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 way to explore 2019-12-23T21:29:14Z Copyright © 2010-2018, V2EX 2222 tag:www.v2ex.com,2019-12-25:/t/632258 2019-12-25T09:30:16Z 2019-12-23T21:29:14Z d3vil member/d3vil [自言自语]公共空间与他人相处之道 tag:www.v2ex.com,2019-09-26:/t/604610 2019-09-26T17:00:00Z 2019-09-26T19:57:00Z CEBBCAT member/CEBBCAT
若要反对别人的行为,不需先说不好意思,只需说出敬语、理由和期望即可。

敬语,表示双方平等友善
理由,给人原因和反问的方便
期望,你的目的,他的制约
---
我现在快毕业了,虽然一直在努力接触“高端社区”,但于现实所迫和一些比较自我的朋友相处了很久。日久天长难免有些“磨合”,自己的个性就也跟着改变,有的时候也很头疼到底是自己矫情还是别人过份。

搓键盘、通宵亮、占小便宜,不一而足。当然,算计之外,就是包容。有时候也要变通,一步错,步步错,但也少见有人推倒从来一了百了,总不能像那些偏执狂一样,以人废言,pass 所有简历造假者,说远了。 ]]>
知乎舆论「极端化」?「沉默的螺旋」了解一下 tag:www.v2ex.com,2018-05-28:/t/458409 2018-05-28T08:45:26Z 2018-06-20T12:36:06Z lada05 member/lada05 有 v 友,不知道这节点干嘛的。前几天刚好读到这篇文章,把「沉默的螺旋」理论讲的特好,故转载一下,雄文共飨


这两天,知乎上有个帖子挺火的:《对知乎主流舆论「自极端化」现象的一些思考》( https://zhuanlan.zhihu.com/p/36214840 )。到我写下这句话的时候(北京时间 5 月 10 日中午),它已经获得了超过 6300 个赞。

原文讨论的是知乎上的言论「越来越被推向极端」的现象——

「知乎上,既不是小孩也不是老人的年轻人主要掌握话语权。于是产生了『老人都是碰瓷』和『熊孩子打死活该』的趋势……从批判熊孩子,继而开始默许对熊孩子使用暴力,继而到为对熊孩子采取无限制的暴力叫好;从在显然熊孩子闯大祸的事件争,到熊孩子只有很小过错的事件争,再争到双方都有过错的事件争……最后极端到什么程度呢?我曾经见到『怎样摧毁一个熊孩子』的回答。在那个回答中,答主仅仅是是被小孩撞了一下,然后将其打进成骨折,又将其家人打进医院,最后炫耀一下自己会跆拳道多么能打,在警察面前多么理直气壮——回答中充斥着对暴力的得意之情,数据栏六千多人赞同,评论区里全是叫好。」

最近两年使用过知乎的朋友,对这种社区氛围应该都有所体会。早期的知乎以良好的社区氛围著称,而现在,它的社区氛围却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甚至使得不少优秀的用户退出了知乎。这种变化是怎么发生的?

在那篇文章中,作者提到了「沉默的螺旋」五个字,但是并没有展开。他选择的是”阻尼震动“的概念来进行解释。

其实「沉默的螺旋」这个传播学上的经典概念挺适合用来解释知乎的变化。我们就用这个案例,来学习一下这个理论吧。

沉默的螺旋( Spiral of silence )理论是由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艾尔-诺依曼( Elisabeth Noelle-Neumann )在 1974 年提出的。简单来说,这个理论说的是:如果人们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少数派,就不愿意发言;如果觉得自己和多数人看法一致,就敢于发言。这样一来,多数意见的声音会越来越大,少数意见会越来越沉默,成为一个螺旋式的过程,最终形成「一言堂」。

这个理论里面有两个值得关注的地方:

第一,在这个螺旋式的过程中,媒体扮演了重要作用。

人们不可能自己去做民意调查,大家对「主流意见」的感知,一部分当然是来自日常生活的观察,但也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媒体的报道。如果媒体只关注多数意见,忽略少数意见,就会增强主流意见给少数群体造成的压力,从而加速这个螺旋的过程。而如果媒体能够给予少数意见充分的呈现,那么少数群体感受到的压力就会减小,沉默的螺旋效应也就会减弱。

第二,沉默的螺旋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人们害怕自己被孤立。

当处于少数群体的时候,人本能的会有一种恐惧感。而当处于多数群体的时候,人就会更有安全感。因此,如果少数人群的恐惧感被加强,沉默的螺旋也会变得更为明显。反过来,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缓解少数人群感到的孤立感、恐惧感,我们就能减缓这个通向「一言堂」的过程。

学完了理论,我们来看看知乎。

我首先要提出一个判断:知乎打着“分享知识”的问答网站旗号,最早的两年真的是交流知识的平台,近几年其实已经成为一个网络社区。大量「如何看待 XXX 」这样的问题,其实交流的不是知识,而是更接近论坛上的帖子,让大家都来聊几句。

大家都知道,在论坛上,一个主题帖下面,所有的回复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排列的。而在知乎上,一个问题下面,回答是按照赞和踩的数量排列的。

大家仔细想一想,这两种排序机制会带来什么不同?

我们假设,在论坛上,一个主题帖下面有 100 个回复,其中 70 个是主流意见,30 个是少数意见。那么当我们点开它的时候,从上往下看,前 10 个帖子,很可能是 7 个主流意见,3 个少数意见。(因为人们发帖的顺序是随机的。)

但是在知乎上呢?更可能的情况是,从上往下看,前 10 个回答,甚至前 20 个、50 个、70 个回答全是主流意见的,而少数意见的 30 个回答可能全都排在了最后面。为什么?因为占用户大多数的主流意见人士可以通过赞和踩,来改变这些回答的排序。

也就是说,知乎的排序机制,使得主流意见更为显眼、少数意见更不显眼了。

还记得上面说到的理论吗?人们通过阅读媒体(在这里是阅读论坛和知乎)来感知主流意见。那么,在知乎上,人们对主流意见的判断会更为强烈,会认为少数意见更为边缘。因此,沉默的螺旋会被加速。

上面还提到,如果少数人群的恐惧感被加强,沉默的螺旋也会变得更为明显。在知乎上,我们能够看到对少数意见人士的人身攻击、贴标签、嘲讽。站方虽然也在打击这些不友好行为,但这些行为依然常常可以见到。在这样的环境下,少数意见人士感受到的压力和恐惧感会增强,沉默的螺旋会被加速。

这就是为什么知乎的产品设计和社区氛围加速了沉默的螺旋,加速了言论极端化的过程。

以上还是纸上推演,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实例。

今年 2 月份,我做了一个实验。我将自己发表在端传媒的一篇批评特朗普的文章贴到了问题「如何评价唐纳德·特朗普颁发的 2017 年假新闻奖?」下面(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5779239 )。

我自认为这个回答是页面中的所有回答里面最有信息质量、最好好讲道理的,它目前也获得了两百多的点赞,在所有回答中点赞数量排名第 3。但是按照知乎的算法排序,它在页面上只排到第 11,甚至落后于只有 25 个赞的回答——无它,因为踩我的回答的川普粉丝太多了。

在所有回答中,除了我那条之外,还有 2 条是批评川普的。它们分别排在倒数第 1 和倒数第 6。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在知乎这个以支持川普为主流意见的社区里面,沉默的螺旋是如何被排序机制加剧的。

我虽然是知乎早期邀请制时期的老用户,但在过去两年中已经很少上了,主要原因就是对社区氛围的失望,尤其是对关于美国政治话题的讨论氛围感到失望。如果不是抱着做实验的心理,我是断然不敢将那篇文章贴到知乎上面去的——那摆明了是招黑、找打。在知乎的沉默螺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作为少数意见者的压力。

以上就是我那条回答下面的部分评论。基本上大部分评论都是这个样子的。如果不是抱着做实验的心理,我是断然没有那个心理素质把这个回答贴上去的。

我认识的好几位对美国政治非常了解的朋友,在过去两三年里都退出了知乎。他们就是「沉默的螺旋」把少数意见挤出去的活体证明。

知乎的产品设计和社区氛围加速了沉默的螺旋,加速了言论极端化的过程。

通过“赞”和“踩”来给内容排序,可能并不是一种好的设计,尤其是对于一个用户数庞大的社区来说。当用户数量较少、平均质量较高的时候,排在前面的确实主要是优质回答。但当用户群体扩大之后,排在前面的就基本是抖机灵、曝照、小黄文,以及情绪化的、站队性质的内容。

知乎成为川粉聚集地,比豆瓣和微博都要明显得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其用户结构。但我也认为,知乎的答案排序机制加剧了“沉默的螺旋”效应,造成批评川普的内容无法显露、反对川普的用户逐渐退出,对川普的质疑和批评渐渐成为不可碰触的禁忌。其他话题也是类似。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站方很多时候也是无奈的(我那条批评川普的答案,黄继新也点了赞同)。这个排序机制并不是知乎的发明,quora 就是这么做的,只不过这两个网站的社区氛围和用户背景已经太不一样了。我们也能看出站方做了一些努力,比如推出个人认证和优秀答主勋章,我猜想被认证的答主在排序中的权重会被提高,不过这个影响应该很小,而且容易引发争议。

诺依曼在提出「沉默的螺旋」理论时说,有一部分人是不受它影响的,这部分人被称为「中坚份子( hard core )」,他们身处少数群体但无所畏惧,仍然愿意公开发言。他们的存在,可能会减缓甚至倒转这个沉默的螺旋。

因此,如果不希望一个社区螺旋式坠落成为一言堂,站方要调整机制设计,同时更大力度地打击人身攻击等行为,倡导友善的讨论交锋;而对于个体来说,则可以无所畏惧一些,勇敢发出自己认为正确的声音;少数意见群体也可以抱团取暖,对抗多数意见的压迫。

—— 转自“新闻实验室”公众号,作者:方可成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jM5NDEwNjQ0MQ==&mid=2654280899&idx=1&sn=4391c0fcd35f508bc2323d89073cb619&chksm=bd4d61e58a3ae8f37e52e42a197786a241e5b0521bf53ecce27f8dbca99be80355c6fe075670&mpshare=1&scene=1&srcid=0514zUUyleQTKI0PChjxfTxI#rd

]]> 不好意思见老同学 的心理 tag:www.v2ex.com,2018-05-28:/t/458398 2018-05-28T08:23:38Z 2018-05-28T15:15:28Z hematite member/hematite
这几天,我在把家里的纸质旧照片,扫描成电子版,有不少我出生前的 70 年代旧照片,就边扫边和我娘聊天。我娘也提到,有老同学来叫她,参加同学聚会,她不愿意去,原因也是,当年她在班里叱咤风云,也算是一号人物。现在去参加聚会,估计老同学都会想,怎么现在混成这样了——虽然我并不觉得,娘有啥不体面之处。我爹在旁边也抗议,说咋了?嫌嫁给我咋了

我就联想到自己。刚刚几年没联系、高中时关系很好的同学,发微信给我。他知道我已经辞了深圳工作、彻底回老家后,说改天约出来见见,好久没见了。我说好改天约,但其实心里,并不愿意甚至怕见面。倒不是薄情寡义,只是不好意思、挂不住颜面。中学时考试,常年班里第一,高考六百多分考到北京。但之后的人生轨迹,就是断崖式下滑,细节不说了,总之很不如意

发这帖,是想看看,有怕见老同学这种心态的朋友多吗?有没有过来人,你是怎么迈过这种心理的?

PS:涉及家人,请攻击型人格留口德,若您渴望怼人风凉话、见人跌倒补一脚,或回帖不为交流,只为满足 cocky ego,右上角关闭,去其它帖发泄,感谢 ]]>
这个节点是干嘛的?隐藏的够深的啊 tag:www.v2ex.com,2018-01-07:/t/420834 2018-01-07T09:07:42Z 2018-01-15T10:05:00Z uuair member/uuair 我喜欢,哈哈哈哈,是不是可以水下去呢。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所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为此也要去论是非,否则道理不给你明白,有趣的事也不让你遇到。我开始得太晚了,很可能做不成什么,但我总得申明我的态度,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为我自己,也代表沉默的大多数。 王小波

]]>
有种没有回声的生活会持续下去的预感 tag:www.v2ex.com,2017-10-02:/t/395224 2017-10-02T15:48:21Z 2017-10-15T11:29:38Z YyYyYyy member/YyYyYyy 在现实生活中自己挺怕生的,即使联系比较熟的朋友也经常担心会不会打扰到别人,犹豫半天发了消息也常常得不到回复,就像发了请求后等网页转了半天却连一个 RST 都收不到一样。而且基本上都是我主动找别人,其他人主动联系我的次数屈指可数。久而久之老是自己主动累了,就变得不想和别人联系了。然后寂寞久了又去联系别人,陷入 loop。

在 V 站能听到许多声音,虽然有些会让我觉得刺耳,但是至少很有实感。最近酝酿了很久,想注册小号在某节点征友,可是就在刚才卡在了手机验证上了,积极性一下就没了……

唉,先这样下去吧。

(不知道这个节点合不合适,不行的话管理员移到树洞吧,感谢) ]]>
无奈。 tag:www.v2ex.com,2011-12-06:/t/22972 2011-12-06T14:25:54Z 2015-05-24T13:53:52Z aveline member/aveline
还是考不好。

想放弃。 ]]>
所谓无奈 tag:www.v2ex.com,2010-08-15:/t/1724 2010-08-15T15:48:14Z 2010-08-16T16:46:56Z kailuo member/kailuo
郁闷的是,考上后看不上然后退出,其实和考不上所以没上是同属一个种群的。

所谓无奈。 ]]>
ubao msn snddm index pchome yahoo rakuten mypaper meadowduck bidyahoo youbao zxmzxm asda bnvcg cvbfg dfscv mmhjk xxddc yybgb zznbn ccubao uaitu acv GXCV ET GDG YH FG BCVB FJFH CBRE CBC GDG ET54 WRWR RWER WREW WRWER RWER SDG EW SF DSFSF fbbs ubao fhd dfg ewr dg df ewwr ewwr et ruyut utut dfg fgd gdfgt etg dfgt dfgd ert4 gd fgg wr 235 wer3 we vsdf sdf gdf ert xcv sdf rwer hfd dfg cvb rwf afb dfh jgh bmn lgh rty gfds cxv xcv xcs vdas fdf fgd cv sdf tert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hasha9178 shasha9178 shasha9178 shasha9178 shasha9178 liflif2 liflif2 liflif2 liflif2 liflif2 liblib3 liblib3 liblib3 liblib3 liblib3 zhazha444 zhazha444 zhazha444 zhazha444 zhazha444 dende5 dende denden denden2 denden21 fenfen9 fenf619 fen619 fenfe9 fe619 sdf sdf sdf sdf sdf zhazh90 zhazh0 zhaa50 zha90 zh590 zho zhoz zhozh zhozho zhozho2 lislis lls95 lili95 lils5 liss9 sdf0ty987 sdft876 sdft9876 sdf09876 sd0t9876 sdf0ty98 sdf0976 sdf0ty986 sdf0ty96 sdf0t76 sdf0876 df0ty98 sf0t876 sd0ty76 sdy76 sdf76 sdf0t76 sdf0ty9 sdf0ty98 sdf0ty987 sdf0ty98 sdf6676 sdf876 sd876 sd876 sdf6 sdf6 sdf9876 sdf0t sdf06 sdf0ty9776 sdf0ty9776 sdf0ty76 sdf8876 sdf0t sd6 sdf06 s688876 sd688 sdf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