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律在流中....本性依然!
佛陀於菩提下悟道以後,四走,佛法,成僧。早期追佛陀的弟子多是善根厚之人,所以其有戒律生。佛陀只是勉僧「善於口言,自其志意,身莫作。」但著佛教影日,僧人增多,混、凡同居,其中有一心向道,求取解者;也有因供而混僧者。,僧成分日,不如法的事件始出,法安僧,避免世人之嫌,佛陀始制定多戒,以束比丘的行,外道的方法於每半月布悔戒,以持僧的清。就是佛制戒律之起,即「犯制」,每戒律的生都有它特定的因,所以:毗尼(戒律)是因所。
佛陀在涅之,曾咐「以戒」的叮。在佛教僧之中,戒律是持僧「和合」的基本保障,而是否受戒法,又是佛教僧徒之於普通人的。佛後百年,曾有次「大集」,其由皆因戒律的。而戒律之也是因不同地的比丘,戒法的理解不同而致,僧面著如何定局的大。於是大弟子迦遂起行王舍城大,集律教。集大在王舍城外的七窟召,有500位大比丘加。由「多第一」的阿出(法)藏,由「持律第一」的波出律藏。
在集程中,有一事後世影很大,那就是在上,阿曾佛陀的言:「微戒可」。何者「微戒」?阿向佛陀清楚,由是集上生了。最後阿了的和,承了自己不明白之失,止此,乃由迦裁定:「若佛所不制,不妄制,若已制,不得有」。,戒由佛成定,使得戒律失去了通地。
佛100年後,因戒律,佛教部再次生了重的,次大,以乞起因,主的容有十,故「十事非法」。「十事」即是阿所的「微戒」,方比丘不妨有其性。但耶舍一方,不但持十均「非法」,而且在戒律中明列禁止十成文法。地的跋耆(族)比丘受此,心不平,另行集,逐演成部派的分裂。此在佛教部分方系的大部,西方系的上座部(耶舍一方)。
戒律既因所,就有它的局限性。因任何一因,都只能在一特定的空中存在,它包括了文化、政治背景、俗、尚好等因。其在佛陀就已有一方。在《五分律》中有於毗尼方毗尼的。佛陀:是我所制,余方不清者,不必行;非我所制,余方清者,必行之。
佛教的戒律文之中,有的根本不於在印度以外的地行,就是它有地方性的局限。有一些定,根本是由於民乃至外道的俗而制。佛法的角度,戒律竟佛陀金口所宣,不是就,想就的。然根方而的原,佛教戒律亦著代的不同而在作性的改,是否符合佛陀制戒本呢?
戒律在向中透播的程中,了中的民生,也行了可能的通,制戒之精神最以中人自己制定的僧制僧,在授戒方面大模地弘重在制"心"的菩戒。西元250年,印度律沙柯迦到洛,在白寺建立戒,首戒度僧制度,朱士行正於洛佛,首先登受戒,成土出家沙第一人。
至惠能大授了「相戒法」,再其後於造性地推出了中僧自己的戒律,即「清」。的僧修持理念至行方式,均有於其它的宗派,然其生活依附於律寺,不合度之事就常生,其修持行境所在,已形成尖矛盾。要如何僧律寺的不相性,就成佛教僧的之急。
百丈海於是意立居林,以少、律僧相聚一所生的,且提倡「重」,解僧的生存。清的立,使中僧走向了制度化、化的僧伽戒律生活。林清的生是依僧的理地而,但其本依然是印度戒律的承,在法安僧的根本精神上,二致,其清一如戒律!戒律是佛陀了僧,令正法久住而制定,所「戒住僧住,僧住法住。」清之制定同是使僧和合,清!
近代本主的展,引了日本佛教戒律上革和宗教色彩的淡薄:僧名前冠以俗姓、僧可以食肉、娶妻、僧可以是一社....等等。使日本的佛教界入代社,以世俗性特徵的新佛教宗派和教的大量出,使佛教的社面貌生巨大的。
戒律在日本的演受世人的置疑,如此的酒食肉、娶妻生子,何以之出家人?在日本戒律的演展,其了相可的化程。承道宣南山律一的唐.真和尚(688-763)渡去日本授戒法,可以是日本佛教戒律的正式端。真所授的戒律,基本上是《四分律》的250戒,仍中佛教戒律的大小兼受戒性,不在律戒相上是依然重小乘具足戒的。日本天台宗始祖教大最澄(767-822)在公元818年正式宣布:「自今以後不受之利益,永乖小乘之威,即自誓二百五十戒已。」此最澄一系全然小乘戒,建立一大乘寺,在比睿山展大乘戒授受。
通最澄大的戒律改革,以大乘菩戒的日本佛教,自此也仍守大小兼受戒的中佛教分道,形成大乘佛教的大。一化完全可以日本的情解。就史源言,日本佛教的德太子一始就接受了大乘佛教。就理言,最澄的戒律,基本上自他《法》《梵》的理解及其理的融合。
日本佛教、中(包括台)等周家的佛教相比,既有共同的部分,也有著的不同。其中最大的不同在於,在日本出家在家的界限昧,多僧娶妻成家。在日本的佛教,是作以法和教理中心的而被接受的,教理才被是佛教的主,一可以是古代到在的日本佛教一特徵。日本古代佛教的形,可以定了日本佛教的方向,也成戒律在日本不被重的原因之一,重慧而戒也是日本佛教界最著的特。
印、中、日戒律的演,其各自的演流,乃是基於代的史的必然。印中日佛教展演的程,所昭示的是-佛教的世性融性,最大限度地本土社,是其生存展的必之路。社需求、代精神,最成佛教戒律演的仲裁者,佛教社的和互是否就成「正法久住」的根本基?
目前不是在印度是在中及日本,表面上戒律然呈出不同的貌,然而其根本精神依然是的,那就是化世俗、法安僧。佛教的世俗化和全球化,已是代佛教展的主,佛法如何在代社的流中前,依佛法而解修行者,需好好的沉思一番!要如何能在新的世、新的之下,理好佛法世法的融性和不共性,保持佛教的清和佛教徒的正信正行,而出佛法的作用....
2012-10-15 22:23:52
附—略藏源
佛後,典之集。有二藏三藏四藏五藏等之。量部律二藏之集。婆多部三藏之集。大部四藏或五藏之集。四藏者三藏藏也。此中一切菩之教行。
增一阿含序品曰:“方等大乘玄邃,及契藏。”
分功德一曰:“藏者,非一人。或佛所,或弟子,或天,或宿三阿僧菩所生。文非一,多於三藏,故曰藏。”
集藏曰:“藏之法,菩生,此中多於三藏,都合法在一。”
此藏大乘教。智度四十九曰:“四藏所阿含、阿毗、毗尼、藏。摩般若波蜜等摩衍,皆名法。”摩衍亦解藏。
分功德一曰:“方等正皆是菩藏中事,先佛在已名大士藏。阿所撰,即今四藏是也。合而言之五藏。”
藏,佛教,生於部派佛教早期,意指佛教三藏典之外的其他教典。南佛教又《小部》、《小尼柯耶》、或《小阿含》。《增壹阿含》卷一:「契一藏律二藏,阿三藏,方等大乘玄邃,及契藏。」
《小部》由十五部成:
小/法句/自/如是/集/天事/鬼事/上座尼迦他/上座僧伽他/本生//解道/譬喻/佛姓/所行藏。
大部相,大迦尊者起第一次集,集出、律、三藏。法的僧大,在洞窟外自行集,窟外集。窟外集所生的典,被藏。
藏包括了,九分教或十二分教中,修多以外的所有其他文。《四分律》卷54:「如是生,本,善因,方等,未曾有,譬喻,婆提舍,句,法句,波延,,偈:如是集藏。」《摩僧律》:「藏者。所辟支佛阿自本行因。如是等比偈。是名藏。」
因此,藏通常被成是修多(主要是四部阿含)的充。《五分律》:「迦如是一切修多已。僧中唱言。此是今集一部。名阿含。此是不不短今集一部。名中阿含。此是比丘比丘尼婆塞婆夷天子天女。今集一部名阿含。此是一法增至十一法。今集一部名增一阿含。自今集一部。名藏。合名修多藏。」
印法佛著作-原始佛教典之集成-小部藏的次第集成的章略藏一二:
一、部的小部-部Ta^mras/a^t!i^ya所的『小部』,『小部』存的唯一典,所以上面是就部的『小部』。在作一合的述。「小」Khuddaka,一名,起源於「夜」──偈的。四部阿含集成,有被入的,也就「小部」、「小阿含」。Bharhat 文,到了「五部」Pachaneka^yika,可西元前二世,在佛教的某些角落,『小部』已「四部」相合,而「五部」了。不,『小部』的早已存在,不等於巴利『小部』的存部,早已存在;因「小部」的容,是在不集成中完成;部派是不一致的。
巴利『小部』各部分的集成,可分五期:
1.「相教」集成期:『品』『波延』,被看作「夜」,而「」所了。二,「夜」(八)的成立同。在「夜」、「」,集入「相修多」,而成『相』,『品』『波延』,被「伽陀」而立起。接著,集佛(弟子)的感,名「陀那」,那就是『法句』。『集』中「蛇品」、「小品」的一部分,也是那期成立的。所以大概的,『集』的容『法句』,在『小部』中是最古的。
2.「四部阿含」集成期:「相」的展,再集「中」、「」、「增一」;加上原始的「相」,「四部阿含」。那,『如是』已成立。上二期的典,是原始佛教的典。
3.上座部期(西元前三00─二五0年):上座部Sthavira立,上座的地位化。『老偈』、『老尼偈』,部分早已在中,而集成部,於一期。上,是分部Vibhajyava^din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共有的典。
4.分部期(西元前二五0,第三集;到二00年):「本生」的部分偈形成。
5.部期:分部的佛教,移入。在盛行,形成一派,化地部Mahi^s/a^saka 等分立(西元前二00以後)。一期很,可分:
A「五百本生」成立,裁行而入偈,作「九分教」的『本生』。以行述因,以偈作,作「九分教」的『陀那』。二部,都是古的。『集』的集成;具有性的『』、『解道』,都在一期,先後成立。『鬼事』『天事』,大概也是成立於一期的。
B西元前二九─ 一七年中,Vat!t!aga^man!i王,始以文字中的三藏典。部所承的『小部』,就是上面所的一一。此後,『譬喻』中,佛弟子的「譬喻」,以老譬喻原形而;「五百(四十七)本生」,而成「五百(四十七)譬喻」,是「老譬喻」。又成「老尼譬喻」;改『犀角』「辟支佛譬喻」。佛陀的譬喻,成『佛姓』(除第一品),『所行藏』。「本生」「譬喻」,多少一切有部的相。部成立的有部,充了模的特色。如『本生』『陀那』,是古的。模『本生』五四七,而成「老譬喻」。模『老偈』『老尼偈』,而在「老譬喻」外,立「老尼譬喻」。
C『佛姓』初品─「珠行品」;『譬喻』初分─「佛譬喻」,以的佛土 宣迦往昔生中的,菩往昔大行的所,大乘思潮相呼,西元後所附。
D『小』,是早就流行,而入『小部』,在西元五世。『本生』前分的「因」,是西元五世的音Buddhaghos!a所作。以偈主的『小部』,在期的集中,完成有的形。
第二 其他部派的藏
在中,部Ta^mras/a^t!i^ya 以外的部派,『小部』相的,「藏」。一切有部Sarva^stiva^din,不立「藏」,但也有相的部。如所的『陀那』(法句)、『波延』、『真』、『上座所偈』、『上座尼所偈』、『尸路(尼)偈』、『牟尼偈』、『品』,除『真』、『尸路偈』不明外,都部的『集』(一部分)、『法句』、『老偈』、『老尼偈』相。此外,『本事』也『如是』相合。些,因部派而不同,但有共同的古典依,所以大致相近。『本生』『譬喻』,是一切有部主流─阿磨者所不重的,所以部分入律部。部所的『譬喻』、『佛姓』、『所行藏』,差是很大的。
法藏部Dharmaguptaka『四分律』所,『藏』共一二部,可分二:
Ⅰ(本)生本(事)善因方等未曾有譬喻婆提舍。
Ⅱ句法句波延偈。
Ⅱ五,是早期成立的。『法句』、『波延』而外,『句』是『品』;『偈』是『牟尼偈』;而『』大部Maha^sa^m!ghika所的『』相合。不能知容,而於古形的部,可以言。Ⅰ,是「十二分教」中的後七部。『生』『本』,部的『本生』、『如是』相同。『因』、『譬喻』、『婆提舍』,法藏部也是有部的。部依古,但立「九分教」,而在典的集成中,早已有了「十二分教」的容。『譬喻』,是「十二分教」的一分,那是不消了。『』『解道』,是「婆提舍」。『』的原Niddesa;甸的『小部』,有『藏』Pet!akopades/a,那是更明的「婆提舍」了。
『本生』前分的「因」,是「因」。三部,法藏部分部Vibhajyava^din的一派,部所相的部分,有某似性。『未曾有』,大致佛弟子希有事的集。值得注意的,是『方等』;在「四部阿含」外,有立的『方等()』,菩大行,成大小共同的原始大乘部。真Parama$rtha所,(晚期的)法藏部立「五藏」:、律、外,有「咒藏」「菩藏」。『藏』所有的『未曾有』、『方等』,就是「咒藏」「菩藏」的源了。
大部的『藏』,『僧律』的,略,只:「辟支佛、阿自本起因, 如是等比偈」。到:『波延』、『八跋』、『牟尼偈』、『法句』、『』、『阿耨池』、『』。『波延』等,都是古形的偈。『阿耨池』,就是『阿自本起因』,一切有部的相合。『』,即『辟支佛』,或就是『犀角』的名。『分功德』『藏』是「菩三阿僧所生」;是「本生」,也是菩大行。晚期的大部,立「大乘藏」,也是『藏』而展出的。
「小部」─「藏」,是相碎的。是偈的,有文性。是通俗的,一般(初)信而法,是易於的。是宗教的:天、鬼,去(或在)的佛菩,去生中的行。佛教史看,「小部」─「藏」,是直通大乘的,不自的向於佛菩,部也不能例外呢!
2012-10-16 09:05:49

附--心薰"金喻定"之法
"金喻定"指如金一般利之定,又作金三昧、金定、金心、三昧。此定,其固,其用利,可摧一切,故以能破碎物之金比喻之。此乃三乘人之末後心,亦即小乘或大乘菩於修行即完成之段,欲除最後所起之定;生起此定可除微之而各得其果,於之最高悟境可阿果,於菩得佛果。
一般之位『道』,由此得真理之位『解道』,遂以起"金喻定"相於道,由此得阿果或佛果亦相於解道,故能起金喻定之道,亦『金道』。於此定家各有。俱舍家、唯家所,略述如下
俱舍所破有地第九品惑的道金喻定。《俱舍》卷廿四〈品〉云「上界修惑中,初定一品,至有八品,皆阿向。第九道,名金喻定,得俱智,成果。」
《俱舍疏》卷廿四云「得不者,初定一品初,至有八品後,名阿向,趣阿果故。即此向中,有地第九品惑道,名金喻定。此定能破一切,如金能摧一切,故名金喻定。定有力能破一切,惑先故,今唯第九品惑。此定既能有地第九品惑,能引此惑得俱行智令起,即此智是解道。此解道漏得,最初俱生故名智。(中略)智生已,成果,更故。」
唯家所唯家菩在第十地心此定前。《成唯》卷九云「此地(第十地)於法得自在,而有障,未名最。有俱生微所知障及有任障,金喻定在前,彼皆入如地。」
但是,《唯了》卷七,就金喻定之所,括第十地心出第十地心以後方是等等二。取後者之破斥之,第十地心「此第十地云等,亦第三,即心,非心外,若出十地外,更多後方入佛,出初地等亦多方入後地。」
/p>
又,《百法答》卷七金道的正惑是十地心的最後一那。其方便是在大自在天百劫之修千三昧,於其修佛果功德,其次千劫之佛的威,次劫示成佛之相,十方佛集以智水灌,授佛位式等而至正惑的金心。
按惑理之法,必有、解二道,道惑,解道理,因此,道未究竟清,解道方是清。故若以佛智惑,佛果之初後有劣的差,此大。因佛果是一味,不同於十地有入、住、出三心的劣差。是故,第十地心以最後究竟之智佛果的道,此智法引起佛果明之智故,此智生,佛地之障永,入究竟的如地。
出世上上智,即第一智,金喻定,或金喻智,即「是第一智」。以金喻智慧的能破一切,。金喻,本三乘所共,如阿的前一念心,起金喻定(智),,果。然破一切的金喻智,是不配金喻智的。金喻智,要到等後心,一切,即引起佛智。所以:「非不明住地初智是第一智」。意思是:的初智,但四住地,不能明住地,所以不名金喻智,也就不配第一智。
的所以不能第一智,因「」有第「二智」,不能「住地」。第二智,名第一智的,是「如等正」所成就,「非一切境界」。如所成的,是「不思空智」!佛智,是不可思的,不是凡夫、二乘、十地乃至最後身菩所能思量的。
空智,即通一切法性空的般若。唯有佛才能究竟通。空智,般若等相同,但解起,多少不同。二乘不法性空,般若系所三乘同法空不同。唯家也:二乘人不所知障,所以不能通一切法空性的成,而佛的不思空智,能「一切藏」。
藏是聚,如藏。明住地,多聚,生起一切上,所以名一切藏。「若一切藏」的「究竟智,是名第一智」,即是佛智。有第二智,不能一切藏,所以不名第一智。
真正要成佛了,心念是、空,明心性,要到金道才行。菩初地、二地……到十地都不算,十地以後要得金喻定!什叫金喻定?如金之不破,到六道打度生在定中,永不破、不。金道除一切,就到佛的境界,佛境界修,用不著修,也用不著,自然惑了。所以到了第八地以後功行道,不需要用功,自然在用功。但是八地功行道不算,到了金喻定以後,得了大定、大智慧,到修,一切苦,度一切,才算登彼岸,才是「金道方起竟」!
《大涅》云:「定慧等,明佛性」。又云:「先以定,後以智拔。」要想明心性成佛,除了修定修慧,有第二路可走,修道至十地中次障,金喻定在前方永。
一切如菩,有性而障覆,未能起遍於中生起三乘一切智等法影故。精勤修不量行善,金喻定在前,一切障清,遍能生起三乘智等。一切影像不,就方分限故,量就量故。此言因位遍一切,於量勤修行,除障善大智。能生三乘智等影像,又即智遍,恒垢,行德,故。一切能起影,如殊金喻定一切障,得如大智。功德於一切,及量能起三乘一切影像。
大智相心品有:菩金喻定在前即初起,熟微所知障俱故。若智未起便能持故,有此品解道初成佛故乃得初起,熟金喻定在前未,道不相故,非障有漏劣漏法但佛果定相故,金喻定所熏漏不增成佛故。
2012-10-16 18:45:19

2011年11月一尊尚未完工的金座迦牟尼佛像俯瞰著不丹王首都廷布。尊佛像高42.2米,坐在19米高的花上,完工後成全世界最大的佛像之一。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