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意象法—振嘉〈堂雨滴〉、〈踢倒瓶〉的意象景
一、
〈堂雨滴〉
有千天而落
也刺破大千
你山河
依同而
於他,藤不雨
已然久喧的妙音
他,他悟
一如不雨的湖
至此,雨醒了?
那踏往仄深的
沉思了一晌跫音
不知不
竟也走回太初,一
同黯淡、放光的心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物堪比,教我如何。」寒山子常如偈
,往往以文字悟人生,在流中出清明。秋月/碧潭些我常得的意象,因生活可知可,成文作的主要通媒介。不是族,不是金童玉女看的情信,老能解方上乘,文字清且能富含深寓,成代作者作上的共。
振嘉先後就於佛光大文系北教大班,文字富有古典淡淡的清愁。不不火的文字述下,文腔仍是渡期必自我醒必要的修,但其取材的用心,可其意象的用之苦心孤旨。〈堂雨滴〉首:
有千天而落
也刺破大千
你山河
依同而
雨滴化作,人的想像,中的「你」堂境化,令人想到「堂徘徊,幕人自。」中互的情景交融,而中的「人」更面增添趣味。又如:
於他,藤不雨
已然久喧的妙音
--------------------------------------------------------------
至此,雨醒了?
那踏往仄深的
沉思了一晌跫音
流的意象,是振嘉作迷人之,而他的意象中又常「有人」,文就因有人介入而更加有趣,人是景更是意象照的焦。
然在趣味的意象之外,振嘉的作比多的是散文的明比例厚,一如:
他,他悟
一如不雨的湖
------------------------------------------
不知不
竟也走回太初,一
同黯淡、放光的心
些明言,不免作值的密度,但瑕不掩瑜,我仍可到人的真情至性。竟修的起,究是文字上的心真意。
二、
〈踢倒瓶〉
置身瓶之中
你不望,化一
名相之水
明之火
身在瓶之外
他,一便踢碎
落那
天、花果、香的六根
此刻,又有
不瓶之之碎之
而不有
大日照著
那亦亦
流向天外的
「瓶」做象徵,世俗上多以音手持印象居多,佛家更有多歧意此不深究。回到者生活竟是一俗的程,是一有趣的挑,瓶踢倒,人也意味著世俗的藩打破「踢碎/落那/天、花果、香的六根」,尾「流向天外的」另拓想像的理路,行留下想像空的。
世人都知的宗大提出的三重意境,亦即「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中悟」: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振嘉的作地真,文字已「看山是山」,入「看山不是山」意心象交的段,能在察中加入自我的解,十分期待其作展的多及可能性。
另外就形式上看,首十四行的作,四四三三的段落建,令者起白文初始年代的新作,那想要束敷又不回望路巷的古典底。在一片五行/三行行文格僵化的下作花,振嘉疑不是一位尾者,而是有意的在形式上自,不是新的者,但也不至盲目跟。
振嘉的作格沈而不,文字的踏新一代人少有的妥,作漫漫路如能持不懈,自然有其璨亮的旅途景。
◎原《台代》75期,2023年9月,91-94。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