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修行系列~2017春附~之助道
,是以性契悟涅妙心主,除此皆是助道之法。定一行,最神妙,能起自性的漏智慧。一切妙用,德行,乃至神通光明,皆定生。有深、外、大小,三乘各。如、祖,必心所著,方可究妙悟。
修之法,在形式上必坐,佛菩,三乘者,有不通坐修而悟道解的。在行住坐四威中,端身坐,最易定身息心,有利於用心究。中宗的菩提摩大,梁普通年到中,武帝迎入中法,帝不能悟。大知不契,遂到河南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九年如一日。日默默,人莫之,之『壁婆』。
是佛祖修定者做出的榜。然六祖破斥死坐不用心者,而向薛:『道由心悟,在坐耶』的方便。但最正的形式,是以跏坐主,於易得成就。若保任心,亦在行住坐,融化於生活中。在永嘉《道歌》:『行亦,坐亦,默安然。』在形式上,以坐主,坐是四威中最健中正的方法,姿形式最端正,故跏趺坐是修的要道。
坐首先要心,百丈《坐》:『夫般若菩,起大悲心,弘誓。精修三昧,誓度生,不一身求解。』常住大悲心以量功德回向生。誓,誓菩提,一切莫,只管打坐,放舍,休息事,身心一如,,一定能得到定而悟,作祖成佛。坐之先,境,亦至重要,必寂,即喧,不的人畜之的所。其次和五事:
1食:食本滋身道之所需。但食之,急身,百不通,令心塞,坐即不安。若食之少,身羸,意不固。多食少食都非得定之道。有吃了之物,令心昏迷。若吃自身不相宜的食物,病,使四大相,身心不安,也不利於修定。所以『身安道隆,食知量,常在空,心精,是名佛教。'吃之後,必休息半小才能入坐,否身息不。
2睡眠:睡眠本是明惑覆,不可之,若睡眠多,非唯修法,亦失功夫,令心暗昧,善根沈昧,要常思念常,伏睡眠,令神清白,念心明,如是方可心境,三昧前。故云:『初夜後夜,亦勿有。以睡眠因,令一生空,所得也。』
3身:身就是於坐自己身的整。先需厚坐具,使身能安久坐,所妨。次整定,即整定式。坐法有:一、半跏趺坐,即以左置右上,近身,令左指右膝,右指左膝。二、全跏趺坐,先右置於左膝上,再左安於右膝上。古分『吉祥坐』『降魔坐』。宗本有,唯以坐久疲,左右上下交替跏都否可,但以半跏趺坐方相宜。其次解衣,使衣周正,不令坐落。衣勿使,身窄迫,息亦不。迥松易生,以度要。次安手,以左手掌置右掌上,手大拇指相接,心而安。照印相,名『法界定相』。次正身,先其身及支,反覆七八次,如按摩法,勿令手差。如是坐已,身端坐直,令脊骨勿曲勿,不得左右斜,前躬後仰。坐不可依靠壁及屏障等物,否久坐成患。次正,鼻子,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坐.次口吐,吐之法,口放,不可令粗急,宜深,恣而出,想自身百不通俱放息而出。口,鼻清。如是至三至七次,若身息和,但一次亦足。次口,唇相依,舌上。次眼,只令外光而已。端身正坐,如奠石,得身首四肢,是初人定身之法。要言之,不不急是身相。又寒或寒及迎,皆不宜坐。光也,明暗,都非所宜。如上所,住衣食似乎坐,不然,住影於心,食影於身,睡眠影修,衣影於息。所以和五事不可忽。
4息:息就是和呼吸,健康人的呼吸,大都正常;一旦四大不,或精神常,搏就,呼吸也就不了,是每一坐人都有的。坐的候,呼吸不,心自然也因之而不,身浮,就不能把心下,不能心安意,就不能明入定。息有四相:一、二喘、三、四息。前三是不相,後一相。坐鼻中之息,出入有,叫做相。坐鼻息的出入,音,而息出入不通,是喘相。 坐息已,亦不,但出入不,是相。坐鼻息出入音,不,不粗浮,出入,若存若亡,神安,情抱豫,此是息相。守散,守喘,守,息定。坐有喘三相,是名不。若用功究,心患,心亦定。若欲之,依三法:一、下住安心,即把心放於海丹田(海丹田即下一寸五分之),把心下,下腹部徐徐用力,使之稍稍向前,精神安住,呼吸自然。二、放身,不要矜持,放舍一切,使身愉快。三、想遍身毛孔出入,通行障。息患不生,散心易定。起,音,不,不不滑,是息相。
5心:心之法有:一、伏想,令心究相,不令越逾。二、令沉浮急得其所。知道什叫沈相?若坐心中昏暗,心非明,所究,好低垂,是沈相。念於鼻端,坐安心於、眉(眉中心),或令心明,注本,分散意,此可治沈相。什叫浮相?若坐心好掉,身亦不安,念外,思事,是浮相。安心向下,最好安住在海丹田、或肚中。更主要者,振精神,心住本,止住散念,心即定住,心容易安。起,心想,不浮不沈是心相。身、息、心三方法,在初、中、後(也就是入、住、出),特是在初、中段,若有不相,皆需整。若欲出定,徐徐身,安而起,不得卒暴。出定之後,也要常作方便,持定力。
之以得法的要道,全在修、、真,真究,因此之『坐道』。今引百丈海《坐》全文:
『夫般若菩,起大悲心,弘誓。精修三昧,誓度生。不一身,求解。放舍,休息念。身心一如,。量其食,其睡眠。於,厚敷坐物。跏趺坐,或半跏趺。以左掌安右掌上,大拇指相拄。正身端坐,令耳肩,鼻,舌拄上。唇相著,目微,免致昏睡。若得定,其力最。古定高僧,坐常目。法通呵人目坐黑山鬼窟,有深旨矣。一切善,都莫思量,念起即,常不昧。不昏不散,年一念,非非常,此坐之要也。坐乃安法,而人多致疾者,不得其要,得其要,自然四大安,精神爽利,法味神。寂而常照,寤寐一致,生死一如。但肯心,必不相。然恐道高魔盛,逆端。若能正念前,一切不能留。如《楞伽》、天台《止》、圭峰《修》,具明魔事,皆自心生非由外有。定慧力,魔障自消矣。若欲出定,徐徐身,安而起,不得卒暴。出定之後,常作方便,持定力。修行中,定最。若不安,三界流,境茫然。所以探珠宜浪,水取。定水澄清,心珠自。故《》云:「清慧,皆依定生」。《法》云:「在於,修其心。安住不,如山。」是知超凡超,必假,坐立亡,定力。一生取尚恐蹉跎,乃延,何。幸友,三斯文。自利利他,同成正。』
中峰和尚:「坐用心,只十二中,放下一切妄想境,常自心如空,毫使他念。若得自心清,不思善,不思,正,如何是我父母未生以前本面目?如是看,若工夫一片成,自然得有悟人。何名坐?外於一切善境界,心心不起名坐,自性不名。如今道人不悟此心,便於心上生心,向外求佛,著相修行,皆是法,非菩道。」
做功夫在起疑情,什是疑情?如生不知何,不得不疑。死知何去,不得不疑去。生不破。疑情,在眉睫上,放亦不下,亦不去,忽然一朝破疑,生死二字,是什家具!古德所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者此也。
做功夫最怕耽著境,做人困於枯寂,不知不。境生,境安然。原因是行人一向於喧的境,一境相,如吃合口胃的西,生耽著。又如人倦久喜睡,久久於知,落於散懈怠而不自得。
做功夫要中正挺,不近人情。如果循情,功夫做不上,不但做不上,日久月深,必成流俗的阿。
做功夫疑得力,看山不是山,水不是水,行不知行,坐不知坐,西南北不辨,通身外只是一疑。疑不破,誓不休。
做功夫,要明明,若失,立即再,不破誓不甘休。不然坐在鬼窟,昏昏沈沈了一生,有何所益。
做功夫切莫通道不,若不便云已得理,此是天生勒,自然迦。此名可者,命,手忙,悔之何及!
做功夫,不得心待悟,若心待悟,不得悟,只逼拶令悟。若大悟,如花,如大忽。看真切,逼拶心意,因合自悟。悟如天而廓落依,天旋地,又是一番境界。
檗:「迥事非常,把做一,不是一番寒骨,得梅花鼻香。」此最切,若此偈警策,功夫自然做得上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