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湾候任副总统萧万长近日在中国大陆参加了博鳌论坛,4月12日他还跟胡锦涛进行了20分钟的会晤。这20分钟的会晤无疑具有重大的象徵意义,也是近十年来两岸关系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即使放在六十年的两岸历史上,“胡萧会”也绝对具有颇大指标意义。
自1998年大陆海协会的汪道涵跟台湾海基会的辜振甫在上海会晤后,两岸近十年来一直没有可以沾上官方色彩的接触。“胡萧会”之政治意涵,在於萧万长将在 5月20日成为台湾的副元首,掌有公权力。“胡萧会”明显较2005年,胡锦涛会见时任国民党主席无疑也有政治意义,但连战当时已从政府职衔上退下来多时,因此“胡萧会”明显来得更加重要。另外,现在萧万长仍是“一芥平民”,萧参会的正式身份是“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规格上的“制肘”相对较小(例如萧万长成为副总统后,“国旗问题”将成一大难题),两岸能抓住这个空间较大,但维时极短的“精准时机”,碰面摸底,为下一步改善关系,建立互信奠定基础,可以说是体现了较大的政治智慧。
换个角度看,“胡萧会”之安排,也显出马英九团队在两岸问题也别有心思。像在萧万长成行前,马英九特别放话,降低了外界对“胡萧会”的期望。马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访问公开承诺,表明他自己不会亲自访问中国大陆。他又指出,虽然民众期望改善两岸关系,但他领导的政府将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两岸关系。先调整了群众期望,既可避免深蓝支持者失望,也可防?深绿方面的指控,蓝绿一有争吵,台湾内部出现分化,马日后的执政就有难度。在这一点问题上,马团队可说是做到了“有理有节”、“不亢不卑”。曾任台湾陆委会副主委的马英九,似乎确在这个职位上取得一些经验。
马萧团队让萧万长肩负这次“融冰之旅”的重任,背后还有别的心思。萧万长是台湾嘉义人,属浅蓝光谱,且跟“台独教父”或“台湾摩西”李登辉关系良好,再加上马英九当选后第一个“请益”的“前辈”就是李登辉。由是观之,就“融冰之旅”一事,马萧团队可能已跟李登辉有一定默契,更何况,这次“胡萧会”只属摸底,应该不会出一些李登辉不接受的情况,应不致招来李登辉的强力反弹。(李登辉本人,当年也曾派出密使跟对岸密晤摸底;因此这一做法应不致於违反李登辉的原则。)再者,从任何角度出发,中共总书记、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级别肯定较萧万长高,举行“胡萧会”,马阵营在牌面上绝对不“吃亏”。
从这次萧万长大陆行的安排看,北京方面皆展现了较大的“量度”,像大会安排萧万长坐在首排,跟其他国家元首“平起平坐”,像举行“国宴”时让萧万长坐在胡锦涛旁边,以至萧万长在海南会见了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前澳洲总理霍克等,在在突显中国大陆刻意针对台湾关心的议题作出“善意回应”。民进党攻击国民党,主要是三点:一是“台湾遭大陆矮化”,二是“没有国际空间”。因此某程度上,中国大陆都对萧万长都有特别 “体面”的安排,不致於使民进党这麽容易找到攻击的口实。
也应该指出,在中国大陆的内部政治生态来说,萧万长获得的“高规格”待遇,也并非完全不会招来中国大陆极左或别有用心的人的攻击,因此,北京领导层虽不算冒上很大的政治风险,但也不是完全没有。
萧万长在“胡萧会”上提出“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搁置争议,追求双赢”16字基本方针,而胡锦涛则以“抓住难得机遇,努力共创双赢”,及“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信念不会动摇”作回应;从字面上看,双方在基本立场上仍有差距,而最主要的难题应该就是北京如何理解萧万长提出的“正视现实”本身。
萧万长没有就“现实”的内涵作出澄清,无疑是希望创造模糊空间,让两岸关系可以符合台湾岛内的中间路线。这个“现实”,一方面可说成是“两岸同属一个中国”,但也可说是含蓄地提到“两岸分治”的问题。“两岸分治”涉及两岸关系到底是否如李登辉所这,属“准国与国关系”,这个当年国民党仍由李登辉主持时的主张,应该也是国民党的正式立场。若然国民党由此立场退回去,则势必会遭到“卖台”的指责。换句话说,北京对两岸的“现实”有何理解,能否接纳、容忍快将执政的国民党对“现实”内涵让两岸“各自表述”,将会是两岸能否较快升温的其中一个关键。
可圈可点的是,胡锦涛较早时跟美国总统布什曾提及,只要台湾承认“九二共识”(注),两岸即可展开协商。可在这次“胡萧会”,萧万长并无公开提及“九二共识”。有一种分析认为,台湾岛内对“九二共识”带着不同看法,重提“九二共识”,恐怕只会再酿台湾蓝绿对立、分化,这也是快将执政的蓝营所不欲看到的。因此,即使可能两岸要思考一个“另辟蹊”的方法,在没有“九二共识之名”的情况下,使“九二共识之实”得以成为两岸缓和关系的基础。
推动“和谐社会”,提倡“和平崛起”的胡锦涛,需要抓住两岸关系缓和的机遇作为他的政绩,以此建功立业;发展落后於邻近地区的台湾,也需要中国大陆的因素和振兴岛内经济。况且西藏问题、疆独问题使中国陷於被动,两岸关系的解冻,确能有助化解中国在国际上面对的压力。这麽一个历史机遇,实属可一不可再。
这次“胡萧会”只属试探性质,双方都客气地展示善意,并就实质问题如两岸直航、大陆人民来台观光、经贸关系正常化,及重建协商机制等四个具体项目的建立一定共识。可是,两岸未来关系,仍受各自内部政治博弈的困扰,也可预见有连串问题如资格学历互认、劳工问题、治安合作等技术问题需要先行理顺。若操诸过急,说不定好事也可变成坏事。
综观两岸关系未来,变数仍然非常多,但如今事情往缓和方向发展,无疑是正面的一步,也是符合两岸百姓和国际社会的整体利益的。只是,想干扰两岸关系改善的人,只消把两岸没有共识的“政治死结”拿出来炒作一番,即能抵消双方内部较务实的“鸽派”的努力。因此,对两岸后局发展,也许只宜作“审慎乐观”的结论。
(注)1992年10月,台湾的“海基会”和中国大陆的“海协会”在香港举行会谈,双方在会上未就“一个中国”达至共识,但稍后台湾“海基会”提出“在海峡两岸共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的过程中,双方虽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但是对於一个中国的含义,认知各有不同”(即“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大陆“海协会”间接表示承认及尊重;在此基础上,两岸於1993年4月举行了“辜汪会谈”。
在“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问题上,中国大陆的演绎有宽紧两方面。在宽的方面,中国大陆含蓄表述“中国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在紧的一面,北京则坚持 “中国人民共和国是中国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时在台湾执政的李登辉政府研判,北京在“一个中国”问题上“内外有别”,对内(台湾)宣示宽的方面,对外(国际社会)则宣示紧的一面,并对此表达不满。
1999年,时任台湾总统的李登辉提出两岸关系属“准国与国关系”,中国大陆以台湾防弃“一个中国”立场中断两岸谈判。2000年,曾任台湾陆委会主委的苏起提出“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复谈基础的建议。“九二共识”的提出,在於在字面上?避了李登辉极不想承认的“一个中国”,但在内涵上却间接地满足到满足到大陆要求台湾承认“一个中国”的诉求。
扁马在4月1日有关“九二共识”的辩论,在於绿营认为“九二共识”乃2000年才由苏起所“杜撰”的名词,其本身“并不存在”;但马英九方面则力指,“九二共识”所涵盖的定义,确於1992年10月两岸的半官方谈判机构里形成一种默契。总之,这种政治术语,总是可严可宽,或虚或实。有关问题,并不在於名词本身,而在於名词的理解者有甚麽政治需要。
中国大陆近日在不同场合,三番提出了“九二共识”可作为两岸重启谈判门槛的立场。主张“两岸关系正常化”的马英九,也希望以“九二共识”恢复跟北京对话,并抓住在大陆的商机,以此重振台湾昔日作为“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光辉。支持台湾独立,视中国大陆为敌人的民进党方面,自然反其道而行,力陈“九二共识”乃 “子虚乌有”。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