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相」就是相,二之相,相是相的。通理大把它科判推相之法,也就是推降心之法。降心就必要相,在那推相呢?就是到後,不要忘掉前略明降心之方,就是前面第三分度生要相,那得果要不要相?一切相都要,得果照要相。行菩道是上求佛道,下化生。下化生要相,上求佛道也要相。在般若上回小向大的二乘人就:度生相的功夫很,如果度生著了相,妄心就降伏不了,降伏其心的功夫真。佛不,你二乘人都四果了,你果,是不是都了念,我了果,有有念。答曰:「有」。既然有,那不叫相是叫什呢?你果能相,你度生照相功夫用上去,不就了。「一相」是在推度化生,心要相,得果也要相,互相用的道理。度生相怎呢?不相妄心就降伏不住,妄心多降呀!不降,你拿果的相功夫用上去就了,此科大如此。在文。
己一、初果相
菩提!於意云何?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陀洹果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陀洹名入流,而所入,不入色香味法,是名陀洹。
「陀洹」是梵,翻成中叫「入流」,也叫「流」。「」就是,加的意思。「流」是流,已入了人之流了,所以叫做「入流」。他已人流,所以叫「流」。小乘有四果,陀洹是初果,他已了三界八十八品惑,所以才能人之流。段文什地方起呢?因菩提是者,是四果的人,既然是人,在之中回小向大的二乘人,一,如家珍,就好像算自己家的珍一,自己通通知道。度生相的功夫,你二乘人都已具足,只是你去有心去度化生,你心去度生,相的功夫很好用,就像你初果的候那不著相一。佛在是提醒他已用的功夫,要他拿的功夫明相,所以才叫做推降心之法。但是妄心要怎才能降伏呢?相就能降服。因此才:「菩提!在你心意之下以怎?那果的陀洹他能否作是念也就是生心念,我今天可了不得了,了陀洹的果之位了。菩提以你的又怎呢?他初果人是否有作念呢?」菩提回答:「有!世尊,初果人怎能念。」菩提是人,他心知道,他初果就有念。下面就是菩提解道理,是什原因我敢答覆世尊,陀洹初果,有念。「何以故?陀洹名入流,而所入,不入色香味法,是名陀洹。」因陀洹,是初果人,得了入人的流,不是凡夫位了,已了凡夫的次。凡夫和人又怎去分呢?凡夫他流生死,,不能,所以才叫凡夫。人他的生死已解了,所以才叫人。但是佛教所的人世上所的人,名字然是一,意大不相同。佛教所的人是能了生死,出三界,才能叫做人。但是初果他未出三界,欲界都未出去,初果只是把三界以的思二惑分生起的粗惑,也就是三界惑掉而已。能掉了惑,才道位,也就是得初果陀洹了。初果了惑,但是思惑未,所以有七番生死。但是他的生死流已有限度了,再有第八番的生死了。一到,仍是很自然的把生死了。小乘初果人算是已入了流之水了,不再流於第八番的生死,此流的,一番,二番...... 七番。了最後的第七番,此以後就永跳出生死的束了。由於了初果的位以後,他一定出三界的,所以叫他人,不再是凡夫。以上是解初果叫人的原由,再下就解陀洹何叫「入流」,「入流」就是入了人之流。什他入了人之流呢?因他不入色香味法。色香味法是六境界,他六的境界不起分,所以他不入六境界,已不再生新的。我凡夫受生死,何呢?就因我前生著於六境界,而生起。生起了以後,就著去造生死之,造了就流生死去了。今生受生死的果是自前生所造的生死之因。今生受了生死果,一之後,不是就可完了?生死就可了了?答案是:不一定了的。何以故?因你今生得了凡夫的果,色香味法又起了烈著,又被六境界粘住了,又再生起了新的,新的是生死之因!生得受生死。正是因才生死!陀洹他叫初果人,他的生死只有七番,什只有七番而有第八番呢?因他六境界,此不再涉入,不再加入去,不再生起新的,他的六根已不入於六。因根是相的,中才生出六。他的六根六不生,不涉入六,不生六,就可以不起分心。所以他把分心了。的,三界之的分,也就是惑,共有八十八使,六根六才起了六的分,六就是六上生起的分。六是六上生起的,生起了以後再去著他而不放。你了大概得很抽象吧!我今打比喻明一。一家很作,他把作得很好,因此他又去著幅,其幅是他自己的,自己又去著自己的,越著越利害,心不,得太好了,得太好了。「」就是跟家一,「」是搭著六上生起的,反再去著六,再生新的。陀洹他已不入六,他不起分心。思二惑有分起,有俱生起的。俱生起的叫思惑,很,留待下一段文才解。分起的,就是世一切的境界,因分而起了新的。初果了惑,就不入六,因他不入六,他的名字才叫陀洹。就是要合在前面文,他不「作是念」上。「作是念」就是他起了分心。 不起分心,他又怎能作是念呢!「我今天得了初果,我已超凡夫了。」一起了念就是法。既然不起分心,又怎作是念呢!是解陀洹「不作是念」,菩提都答了。其道理在的大乘菩了解,二乘人也都了解,都是他修的境界,他都是人,他答得。下面佛再接著:
己二、二果相
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合果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而往,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是二果,翻成中叫「一果」。就是他一天上,一人,就可超出欲界而得了三果。那斯陀含什叫「一果」呢?因初果了惑以後,有思二惑俱生起的那的思惑未。思惑微,道理我可以在自己心中揣摩一下,我在然有惑,但是道理是很容易理解的。譬如告你:我佛的人,不可起心,不可起恚心,道理大家都得懂,而且都容易相信。但是你一旦碰到可的境界,你是起心;碰到可的境界,你那起心,微妙的地方也就在,什呢?因他心是生俱的,不但是前生前世的,而且是多生多劫,生俱的。就是什惑容易,思惑的原因所在,三界九地中,一地有九品思惑,九九八十一品。但是在八十一品中最,最令人倒的就是欲界的九品。什呢?因欲界在欲之界,一切生由于欲 而生起,而成流生死的根本。是最粗、最重、最,所以之生死的根本。欲界,但是是要把他掉,然有法一下九品上,但是可以先前六品。初果的七番生死已了六番,剩下一番生死而已,所以一天上,一人。二果只要再受一番生死,等到後三品思惑都掉了,就可以超出欲界得三果了,所以斯陀含故名「一果」。欲界九品的思惑能七生的,所以有七番生死。斯陀含是二果人,佛就菩提,斯陀含得二果有作是念「我今得了斯陀含果」作是念?菩提答覆:有!世尊。他不能作念呀!我什回答世尊呢?因斯陀含名一而不,才名斯陀含嘛!斯陀含叫一果,只是一名字而已。而事上有一之相,就按著他次得的立上,有一之相,什呢?初果不起分心,他不起分心一次,二次,他是他的生死,欲界之惑有後三品,所以仍很自然地要受一番生死。在他心得二果,他有起分。因初果就已不起分了,所以在次的入上,不,也有不的相。小乘人有根有根,根的人,二果不一定要一天上,一人,才得三果。 在法的四果阿,他在人有,他就三果,四果了,不必要再等著受一番生死,才到三果上。就好像摩什的母,由初果直接三果,就是根的最好明。
斯陀含所以名字叫一果,因他有欲界思惑後三品未,有一番生死,而上有真一之相,有不之相,所以才有一,而「不」名字叫「一往」而有往之相。「往之相」就是一往天上,一人之相,因他心有起分些往之相。是次的根人,根,他根本不必一往天上,一人,他就三果了,前面已出例子明了。心有生心念,起一之相,他又怎作是念:我二果呢?是明二果不作是念。菩提答得,向下佛再:
己三、三果相
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不,而不,是故名阿那含。
三果的人叫阿那含,他能作是念,我得三果?菩提回答:不也!世尊。不能作是念呀!什不能作是念呢?菩提自自解,因「阿那含名不,而不」。阿那含叫做一果,也叫做不果,已不欲界受生了。不的意思就是他升到天上,再也不回了。我什超不出欲界呢?就是因有思二惑的子把我到,到我,使我不得解。三界的惑一一切,三界的思惑,一品一品的,把欲界的前六品了,要一天上。到了三界後三品一起掉,就不了,超出去了。你要了生死,打那了呢?就是了。你不去,天天叫著要了生死,不是自己在自己!要怎才能呢?主要是在的上下手去修行,不去修是不行的,因你天天生新的,那的,什候才能掉呢!
又是怎生起的呢?是你外的六境界,生起了分染著,叫事生非;本六是分心的,生起是非取的心都在你自己,你外面的六境界起了分心,就是始生死之因。六本心,本是空,什要去起著呢!不的你就起,不的你去起,不痴的你反而起痴,就是所「天下本事,庸人自之。」一天到晚痴燃,你到什候才能了生死呢?你天天叫著要了生死,不都是自己在自己?你要法生,不是生!所以要他,必自己先去努力,踏地去用功。怎去用功呢?就是一切新不起,的也跟著不起了。何以故?因新都同在前一念中起的,你是超根的,一起。所「明性,本是佛不之,」你等著,妄起明,生起,好比病目空中的花,其空中本就花,若是你明白道理,明也就熄。心中正念分明,永不生明,不正是佛菩提妙用前!不就是得到大自在大解了。是超根修行的方法。
次根修行的方法又怎呢?他慢慢的,了前六品二果,了後三品,了三果,於是就超出欲界了。其要是在於自己呀!天天要用智慧去照,光返照,照自己,因今天我在凡夫位,起容易,做起。你遇到了境界,便了心,起了新的,就是境界前,正要把你所的道理用上去的候,此也正是菩提的候。人家打你你,你把忍辱的功夫提起,忍一下,突不就被你超越去了!就是真正受益的用功修行方法。
什三果不作是念?因他心面有不之相,他心因有相,所以他心面不起分。有不之分心,是按次的功夫而的。三果人超出欲界,到色界第四天,上面有五天叫五不天,都是三果所住,也叫五不天。在法的阿他根本不本位,就得三果人,那有不的相,那念:我得三果呢?此明三果不作是念。
己四、四果相
庚一、答理
菩提!於意云何?阿能作是念,我得阿道不?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有法,名阿。世尊!若阿作是念,我得阿道,即著我人生者。
阿梵,翻成中有三意思,第一叫,第二叫供,第三叫生。是譬喻,害我的法身慧命,等於一,把了,就是把除了一。阿能把三界以的,所以他叫做,意即的意思。第二叫供,他把三界的思,成了四果人,受人天供,生福田。第三叫生,三界以的生死,他了了,有生才有死,生自然死。金上就指著生的道理解。佛菩提,阿得了阿道,他能我得到阿道,他能作是念?菩提答:「不也!世尊。何以故?有法,名阿。」段文的意思就是,三界以的思二惑,阿已了,了以後,他才叫生。他既然得了生的果位,三界的一切法,他都不生起了。不生起了那再有一什了生死的阿法呢?其根本就有在在的法,叫「有法, 名阿」。意即是只是有阿的假名而已,根本上有在在阿的法,因此他不他今天得了阿法。阿他已入了生,你若有法,不是有生了?他得了生法,那有法可得到呢?是解生,既然已入生了,他怎能作是念呢?有一地方要解,前面都是得了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什不得阿果,而「阿道」呢?「道」字,心印疏有解,什叫「道」呢?就是他近於佛的道了,因二乘人,除了四果就是佛。但是解,不太恰,因小乘人他著的害,他著他只能得阿果,他不能成佛。到了大乘般若法上回小向大,他了解人人皆可成佛,在就可以了。若是按他小乘位上,他不敢「近於佛道」句。那怎叫「阿道」呢?就是他在小乘 最果的「道」,他得到了,叫做位。前面得果,是分位之果,不能得到了最高最的生之道,要等到了四果,才算是得了真正究竟的道法。就是一究竟,一不究竟的意思。佛究竟之果,故而之「道」。下面是菩提自己再推解「有法」,他到的是生法,那有法叫阿 ,要是有法,那不是又有生了?所以「有法」名字叫「阿」,上有在在的「阿法」被他得到,他又怎能作是念呢?再次地,再返 解明不作是念。「世尊!若阿作是念,我得阿道,即著我、人、生、者。」菩提怎敢解敢「阿不作是念」呢?假如阿作是念,今天我得了阿,就有我、人、生、者,四相在,那我怎能得阿果呢?我是能,阿是所,能所差就是生相,著不成者相,四相都在合起就是我。我不,怎能四果呢?既然了四果,一定是了我,既然除了我,有我等四相,有我等四相,又怎能作是念呢!我都空了,在作是念?是反,以此明不作是念。下面菩提再拿自己作明。
庚二、引己作
世尊!佛我得三昧,人中最第一,是第一欲阿。我不作是念,我是欲阿。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道,世尊不菩提是阿那行者。以菩提所行,而名菩提是阿那行。
是菩提拿自己作明,去佛的弟子中,用功好的,佛都,佛弟子中有很多特殊的第一。菩提,世尊!你我菩提,我得了三昧。「三昧」是梵,翻到中叫「正定」,也叫「正受」。不受一切受叫「正受」,入了受的正定,叫「正定」。我得到了的正定。「」者,不起。是由言而生的,你我的是非,我你的是非,就是。心要是不的念,就不人,不世,之心就可以修成功了。我菩提於功夫用得很好,得到了 「三昧」,人中最第一。此「人中」不是指著普通的凡夫,得「三昧」的不止我一人,佛我菩提於「三昧」中,最第一,比人更高深。有我「是第一欲阿」。「欲」是欲望,什要呢?因你有一欲望心在。要是能欲望,有欲望心,什呢?一切的,不是 名,就是利呀!不名,不利,但是恭敬。名、利、恭敬才起的,都是在於欲望所起的妄想。我欲了,既不欲望名,也不欲望利,更不欲望恭敬,所以我人,世。世尊再我是欲阿中最第一的。凡是阿都是欲的,有欲望之念。世尊你然去我,「三昧,人中最第一」,也「是第一欲阿」。但是我不作是念,到今天我也不作是念,「自己了不得,我是欲阿」。我有念。什?我有欲念,既然有欲望之念,我怎念。我拿我自己明,阿果人,不作是念,我了阿果。
再次地,再以反面作明。「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道,世尊不菩提是阿那行者。以菩提所行,而名菩提是阿那行。」阿那翻成中叫「」,有,也叫做 「寂」。我得到了「寂」的功夫,假若我心念,我是欲阿,那世尊也不我菩提是「阿那行者」了。「以菩提所行,而名菩提是阿那行」。「所行」,就是不生心念,不著「阿那行」的相,所以世尊才我取名,菩提是「阿那行」的人。到,把初果二果三果四果都不作是念的道理已解清楚。
不作是念,就是相。菩提你是人,相降心的功夫你懂,大乘佛法叫你去度生,你著了生相,你能度得?你一定要相度生,妄心才能究竟降伏。那四果已相,把妄心降伏了。今天回小向大,你怎又起了呢?就表示你未心去度生,在一心要去度生,就有生相生起了。度化生是大乘必做的,但是你要相度生,生相。一,不但菩提老早悟到了,就是前在的大,一班大阿,通通明白度生相的功夫。功夫是什 子呢?原就像我去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相的功夫一。
在反我自己,我不是四果阿,只是一薄地凡夫,今天你了菩提心,了心就得去度生,你一定要照方法去做,你度生一著相,就不能降伏妄心了。到此把戊一、推降心之法一科,演已竟。
本文恭 道源法述-『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