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1公尺的台北市地
今天出的早,才只是9:30分就逛完了「西本寺」。 後信步往南的方向走,一下子就走到了中路、西南路、桂林路、南路 ( 小候不存在的新路 ) 等四路的交,心想:反正也有特定的目的地,何不到50年不的母校逛逛?

老松小位於今北市桂林路64
建校於1896年(明治29年),初「台督府校第二附校」,是利用艋海院作校舍,1907年(明治40年),改艋公校,校至址建木造校舍。

老松小的校徽
1896年(明治29年) 立於艋海院 ( 附於山寺 ),校名「督府 校第二附校」。 1895年台割予日本,始了日治期,所的「」即日。
1907年(明治40年) 改「艋公校」,校址移至今地址 ( 桂林路64 )。
1945年11月 後,民政府接收完,改「北市山老松民校」。
1946年7月 成立「北市老松初中」,校由民校校兼任。
1947年7月 「老松初中」改「北市立老松商校」,一北市立初商-老松分校。
1966年9月 全校158班,生人11,110人,下班及人的最高。
1968年8月 政府施9年民教育,改 「北市山老松民小小」。

北公室廊外的塑像,看到它才得初是有一座象徵和平的塑像

和平的意象

昆明街的
北桂林路的

西康定路的

南州街的,著「皮寮」古街

西校舍

北校舍
於今姿存、筋混泥土造的三北校舍,乃1920年代重建之物,建空之特色之,年作教室使用的北校舍,其室空相而言高大,具有著良好的光及通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了用 的炎候,用了廊式的,在二、三的廊立面中使用了古建常使用的拱式,甚具典雅之息,乃是小校舍的典型格。

50年前整操就是土一片,要行的比 ( 如躲避球、排球、田.... ) 再用白粉出地,哪有先、豪的 PU 跑道。

南的建「台北市土教育中心」,了融入境,取仿老松校舍的建外建,而非老松的校舍。

在二、三的廊立面中使用了古建常使用的拱式,甚具典雅之息,乃是小校舍的典型格。


了用 的炎候,用了廊式的

面的廊 — 我小的六年都在校舍渡的,1、2年在一;3、4年在二;5、6年在三。

教室的另一有小廊,我的中根本印象

北的花圃

北的花圃,些石的球、步道....也是以前所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