生活,用花,老人要的。到家做客,了仙花多,口株,主不以失;主客互易,口株茉莉,那也合情合理。做的花不能要求就是。人可以一子摸,不可以悖理。人家庭院的果子,吃又一些走,得去;硬要挖取果,土匪才那。比方,聚落共院五、六,水井吊桶破了、吊了、了,五、六商量,有的出新桶新,有的出力修理。又比方,共用庭院中的花掉枝落,有清,有那清,勿必勿固,用不著明值期。
的是庶民栽花培的具情境,娓娓道的是植物果引出的煦人情;可以出一人的本性的追求。所有些真情抒,都是村生活的常的真反,「土世界」正是村生活世界中景情、的真照。阿盛以「在者」的姿,生地再了一幕幕生活景,巧妙地生活、史、人感喟代揉合起,彷我穿越空,置身於村舞的,引了人人心中共有的情。「情,又叫情感。指某情境或事件引起人烈或深刻的情、情感,情境、事件的感知和。在的回程中,只要有的表像浮,相的情、情感就出。情具有明、深刻、生、情境性等特」。作家的心情感是通景、情而具化,借景抒的方式既是村馨往事的追,同也是和素的生活的肯定。土是一俗世的社,更是一重情的世界。在,人事物自然生,又自然消亡;在,一一笑千金重,一草一木皆情。世界本真自然,又那其自然。通阿盛的「土性」角的透,其中的土性深入挖掘,就再了一不一般的土。展了自然的和尊重;人自然的和;人情、人,人精神值表示尊重;人人情的同等等。
(二)俗民情中的影像事
味中的土,成阿盛散文作中的一重要方式。在今昔比、代的突中,了流逝的失落。作程看,土的追能造成的美心理距,而作家深入地思考生活的意造了件。追角不但定了阿盛土散文主掘的方向,也促使阿盛土生活中去日常的值和意,增加其主掘的深度。散文中描述的土是回重後的土。回具有心理距,正是回重已逐陌生、疏的土,在回望中得以恢它被寄寓的切馨,有那淡淡的感,在既往生活的追思念中去在中失落的人生的意和存在值。例如他到了下女洗的性:
通常智,昏之後,人不於屋外梳洗。一,有日光法乾;二,村少,披散到人。普通人家不浴。夏天,小孩概皆以井水身,肥皂能省省;冬天,能不洗就不洗,省材薪省力。
老人梳洗,一半堪,一半堪悲。悲乃因月情,拔去青,徒留稀疏白,下篦之,可;乃因上天有,保其原色多,准茂密依,黑整疋垂至腰,篦篦,可。但悲,必力求束整美,水盆,髻上插一朵玉花茉莉花,起身款款慢行,家十步,即提嗓呼媳;灶未?番薯好未?仔未?衫收好未?
一段是日常生活融入到土世界的描中。段描就是充了生活息的俗情中的影像事,透井相的景村生活作了描,我得了土性的土的整知。正是在些近乎碎片化的局部的小型事中,我到了「一」真的土世界。
他在〈昏的故〉老人的日常生活:
日未上班工作,人就始工作上班;月亮步到天腰,人已急急打理睡前。小的生活常是般,如那的溪水。溪水有在多?嗯,有。真的有在移?咦,好像有。……
老人踱了。老人往往事,突然就踱。方述,裁判:溪水流了百代,水若有眼,位到嘴的人。然後身年的米店,就溪水聊起。……
但老人似乎都不在意不字。活到七十八十九十,做做工做小生意,得天出得力生得志就行了,三日子,需要用到字?本以外的新知,其也用不著,工收成本比重要。年大了,事交,下庭古,童少青年著,熟眼的和密,自己小就是呀,自家父祖曾高玄想然也是呀;再且,自己得老老代的故事,小肯定一得自己的故事,想然也再更小。
是一典型的耕社的影,以其生命的本真富展示出民世界的永久魅力。一系列且互相的影像,它集中拼出了中的土模。一切的日出日落、水流的人物,於一人的移默化然形深刻。作者的情感在事的程中得到了有效的表。阿盛向我展的一真的土世界。一面表了村的生活面和生存方式。不是只停留在村平常物、景、事的摹,注了作家民生存的注和土世界那而且慢子品格的。因此,只景、情、俗是不的。此,阿盛有了三位「老人的故故事」等事人的篇章。反映了代化中的庶民生存和心理,娓娓道出村的史沿革、地理自然、人情貌和世事,而使「土」成一具有富文化涵和美意的生存空,折射出作家民和土地的哲思考。
地理景不是外在被看的美的客,它也是代和社展程中表意、值念、意形的。阿盛在具体篇目中,述了村各式生活形貌、各行的力容、人物身影等,例如〈打歌〉中匠的工作容和作程式,展了工方面的可性,同把之有的人、事也述下,借此抒心中生之地的深深眷之情。凡衣食住行、生老病死、婚嫁娶、悲合等,皆成了村的日常生活,形成了具有深意味的,使人生情感上的眷。我不要看到地理景的外在形,更要深入其背後或,解其涵作用。在真的村放序的城市的二元比、立中,村所具有的情感度、所肯定的道德值都清晰可。村日常生活情景的描述深情回,集中展了村一特定空的特魅力。如今,人所熟悉的些景都已淹在光的埃之中,或是代的化,但在另一意上,是不是也是一退步或失去呢?
阿盛是後新生代,阿盛的成人生,我可以看到台走的步,到父走的足音,感受社人生的桑巨;阿盛的作品醒了我走的道路、的代的深刻。我看到,一地理意上的地一生命的涵之存在著秘的,一有生命力的作,也往往是面故和成之地的一次精神巡。阿盛自然的索,自然事物的敏感,大地理的敬意,向我重述了那些精神人情感世界的微妙影和深刻烙印。土情是阿盛作心理制的重要成部分,也是我解阿盛、感受阿盛作品的文魅力和意的一把匙。
三、文化的土:成和城的
如果「地理性土」所呈的更多的是物的或以物基所成的自然的世界,那「文化土」所表的是文化野中非物的村世界。它包括了知、信仰、、俗、法律等。些要素形成了社中的以生活的基本件。土文化,是土生活方式的文化和值取向,是土世界以安身立命的本真存在。文化是一份前人留下的珍生活文,具有一不可被取代的威性,它含的是生命和自然最本真的交流,透留存,上一代下一代的生命交流於焉生。阿盛土文化的照,乃是透自我的主意回土,重土精神的挖掘,以的村世界理(尤其是村社美好的人情、人性、人味等人基本精神值)抗工商代的工具理性,村生活找去的意生活。就像他提到的生活各式的禁忌,也是人定俗成的一文化:
人生有百趣,人生有意。大人身教言教,才年能默化。祭神,番石榴番茄之不能端去供桌,木槿仔花不能插在上,人家庭院不能爬,人家大不能踏定……敬神也敬人,人生一世,受人恩,食百家米,好子不嫌祖先,好志不怨天偏心……。祖先早已成仙,正正平平坐在那,人面面,他看著庭院,看著新後代,都存在都平安,他才意才保庇。好了,人家人家,是得人人家像家。正是正是,和生吉祥,庭芬芳。
在土散文中,文化主要展示一特、生的人物面景面,比如婚嫁、祭祀、等面的描,有敬神敬祖的度,文化有著特定地域特定、俗相的人文精神,有著居民地人文精神的自同和高度服。阿盛透「昨日庭芳」的描,人以立的直之感,或勾出一情,一氛,者生身其境的感,以增逼真的美效。同,在一地俗文化的描中,又反地域精神。阿盛自不自地以台南的人文地理、自然光、史背景,深入地表著代中家的民情俗、社心理、人物命的,揭示了人的生存世相,在郁的文化氛中表了里人、的性格。
人,人口,人有口,人有口累。老天造人,人吃香吃甜,也人吃苦吃辛。青年一背井,地方求生活填袋。老人守著老村老屋老灶老井,日上上下下,雨去去,掘掘挖挖,收成左左右右,吃食便便,俱就就。女喔,手指伸出,短不一致,有的得意有的落魄。落魄者恨天怨地,恨碗箸怨米,老父老母只好取出肚存下的私奇。
出的村人口的外移,在青年一一到外地打拼的代潮流下,上一代人的境和的度,是世代交替下的不,但委屈求全的往往是父母,阿盛了他的察感受,也流露了他的愁。代意上「愁」的生,正是代程中特定型段的物,反映了一期人文化失的惘,未展方向迷惘的,以及渴望回的精神。人,竟是一文化的存在。文化中含著一社所有成共有的值,因此,文化的照,也是作家自己的一身份的找同。阿盛是一位史和生活有著深刻的作家,具有郁的人文情、崇高的美理想理性的作理念。他的「愁」,也正是文化的回望留存,土文的承和。正如阿盛所言:
教,一秋一春又一冬,女高了了,上的新文青去了了,而,中年文青依然清瘦,日子逐化,於到可再化。常生活像潮升浪退一律,也像白狗一不律,食衣便,住行意,,待人事。推。天天念未的田,念南台的凰花,每想一回即更憔悴一些,所以很快就老了。
不的律和度,台南的念,就是一文化愁。文化承是一延的概念,它接著一地方的文化精神去展到在,在延伸到未。然而都市文化景藉代生方式主出,土文化重、消。在此背景之下,照文化土,土文化,化身份同和值取向就更有文化的意。此,土散文家的作疑就是一文化救:
退步可能是向前,反之亦然,人事常常如此。一以向何方的潮流道,可阻地逐通往近在眼下又似乎在天的更新年代。人,的差不多都了,只是不得有什不的也忽然就了。
阿盛重土精神的挖掘,以土精神抗科技文明下生的工具理性,是文化土的值意所在。19世法史家菲斯泰德古朗治(Fustel de Coulanges)在1864年出版的《古代城市》(La Citeantique)一序言中曾:「就人而言,去的事不全部死亡。人可以忘掉它,但是保持著它。因人本身在各代的子,只不是去所有代的物和影。如果他深入到自己的魂中察,就能在那重新些不同的代,按照每代加在自己身上的烙印之不同,把它分辨清楚。」科技的力量更是改了的地理距感,也挑「天涯若比」的文化感。在童年野中呈的原文化可能是桃源境,但它是不死的,因它呈的是一延延、生生不已的生命整。回了往的,生命才有了整感,才有了真正的根。原情反映出人在淘洗中溯本探源的一望。
又如〈淡水暮色〉一文淡水停到世末的的地震,表了代的失落:
日欲沉落西,水面染五彩……有商家播放老歌,老歌有一股抓得著又好像抓不著的意。意,是了是了,夕甜吻著出海口或偎著音山,人望著望著,忘了光已,忘了潮已老,然後伴或自徐徐行小街市,看,寂寞的巷,而今斜月清照,冷落的船,而今迎……,浪波拍岸,一,了了……
文中暮色的瑰映照的是代奇的局;用不的淡水河流、常在的夕,一步托生命的常和代的。一切的美好都只於昔日,都成如的往事,阿盛在夕中洞悉了生命的空。
在一散文中,阿盛往往描村生活中某一特有的物或象,通展示它的命,呈村在代化程中的失落,像在〈文青都〉中,作者提及地方:
人各有性,人生有限,直白,十年真的只如歌仔的支曲,五更鼓、百家春、一枝花、都、牛犁歌、人、相思引……曲腔不同,但,同台先後各自唱奏也就煞了。
厚的象徵意味,使得它然就代表。台民的月琴唱人能不看曲而感情吟唱整的,不押逗趣,更有教化人心作用。早期台下教育些世的曲有著密不可分的。阿盛通歌仔的衰亡、人不再的描述揭示了文化失落的背後,人理值和道德的化。著代的,社始由的耕社向工商社,再加上外文化的,歌仔一日落,面衰亡。在今台,真正的歌仔精,已失在代前的浪潮,正如逝去的月,再也找不回了。他自己:「在花甲之後才明得,原,昔日故文盲老者的老套通俗有理:人生可比一,演好演看志。」彷是一信,出村文化的。作者以此作表象,在深是土文化的,同也之日失落感到奈和感,最後只能成中故的本。
他在〈光〉中提到自己的返之旅,每同:
年竹,看看已是白翁,反覆仔打量,方能勉辨出半世一甲子前的模。面彼此,所有得起昔事,挨打、逃、花郎、漫、翁仔、橡皮筋、脆橄、野草莓、番薯、青蛙、捕麻雀、灌土猴、拳、野布袋、巡歌舞……也所有小往事。夥去吃老口味的豆菜木糕,仍然不老年代生活,深深感一方人老水土多育人的老。
作者以自己的成索,述了自己童年熟悉的生活文化此消彼的程,流露出的情感受。些特有的土文化,都已行了,作者身目睹、了村的代,在今昔比中不可避免地流露出哀惋、追念之情。在代前的途中,一生活的消失便意味了一世代正在被另一新世代所替代,一文化信仰被另一值念所取代。消失的,正是大家共同的代。
又如在〈不了情〉述了有的往事。作一的孩童玩具,每人童年都有自己做的,「欲得放趣,唯有自己」,示了自己手作玩物在物乏代的珍;有的酸甜苦辣,是一代孩童的成。
乖乖的,翅尾不曾小歇。小孩著呼吼叫,大小孩合吟最新的歌,情、孤女的望,日本演歌的子,慢、感,很合常受棍棒的小生唱。老,大人也,人生像,得再高亦住有一天要回到地面,人要懂得惜情念。
的平凡不平常、天空的期望等候,是作者往事行追溯所倚的索,在具的描述中呈了村的。阿盛是一位情感富的作家,他故的父老有著一深切的尊敬和之情,育他成的台南土上的山山水水有著一割不的留之情。他在散文中用充感情的言我描了故上特的景物、情、民俗世,含著一泥土的息。他用自己富的人生和土智慧,去示者:事什,都不能土「根」。的人生迪,使他深深地到自己走多、多高,都不能生他他的土地和些可可敬的。它不是一典型的民式土念,更是一民式的生活的和哲概括。什候都不能忘本,不能忘自己生活的根。尤其在二十一世的今天,民式的土念更得重要。
俗比景更具生活息。土人情、宗教信仰、婚嫁娶、式、食建等民俗活,作文化的重要表容,具有重要的社文化功能。群的同,是民俗得以形成的重要前提。些民俗多表某的式,著通彼此、交流情感、家族、形成向心力的重要作用。土散文中民俗的描,既富了土散文的材,又容易引起人的情感共同。由此可知「愁」的放,需要文化去找出口。文化是愁最好的情感,而愁的是文化承最合的表方式。
四、精神的土:人情下的桃源情
本主要是作家在的「精神世界」去述「土」的涵。阿盛散文的精神性的土是阿盛面科技化、商化、功利化的一自的逃。一方面近日常、感受下,一方面又追求精神的深度、找往,方向的相反相成成了阿盛散文抒情性的重品格。神日常、人代、抒情反思的交,成了阿盛散文的抒情法。一方面是土世界的坍塌消亡,一方面又是如歌仔、唱和民小等民秀文化的寂然凋零。不管是地理性土是文化土,都在代中面著消解。物非人也非,作家再也回不到那山清水秀、自然和的中的村社去了。那,重一以地理性土原、以文化土核的另一土世界,就成了下土作家的之旅,我不妨之「精神之旅」。精神追,其力是土情,其源源不的持力是作家自己精神世界和理想世界的孜孜以求。
世上有一情,不必山盟海誓也能地久天;人有一,需甜言蜜,亦可日久香,有於作家所秉持的近似於宗教般的虔的於自然和文的崇高信仰。〈文青都〉一文,於平和的事之中,更是抒了一文的青少年作的:
究竟什喜呢?在不出。得就到新神社坐在凰下思考。凰花起直是不要命,天就豁出千朵,每掉落十百朵就再十百朵足,直到力燃殆止。文青中悟出,人生一世,就花,才得起老天予的。
在阿盛的下,自然物不含了生命相互偎依的暖,也成人可以抗常的藉。自然阿盛的文作有著重要的影。它阿盛的作提供了特的文地理空,影了阿盛作的材,使阿盛作品具有自然美的特。之,於大自然之子阿盛而言,土是他有效情感慰藉的空,是他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忘了得都好。新的既要的就要去,月定要番去,度月,度夕,地球要,日子要。但是但是,人料到,火火的世末居然一有像末世,忽焉,特地震夜台,接下是悲黯淡的中秋,大家才真正明懂得天作孽究不可。再但是,不自作孽可活,活著就有任有希望,太下山明朝依爬上,花了明年是一地。但是,人很容易就把成的黑板擦,忘了曾的滋味,也忘了消逝的苦。所以啦,照百工百各其。
既人命起伏,又深思代嬗。淡雅抒情,然史,那自然物的凝,魂的故,同沉於作家心中之不去的柔情,月的桑,已向平,宏的主退成了自我的碎片和絮。它淡定,容,悠,偶有些孤。些深深烙上了耕代印痕的土元素,同烙在一土作家的心深。
美好,是的,美好。美好很定。某些人美好的人事物景,某些人,反之亦是。或曰:海根本不好看,不就一堆水,。是,你然可以海的相不好看,但教,大海什要得好看人看,什人不得好看大海看?
在向大自然的敞中,阿盛用聆自然的真姿向者邀,感召者抵生命之源。一股大地和相、生命相融的意迎面,使他的土散文具有一意永、回味悠的美味。踏地的人,就在中人天地自然的源初呈出,也一昭示人之存在的性本。阿盛揭示出生命植根於人大地的和、生命的交融。人生有多出於自然的美好,例如人情、情、欣大自然、作造等等,享受有它也不需要花大。在於你想用一什的心去造一怎的意。愈是自然的西就愈是於我生命的本,愈能我至深的情感。人世最甜美的享受始是那些最古老的享受。代人享受的花愈愈多,往往要花大才能享受,然而然得到多享,不幸福;有多方便,不自由。或只有像阿盛到海海,和大自然融一,才能有真正的平和。一花一木一草一世界,一杯清茶,一暖,一本好,都可以是日常唾手可得的美好。每人都可以定心中的美好,我住一古老的真理:活得才能活得美好自在。
合以上的述,最後,我可知,土散文中的「土世界」一符世界三重意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集三位於一。「地理」的「土性」土是阿盛「土情」的物,是土的再和本真,同它是文化土和精神性土的,了「土性」土,二者就失去了情感的依而得空洞、情。反,文化土和精神性土富了「地理性」土的意,了二者,「土地理性」土就得而又乏,而正是因有了二者,「土性」土不再是荒的田地,不再是沉甸甸的子和破的庭院老屋,而是一思念,一情,一文化,甚至是一哲。在科技日新月的今天,在各方面的因素共同合力的作用下,心物於尖分裂立之中,阿盛下的土世界,我保留了一精神的桃花源,表了生活的一回望的度、停下感受的姿。正是在一面上,土世界具有了更深刻的代意和美意。
某意上,土甚至具有某些形而上的意。它活了阿盛在作程中世界的感和生命的深刻悟,那些民的生活和心像重新得以呈。他沿著「然世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一路探,自然地理的村出,穿人文地理的村,最後又回到以土核心的精神家,而建起自己特有的心息之地。可,阿盛新土散文中的三重世界,非孤立的,而是三位一的一整。阿盛就是以三重界,去他的土,最完成他自己土世界的建。
五、哲思的土:生存理生念
阿盛在入城市生活多年後的土,多半非,而是一追角的想像和渴望,土,以人的值、道德立及情感向,呈了一有人反思的土,同也予了「土」以一超然的思考向,建了不同於前面三者的土涵,具有哲思性、理性特徵。在者之「哲思的土」。最奔放的想像力往往自民,民情感生活的晶形成一民哲,阿盛的作在自然而然中呈民哲。
一人的人生和值的形成,往往肇始於年少期所的和感受到的一切,感受植根在一人的心深,而影著他生活的感悟。於像阿盛一位生於村的作家而言,村的人情世故、生存原都已深植在他的心中,一切成了他世界最初的知。他自己的成反映在新老一民的生活和生存智慧。皇天厚土造就了民,也限制了民:民的短、喜悲、思想和情趣、哲和都源於此。但民不是桃源中人,村生活和的酸甜苦辣,使每一民身上都有一份固有的沉重,村月充了辛,民的命常常有悲色彩。但他面人生的度令人感佩:
井有井神,小孩走路就知道。香拜?不,心知肚明就行。神古井最底,很物,很,很被石,很惰的人,很粗的人,很油……。老阿不,叮每一。老人迷信,,但不至於信得符合生活,此乃典型的神道教,引小孩深植生安全的念。三教,到老牢,俗深藏智慧。
做人道理很,拙勿巧,做事的道理很,巧勿拙。兼具,即是第一等人才。他喜直白事人:不信鬼神可以,悖理情不行。
不回的幼燕,下可想而知,淘汰。人亦是。有些年人,不受教,也不,也不懂,懂也不相信,信也不行,行也不能耐,耐心不持久,久也嫌,了就放,放便完蛋。年人欲遂高之志,最好把翅膀,如,老哪,的。
像田膨花,孤也像田膨花。花,起,籽,到到南到西到北,落地後只要一土就能生根,要是到田中,冒出,人立即拔除;
偷吃肥料的草,啊,昨天拔,今日生,前子伊。
阿盛用一易於人接受的表,了其富的哲智慧,以一超的心,情深意地向我著他父老那所得到的生命思考。同也寄寓著作家待人生自然生和依存的一土化的美往。世世代代多多的村民,敬畏於天,匍匐於地,靠天吃,土刨食,水中淘金,命安命,忍辱重,自甘,不知道投取巧,很少想到要改什,只知道靠自己的取最基本的生活尊。在真切自然的表述中,阿盛出了他自幼父老口中所取的生存之道,土式哲理的感悟。野自然物及其生,到村民及其生存,些一不是村生活的自然常,也一不是作家的真情,流淌著作家故生活的感追。例如〈瞥田膨花〉中的田膨花不能人任何意的植物,但作者另一面了人於某生的值的本定,培了他素的值。〈荒井之月〉中的老井,以她甘甜的清泉滋著一代又一代人,而受到人的喜和珍。……他那些卑微的、毫不起眼的事物如燕巢、古井、庭花、稻浪、夜市等生存境中,了素的值和人生哲理。
阿盛相信真正的哲必然自於生命,源於生命,他的土散文是他的感的生活化再,是大千世界的敞,是自然生命的接近。作者彷是人,深入刻社角色:匠、流氓、乞者、娼妓女、徒,例如〈博志〉活活地勾勒出貌。有〈打歌〉述匠成的程。在社,各行之中,打被十分辛苦的,日夜在火旁煎熬,冬日好,盛夏其受。所以家在子弟力求避免。阿盛匠和徒的生活──制、砸、粹便成一件像的器具必然有的察,才能我保留了一首切近日常生活的「打之歌」。阿盛提及一日的名:「骨生」,「形容人之生成勇健。勇健又善,四五年出。」匠在造的同也造了自己一般的意志,含著汗水、注、忘我,匠伴著人文明的程一路走,所「打要自身硬」的佳,即源於民的打人:
父入的小徒,最的刀,示一次,三句而已,磨磨磨,磨久自然明白原理。磨刀教不的,最基本的原理唯一,就是用心去找原理。
亦如此。有人如是:文武,道理完全通同,自己用心老用心,自己心神好老拎心神。
阿盛超越的各差,出度定一切,「最基本的原理唯一,就是用心去找原理」,便是普遍性的原。然阿盛只到了匠,但任何代,都是建立在每一工匠日一日辛勤雕琢上的。匠人精神是不的,任何代,成社金字塔底座的永是所的工匠。一一域,提升到精神的高度,自然是次使然境界使然。精於勤,道始於,油翁「但手熟」,庖丁解牛「技近乎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元,小亦可成大道。道技合一,心合於道的峰,技登峰造、出神入化,自然可以更高把握人生世、追求自然道理。
在〈打歌〉阿盛到老和子路打店,教示,自己就是靠打店才能「使犁割稻」,子笑也要,老生要子好好比要。打店大傅到祖的,不但不生,反而安慰老「乃金生提的命,放心,後回刀若,磨利免。」了人人之的互相尊重包容的美好的人情美。阿盛到:「叫做世事人情,彼此意,不嘴唇皮」,各行各完全相差,不必相笑,或己而抑他人。
此外,他在〈行乞〉一文中到了今社仍然存在一不容忽的弱群——乞丐的。我了解不是所有人都能行使行乞,也即非所有乞行的人都受到行乞的保,只有符合一定件,才可以行使一利。每一行都必吃苦付出代,具敬精神,就算乞亦然:
索,伸手便是,用得著敬精神?是的,首先勿其骨,勤於行路,次察熟悉在地人起居脾性,再又,避免任何招惹嫌的言止;另外,本基本功,逆之意受之,毫不惜面皮,之泰然,遭泰然之。
段描,是一身地、以己度人的照,就算是乞,所必承受的屈己委曲也非人人意之。不管是哪一行哪一的,都是要付出代的。乞行是一本能的生存方式,行乞是陷入生存困境中的人在可奈何、能力的救命之方。行被容忍和接受,利得到保障。行乞是人性道德的主,是公平正的,是不可的利。〈行乞〉乞行背景的理解、保障行乞的合理性、行乞的生存理等各方面,注乞丐一弱群的生存,使乞丐得道德上的尊重以及的保障。阿盛在篇文章中追溯乞丐的生存之道,展了村社的人情,素昧平生的陌路人施受之相遇又相互尊重,此情此景使人感到一特的人味。在,阿盛借助於土找回在人生中失落已久的暖的人味。
〈桃花渡〉一文日娼寮酒家生、女身的生活情。娼妓自古以就是社的重要成部分,在以往的文作品中娼妓形象的片面,一她本性善良,是社的牲品;一是佻、落的代名。但阿盛此文不娼妓行任何的道德的,只是客地足了在一背後的人物,的各角色,酒女、猴仔、、者等等,下有通透的人情人性,亦理解及悲。故事串著故事,人物搬演著常悲。在〈桃花渡〉、尾皆同的一句「那,就是焉了。」是作者悲性格,此道中人命的奈,由此可阿盛底人物的命予了大地注同情。
台土文主大多只有「村」,少有「街路人」,街路人的背景介於村和大都之,他融和了勤和奸巧,有在想和中拉扯的性。阿盛作汲取了民的源,汲取不在於用了民角看,更在於它重了民的事理。作家意到,在生命、魂尊的意上,人世物於完全平等的,它都是人具有同等意的生命存在。正是在平等待的角中,在真真切的中,我充分悟了民事理的人,既是常人的生存寓於深的一探索,又是代、庶民生活史的一留,是生命探索和作探索的一有的合的特形。
阿盛以哲思的方式土,注重村部的察、耐心悟和精密表,以人的美眼光、道德立及情感向,呈了一有理念和人印的「土」,同也予了土以一主化的向,建了不同於前三者的土形象,具有向性、哲思性、理性特徵。其下的土又具有人的生命示,者名之「哲的土」。是因阿盛在表村,既意外展示村的退或停、善或,也心引人村的注和同情,而是把自己空的所所感以散文的言姿予以表,呈人的村和心感,而既了村之的有效,也拓展了「土」在「散文」中的表途和方式。阿盛土呈出一生命形各、富生、具特性趣味的。
六、言的返:土式的古文抒情的延
成土散文的地域色彩和土息的,除了特的物描外,述言也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重要因素,然前述四原形象也包含有自然、人文、,但其具象是一村一人一事一物一山一水,但言原不然。母不只是一表的媒介工具、一身份的同,也不只是承承文化香火、血的使命,而且是出於更深厚的本源之。阿盛刃有地以自己特的言述展一真可感的土世界。言本身就是文的直接存在,更直接成著文的某源泉。就文人而言,不形泊得多,只要有音母的滋,他就有失去魂息的原。
《海角相思雨》本散文言的一大特色,那便是古典意趣代元素的有融合。阿盛用半文言文式的言突破代散文的格,在白中常穿插一些文言文言句式,形成了文白合一古。一文言白文互用的特色,一方面是承了五四那「文白糅,土洋用」的散文言;另一方面是他承古文化於於的果,又加上不出的台,形成了一「土式的古典抒情」。那古文似的事,穿行於、史回之,像如歌的行板在月的磨中桑永不停息的天之音,似平低沉意味深的歌,《海角相思雨》特有的魅力。海德格曾言「人的存在之家」的本源。在被科理性主宰,人忘了自己的存在的今天,文足以一人的存在置於其中的原世界。本的文字有多是用台式的古文成,由文言文的「之乎也者」之外呈出祖先的生存之象、生活之貌,以此自己的精神原。阿盛用的姿接表了他中文化的守。
阿盛文白合一的用,主要表在方面: 其一,善用「四字格」。四字短是古的一常表方式,它整一,典雅精,充分出了的特和。中文系出身的阿盛受正的,他的言不以,而且四字格有一天然的偏好。例如:「行乞,大部份委命乖,人生之乃天不,小部分委自作自受,不天之生乃人。老磨折,者愈,奈何?活路唯一,求助。浪家,潦倒害病,怎?唯一生途,哀告。者皆半路出家,究殊途同。」「彼皤皤,彼眉稀稀,解放的小,拄的枝杖,行施施,凡人求,色恬恬,度恂恂,堪德俱尊。」些四字格段整,一,中三稍句,起有「大珠小珠落玉」之感。不使散文的容形式到了和一,也散文的增添了一古古。其二,文的取向,特注意行文的工整仗。例如:「奇?世事本一棋,且看了局。」「太底下有新事?有,新如新亦,如新亦新」又如文向:「可是可是,想想想想,那又如何?人生浪潮似,一代啼哭去一代啼哭,同一太看看,同一月亮看看,眼冷眼看著,日月人如人吧。」上述例子,可在阿盛的文字中,有很多借用古人藻,或者化用古,具有一雅的古典美,有些地方有著文的工整、精美和典雅。阿盛散文上的「文」取向,非一味地「食古不化」,而是量文言白糅和,使之既透出古古而又白流,而造出一雅俗共的散文。阿盛散文善於化用成或名言。在本文集中,我常可以到的句子:「天下事,只怕不步」、「人何必曰利,亦有自然而已矣」、「千井水千千井月,千愁千同」、「凡有井水,皆能成好事」等等。一的成或名句,本者就熟悉,在阿盛之手略改,其涵、意境、表情意的效果便截然不同,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者造成了一陌生化的功效。可以看阿盛散文在上的另一新。中古典式的抒情,又入了台特有的情,成「古典的式抒情」,兼具古典雅土民俗的自成一,延展了代散文生命的重要,散文文的深建提供了一重要照。
此外,他在地方使用台方言,在人物中有不少特且易懂的方言和句式,具有生活的生活化。例如〈荒井之月〉中他到媳婆婆的感受,便是藉著台方言道出:
做媳待婆婆,真心服少,忍耐多。衣清物,井蹲踞,,低低,怨像皂泡,不停的冒。,一日到晚叫叫叫,起床叫到落眠,暗叫到天光,叫叫去,廿四一直叫。,嫌鼎刮平,嫌灶清,嫌客椅桌排正,嫌米羼石粒,什嫌未到。,一打十二,票捏牢牢,菜若,一角毋添,看若性命。,第三的嫁厚,著笑微微,第二的常孝敬好吃食,著笑哈哈,著母舅,米酒,著家,眼睛大小粒。,後生做,新做草,生甫,啊,惜啊惜,尿布一大堆,生,嘴也好也好,好伊的碗糕,尿布便用。……此彼,消除,音量放,井水相唱和。
「起床」、「落眠」(睡)、「暗」(傍晚)、「天光」(天亮)、「灶」(房)、「清」(乾),「後生」(子)、「甫」(男)、「」(女)……些都是人人看得懂的台。阿盛於方言的用,可以到了信手拈的程度,方言和土人情充分展了者,生地表了南台人率真的性格和真的情感。作者通些既特殊致又者通上下文便可懂的方言,出了郁的地域文化特色,但又有因方言的使用造成群的窄,阿盛的努力於代文的方言作有著示的意。
世俗的生活材、半白半文的言格使本散文具了通俗文的特;然而庶民文化的深掘又使之具深刻涵,而超越了一般反映通俗生活的平庸和,具有深刻的文化意和意。思想深刻而又富有平民趣,言典雅工整而又平,可俗中雅、雅中含俗,了雅俗集成。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具有示意使本散文了大雅大俗的集成。
七、根意下抒情返之旅
以上探了阿盛《海角相思雨》下的「土」的涵,「空性」的地理、「性」的文化、「在性」的「精神」、「思考性」的「哲理」、「言性」的用等五角度「土」的涵之後,在本要一根源性的角度述本的主。者以,可以用「根」二字概括本散文的作中心思想。土文的「土」不是地理意上的「村」,而是具有主情感「故」、「根」的同。阿盛的作中,可知,土不只包括和批判在城市文明下得斑狼的村生存的文,包括所有含著土思、在逝去的耕文明中找城市文明的精神家的文。以下分述:
(一)根下的身份同:庶民意
在土散文的作中,是重要的精神活之一,它作家去的土而,能起作家的土感、其想像力,作家相的土形象。多年阿盛一直都在外,居住在新北中和,但他固地以一都市的下人自居,在情感上他生活其的都市表出明的疏,而衷於土材的作,即使篇章偶到都市材,也只是了反他下的土生活。城市村的是物面到精神面都法跨越的,刻印著社文化由到代裂程中的桑。阿盛以台南新作察世界的起,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育他的故土之上,以郁的土性、地域性文化特色,定位自己的身分存在,阿盛站在平民立掘日常生活的智慧和情,他的多是些名不的小人物的悲合。他的作品人感到真、切,人感到。文化精神一是自台南人的直率的性格,一是自中文系教育的濡染。也正是出於世界和人性的理解,阿盛才能行雅俗集成的情事,在作品中以的方式,表自己人生的深沉思考和生命本原的悟。
阿盛特注於、弱和底的小人物。如〈桃花渡〉、〈行乞〉、〈博志〉、〈瞥田膨花〉等都是具庶民意的作品。阿盛以平等的目光打量些人,他注民,力描原生生活。民底人物常常是他注的象,阿盛不回避生活中的尬奈,甚至挖掘人生流中的法言的苦楚。尤其注生活在其中的人的命,而使作品具有一史感,造出某些特殊如匠、乞丐、娼妓的生活史。曾言:「一篇事作品的……超越了具的文字,在文字所表述的事元之或事元中藏著作家世界、人生以及的理解。」我用段文字考察阿盛的事,便可,他以往的土作家看待和理解史的方式然不同。在他的史事中,了多者的骨悲的情,他更多的以一抽的姿,重新建史事。在土史合中融入了他人的人生度,以一之姿消解宏大史的沈重,重若的事度使他容易走出困文世代的史悲情。阿盛是一有庶民意的散家,他胸道之感,以具野趣味的性之,平民大的生活面出,挖掘逝去的群心晦的辛。生出一深刻、超、人深省的力量。他的散文真可感,每一篇都是一段史、一命和存在之困的。使些人物形象既到高度的生活真,也形象生地反映近半世台村的生活卷,真地著一的年代。
墨客人才真回首。知敏的作者其在又年代即悟了村崩之必然、潮流之必定、及提之必要,因是,深刻的文作品量消失的往事成正比例,土文勃期更多。那不是感慨天方,亦非赤手拯元元,不是的念唏,是串的好言好提醒,莫忘路,前途更。
根意一直存在他心中,也是一民族心理的。我的文化之根在哪,我理道德之根在哪?是在城市,是在村?是在城市工文明,是在耕文明?我所的文化和土,我所批判的村生活,是不是藏著我忽略了久的珍?阿盛然有直接探,但是,我通文本追往昔的生活已得到了答案。阿盛什要莫忘路?什要回上一世代?因土地才是我的根,因土地而的耕文明有我的根。入代社以,我切了天空、大地以及其他存在者本密的因,用功利性的眼光打量一切,於是神退,大地匿,世界自行,我漂浮在量化了的、械的和空之中,成有根基的、化了的存在者。即使入城市,他仍然自己是自村,正是阿盛《海角相思雨》中土的背景,即是一根的意念。文的使命在於拓出一世界,世界置於大地之上,「我有一死的人就成於大地的和生中,我大地那得我的根基的靠性」,文是神的,引我回本真的存在。於自然的虔敬,大地不渝的信仰,手捧一故土,便能安心,是中民族特有的情。但是的「故土」,更多的是已逝去的故土地物人情,是在中留存下的些朦。因此,於阿盛而言,土材行作,只不是故土深切思念的一境:明明知道故或已不存在,但是仍然追中的「故土」,甚至是一一致展。因故的和以追回,自己的庶民身分和土根性,住曾有的美好,就是一「不忘本」的表。就像童年代,家的老人常在下庭古,童年少年著著,每下大人都得老老代的故事:
中意,老人的心思,童少青年都能懂。懂事,一一地,一年一年增多,,老人一走了,故事的童少一大故,努力找碗去,各自得志失意,有些人悲有些人喜有些人平平奇。但命好歹,在他地念著故土,偶或路什地方,老老歌的音街路巷弄的屋重重出,啊啊,隔世相逢了,恍若。於是思扯再扯,接了故已故老人老故事,老人的面貌似清晰似模糊,老故事的容,部分已自然沉失於光河流,部分一直存放在海角落。光河流蜿蜒曲折,水湍急忽焉刷海,那些角落便明白,由不得人以意志控制,所以,必清理清理而後出。呢,甲子是番,古今人事一般,都可以。
就是一身分的找和探源,故精神之源的根。每故的子,在城市中的迷茫、在途中的所依傍,便渴望找到自己的。在偶然路中到音,人感到一情呵。在前科技高度展的代,城市的萎了土的版,人面著代商生活和文化的,以及金物欲人生存的化。如何求人性的解放和心的自由,成人展的重要命。在此史境遇下,阿盛回望土,在「土─城市」、「民理性─功利理性」的二元立中凸土世界,就成了突破世界、接作家情感世界和理想世界的媒介。最有意的人生往往不是非凡的人生。而是那些平凡的、有尊的人生。《海角相思雨》其中的情力量不源於人性之善,源於作家特的,阿盛在平凡人生中掘出了一在的精神力量。
(二)返下的守:民文化
特定代、特定域的社俗是一相沿成、成俗的生活, 它是地域文化的一表形,是人「精神候」的一部分。法著名的文理家和史家丹(HippolyteAdolphe Taine,1828-1893)《哲》:「有一精神的候,就是俗和代精神,和自然界的候起著同的作用。」阿盛是在台村文化的影下成起的,他深受「精神的候」的巨大影,因此,他行土散文的作,就不能不注土地域上的社俗。在土散文中人文情有著的意。一是它能使作品打上地方色彩的,富有土息。二是社情的描能土人物的刻提供令人信服的史的、的和文化的基。阿盛《海角相思雨》文化愁中激的命意,最指向了一永不的追求,那就是持的信仰,重新找回了自己的根。在文化的濡染中完成了反思,在反思的同踏上了精神返之旅。阿盛通述「我」的民社情之旅,我略了民的精神和魅力,揭示了民文化行的尬境遇。民文化存在著之根,含了於生命和存在的本真之言。阿盛而言,土是,只可留在回中。由於空的阻隔,又由於的距,阿盛和自己的故形成一想像被想像、照被照、美被美的。故已不是一地理上的位置,它更代表了阿盛的一精神寄、魂安放的位置,是生活意的源、作品事力量的媒介。阿盛提到:「在上各地生活的人,也得返回老家」的感受:
小年一年,於,田圃俱失,街容大改,小部分原大部分翻新,啊啊,熟眼人事皆不,景物全然陌生。有,新一批老人新房一般多,新一批童少老瓦厝一般少;有有,抬起一眼望去,夜色如月,曾天著乎要滴滴滴下的星星竟然集遁逃,不得逃到哪天之涯地之角;有有有,以前的玩伴未知在否,後已是好秋,逝去的月不倒流,可不可以到,相一杯酒?意走走看看吧,也能追回些些。
般走著看著,真奇怪,下前都有乘的人,庭公都有故事的人,咦,老人小孩都有那工夫?又奇怪,行至任何街路都到的音,都到播台的音,咦,波有大的吸引力?更奇怪,看上去是景物新,看下有暮沉沉,咦,不是密的水泥屋隔了所有的和?
阿盛的民之旅,也是一次魂的返之旅,是失落了的生命精神的找。找是思考的喻,作家想要追回,然而,他找不到熟悉的景物人事,感受到的只有返之後的陌生感。往村生活的眷和念成移居新北的阿盛回望的失落。「不是密的水泥屋隔了所有的和?」阿盛的疑,是工文明的疑。如果科技文明的展的只是高大器人,牲的是我的自然境和生存品的下降,些代是否值得?在代化的浪潮下,村社文化提供我反思的藉。
海德格出人「返」的根本源:「人返,是由於人入切近而乎本源。人入切近之中,是由於人道那乎近之物的切近的神秘。」城市繁重力,也了人生活空、降低了人生活品,同致了土的被,村的荒冷寂。房越越高,城市奏越越快,心理焦和失衡的人也越越多了。情的熟人社的村生活相比的是冷漠陌生的城市生活,比人失落,欲回到悠的村生活已很,村人口日少。阿盛村人口的外移,不去的景,以回去的失落焦更加深了他作的深情。他只能通文的作,某意上的「精神返」。
阿盛的作正是在空社史的限定上展的,以五、六十年代的段限定,立足於嘉南平原的地理空,心土民生,魂寄野民情,用心感悟社史波,近六十多年的社和民生百,展露代中人生此在的不易。阿盛《海角相思雨》中的「土」表,於今社焦的根源有所,因此在某意上也可以得上是「入切近而乎本源」。正因如此,阿盛以性化言呈史,通成和土地群的人文和性表,呈往的生活光景,我留存昨日庭芳、荒井之月、昏故、放的、燕子物性……,些一一逝的是一而老的代野,平民化的古典,在今昔比的文化境中生成特的文化值和意。些作品工文明下的生境破也行了反思。
散文是人的一回,人需要解自己的去,借助史知未。阿盛注重作品的史深度,在些作品中,作者展示了具有富涵的史世界。
只有把握「意之在」才能把握「人的存在」。世界失其深度,在算性表像思和技的支配下生命的容器的候,生命也的、功利化的存在,魂安放。我必回,否就陷入。魂的根之旅因而意重大,是失落了的生命精神的找。如此,我就明白何以阿盛一直著於「找」。找不是了某定之物,那只是找的。重要的是找的本身。找是一能力,庸庸碌碌又自以是的人是不去想要去找的,他往往注的利害,失去了於世界的好奇和生命的情。一人必有意的想像,必能召,才有去找的可能。想像和的能力,本上就是一文的能力。或者,唯有文,才能我的心踏上意的找之旅。阿盛正是藉著作精神回到故,行心村的、精神物的融合。
(三)在海角中的相思:精神家的桃源情
代是一行在高速公路上的代,你追我,停不下步。高林立的城市中穿行的,街道上步履匆匆的人群。效率,是展的要求,同也是下人追求的目。有多少人能自己心的音,在寂的夜晚感受自然的力量,感受生活。心中充光和意的人,才能略花木的清芬,才能亮心中意的火,才能出情的文字。作家的生命注到大的自然世界,聆海浪的致,感受季的延,察花花落,回成月,故居的史索,家的父老。使得阿盛的土散文作具有更深刻的代意美意。在特的美界中,阿盛的散文充了厚的生活息,了作家藉厚重的精神值和生命值,以及他崇尚自然、崇尚民、崇尚和的美追求。阿盛不忘仰望星空,深邃而的目光掠大海,投向蔚天空的朵之上,永持著一份特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的特感悟。
阿盛借助於作,一步烘托了自己的精神家——家不再是停留在「桃花源」似的村面,而是作家更高更美的追求往——充性的、喧中的和的殿。在完成了精神家的探描。作全名的〈海角相思雨〉,主旨便是精神中的桃花源:
海,宜往,忌夥,夥安之可能。不得已而必要一伴,慎,知心者上佳,素性寡言和善者次之,能忍耐不滑手者又次之,其皆莫使知之。……害怕孤寂寞的人,至少事不宜,作海。
阿盛在我面前了一文人的逸趣、精神放的方式。在一人汲汲於追名逐利、求泛的世界上,城市欲望和物膨人引故土,人的生活被形形色色的市原所主宰,心消失在欲望之外的土壤上。一人若要重返故,放在自己面前的物世界予以疏。否,人不可能真正意上的重返故。然而,人的精神之未熄,在那古老永的土的中心,必然有人真的性情呼吸。
一仍然活在世的真正意上的人,他必然是一名病患者。他始在找心中的故:人在大地上行走,苦苦找自己的宿:一方面是其肉身安居之,另一方面是其精神息之所。二者合一,魂意上的故。
慢步漫想,想到得返回翻的盆地,去日子,完了有空,但又束手策,悲。往海走吧,海其不寂寞,海得出的千言,海得懂有意的千言,世多如斯知己?耳畔是呼,起伏海恰如好哇好哇乎乎乎,哦,到了了,好啦,上啦。
〈海角相思雨〉的特意在於超越了嘈混的代社境展示出上一代的意情。海吟月的清意,予阿盛的散文以人自然和相的生角,不免平添了今追昔的桑感,但大海也平了代人碌的心痕。阿盛的民之旅,也是一次魂的返之旅,是失落了的生命精神的找,以抒情成流逝的抵抗,以完成自我人生的性回。 科技文明社中人心化的,人主的心漂泊和精神客居,某意上著阿盛的作理念和,他的《海角相思雨》出一精神客居者人精神家、意居理想的追,大致呈出三回的路,那便是回自然、回童心、回人性本真。
在海德格看:「『家』意指一空,它予人一所,人唯在其中才能有『在家』之感,因而才能在其命的本己要素中存在。」阿盛然沉湎於故之思,且踏上返之路,但是他有根本意上否定在的生活而意追故的存在,而是「故」一「精神家」,作一代焦生活的解和寄。在「精神家」,存在有生盎然的自然景、情的人情俗、仁孝悌的信社、踏定的生存理,回建得越美好,反的是生活的更多不足。但是,我不能否「精神家」建的值,是以解或批判的方式、是以逃避和幻想的方式,都是一土的沉思,城市文明的反思,尤其是精神家的建立提供了一理想、一努力的方向、一人心的目。他所建的不再是代托邦,而是真正的理想家,路漫,已成的生活景,但不是全希望。在一「精神家」,阿盛我述了於往庶民的生存面貌,通凡俗生活的了心的和超越,追求著生命本真的,追求一自然、天人合一的理想生命形,便是土移默化於阿盛的生命性格。
(四)抒情的回:走在文回的路上
「」「土」自然相生相成,乎每一位作家提故,都以的姿行照和表,一象充分示了情感表象之的契合。是中文中重要的抒情方式之一,土是中人的有效情感慰藉空。近十年土散文作中的「」,不是一的角,更是一重要主。一期的「」既延了抒情一的情感,又更多地受到了因素的刺激。使得土散文作不是人情感的流露,更是代境下土的文回。任何的史都是由代史聚而成,史是每位知份子必常返的精神背景。缺乏史感的散作,是法透光隧道的秘密和符。阿盛散文作厚重沉而又秉持公心,他的散文不求的文采流或尖人的材料,而是以一史的意、生命的真,生活,往事留存,粗疏的史增添血肉和肌理,使之在目,栩栩如生。
1977-1978年土文生,阿盛有加入,以一篇道地的土散文──〈所的故事〉崛起在文,引了文的注。而今,在土文的年代早已去的下,阿盛仍然走在文返的路上,四十年一直在文回的路上土文拓著作新空。他所情的那具有定的道德秩序和值秩序的土世界,是千年在文明基上被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孕育出的社,阿盛散文中的情全是在土世界中孕育明著土世界特徵的情感。而其之所以具有阿盛式的平和冷,主要得益於他生命哲的照。阿盛的生命哲最重要的涵在於他生命活在下的注、情性的值取向以及生命意息的精神追求。在全的系列篇散文中,我看到了自然山水的恬淡穆,史的人文情愫,剪不的愁和似水流年的深情回眸;在中有篇自式如〈光〉、〈文青都〉,回望自己的成月,追溯意生活的流,捍心深的美好,守望未被污染的精神家,醒沉睡在湖底的惆和感,修日益麻木和的心感官,是阿盛自追求的值依。
精神旅途中探者的心是孤的,他需要找知音,找旅伴。知音,正是千多年前的《》、楚、魏、唐、宋、元曲迤而下的抒情,管年代不同,地域也不同,但是通往魂家的路都是相通的。不通往魂家的路都是相通的,而且魂家也是相似的。那充歌古文似的事,穿行於、史回之,像如歌的行板在月的磨中桑永不停息的天之音,就是本散文特有的魅力。阿盛散文融史之真、人性之常哲思之善的特境界,最成作主的某精神照,散文文的回建了一重要的照。庶民生活沉如海,的信念深刻如井,民是寄予著人美好生活的往。阿盛代的回望我可以慢慢感受小人物的日常生活故事和生命,展史的和回。
八、
合全文,可阿盛的土中所呈的土涵可以分「地理性土」、「文化的土」和「精神的土」、「哲的土」、「言的土」,「五重世界」也是阿盛土散文的美界。他沿著「自然世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哲世界——言世界」,一路探,自然地理的「土新」出,穿「人文」的「新」,最後又回到以「土」核心的「精神家」——找往昔的滴滴,建自己特有的心息之地,最完成他自己土世界的建。可以,自然之道、史和情感度共同了阿盛散文的精神平。
世俗的生活材、半白半文的言格使本散文具了通俗文的特;然而庶民文化的深掘又使之具深刻涵,而超越了一般反映通俗生活的平庸和,具有深刻的文化意和意。《海角相思雨》各篇是局中不乏生情,思想深刻而又富有平民趣,言典雅工整而又平。本既是散文作雅入俗、寓深於的一探索,又是代、庶民生活史的一留,是生命探索和作探索的一有的合的特形。中古典式的抒情,又入了台特有的情,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具有示意形成一古典的式抒情。《海角相思雨》兼具古典雅土民俗的自成一,可俗中雅、雅中含俗,了大雅大俗的集成,代散文的深建提供了一重要照。
《海角相思雨》它不是一部台庶民的心史,而且是具有深刻的方民族的生存智慧。阿盛用的普通生活的真情行描摹,世事如的感,人大道的悟,自然美景的深情透,山海景的追流,人情情的分外珍惜,心路程的精巡,在真呈的心路程中,散出馨的光,表了一位作家的人情。一人的心情能醒另一心,彼此呼,打破科技文明人造成的隔孤。藉著生活卷,自然素的生存方式,了一代所特有的美。
引用目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