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正道是苦二的中道行@自在|PChome Online 人新台
2016-01-22 17:02:36| 人231| 回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八正道是苦二的中道行

0 收藏 0 0 站台

《中阿含》卷第五十六《摩》有云:
五比丘,知有二行,道者所不:一曰著欲下凡人所行,二曰自自苦,非求法,相。五比丘,此二,有取中道,成明成智,成就於定,而得自在,趣智趣,趣於涅;八正道,正,乃至正定,是八。(大正藏卷一.七七七)
根段迦牟尼佛在《摩》所的文,明世有行苦行二行,不在一就是在那一,然而此二行都不是修行解道之方法。介二行如下行在古印度有一思想,佛中世外道,是唯物的快主派,人生在世的目的就是了享受而追求快。快主要是眼、耳、鼻、舌、身五根而得;看到的是美色,到的是妙音,到的是好香,到的是美味,受到的是柔、滑、。生而人的值,就是要享受五欲,否死後地水火的四大,不再有未生;若不享,便失去做人的意。但是要足五欲是永不可能的,正所欲止,的果是,而非真正的快。例如史上有些君王,著奢的生活,不享受物欲、力欲,也享受了名望欲,可是享受愈多,接踵而至的突、麻也愈多,下也就愈悲。是凡夫,而非人的行。苦行了希望得解,一定先要自己受苦,受的苦愈多,就愈,以苦受之後就可得解。佛,在迦牟尼佛代有些苦行外道,了求生天而修苦行。或以草衣,或以皮、服;或只吃草木、花果、牛、油滓;或一日、二日、三日一食;或以土棘加身;或者投、赴火、常一、五炙身;或常於灰土、棘、草、牛之上;受持牛戒、狗戒、戒、戒;常以灰身,或自己的身埋於地下,唯露一面在外;或者每天有若干浸在水中;或者每天花小自己的倒吊在上,希望以此等修行而得生天。去在中大曾看到有人在夏天穿了很厚的棉,到冬天每天赤在冰雪中行走;在台也曾看有人每天著烈的光眼看三小,他受苦愈多,罪也消得愈多。
其像的苦行是不可能得解的,因是於「邪」及「戒禁取」的欲行及自苦行,均非正道,亦非中道。苦行往往被是精修行,但是迦牟尼佛,以苦因,得到的是苦的果。是在心,非身受苦之後,就消失。佛修道要修中道行,中道是不苦也不;佛法的修行者既不是求欲之享受,但也不自苦其身心。人的基本生活是必的,如果克苦得不穿衣、不居舍,水中的、林中的,都不是佛法。
八正道是不苦、不的中道行,是苦的道。生、老、病、死是是生命本身的程,是苦的果,所以之「苦苦」。凡夫在人生的程中,欲界有五欲的欲,色界、色界有定的定,但都是的,法永保持不或者不消失,所以之苦。如果修行八正道,就可以、生死永得解,也就是苦苦及苦中得解,而到人的次,以寂。
迦牟尼佛不否定世的法,但是欲的很短,是的;定的然,但也是常的。因入再深的定也出定,定力退失,定便消失。最好的是解,此以後不再自己的念起突,也不再自己的情起突,自己的前念後念不矛盾,外在的境不可能影到心。因心很清楚地知道外在的境,只是一象而已,跟自己有一定的。此已有自私自利的自我中心的著,能不受境的影,也不受身的影,叫做解。

例如:迦牟尼佛知道他的父世後,回到故理父的後事,甚至父抬棺送葬。佛是大解的人,可是他是一人,父也是他的父,人子之。但因已是的者,所以不因父而悲,而且他的父然未得解,可是已到佛法,必定得解的,便是悟道者的典。

本文源:自七佛教舍  著作《八正道

 

台: a-shun
人(231) | 回(0)| 推 (0)| 收藏 (0)|
全站分: 教育(修、留、研究、教育概) | 人分: 生活心法(法) |
此分下一篇:八正道的定
此分上一篇:八正道的地位

是 (若未登入"人新台"看不到回覆唷!)
* 入:
入片中算式的果(可能0) 
(有*必填)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