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way to explore 2025-05-27T05:57:55Z Copyright © 2010-2018, V2EX 我在持续作恶,想赎罪中和下,可又不知道如何开始 tag:www.v2ex.com,2025-06-04:/t/1136287 2025-06-04T06:00:55Z 2025-05-27T05:57:55Z systemGuest member/systemGuest 不是那种违法的恶,是利用了别人的意识,违背内心良心附和顺应收割他们。 ]]> 2025 第二届中国心理学应用发展大会——参与后感 tag:www.v2ex.com,2025-05-26:/t/1134416 2025-05-26T07:47:41Z 2025-05-26T07:46:41Z koplonjaslon02 member/koplonjaslon02 大会还没开完,但这个标题可以先放在这。

目前( 2025 年 5 月 26 日)主要核心在家庭教育议题

]]>
有时候总会想过去的一些事情,你会这样吗? tag:www.v2ex.com,2025-04-13:/t/1125101 2025-04-13T06:56:10Z 2025-04-13T10:53:56Z googol2chen member/googol2chen 有时候总会想过去的一些事情,在心理学上叫做反刍,甚至在你无所事事的时候,它也会占据你的思绪,念念不忘。

你可能会深陷其中,或想办法转移注意力,但它还时不时出现。

比如我经常会想起高中同学的事情,思考人际关系方面的烦恼,虽然都过去很长时间了。

你呢,你会经常反复想起同一个事情吗?比如什么事情?

]]>
自闭症谱商 (AQ)量表在线测试 tag:www.v2ex.com,2025-01-02:/t/1102093 2025-01-02T09:55:17Z 2025-01-02T11:52:17Z AlexJesus member/AlexJesus 自闭症谱商 (AQ),是一份自我报告问卷,旨在衡量成人自闭症特征的程度,特别是那些可能没有正式诊断为自闭症的人。AQ 由剑桥自闭症研究中心的 Simon Baron-Cohen 和他的同事开发,于 2001 年首次推出,作为区分高功能自闭症或阿斯伯格综合症患者与不具有此类特征的患者的工具。

这只是一份自我评估的工具,不作为任何诊断作用,作为成年人可以当做是自评一下最近是否生活向相对封闭,在需要时可以多走出去看看。

目前暂时是生肉,接下来会尝试将其多语言化,如果有需要可以尝试使用沉浸式翻译插件进行翻译。 测试链接如下: https://kuakua.app/zh/test/autism-spectrum-quotient

]]> 希克定律实验(Hicks law)-心理学实验在线免费体验 tag:www.v2ex.com,2024-11-28:/t/1093287 2024-11-28T01:54:19Z 2024-11-30T01:57:48Z AlexJesus member/AlexJesus 希克定律实验 简介 希克定律,也称为希克–海曼定律,以心理学家威廉·埃德蒙·希克和雷·海曼的名字命名。它描述了做出决定所需的时间如何随着选择的数量和复杂性以对数方式增加。

希克定律的定义与原理 希克定律源于认知实验,测量的是信息获取的速率——处理信息位所需的时间。尽管直觉上认为选择数量翻倍会使决策时间翻倍,但由于其对数性质,决策时间的增加随着选择数量的增长而递减。

希克定律描述了人们在做出决定时所需的时间与可能的选择数量之间的关系。选择越多,做决定所需的时间就越长。

欢迎来在线免费测一测你在面临多个选择的时候的反应速度

https://kuakua.app/zh/experiment/hicks-law-experiment

]]>
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的心理学体验平台 https://kuakua.app/ tag:www.v2ex.com,2024-11-01:/t/1085605 2024-11-01T02:11:23Z 2024-11-01T02:08:23Z AlexJesus member/AlexJesus 户外穿搭 _ 沉浸多彩秋野氛围_1_JSC_来自小红书网页版.jpg

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的心理学体验平台 https://kuakua.app/

每天各种各样的信息占据大家的大脑和时间,很容易让人沉沦其中,并且沉沦越久,越觉得自己好像陷入了一个难以跳出的怪圈。

在这个很容易让人感到不知所措的世界里,除了工作给人赚钱和发展的机会以外,每个人自己的心态也在不断影响他们自己。

最早我们非常支持一个口号:“金钱不能改变世界,只有想法才能改变世界”。

但是什么样的想法能够让人变得越来越好呢,所以找到了积极心理学。

当然,心理学各种各样的理论与研究,普通人肯定是没有办法去思考和体验的。

但我们在尝试把更多的心理学,做成可以体验的东西,可能一开始技术水平不咋样,只能想到什么做什么,找轮子,找参考,找案例,然后不断从中挖掘出更多基于心理学的视角和东西出来。

总而言之,我们鼓励大家,通过心理学发现自己,认识自己,并且接受自己的潜能,不断去发掘和提升,将精力集中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注意力在哪里,能量就在哪里流动”。 

因此,我们收集了各种各样的心理学理论、资源,尝试将各种经典心理学实验和问卷测验转化为网络版本(不保留任何个人信息,完全的在线体验)

你可以在 https://kuakua.app/explore/ 发现全球各式各样的心理学社区、网站与 APP 、blog ,也可以通过 https://kuakua.app/games/ 偶尔玩一盘在线网页小游戏,并且换一种思路去发现自己在体验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

也可以通过 https://kuakua.app/vote/ 找到和发现一些有趣的积极词汇,如果你愿意让更多人看到和学习它们,你可以尝试点击它们,投一票,这样长此以往,会有更多积极词汇,被更多人看到和发现。

你还可以通过 https://kuakua.app/docs/ 看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学理论与文档,这是一个长期知识库,还在不断累积中。https://kuakua.app/docs/psychologists/ 你可以在这里面找到更多心理学家的履历与简介,以及他们的研究成果;哪怕他们已经身在天国,我们依然希望能够从前人的智慧中,与当下的思想碰撞,产生一些新的东西。

未来你还可以通过 https://kuakua.app/experiment/https://kuakua.app/test/ 看到更多可以体验的心理学实验和心理学问卷,帮助你认识人类和认识自己。

无论你想做点什么,积极心理学都希望你把目光放在你的潜能和成长上,https://kuakua.app/ 只为了让你变得更好!只想帮助你将注意力引导到个人成长上,在不断尝试和摸索中,创造那个更好的自己。

不要等到明天才成为最好的自己——从今天开始使用 **kuakua.app**,拥抱一个积极的世界吧!🌟 

迈出秋日运动脚步,能量满格🆙_2_JSC_来自小红书网页版.jpg

]]>
积极心理学:把自己活成一件艺术品,而不仅仅是一个容器 tag:www.v2ex.com,2024-10-29:/t/1084620 2024-10-29T06:39:50Z 2024-10-29T12:44:57Z AlexJesus member/AlexJesus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东西方对待自我发展的传统观念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即将自己视为一件艺术品。这种观点强调,通过精雕细琢、自我修炼,不断完善自我。用更通俗的语言来说,就是在超越道德评判的广义上,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虽然不同文化对“好人”的定义有所差异,但对自我提升的追求从未改变。

Live as a Work of Art, Not Just a Container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学派,虽然在对“什么样的人算好人”这一问题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回答,但对应该像雕塑艺术品一样塑造和完善自己这一点上,却少有异议。希腊人可能认为,一个好人首先应该有高贵的出身、英俊的外貌、卓越的勇气和雄辩的才能。因此,他们通过健身和学习哲学来实现这些理想。而中国的古人则对血统和身体强健没有那么大的执念,他们更关心个人的品德和修养,文雅的气质和高尚的品德是他们所追求的理想状态。

然而,现代社会中,一种不同的自我观念悄然出现,这种观念把自我视为一个容器。这种观念的核心是:不再关心如何去雕琢自己,而只关心如何满足自己的欲望。自我变成了一个用来装载各种满足感的容器,人生被看作是一个尽可能吸纳快乐的过程。

更为根本的是,这样的人缺乏“应得”的观念。他们不会考虑自己在消费大量资源时是否合乎道德,也不会觉得随意浪费资源是不合适的,哪怕在经济上没有任何负担。对他们来说,自我就是一个无底的黑洞,只知索取而不知回馈。

这种容器式自我观念可能一开始不只是来自于个人,也来自于社会和教育,最后不仅影响了个人,也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和教育,然后有更多人被“新的”社会和教育所改变。现代的教育体系往往过于关注考试成绩和经济回报,而忽视了品格的培养和内在的成长,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只重视“成果”而不重视“过程”的人。社会对成功的定义也变得狭隘,过度强调物质财富和外在的成就,而忽略了人格的完善和内心的满足。这样的影响使得人们更加封闭,更加像一个容器,只顾填满外在的成就,而不去思考如何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加丰富而有价值的个体。

拥有这种容器式自我观念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怎样的表现呢?

他们往往渴望成为一个纯粹的消费者,而对创造毫无兴趣。对他们而言,写出优美的文章、完成令人赞叹的事业并不重要;他们的创作与生产也只是为了维持经济来源,便于更好地消费。而当他们遇到身体不适时,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调整生活方式、锻炼身体来改善自己的状态,而是依赖医生与药物来迅速解决问题。他们不会觉得通过锻炼打造更好的身体状态有什么吸引力,只希望能轻松地通过外界手段解除自己的痛苦。

尤其在当下,被某些人称之为“历史的垃圾时间”,身边充满了对自我和社会的迷茫与无力感。这就继续加剧了我们那难以用言语表达的复杂状态。

相比之下,把自己活成一件艺术品,则意味着对自我的责任和创造力的尊重。生活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而是一个不断雕琢自我、追求内在的成长与外在的和谐、乃至于卓越的过程,而不仅仅是追求短暂的快乐和满足。无论是在知识、身体还是心灵上,这种观念都主张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创造,来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并为世界带来积极的影响。

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重新看待自己和身边的一切,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思想正是帮助人们认识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源于自我实现和积极的创造,而不是单纯的消费和享乐。

它希望我们会不再只将自己视为一个容器,而是尝试找到生活的意义,去塑造和创造,而非仅仅满足和消耗。

它鼓励我们不只是将自己视为满足欲望的容器,而是通过发展个人的优点、创造力和人际关系,来使自己成为生活中的艺术家,将自己打造成独特而又值得欣赏的“艺术品”。而这种精雕细琢作品的过程,充满了创造性与挑战性。

当我们学会以这样的方式看待自我时,不仅让我们在追求个人目标时感受到意义,体验到更深层次的满足,也让我们在不断提升自我中获得持久的幸福感,还能更好地贡献于社会,找到生活的真正意义。

所以,不要把自己当作一个只为满足欲望的容器,而是像艺术品一样去雕琢和完善自己。不断成长,不断创造,成为那个更美好的自己——这是人类最值得追求的目标之一。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阅读原文

]]>
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G. Zimbardo)过世:献身于心理学的一生 tag:www.v2ex.com,2024-10-29:/t/1084603 2024-10-29T05:57:14Z 2024-10-29T05:54:14Z AlexJesus member/AlexJesus 菲利普·津巴多( Philip G. Zimbardo ),他是一位国际公认的心理学教育家、研究员、作家、媒体名人和非营利组织创始人。

他已于 2024 年 10 月 14 日安祥去世,享年 91 岁。作为斯坦福大学的名誉教授,津巴多教授的职业生涯跨越了 50 多年的教学、研究和探索人类行为的深层。他留下的遗产对心理学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包括著名的 “斯坦福监狱实验”、他关于 “害羞”的工作,以及非营利组织“英雄想象项目”的建立。

早年生活和学术旅程

津巴多于 1933 年出生于纽约州布朗克斯区,在一个西西里美国工人阶级家庭长大。尽管早期面临挑战,包括长期在传染病儿童医院住院,但他在学业上表现出色。他成为家里第一个攻读大学学位的人,就读于布鲁克林学院,在那里他主修了心理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继续在耶鲁大学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专注于塑造人类行为的心理过程。

在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和纽约大学担任教职后,他于 1968 年加入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并在那里度过了他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他对心理学领域的奉献使他指导了数千名学生,其中许多人继续在学术界和临床实践中从事有影响力的职业。

The Stanford Prison Experiment 斯坦福监狱实验

津巴多最著名的研究是“斯坦福监狱实验”( 1971 年),仍然是心理学领域最具争议和影响力的研究之一。该实验旨在调查感知权力的心理影响,展示了当人们被置于培养“去个性化” 和 “权威动态”的环境中时,人们可以多快地接受虐待角色。尽管该实验原定持续两周,但由于参与者经历了极端的情绪困扰,仅在六天后就停止了。

该研究的结果对理解“威权主义行为”和机构虐待具有深远的影响,并在阿布格莱布虐待囚犯的事件被揭露后重新受到关注。尽管存在伦理争议,但斯坦福监狱实验引发了关于“监狱改革”和 “不受制衡的权力的危险” 的讨论,在社会心理学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Research on Shyness and Time Perspective 害羞与时间视角研究

除了关于权威和权力的研究之外,津巴多教授还深入投资于理解 “害羞”。在 1970 年代,他创立了“斯坦福害羞诊所”,在那里他致力于帮助个人克服社交焦虑和孤立感。他的畅销书《害羞:它是什么,该怎么做》和《害羞的孩子》成为那些希望了解和对抗自己和他人害羞的人的必备读物。

津巴多教授的另一个核心兴趣是 “时间视角” 心理学——个人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态度如何影响他们的决策和行为。他开发了 “Zimbardo Time Perspective Inventory”,这是一种广泛用于心理学研究的工具。他的著作《时间悖论》和《时间治愈》帮助将这一概念带给了更广泛的读者,探索了时间导向如何影响心理健康和福祉。

路西法效应和英雄主义

2007 年,津巴多出版了他的开创性著作《路西法效应:好人是如何变成恶魔的》,其中他探讨了导致普通人做出不道德行为的心理机制。借鉴斯坦福监狱实验以及大屠杀和阿布格莱布等历史事件的见解,津巴多认为情境力量和社会环境在塑造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本书的最后一章侧重于“英雄主义”,津巴多将晚年的大部分时间都用于研究这个话题。他于 2010 年创立了 “Heroic Imagination Project”,这是一个非营利组织,旨在教导个人抵制负面的社会压力并促进积极的社会行动。通过这项倡议,Zimbardo 试图激励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英勇行动,与 “欺凌”、“旁观”和 “顺从”作斗争。

心理学和教育的终身倡导者

津巴多对心理学的贡献超出了研究和教学的范围。他曾担任“美国心理学会”和“西方心理学会”的主席,在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中,他积极参与各种心理学组织。即使在从斯坦福大学退休后,津巴多仍继续在帕洛阿尔托大学和海军研究生院等机构讲课、写作和任教。

津巴多的遗产因他在教学、研究和社会倡导方面的众多奖项而得到进一步巩固。他的口述历史和个人论文保存在斯坦福大学图书馆中,确保后代学生和研究人员可以继续从他毕生的工作中学习。

充满探究和影响的一生

菲利普·津巴多教授的一生致力于理解人类行为的复杂性并与世界分享这些知识。从他对 “服从权威” 和“去个体化” 的开创性研究,到他对 “害羞” 和 “时间视角” 的开创性工作,津巴多的贡献在心理学领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他致力于通过教育和社会行动改善生活,以他的 “Heroic Imagination Project” 为例,表明他坚信心理学能够带来积极的变化。虽然 Zimbardo 已经去世,但他的影响力将继续塑造我们理解人性和周围世界的方式,造福子孙后代。

了解更多关于 kuakua.app 的 Philip G. Zimbardo 博士的信息

在我们哀悼 Zimbardo 博士逝世的同时,我们也庆祝他的一生以及他对我们理解人类心理的影响。他的遗产将通过他接触的无数生命、他激发的研究以及他指导的几代心理学家而继续存在。

阅读完整的讣告:.Philip G. Zimbardo Obituary in legacy.com

]]>
现代心理学所涉及的数百名心理学家,每一个的介绍都在这里了。 tag:www.v2ex.com,2024-09-13:/t/1072626 2024-09-13T06:09:01Z 2024-09-13T06:06:01Z AlexJesus member/AlexJesus Kuakua Icon 现代心理学所涉及的数百名心理学家,每一个的介绍都在这里了。

对于现代心理学来说,并不只有弗洛伊德,荣哥,马斯洛,斯金纳,塞利格曼,米哈伊这些大家,更有更多的在各自领域和板块不断拓展心理学与更多交叉学科外延的科学家。

我尝试在整理更新其中的每一位的详细介绍,这是其中一个索引,方便各位查阅: 心理学家🥊索引

Emoji Cowboy Hat Face

]]>
我们在积极心理学方向做了自己的资源站,顺便把研究的心理学内容都逐步录入进去,让学习变成一个长期的过程。 tag:www.v2ex.com,2024-07-31:/t/1061556 2024-07-31T10:10:20Z 2024-07-31T10:07:20Z AlexJesus member/AlexJesus https://kuakua.app/ 我们在积极心理学方向做了自己的资源站,顺便把研究的心理学内容都逐步录入进去,让学习变成一个长期的过程。 目前已经有 1 、积极词汇代替感恩日记,每天给自己几个积极词汇,同时用投票的方式来让自己的积极心理暗示也同时影响更多人。 2 、积极心理学生活方式文档,结合中国文化来长期做的板块。 3 、心理学各个流派、各个研究领域的发展史,帮助大家了解各个心理学领域。 4 、心理学专家,持续更新中,帮助大家了解更多心理学家与他们的研究领域。 5 、产品心理学文档,持续更新中,有助于更多人了解心理学的各种效应与产品设计过程中如何使用。 6 、心理学资源站,各类心理学院校、专业领域研究成果、心理学家 blog 、心理学研究站、心理学博物馆等等。 7 、未来纳入更多心理学的产品转化。

image.png

]]>
当团队合作变得“偷懒”:揭秘社会性懈怠 tag:www.v2ex.com,2024-07-30:/t/1061089 2024-07-30T02:17:56Z 2024-07-30T02:17:56Z oujikoen member/oujikoen 当团队合作变得“偷懒”:揭秘社会性懈怠

“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等等这些古老的谚语让我们相信,团队的力量是无穷的。比如在团队举行头脑风暴的场合,我们似乎总是能听到:“让我们集思广益,让好点子泉涌而出!” 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不会有人都在等待别人开口先说话吗?也不会有人没有自己的意见,只是等着反驳别人以显示自己吗?

认知心理学家清河幸子提出了一个有趣的“骑肩模型”。就是当三个人一起讨论时,其中一个人要站在两人的肩膀上,以更高的视角俯瞰整个讨论,这能带来全新的角度和思路。例如:“刚才我们在讨论什么来着?我们先转回正题吧",“虽然 A 已经明确了,但 B 还尚未明了,我们缩小一下范围吧?”,“简要概括一下,就是 C ,没错吧?”像这样,如果有一个站在更高角度的人来发言的话,这个对话就不会变成普通的杂谈,而更容易得出结论。 看来“三人”里的“三”,并不是一个随便的数字。那么,当人数超过三个之后会怎么样呢?当团队的人数增加,事情就变得复杂了。“人多力量大,但也可能翻船”,这句话揭示了一个现实——如果没有一个优秀的领导者,群体往往容易陷入混乱。

为了证实这一点,拉塔内做了著名的“鼓掌实验”。他将接受实验的人分成两组,一边是六个人,一边则只有一个人,命令他们“用最大的力气鼓掌”,经过反复测量,发现六人组的声量只有单人组的三分之一。更有趣的是,那六个人都坚信自己已经用尽了全力。 林格尔曼的“拉绳实验”也展示出同样的结果。他把被实验者分成一人组、二人组、三人组和八人组,要求各组用尽全力拉绳,同时用灵敏的测力器分别测量其拉力,结果二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二人拉力总和的 93%;三人组的拉力只是单独拉绳时三人拉力总和的 85%;而八人组的拉力则降到单独拉绳时八人拉力总和的 49%。

拉塔内的“鼓掌实验”和林格尔曼的“拉绳实验”都告诉我们,当人们觉得自己只是众多力量中的一小部分时,他们就会不自觉地放松自己的力量。就好像每个人都在悄悄地想:“反正有别人在努力,我少使点劲也没关系。”心理学将这个现象称为“社会性懈怠”“社会惰化”“搭便车效应”等。而这个社会性懈怠不分时代、文化和性别,但有一个显著倾向,不知为何,比起集体主义社会,它在个人主义社会中更容易发生。

要打破这种懈怠,有一种技巧叫做“目标选择”( targeting )。 假设我们现在看到了一个人寿保险的广告,我们都接触过保险,但如果它的呼吁非常笼统:“希望各位务必借此机会购买我们的保险。”相信大家也不会有什么反应。“各位”这个词,就像刚刚的鼓掌实验一样,可以说是助长社会性懈怠的代表词。哪怕保险公司“各位、各位”不停地喊,在我们眼里,那也不过是别人的事罢了,并不会为之动心。所以,现在很多保险公司通过“目标市场选择”来增加购买量。例如“为了三十岁到四十岁的女性而准备的保险”“六十岁之后买的保险”等,特意缩小范围,锁定目标人群,成功地让很多人觉得“这就是为了我而准备的保险”。 我们做学生的时候都有过经验,如果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对全体学生说:“大家可以自由发表意见。”课堂上反而会变得鸦雀无声。相比之下,“关于这个问题,我非常想请教一下女同学的看法”。—只要把目标缩小到原来的一半,立刻就会有女同学开始积极地回答老师的问题。 而且,“目标群众选择”还被使用在畅销书的“标题”里,例如“三十岁之后的××术”“想趁着还在读大学把××做了”等,通过缩小范围,锁定目标读者,让在给定范围内的人都觉得自己应该读这本书,巧妙地提高了读者的购买欲。哪怕当事人其实对那本书并非很感兴趣,但因为自己成了它的目标群体,人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打开自己的钱包。

最后,让我们来谈谈“稀有性”。人们往往会对限量的商品更加感兴趣,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稀有价值效应”。哪怕是一些不起眼的小东西,只要加上“限量”的标签,就会变得吸引人。比如看到“限定 10 碗拉面”“限定 20 个福袋”的标语,不管拉面和福袋品质如何,都会有人排队购买或抢购。

总之,无论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中,了解并利用这些心理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激发团队的潜能,同时也让我们的消费行为更加理智。下次当你身处一个团队时,不妨想一想,如何才能让每个人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而不是成为社会性懈怠的一份子。

如果你对这些概念还有疑问,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请随时关注微信公众号“心理 channel”,向我提问。让我们一起探索心理学的奥秘,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心理 Channel”,心理知识科普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之番外篇 tag:www.v2ex.com,2024-07-27:/t/1060494 2024-07-27T04:18:57Z 2024-07-27T05:24:12Z oujikoen member/oujikoen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之番外篇

在介绍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之后,我们再来补充介绍一下马斯洛晚年对其自己所建立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反思和发展。

想象一下,你攀登了一座高峰,站在山顶上,你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就是自我实现。马斯洛晚年意识到,即便是站在山顶,我们的旅程也还没有结束。他发现,即使我们实现了自我,内心深处仍然渴望着更进一步,这就是他所说的"自我超越"。他认为,如果人没有自我超越的追求,人在成功后又会变得低俗,会去追求更低层面的满足,如生理方面的,沉迷于肉欲、只关心吃喝玩乐,或会玩物丧志,或在声色场所流连忘返等等。这些低级的追求反而会使他失去他已经拥有的,如挥霍无度会使他倾家荡产、事业失败、家庭破裂、妻离子散等等。

因此,我们内心有一种力量,它让我们仰望星空,追求那些"比我们更大的"东西。这种力量,可以是自然之美,可以是艺术之魂,也可以是信仰之光。当我们被这种力量所触动时,我们会经历一种奇妙的体验,就像是站在山顶上的那一刻,但更加深刻和持久,这就是马斯洛所说的"高峰体验"和"高原体验"。马斯洛通过与各行各业的杰出人士深入交流,发现了一个共同点:无论他们从事什么工作,当他们的修养达到一定程度时,都会自然而然地追求自我超越。这就像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每个人都在为实现更高的目标而努力。

马斯洛在晚年提出了 Z 理论。Z 理论是在Ⅹ理论和 Y 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X 理论关注的是我们的基本需求,比如食物和安全; Y 理论关注的是我们的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而 Z 理论,则是在这些需求之上,提出了一个更高层次的追求——为了一个更大的目标而愿意牺牲自己。这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我们可以在母亲对孩子的爱中看到,也可以在那些为了国家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的革命先烈身上看到。在追求这种需求的过程中,人们会体验到一种超越自我的价值感,这种价值感让他们愿意放下一切,甚至是生命,来实现更高的目标。

今天,我们就把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给介绍完了,但需要强调的是:马斯洛需求理论只是一种理论,不是科学,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人必须一定要按照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来进行或者完成自己的人生的,会有例外产生,比如上面提到的抛头颅洒热血为革命而英勇献身的先烈,他也许并没有达到下面的几个层次,但也能完成最高级别的需求,因此,理论只是理论,只能适合绝大大多数普通人,不能把他作为一个什么都适合的物理定律去套在别人身上,万一人家不是普通人呢?

让我们心存美好,期待自己的未来能更好吧。

如果你对这些概念还有疑问,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请随时关注微信公众号“心理 channel”,向我提问。让我们一起探索心理学的奥秘,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心理 Channel”,心理知识科普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之最高境界自我实现篇 tag:www.v2ex.com,2024-07-26:/t/1060310 2024-07-26T06:32:13Z 2024-07-26T06:38:13Z oujikoen member/oujikoen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之最高境界自我实现篇

今天我们来介绍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最高等级即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当人对爱和尊重的需要合理地得到满足之后,自我实现的需要就出现了。所谓“自我实现”,就是潜能最大限度地得到了发挥,生命价值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实现。马斯洛对自我实现的描述是这样的:

它(自我实现)可以归入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是一个人想要变得越来越像人的本来模样,实现人的全部潜能。换句话说,一位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无法宁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于他们自己的本性。这一需要就可以称之为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求很容易被误解。人们往往以为,只有成为一个“成功人士”,比如成为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企业家、学者、明星等等,才算是自我实现了,否则就不算。显然,所谓的“成功人士”毕竟是极少数,大部分人是不可能“成功”的。再者,很多所谓成功人士未必活得幸福,也不是都会受人爱戴。反之,很多普通老百姓,他们在自己的领域,比如对自己的家庭、社区、单位等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也很受周围的人爱戴。这样的人,我认为也是自我实现了的人。

举个例子。有位领导,将要退居二线,心理难以接受,便抑郁了,他抱怨说,自己在如今的位置上工作了整整 10 年,兢兢业业,没日没夜地工作,但上级领导就是不重视自己。现在面临着退居二线,心里不甘,但也无可奈何,感到憋屈。在多数人眼里,这位领导算是自我实现了的人。而实际上呢?他内心感觉自己像个失败者,没有价值!

这个案例显示,一个人的自我实现是否得到满足,不在于他的事业有多成功,地位有多高,身价有多少,或是为社会作出多大贡献,而在于他自己内心。在于他内心是否感到自己的潜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生命价值是否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实现。如果是,他就会产生满足感、幸福感,就算是一个自我实现了的人;否则就会感到遗憾、憋屈,甚至是怨恨等,就不算是自我实现的人。

所以,让我们抛开那些外在的标签,专注于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我是否在追求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我是否在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就已经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了。

记住,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主角。不要让别人的定义限制了你,活出真我,活出精彩。自我实现的旅程,就是一场不断探索和发现的冒险,让我们一起勇敢地迈出每一步。

如果你对这些概念还有疑问,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请随时关注微信公众号“心理 channel”,向我提问。让我们一起探索心理学的奥秘,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心理 Channel”,心理知识科普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
拥抱“不完美“:自信的起点 tag:www.v2ex.com,2024-07-26:/t/1060215 2024-07-26T02:03:49Z 2024-07-26T02:03:49Z oujikoen member/oujikoen 拥抱“不完美“:自信的起点

你是否曾经在镜子前自问:“我怎样才能拥有自信?”答案其实触手可及:那就是,像拥抱阳光那样接受我们的优点,同时和我们的不完美握手言和。有些人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却对自己不那么光鲜的部分视而不见。但真正的自信,是来自于我们对失败的接纳,以及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勇气。

自信的秘诀:拥抱自己的全部

“神啊,救救我吧,告诉我怎样才能更自信?”这个问题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其实,秘诀就像挠痒痒一样简单——肯定你的优点,同时拥抱你的不足。有些人只看到了自己的优点,却忘了自己的短板。但真正的自信,是在于你能否坦诚面对失败,能否为自己的选择和行动负责。如果能,才敢去尝试;如果不能,就不敢尝试,就像去探险,只有你愿意背上行囊,才能迈出家门,踏上旅程。

缺乏自信的人,就像在迷宫里徘徊,总担心走错路。他们害怕犯错,害怕失败,这就像是在心中筑起了一堵墙,阻挡了探索的脚步。但如果人能够接纳自己的失败,能够允许自己犯错,那么做选择时就会容易得多。在遇到挑战和困难的时候,他们不会太担心万一失败会怎么样,会更容易集中精力来克服困难。

我们都是凡人,犯错是常态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这句话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但真理总是朴素的。如果有人认为自己一定不会犯错,就是在逃避客观事实。我们在生活、工作中会遇到这样的人,他们认为自己一切都是对的,不会犯错,实际上,这是一种自我欺骗,也是一种自我防御。他们害怕面对错误和失败,就像是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以为这样就可以逃避现实。在他们内心,错误或失败意味着灾难。因此,他们绝对不会允许这样的事发生。如果发生了,他们也会掩耳盗铃。这种防御是无效的,因为这样,人反而会失去他人的 尊重。

反之,如果有人能够虚心地承认自己的错误,及时改正,反而更容易赢得别人的尊重和信任。中国有一句古话:“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意思是,人最大的善就是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能及时改正。这之所以是最大的善,主要是因为这会使人成长。

但是,真正能认识到自己的错又谈何容易!很多人口头上承认自己是有缺点的,但一旦被指出来,他们立刻就会否认或为自己辩护;有的人虽然会承认自己有缺点,但是那些缺点在他们看来其实都是一些无关痛痒的小毛病,但对关键问题或缺点,却不敢提及或面对。能看到并承认缺点和错误,不仅需要智慧,还需要勇气。

犯错的勇气,自信的加油站

好的领导者,就像一艘船的船长,敢于承担责任。他们的话语,“出了事,我担着”,不仅给了我们勇气,也给了我们力量。优秀的领导者懂得担当,敢于承担责任。他们的存在让团队成员感到安心,敢于放手一搏,发挥创造力,员工就能大胆行动,即使偶尔犯错,也能从中学到宝贵的经验。

但在现实中,有些“船长”在风暴来临时却选择把舵交给你,然后在船舱里躲起来,领导遇事推诿,下属就会畏首畏尾,不敢全力以赴。这时候,你可能会感到心寒,甚至愤怒。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们学会了如何在风雨中成长。

客观描述以上举例时,你会发现在前一位领导手下工作的员工,状态非常好,信心十足。而在后一位领导手下,员工却什么都不敢干,员工的业绩很糟糕,甚至员工会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胜任这份工作,每天都“压力山大”。其中关键的原因是,在前一位领导手下,员工不怕犯错,因为有他为员工担着;而在后一位领导手下,员工不敢犯错,因为员工自己要承担所有的责任和后果。所以,除非员工有十足的把握,否则都不敢做事。因此,这限制了员工能力的发挥,会导致团队一事无成。

很多人都抱怨自己缺乏自信,即使他们已经有过许多成功的经验,或者他们本身就是成功人士了。他们缺乏自信的真正原因是不敢让自己犯错。一想到自己会犯错,心里就会恐慌。当他们面临选择时,往往会压力巨大,这些犹豫、纠结和担忧会耗费他们很多的精力。很多时候,他们心里知道做这事问题不大,或者即使有什么差错也不会有问题,但他们心里还是不安,还会纠结。根本原因还是,在内心深处,他们不允许自己犯错。后果自然就是他们不敢做事了,也就缺乏自信了。相反,如果允许自己犯错,那么,他们就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可以放心大胆地运用能力去工作、去尝试新的方法、去创新。在这种状态下,人的自信心自然会增强,也就更容易取得成就。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探索了如何通过接纳自己的弱点来建立自信。自信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过程,一个自我发现和自我接纳的过程。我们鼓励的不是盲目自信,而是基于对自己真实能力的理解和信任。记住,每个人都有弱点,但正是这些弱点,让我们变得更加真实和完整。不要害怕犯错,因为它们是成长的垫脚石。当你开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纳和利用这些弱点时,你会发现,生活其实充满了无限可能。

如果你对这些概念还有疑问,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请随时向我提问。让我们一起探索心理学的奥秘,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心理 Channel”,心理知识科普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之尊重篇 tag:www.v2ex.com,2024-07-25:/t/1060036 2024-07-25T07:30:05Z 2024-07-25T07:35:31Z oujikoen member/oujikoen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之尊重篇

今天,我们来介绍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第四个层次:尊重。我们普通人,基本上这就是我们能达到的最高层次,再往上就不是一般人可以期望的高度了,但尊重,可以理解为就是影响我们每个人生活的最高层次。

<u>尊重的内核是什么?其实就是人需要做自己。</u>

想象一下,你是个孩子,手里拿着画笔,准备在生活的画布上挥洒色彩。但突然,有人告诉你:“不,你应该画这个。”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扫兴?这就是许多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写照。他们的生活被父母精心安排,看似完美无缺,却唯独缺少了最重要的东西——自己的选择。

家长们像园丁一样,精心修剪着孩子的人生树,希望它长得笔直、茂盛。但问题来了,如果这棵树从未被允许按照自己的意愿生长,它还能结出自己想要的果实吗?孩子们可能会说:“我很好,但我不快乐。” 这就像一个穿着华丽礼服的人,却找不到舞伴,心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究其原因,是因为家长没有尊重过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天赋;父母只是按照自己美好的意愿和规划,为孩子安排了一切。虽然后来的发展证明,父母的规划是对的,但孩子个人的意愿则被剥夺了。这会让孩子觉得:我做的一切,包括取得的所有成就,都不是我的,而是父母的。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因为父母没有给他们机会让他们选择自己想要的,结果他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我认为,导致这些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家长没有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什么事都替孩子决定了,包办了一切。

“尊重”是什么?

尊重,听起来很正式,但其实它很简单。<u>尊重就是允许个体做他自己;尊重别人,就是允许别人做他自己;自我尊重,就是允许自己做自己。</u>当意见不合时,我们说:“我尊重你的看法。” 这就像是给对方一个温暖的拥抱,告诉他:“你的想法很酷,我也许不同意,但我支持你。”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雪花。我们希望自己的个性得到认可,哪怕是在最亲近的人面前。那么,如何保持这种独特性呢?答案就是:尊重。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

尊重可以分为两种:他人尊重和自我尊重。<u>所谓他人尊重,就是我们希望别人能够允许我们做我们自己,主要是体现在尊重我们的意愿。无论我们做什么,如果我们决定了,即使是错的,我们也希望他人能够尊重我们的决定。</u>如果孩子不听话,就以各种方法打压孩子。渐渐地,这会让孩子难以自我尊重,感觉自己不好,不允许自己做自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会缺乏独立人格,也缺乏理想和目标,这对将来的发展非常不利。

缺乏尊重的后果

很多人对自己总不满意,不是觉得自己这里不好就是那里不对,不允许自己犯错、不允许自己失败、不允许自己有任何瑕疵。而事实上,又发现自己总会犯错、会失败,几乎一无是处,因而会不停地自责、内疚、讨厌自己、排斥自己,这让自己很痛苦。

<u>所谓自我尊重,就是允许自己做自己,无条件接纳自己;接纳自己的优点,更接纳自己的缺点。无论如何,都要坚信自己是好的。</u>

自我尊重的力量

被尊重的需求得到满足后,人就会意识到:我要为我自己的生命负责。此刻,他的主观能动性就能被激发,能为自己的行为积极负责,也会产生自信,自我价值感和能力感都会得到提升。反之,如果被尊重的需求不能得到满足,人就很难为自己的生命负责,因为他的决定都不是自由的,而是为了迁就别人,或是别人为自己做的决定。既然是别人的决定,我没法为别人的决定负责。为此,他的主观能动性就不能被激发,会感觉自己一生碌碌无为,会产生自卑感、无能感和无助感。久而久之,人就会变得消沉、沮丧和抑郁。

自我尊重是内心的灯塔,它告诉我们,即使犯了错,我们也是值得被爱的。它让我们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同时相信自己的价值。

当尊重的需求得到满足时,我们会感到自己对生命有掌控感。这就像是给心灵装上了翅膀,让我们能够自由飞翔。但如果缺乏尊重,我们可能会感到无力和沮丧,就像是被困在没有窗户的房间里。

如果你对这些概念还有疑问,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请随时向我提问。让我们一起探索心理学的奥秘,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心理 Channel”,心理知识科普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
培养积极思维:让大脑成为你的好伙伴(下) tag:www.v2ex.com,2024-07-25:/t/1059908 2024-07-25T02:15:02Z 2024-07-25T02:15:02Z oujikoen member/oujikoen 培养积极思维:让大脑成为你的好伙伴(下)

今天,让我们继续昨天的话题,介绍培养积极思维的下半部分,希望您能了解如何从习惯入手,塑造一个更积极,乐观的自己,享受更阳光的生活。

对自己“温柔以待”

如果你是一个运动员,每投一次球就对自己说‘为什么没有投进’,那你会失去投篮的乐趣。同样地,当我们面对选择和决定,我们也应该对自己宽容一些。生活中不乏‘事后诸葛亮’,但重要的是要记住,我们做选择时,我相信,没有人会选择伤害自己。所以,如果事后发现选择不是最佳,让我们以幽默的心态看待这件事,就像对一个朋友说:“哎呀,那时候的我真是个可爱的笨蛋。”

因为当人做选择的时候,人并没有足够的信息,而在那一刻又必须做出选择。人只能够依据有限的信息做出自己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所以,人犯错在所难免。“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当很多人事后发现自己当初的选择是错的,或者做出选择之后,只看这个选择的副作用和另外一个选择的有利一面,而认为自己做出了错误的选择,因此而懊悔、内疚、自责,甚至不惜惩罚自己,比如打自己耳光,不吃饭等等,这对自己是很不公平的。

其实,每人都在那一刻做出了自己所能做出的最好选择。想必大家都有过犹豫不决、陷入两难的经验:自己必须要做出抉择,而任何一个选择都有难以接受的后果。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最好朋友,我们不应该因为一时的失误就对自己太过苛刻。其实,有很多人在过去做过伤害自己或伤害他人的事情。谈到那些事,他们非常心痛,虽然已经过去许多年,他们仍然无法原谅自己。在分析当初他们为什么那么做时,你会发现他们都经历过内心的纠结和挣扎,他们不得已做出了那样的决定。虽然知道这决定会给自己或他人带来伤害,但在那一刻,他们感觉自己没有其他更好的选择,或是其他的选择后果更严重。事后,他们会意识到自己当初其实没有必要那么纠结,其实还有其他更好的选择,但这也是他们事后才知道的。从这一点来看,每个人的选择,包括那些伤害他人的选择,都是可以理解的。面对那些错误的选择,最好的态度不是谴责、惩罚或批评,而是理解,我们要探讨当初自己为什么会做出那些选择,以及以后如何能避免类似的错误。

如果我们能以这样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过去的错误或过失,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自信和自尊,还能变得更加宽容和有魅力。

回顾“高光时刻”

你是否记得小时候得到第一个奖杯或第一次被老师表扬的时刻?这些美好的记忆,就像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的闪光点。我们需要定期回望这些时刻,来提醒自己我们的能力和价值。就像我们不会只盯着电脑屏幕工作而不休息,我们也需要不时地从过去的成功中汲取力量。

记住,我们的回忆不是一部电影,我们可以选择播放那些让我们感到自豪和快乐的画面。那些积极的经历会像种子一样,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帮助我们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未来。

我们的自我评价往往来源于我们的回忆。如果你的记忆中满是成功和赞誉,你自然会更有成就感。反之,如果你总是回想起失败和否定,那么负面的情绪就会接踵而至。我们不能全面客观地回顾过去,但可以选择性地回忆。乐观者倾向于记住美好,悲观者则总是陷入过去的阴影。为了培养积极的思维模式,回顾往昔的模式需要改变。人不能任由自己陷入那种沮丧的情绪,而是要刻意地回想自己的一些成功经验。只要坚持,就能养成一个新的习惯。

有研究说,人需要 21 天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其实发现,21 天是远远不够的,但如果每天坚持新的行为,两三个月还是可以养成新习惯的。但要稳定下来,得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才可以。

换个角度看问题

任何事情或任何人都有两面,有阴也有阳,有好也有坏,有优势也有劣势,有优点也有缺点。任何一件事,都不可能是完美的,也不可能一无是处。比如,有的人的强迫症,虽然让他苦恼,但也许它帮这个人避免了更大的压力。换一个角度,你会发现,即使是最糟糕的事情,也可能藏着意想不到的礼物。

当我们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解读经验,我们就会发现,即使是最困难的时刻,也有其积极的一面。这种积极解读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接纳自己,也更加宽容地看待生活。

祸兮,福之所倚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的每个挑战都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机遇。很多成功人士的故事告诉我们,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功,往往是因为他们在逆境中学会了坚强和智慧。

现实中,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充满了不确定性,而生活中唯一确定的就是这些不确定性,但正是这些不确定性,才让我们有机会学习和成长。就像那些经历家庭变故后变得更加坚强的人,他们的‘祸’最终成为了他们成功的垫脚石。所以,当生活给我们一个柠檬,我们可以选择做一杯柠檬水,中国古老的智慧永远也不过时,很多时候黎明前的黑暗最难熬,但只要熬过去,就能看到太阳的升起。

我命由我不由天

面对自己的不幸,很多人会认为是自己的命运不好。这个归因有利有弊。利,能使人更容易接纳不完美;而弊,则会使人放弃努力拼搏,听天由命。

在中国的文化里,“命”,指的是特定对象的某些人生定数,比如你生在那个时代、那个家庭,你的父母是什么样的人,你有多少兄弟姐妹,你的家庭背景如何,会遇到什么事和什么人,这些都不是你主动选择的。对于这些,你没有其他选择,只能接受。而“运”则指的是我们人自己的运作或选择。如果人生在贫困家庭,他们可以选择艰苦朴素,刻苦努力地学习或工作,有信心自己会慢慢好起来;他们也可以选择怨天尤人,自怨自艾,畏惧退缩,不去行动。这个选择就是“运”。显然,这两种不同的选择会让这人在将来有完全不同的命运。如果没有意外发生,前者可能在几年后就能发家致富,而后者还在贫困中怨天尤人。

现实中,很多人会说自己“倒霉”或“命不好”时,我们应该及时纠正这些观念。且不谈是否真的有“命中注定”这一说,这些想法本身就会给人造成影响深远的心理暗示,会导致人失败。当人认为自己“倒霉”或“命不好”时,潜意识里会产生一种信念:“我倒霉是命中注定的,无论我做什么都摆脱不了这个命运。”这个心理暗示会让人放弃一切努力,被动地听天由命,不去做任何有意义的尝试,或是做了而不能坚持。如果一个人怀着这种心态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结果可想而知。当自己真的倒霉了,又会暗示自己:“我就说我的命不好,果不其然。”反之,如果人相信命运在自己手里,那么他们就会尽最大努力去争取,这也自然会增加成功的概率。很多人之所以会失败,主要是因为自己没有坚持下去。

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用吸引力法则来鼓励调整自己的思维。当你坚定地相信某事时,跟这个领域相关的人、事、物就会被你吸引而来。如果你内心坚信你能成功,那么在你的生命里就会出现贵人或机遇来帮助你成功;如果你认为自己会失败,那么导致你失败的事情也会发生。虽然这个法则有些唯心,但他可以让我们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而非自怨自艾的虚度生命。记住,你的心态和选择,才是决定你命运的关键。

以上就是分两次介绍完的培养积极思维的认知理念的调整方法,我知道在如今当下这个经济环境下,大家都有非常深的焦虑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心,但日子总是要一天天过的,只有调整好心态好好的生活下去,才能看到美好的明天,送给大家一部南斯拉夫老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里的台词:谁活着,谁就看得见!

加油!

如果你对这些概念还有疑问,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请随时向我提问。让我们一起探索心理学的奥秘,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心理 Channel”,心理知识科普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之归属和爱的需要篇 tag:www.v2ex.com,2024-07-24:/t/1059722 2024-07-24T06:55:39Z 2024-07-24T07:03:55Z oujikoen member/oujikoen 今天,我们来聊一下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里的第三个层次,也是最重要的,我们普通人都需要到的层次,即归属和爱的需要。

归属感是什么?

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人有了足够的粮食储备,心理也就定了,那个时刻,人会意识到自己该如何待人;当人衣食无忧了,也就开始有荣辱观了。这表达了两种需求:安全感和归属感。“仓廪实”和“衣食足”表达的是安全感,而“知礼节”和“知荣辱”则表达的是归属感,也就是人的社会需求。

当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社会需求就自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社会性动物”。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群体生活方式功不可没,个体是无法独自生存的。所以,在确保自己安全之后,接下来人渴望的就是爱情、家庭、朋友和团体生活。

人都会很在意自己的声誉,很在意别人对自己好不好、是否喜欢自己;人也会刻意地打扮自己,留意自己的言谈举止,目的就是希望自己能被他人所喜欢、所接纳。<u>当感觉到自己是被喜欢、被接纳的时候,人的归属感就得到了满足,就会体验到一种幸福感。反之,如果人意识到自己不被喜欢、不被接纳,那么这种归属感就得不到满足,人就会产生多种负面情绪,如焦虑、担忧、愤怒或怨恨。</u>

归属感的本质

归属感也是一种主观需求,客观上别人是否真的接纳你不是最主要的。<u>如果人能够接纳自己,那么即使别人不喜欢他,排斥他,他也不会在意。即使自己不属于任何群体,也能做到“四海为家”。相反,如果内心有自卑感,不能接纳自己,那么即使别人接纳你,你仍然会感觉自己不受欢迎</u>。

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无论去哪里,都没有归属感!比如:小王,大学毕业后不到 3 年,换了 8 份工作。找到一份工作后不到几个月,就感觉别人不喜欢自己,处处与自己作对,因而就愤然辞职。小李,结婚不到半年,就非要离婚不可,老公不愿意,她就一直各种“作”。小李不断地抱怨公婆都不喜欢自己,老公的姐姐和姐夫也不接纳自己。小李丈夫说,其实他父母和姐姐根本就没有排斥她。相反,他们很担心小李会和自己离婚,所以和小李交流时,都是小心翼翼地,生怕惹她不高兴了。

很多案例告诉我们:<u>只要人内心接纳自己,到哪里他都会有归属感;如果不能接纳自己,到哪里都没有归属感。</u>

爱的真谛

归属感和爱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感受不到爱,归属感无从谈起。<u>马斯洛认为,只有感受到爱,人才能放松下来、获得休息,才能获得力量以应对生活中其他的挑战。</u>如果缺少爱,就如同人的身体缺少盐、维生素 C ,虽然一时不会威胁到人的生命,但长此以往,就会生病。

那么,爱是什么?<u>罗杰斯认为,爱就是深深的理解和完全的接纳!</u>所谓理解,就是不管这个人做了什么,你都能理解他,相信他这么做一定有他的理由,但绝不是出于恶意,如果有错,也情有可原;所谓完全的接纳,就是即便这个人有诸多的毛病和缺点,甚至伤害过你,你都能接纳他。

就如同其他的心理需求,爱是一种主观需求。<u>换句话说,别人是否爱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爱自己。</u>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也就不能理解自己、不能接纳自己,总感觉自己不好,是笨的、傻的、丑的、无能的,他就不可能感觉到别人爱他。即使别人真的爱他,他也感受不到;如果别人告诉他,他也不会相信。比如有的人说,如果有人称赞她,她会感觉这人是在骗自己;相反,如果有人批评自己,她反而感觉这人对自己诚实,说的是真话。<u>所以,一个人能否感受到爱,关键并不在于是否有人爱他,而是他是否爱自己。</u>

如何爱自己

<u>爱自己,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不易,就是要理解自己和接纳自己。</u>

不管自己做了什么,或是犯过什么错误,都必须要理解自己。这一点很关键,也是真实的,没有人会故意做坏事来伤害自己。所有的事,即使是那些看起来是坏事的事,也是可以被理解的,因为这也是这个人在那一刻能够做出的最好选择。

此外,还要无条件接纳自己,包括自己所有的优点和缺点。无论是优点或是缺点,这都是我的一部分,我接纳它们。我相信自己从本质上是好的,虽然自己也会犯错,也会因为软弱而做坏事。如果一个人能做到爱自己,也能爱别人;同时,也能感受到别人对自己的爱。这样,他的自我价值感会越来越强,自然地,心理也会越来越健康。

<u>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但错误也是我们成长的一部分。理解和接纳自己的全部,包括那些我们认为不够好的地方,因为它们构成了独一无二的你。</u>当我们开始爱自己,我们就会发现,别人的看法不再那么重要。我们会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坚强。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更加健康,我们的生活也会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归属感和爱,是我们心灵的双翼。它们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飞翔,让我们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找到家的感觉。记住,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你内心有爱,有自我接纳,你就永远不会感到孤单。

如果你对这些概念还有疑问,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请随时向我提问。让我们一起探索心理学的奥秘,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心理 Channel”,心理知识科普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
培养积极思维:让大脑成为你的好伙伴(上) tag:www.v2ex.com,2024-07-24:/t/1059638 2024-07-24T02:22:08Z 2024-07-24T03:59:27Z oujikoen member/oujikoen 培养积极思维:让大脑成为你的好伙伴(上)

每天早晨醒来,你发现自己的心态像阳光一样明媚,这是多么美好的一天!

培养积极的思维模式不仅能让你的心情变好,还能影响你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这篇文章将带你了解如何从习惯入手,塑造一个更积极、乐观的自己,今天我们先来介绍培养积极思维的上半部分的五个方面。

改变始于习惯

在大家的认知里,总有这样一句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真相可能让你大吃一惊,我们的本性其实也是可以调整的。就像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先天的材质固然重要,但后天的打磨才是让它熠熠生辉的关键。

想象一下,你在森林里迷了路,突然一只小兔子跳了出来。每次小兔子出现,你是不是都会自然地跟在它后面,希望找到出路?这就是习惯的力量。我们大脑里的“小兔子”,就是那些习惯性的应对模式,它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引导我们的行为和反应。

因为面对外界刺激,个体都会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如果这样的刺激经常出现,个体就会形成习惯性的应对模式。在今后的生活中,一旦类似的刺激出现,这个应对模式就会自动启动,对这个刺激的解读、分析、推理、情绪反应、躯体反应等都会自动运作,无需大脑有意识地指挥。这套应对模式,就形成了人的性格、秉性或品德。这套应对模式相对比较稳定,不会轻易改变。但既然是后天培养的,后天自然也能改变,只是需要个体有足够强的意愿和恰当的方法。

换个角度看世界

性格,就像是我们心理的“调色板”,由思维、情绪和行为三种颜色混合而成。其中,思维是那支决定性的画笔。比如,当遇到不同意见,有些人可能会立刻跳起来:“你这是在挑战我!”而另一些人可能会思考:“也许我该听听别人的见解。”

思维的旅程可以分成三站:解读、逻辑思维和结论。解读,就像是我们在看一部电影时的第一印象,它基于我们过往的经验自动生成,就是人看事物时,对这个事物的最初判断:“这是什么,对我意味着什么。”这个最初判断完全基于个体过去的经验,是自动完成的,不是人的理性思维和自由意志能够控制的。

作出这个最初判断后,我们人类的理智脑才能觉察到,然后就会以这个判断为前提,进行逻辑分析。正确的逻辑分析过程是依据前提进行推理、综合、总结。如果前提错了,那么后面的一切都是错的;前提对了,思维过程也必须是正确的,否则也会得出错误结论。消极悲观的人,他们的前提通常是错的,思维过程也是错的。

要培养新的、积极的思维习惯,关键是要改变人的解读习惯。要把消极的解读习惯改为积极的解读习惯。而要改变这个习惯,个体内心需要有安全感,个体必须是积极的、乐观的。个体内心也必须是自信的,只有这样,个体在遇到事情时,才不会自动作消极解读。

建立自信:你是自己最好的支持者

每个人都渴望自信,但自信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有时候,我们可能需要一点小小的帮助,就像那些在公司里风生水起的高管们,他们有时候也需要别人轻轻推一把。记住,自信就像是我们的内在 GPS ,即使在最黑暗的夜晚,也能指引我们前行。

其实我们本来就是自信的、有安全感的、有自尊的,这都是我们的人性本质。只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原生家庭和其他的原因,我们的自我认识受到了扭曲,形成了一些错误的信念和感觉,以为自己不好、无能、不安全。这些不是来自我们生命的本质,是外来的,是可以消除掉的。如果这些消除掉了,那么我们自然也就有自信了、有自尊了、有安全感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认识到这一点,接受自己,就是自信的开始。记住这句话:“否定你的自我否定,你就自信了。”

我们还可以会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解释自信或不自信。其实,根本不存在所谓的“不自信”。每个人都是自信的,都会相信一些事,关键是你相信什么。如果你相信你是好的、有价值的,你就是一个有高自尊的人;如果你相信你是坏的、没有价值的,那么你就是一个低自尊或自卑的人;如果你相信你有能力,你就是一个自信的人;如果你相信你没有能力,你就是一个不自信的人。如此,我把问题又引到我们刚刚探讨的那个问题:“哪种信念更接近现实?”,用这个问题引导我们去相信事实。

建立自信心就像人建一座大厦,需要两种材料:堆积材料和黏合材料。堆积材料是石头、木头、砖、瓦等;黏合材料是钢筋、水泥等,这两者缺一不可。成功的事件和经历是堆积材料,而积极的思维模式则是黏合材料。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着丰富的堆积材料,就是成功经验,但缺乏黏合材料,即积极思维。所以,即使是在大多数人的眼里是成功人士,但他们仍然会非常自卑。因为他们会过度缩小,甚至会过滤掉那些积极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过度夸大那些消极的经验,以偏概全,全盘否定自己。

几乎没有人是那么的倒霉,以至于在他们的生命里没有好事只有坏事,如果是这样,人绝不可能活下来。我们要还相信,任何人,只要能健康长大,那么在他们生命里发生的好事一定多过坏事;他们成功的经验一定比他们失败的经验要多;他们的优点也一定比他们的缺点要多,否则,人也活不到现在。

相信事实:让真相成为你的灯塔

当我们努力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时,可能会担心自己是不是在自我欺骗。但换个角度想,难道我们那些消极的、悲观的想法就不是自我欺骗吗?人不可能百分百地把握将来是好或是坏、有危险或没危险,只是哪个可能性更大,哪种想法更接近事实?现实中,乐观的和积极的想法可能更接近事实,只是我们不能允许有“万一”存在,因而总是想着这些“万一”会发生的事情。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事,都是概率事件。在统计学上,如果一件事的发生概率低于 5 %,就不需要去顾虑,就当它不存在。比如说,人出门旅行、上班或上学,都有可能遇到事故,这个概率很低,我们不能因为有这个微小概率就不出门了,所以我们照样出门。同样的,我们吃饭,都有噎着的可能,但我们不会因为有这个可能就不吃饭了;喝水也有被呛着的可能,但不能因此就不喝水了。当我们吃饭或喝水时,我们根本不会想如果噎着或呛着怎么办,因为这些事情发生的概率太低,我们都不会考虑。所以,如果一个人总是想着“万一”,那么什么也不能做了。

积极和乐观的想法,就像那阳光下的微风,让我们更愿意去探索未知。

公正比较:别让比较成为你的枷锁

比较,是我们评价自己的一个方式。如果我们比别人好,比别人长得高、成绩好、有钱、开的车更高级、住的房子更大、地位更高、权力更大,我们就会自我感觉良好;如果我们感觉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别人,我们就会感觉自己是不好的。

其实,学校将学生的成绩排名次是一个非常糟糕的做法。老师和家长都在意结果,如果孩子排名靠前,老师和家长都会表扬这个孩子;如果孩子排名靠后,就会批评这个孩子。但这个方法会产生非常不良的影响。如果排名靠前,学生就会很容易产生骄傲自满的情绪,认为自己比别人好,这种感觉会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但这些感觉却非常脆弱。只要一次考不好,排名稍微靠后几名,这种自信和价值感就会崩塌。对于那些排名靠后的学生,则会很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无助感,最后的结果就是自暴自弃,放弃努力学习,也放弃了拼搏的精神。

当我们和周围人进行比较的时候,往往都是和比自己好的比,忽视那些不如自己的。这样的比较结果会认为自己是最差的!久而久之,人就会产生自卑感和无助感,会失去自信。其实,这种比较是对自己很不公正的。因为这种比较只能显示自己不如那些比自己更聪明、更有成就或更漂亮的人,而不能显示自己的真正水平。

现在很多的家长都因为孩子而承受了巨大的压力。而造成家长压力的一个原因往往不是孩子本身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比较。其他的孩子比我家的孩子成绩好、别人家的孩子考上了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而我们家的孩子却没有,我的孩子已经输在起跑线上了,我的孩子这一生没机会了··父母这么想,也会很自然地把压力传递给孩子们。孩子从父母这里不但感受到了这些压力,也作出了自我判断:“我是一个失败者,我没有机会了,也没有希望了。”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内心会有这种不公正的比较方式和对自我的判断,会感觉自己是最差的、不好的,是失败者。

以上这些不公平的比较,就像是一把枷锁,让我们感到束缚。我们要学会,将自己的今天和昨天比,而不是和别人比。记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步调和节奏。不要因为别人的成就而忽略了自己的价值。你的价值,不应该由别人来定义。

未完待续

To be continue ,我们下次介绍下半部分,敬请关注。

如果你对这些概念还有疑问,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请随时向我提问。让我们一起探索心理学的奥秘,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心理 Channel”,心理知识科普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之生理和安全需要篇 tag:www.v2ex.com,2024-07-23:/t/1059433 2024-07-23T06:35:02Z 2024-07-23T06:35:02Z oujikoen member/oujikoen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之生理和安全需要篇

在马克思之外,美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马斯洛更详尽地研究了人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人有多种动机和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当人的低层次需求被满足之后,会转而寻求实现更高层次的需要。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因为马斯洛需求理论的内容很多,我们会分几次来介绍完,今天先介绍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内容。

生理需要: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在人的所有需求当中,生理的需求当然是最基本也是最强烈的。为了生存,人需要空气、食物、水、适宜的温度、睡眠、住所等等。缺失了任何一种需求,人都难以活下来。所以当这种需求缺失的时候,个体会集中身体所有精力来得到它们。

生理需求虽然强烈,但它们也很容易满足。就像你饿的时候,一块面包就能带来满满的幸福感。但这种幸福感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旦你吃饱了,你的大脑就会开始寻找新的目标,比如一个温暖的家或者一群可以分享故事的朋友。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人们的压力似乎也越来越大。以前人们以为,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少,生活也会越来越幸福,而现实却不是这样。其实,若静下来想一想,也不难理解。过去人们普遍比较贫困,想的就是填饱肚子,所以对心理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不那么在意,因此心理问题也就不那么明显。,但现在,我们开始关心如何让生活更有意义,如何找到内心的平静。

安全需要:生活的保护伞

当你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你可能会开始寻找安全感。安全感就像是一把保护伞,让我们感到生命、健康、财产和梦想都是安全的。如果你感觉到这些方面都是安全的,你就会感到安心;反之,如果你感觉不安全,就可能会感到焦虑和不安。

安全感的建立需要一定的客观基础,但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安全感并不是因为现实环境真的不安全,而是因为我们的感觉。有些人可能每天都活在焦虑中,但实际上他们的生活是安全的。他们的不安感可能只是来自于内心的恐惧。

安全感是我们身心健康的基石。如果一个人长期感到不安全,他可能会发展出一些无效的应对策略,比如过度敏感、脆弱、懦弱、退缩、逃避、攻击、指责、暴怒、躁狂等等。这不仅会影响他的个人能力,还可能对他的健康造成影响。只有当一个人感到安全,他才能更好地相信自己、信任他人,发挥自己的潜能,享受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身体。

如果你对这些概念还有疑问,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请随时向我提问。让我们一起探索心理学的奥秘,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心理 Channel”,心理知识科普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
拥抱那个“小不点”:一段心理疗愈之旅 tag:www.v2ex.com,2024-07-23:/t/1059335 2024-07-23T02:09:54Z 2024-07-23T02:33:58Z oujikoen member/oujikoen 拥抱那个“小不点”:一段心理疗愈之旅

在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可能遇到一些磕磕绊绊,这些经历可能会留下一些不可磨灭的印记。有时候,这些回忆会在不经意间被唤醒,给我们带来不必要的困扰。但别担心,我们可以通过一种心理疗愈的方法来拥抱我们心中的那个“小不点”,让自己重新焕发光彩。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心灵之旅吧!

第一步:打开记忆的盒子

想象一下,你的大脑是一个装满记忆的盒子。有些记忆是甜蜜的,有些则带着些许苦涩。当我们长大,有时会忘记那些苦涩的记忆,但它们却像隐秘的宝藏,深藏在心灵的角落。为了疗愈心灵,我们需要重新打开这个盒子,找出那些让我们感到疼痛的记忆。你会发现,越是不愿意或不敢向别人说的事,对人的影响越是深远。

建议: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深呼吸,回想那些让你感到难以释怀的往事。不要害怕,那些记忆,尽管痛苦,却也是成长的见证。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很容易出现思维跳跃,不知不觉地会从一件事转到另外一件事上,也容易抱怨父母或其他人是多么不应该做那样的事等等,请不要转移到其他事上,也不要转为抱怨。

第二步:成为自己的旁观者

当你开始回忆那些往事时,可能会发现自己不自觉地被带回了那个场景。就像看电影一样,你可能会重新体验那些情绪,但这次,我们要尝试换个角度——成为自己的旁观者。观察当时发生了什么,自己遇到了什么,是如何应对的。只有如此,才能看清自己。如此,你的心理资源,包括力量、智慧、勇气、怜悯、理解、接纳等才能起作用。否则,你还是当年那个无助、受伤的小孩,也就无法帮助自己走出来。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我们面对他人痛苦的时候,我们会感觉能够帮助他人走出来。而自己遇到同样的痛苦,却无能为力,就是因为“当局者迷”。

建议:想象自己站在电影院的角落里,观看着当年的自己。注意观察,当时的你在做什么?你是怎样的感受?这会让你更客观地看待那些经历。

第三步:描述你看到的场景

现在,你已经站在了那个角落。让我们更进一步,描述你看到的场景。是在一个熟悉的房间吗?墙上有什么样的画作?地板是什么颜色?

然后,当你和内在的小孩相遇时,起初往往会相互排斥。很多人会说,当他们看到那个孩子时,往往是蓬头垢面,衣衫破烂,身体蜷缩在某个角落,他们很不喜欢那个孩子;同时,那个孩子也不喜欢自己,也在排斥自己。他们之所以会彼此排斥,主要是因为你有自卑感,从内心觉得自己不好,会嫌弃自己,因此也拒绝接纳自己。长期以来,你是一直这样对待自己的。

而内在小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的人格,有自己的需求、感受和动机,并不总是顺从个体的自由意志。内在小孩能够觉察到个体嫌弃自己,排斥自己,会针锋相对。因此就出现个体和自己的内在小孩彼此拒绝、彼此排斥的现象,这也就造成了个体的内心冲突。此刻,一定不能允许自己逃避,坚持让自己留下来面对自己的内在小孩。起初,可以在稍微远一些的地方看着,慢慢地接近。如果孩子拒绝他们,也不要去勉强这个孩子,而是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看着,等着这个孩子接纳他们,允许他们靠近。

建议:尽量详细地描述你看到的一切,就像你在给朋友讲述一个故事。这样会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自己。

第四步:面对“小不点”

当你开始描述那个场景时,可能会看到那个“小小我”——那个受伤的小孩。他们可能看起来有些害怕,有些无助。不要害怕,慢慢地靠近他们。

等你能够接近自己的内在小孩了,你会看清自己的内在小孩的脸。这一步很重要,如果你能够看清自己内在小孩的脸,这就意味着他们能够去面对自己了。接着,请你描述你看到的是什么样子,这是帮助你更看清自己,也容易引起你对自己内在小孩的怜悯之心。

看清内在小孩的脸之后,请和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视。这对你是一个挑战,因为自卑的人一般都是在逃避自己,不敢面对自己。很多人都表示自己不敢看那个孩子的眼睛,孩子也会逃避自己的眼睛。在这一刻,请坚持和自己的内在小孩对视,因为这是你和自己内在小孩交流的重要途径。如果你们能够彼此对视,也就代表着你们能够彼此交流了。

建议:告诉他们你在这里,你愿意保护他们。用温暖的话语和动作,让他们感受到你的关爱。

第五步:感受他的存在

当你靠近“小小我”时,试着感受他的情绪。他可能感到委屈、无助,或是渴望被理解。不要害怕表达你的感受,告诉他们你看到了他的痛苦,你愿意和他一起走过这段路,问问自己:“我想对这个小孩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可能你需要的只是一句简单的话:“别怕,我在这里。”这样的温暖,有时候比任何东西都有力量。

如果你能够感受得到,就请你在这种状态下停留一段时间,5 分钟、10 分钟或 15 分钟都可以。如果你能沉浸在和自己内在小孩的拥抱之中,停留的时间就稍微延长一些;如果你不能沉浸其中,时间可以稍微缩短一些。

建议:用你的双手,想象你正在拥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你的温暖和支持。

第六步:和“小不点”对话

现在,你已经拥抱了“小小我”。是时候和他们进行一次心灵的对话了。

当你开始和内心的小孩对话时,你会发现,你们之间的交流可以是如此深刻。试着告诉这个小孩你的真实感受,告诉他/她:“我看到了你的坚强,你的勇气,你的善良。”这样的对话,可以帮助你们建立更深层次的联系。

建议:告诉他们你有多么在乎他们,你愿意陪伴他们,保护他们,永远不会离开他们。这些话语会像阳光一样,温暖他们的心房。

总结

通过这一系列的步骤,我们不仅能够疗愈过去的创伤,还能学会如何更好地照顾自己的内心。记住,每个人都有一个内在的小孩,他/她需要我们的关爱和接纳。通过这次心理疗愈之旅,我们可以和那个“小不点”和解,一起成长。

过去的创伤会影响我们现在的心理健康,但真正影响我们的不是过去发生的事情,而是那些事给我们留下的“情绪记忆”,而它们往往只存在于人的潜意识里,人一般意识不到。

很多人说,他们不敢让自己静下来,因为一旦静下来就会感觉心烦意乱。他们每天都会让自己很忙,或是忙工作,或是忙家务。稍微空闲一些,要么看电视,要么玩手机,要么刷微博。他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内心深处有太多被压抑的不良情绪和记忆

压抑只能让个体得到暂时的安静,结果却会让不良情绪更加严重。因为,当个体把某种情绪压抑下去的时候,这种情绪对个体而言就成了“看不见的敌人”,个体可以不去理会它,但内心深处总会感到不安。时间一久,这种不安会变质,会恶化,会转移,也会扩散。要彻底治愈恐惧症,消除个体内心的恐惧是必要的。而要消除个体内心的恐惧,关键是要改变个体的情绪记忆。

另外,我们不仅会记住那些过去发生过的事件,我们还会记住我们的理想、梦想、幻想,以及它们所带给我们的情感。人的记忆是通过大脑的某些部位,如杏仁核、海马和新皮层等将某些特定的信息提炼出来,进行加工。恐惧记忆也可以说是一种思维习惯,就是习惯性地把某些信息提炼出来“提醒”个体。而个体的反应却往往会强化这个习惯,或是随着这种感觉联想下去,个体越想越怕,越怕也越止不住地继续联想。如此行为会不断地强化这个思维习惯;大脑也会更频繁地把这些信息提炼出来“提醒”个体有危险。压抑其实也会强化这习惯。

人大部分的情绪,尤其是原始情绪来自大脑的杏仁核。如果不加干预,杏仁核会习惯性地产生同样的情绪,这些情绪会反过来强化这些负面情绪,如此不断循环,情绪也会随之越来越强。催眠就是对记忆的一个干预,会影响大脑提炼信息以及评估信息的习惯。如果这个练习(催眠)反复做,会让大脑形成新的思维习惯(会习惯性地提炼不同的信息,做出不同的评估)。这样一来,情绪记忆也就改变了,内心的恐惧、不安也会化解了。

不过也请各位读者注意,以上步骤请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

如果你对这些概念还有疑问,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请随时向我提问。让我们一起探索心理学的奥秘,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心理 Channel”,心理知识科普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
认识那个“小不点”:遇见并治愈你的内在小孩 tag:www.v2ex.com,2024-07-22:/t/1059063 2024-07-22T02:50:11Z 2024-07-22T05:20:22Z oujikoen member/oujikoen 认识那个“小不点”:遇见并治愈你的内在小孩

你有没有想过,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住着一个“小不点”?这不是你小时候的洋娃娃或是那些你珍藏的旧玩具,而是那个你从不曾真正了解的“内在小孩”。这个概念听起来是不是有点神秘?别急,让我们一起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什么是“内在小孩”?

内在小孩这个概念是荣格首先提出的,他在 1940 年出版的《儿童原型心理学》中说,儿童原型为“内在小孩”,即人内心里有一个“我”,和我们意识中的“我”是不一样的,人内心里的“我”是从潜意识中诞生的。而我们的意识对其却一无所知。荣格认为,这个“内在小孩”充满着希望,有着无限的潜力,不断地成长。其本性是天真、快乐、顽皮、好奇。如果人能活出这“赤子之心”,会变得更自由、更有创造力、更有活力。 但这个“内在小孩”会变好或变坏,关键就在母亲原型。如果能够与其母亲原型建立正常、良好的关系,就会向正向经验发展。这个人就会变得有爱心、有活力,乐观、积极、负责任。如果不能与其母亲原型建立良好的关系,则可能导致不健康的防御,拒绝长大,逃避或排斥成人世界的现实与责任。其人格就会被扭曲,做出放荡不羁的行为。

每个人都有多个“内在小孩”

我们日常所体验到的犹豫不决、内心冲突、不由自主等经验,其实就是因为内心同时有多种声音,而且它们彼此冲突。自我不知该如何是好。仔细分析一下,每一种声音都像一个独立的人,有着自己独立的想法、情感、冲动,这种声音就是内在小孩。我们每人都有多个内在小孩。有的内在小孩是健康的、快乐的,而有的则是受伤的、不快乐的。心理健康、人格健全、心智成熟的人的内在小孩往往也是健康的,他们彼此之间是和谐的。心理有问题的人的内在小孩是受伤的,而且他们彼此之间会相互冲突,给人带来很多的心理困扰。 从另外一个角度说,内在小孩也是我们的情绪记忆,尤其是那些刻骨铭心的经验,它们对个体有着强大的影响力。在它们面前,个体很容易失去理性和独立性,完全被内在小孩所控制。

“内在小孩”的种类

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个人的“内在小孩”也各不相同。我们可以大致将“内在小孩”分为两种类型:快乐的和受伤的。

受伤的小孩类型

如何治愈“受伤的小孩”

治愈“受伤的小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我们可以逐步帮助他们走出阴影。心理治疗,特别是认知行为疗法,可以帮助我们调整错误的观念,缓解情绪问题。但对于那些深受心理困扰的人来说,仅仅调整认知是不够的。我们需要深入到过去,治疗那些未愈的创伤。

通过催眠或意象对话,我们可以带领来访者回到过去,重新体验那些创伤,但这一次,他们不是孤独的。在咨询师的引导下,他们可以学会自我安慰,感受到来自内心深处的温暖和安全。

最后,记住,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内在小孩”。他有时可能需要你的关爱和引导,但更多的时候,他需要的是你的理解和尊重。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神奇的内心世界,找回那个最真实的自己吧!

关于如何去拥抱“内心小孩”,我们下一次再做详细介绍。 如果你对这些概念还有疑问,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请随时向我提问。让我们一起探索心理学的奥秘,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心理 Channel”,心理知识科普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
与潜意识共鸣:揭开催眠的神秘面纱 tag:www.v2ex.com,2024-07-21:/t/1058891 2024-07-21T02:47:04Z 2024-07-21T04:02:43Z oujikoen member/oujikoen 与潜意识共鸣:揭开催眠的神秘面纱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催眠的有关原理,科学根据以及在心理咨询实际中的应用。

你的大脑就像一台精密的乐器,不同的脑电波就像是不同的音符,演奏着我们意识的乐章。科学家们发现,我们的大脑会随着不同的状态,演奏出α波、β波、θ波、δ波这四种独特的乐章。

如果用乐器比喻的话:α波是舒缓的大提琴,为清醒的意识和放松的身体搭建桥梁;β波是激昂的鼓点,让大脑快速运转,处于紧张或兴奋状态;θ波则是梦幻般的长笛,带领我们进入深层的心灵世界;而δ波,是深沉的低音大提琴,代表深度睡眠的宁静。

紧张与兴奋-β波的激荡 :当你的大脑处于β波状态,就像一杯沸腾的水,思绪和情绪都在高速运转。这种感觉非常适合你在 deadline 逼近时,集中精力完成那篇紧急的报告。不过,如果β波太强烈,你可能会感到焦躁不安,情绪变得激动。相反,如果β波弱了,你可能会变得过于放松,甚至影响到你的工作或学习效率。

放松与清醒-α波的平衡:α波则像是那杯水渐渐平静下来,虽然你的意识依然清醒,但你的身体开始放松。这种状态下,你的大脑运作得更加顺畅,就像一台高效能的发动机。但如果α波太强,你可能会变得过于放松,容易陷入白日梦;α波太弱,则可能会让你感到紧张和焦虑。

梦境与专注-θ波的深度:随着α波的减弱,θ波逐渐增强,你开始进入一种梦幻般的专注状态。这就像你站在一座桥上,一边是清醒的现实,一边是潜意识的深海。θ波能够提升你的直觉和创造力,帮助你恢复精力。但如果θ波太强,你可能会被拉入沉睡;θ波太弱,则会让你变得清醒。

沉睡与无意识-δ波的宁静:最后,当你进入深度睡眠,大脑便演奏起δ波。这是一种深沉的睡眠状态,能够让你的身体和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如果晚上辗转难眠,δ波就像是那个温柔的摇篮曲,帮助你进入梦乡。

而我们的意识和潜意识就像是两个舞伴,有时是意识领舞,有时是潜意识引导。当大脑处于θ波状态时,意识的舞步变得模糊,潜意识开始主导,让你接触到那些被压抑的情感和信念,人可以直接和潜意识沟通,会直接通过潜意识来接触外界,同时在潜意识里被压抑的冲动、情感、信念等内容也会呈现出来。

所谓催眠治疗,就是催眠师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引导被催眠者进人 a 波和θ波状态,对人潜意识里的一些创伤经验、偏离信念、认知偏差等加以纠正,并注入新的、积极的信念,从而达到催眠治疗的目的。

催眠也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催眠就像是生活中的小魔法,比如一首动听的歌曲、一段感人的故事,都能让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发生变化。而狭义催眠,就像是专业魔术师的表演,催眠师通过一系列科学的方法,引导你进入α波和θ波状态,帮助你纠正潜意识中的一些问题,注入积极的信念,被催眠者会按照预设的目标产生相应的认知、记忆、情绪、躯体和行为方面的变化。

所谓催眠治疗,就是咨询师以催眠的方式来帮助来访者缓解某些负面情绪、消除某些躯体症状、改变某些不良习惯、疗愈某些过去的创伤经验等。同时,在催眠中,来访者会在情绪、认知和行为方面发生改变,感到轻松、冷静,处在良好的状态。与影视所描述的催眠不同,在催眠过程中,人的意识是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没有人能够强迫被催眠者做他们自己不愿意做的事。

有时候,心灵的伤痕深藏不露,普通的疗法难以触及。就像有些旧伤口,即使表面愈合,内部依然隐隐作痛。对于这些深层的创伤,我们可能会用到催眠治疗,这是一种深入内心世界的探险,帮助我们找到那些年幼时留下的疼痛,并用温暖和勇气重新拥抱它们。

关于催眠,这次就简单介绍到这里,以后我们有机会会更加详细的来给大家聊一下催眠的方方面面,敬请关注。

如果你对这些概念还有疑问,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请随时向我提问。让我们一起探索心理学的奥秘,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心理 Channel”,心理知识科普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
神秘的力量:催眠术的神话起源与心理学之旅 tag:www.v2ex.com,2024-07-20:/t/1058786 2024-07-20T05:45:20Z 2024-07-20T05:45:20Z oujikoen member/oujikoen 神秘的力量:催眠术的神话起源与心理学之旅

催眠,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魔法?但别担心,它其实是一种科学现象。

今天让我们来聊聊催眠这个话题,用一种更接地气的方式,先聊一下催眠的概念与发展,下次再聊催眠的原理和在心理咨询上的治疗。

催眠源自古希腊神话,修普诺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睡神,他的李生兄弟是死神塔纳托斯,他们的母亲是黑夜女神倪克斯。每当母亲令世界落入黑夜时修普诺斯就会诱使人类人睡。修普诺斯有两个翅膀身穿白色的衣服,手上拿着一朵罂粟花,凡是被罂粟花扫过的人,就可以一夜安眠到天亮。修普诺斯具有强大的使人入睡的能力。另外,修普诺斯也主管快乐和自在,但只有那些接受他的诱导而安稳入睡的人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与自在。

1842 年,一个叫詹姆斯·布瑞德的苏格兰外科医生,他把修普诺斯的名字用在了一种治疗上。这种治疗就是将人催眠至一种恍惚的状态,然后给人一些心理暗示,让人相信自己的疾病会好转。醒来后,病情真的减轻了。其他医生和心理学家也接受了这个疗法和命名,这种疗法在希腊文中叫“hypnos”,英文名为“hypnosis”,中文名为“催眠”。

弗洛伊德学医期间,在巴黎观察到老师以催眠治疗歇斯底里患者,受到启发,并因此发展出精神分析心理学。

起初,弗洛伊德经常用催眠来治疗患者。弗洛伊德在维也纳开设了私人诊所以后,对催眠术的兴趣也愈发浓厚。他对一位意大利妇女进行了催眠治疗,频见成效。在医疗实践中,面对许多疑难病例,手术和药物都无能为力。他发现,这些病的根本原因不是生理的,而是心理的。后来,当他读到贝恩海姆教授写的《催眠与暗示》一书,对其利用催眠与暗示手段治疗疾病极感兴趣,便开始产生利用催眠术治疗心理性疾病的想法。有位太太,不能给孩子喂奶,经人介绍,来到弗洛伊德的诊所就诊。弗洛伊德果断地对她实施了催眠术。这次,没有花费多长时间就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在催眠状态中,弗洛伊德反复向患者暗示:“你的奶很好,喂奶过程也令人愉悦”。两次治疗以后,患者康复如初。他喜不自胜,因为一种新的疗法被证实了!此后,他在医疗实践中频频使用催眠术。

一些成功的案例使弗洛伊德相信催眠术是开启无意识门户的金钥匙。这个想法在对埃米夫人的治疗中得到了充分的证实。埃米夫人在丈夫死后的 14 年里,断断续续地患上好几种莫名其妙的病。最为典型的是她经常表现出紧张与痛苦的神色。特别害怕别人碰到她,时时出现可怕的幻觉。在催眠过程中,弗洛伊德暗示其症状已经消失,但并未奏效。弗洛伊德意识到,只有找到诱发埃米夫人恐惧发作的根本原因,才谈得上为她消灾祛病。然而,在清醒的意识状态中,表层的原因可能得以揭露,深层的、起主宰作用的原因却无法被察觉。鉴于此,弗洛伊德便借助于催眠术开启患者无意识的门户。

这一方法果然灵验。如同层层剥笋,埃米夫人将她童年历次受惊吓的经历毫无保留、流畅地吐露出来。弗洛伊德还观察到,每谈到一件往事,她都要打一个寒颤,面部和全身的肌肉也会抽搐几下。可见这些往事对她的影响之深。弗洛伊德以催眠抹去或改变这些痛苦记忆,埃米夫人的症状大为好转。

作为一位慧眼独具的科学家,弗洛伊德对人类心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埃米夫人的案例表明,有两个自我存在于她的心灵世界,一个是反常的、次要的自我,另一个是正常的、主要的自我。埃米夫人自己描述说,当她发作时,她是“一个镇定自若、目光敏锐的观察家”。坐在大脑的角落里,冷眼旁观着次要自我的一切疯狂行为。当人处在疯狂状态时,其实那个主要的自我能意识到自己的疯狂行为,只是人控制不了这个疯狂的“我”。显而易见,埃米夫人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识状态,一种是公开的(即意识状态),一种是隐藏的(即无意识状态)。

弗洛伊德自豪地声称:“我观察到了这两种意识状态的完整的活动过程,现在对这股‘第二势力’(即无意识)的工作方式已有了清楚的认识。我已经瞥见了一个还没有人知道、没有人勘探过的新大陆,一个具有极其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的领域。”大多数心理学家都承认,弗洛伊德对心理学乃至整个人类最大的贡献莫过于发现了无意识的存在,而在这个发现过程中,催眠术无疑给了他极大的帮助和启迪。

后来,弗洛伊德认识到催眠术对于治疗神经症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有些病人不容易被催眠。二是通过催眠治疗病人,有时,一种症状消失了,却又出现了新的症状。弗洛伊德后来放弃了催眠术,因为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能够被施予催眠术,也不是所有患者都能够被催眠,并且他认为,催眠术的应用应仅限于歇斯底里病症。

促使弗洛伊德放弃催眠术的直接原因是一次医疗事件。弗洛伊德使用催眠治疗某位女性患者时,她的眼睛似睁非睁,紧紧抱住弗洛伊德不放,且表现出强烈的性冲动,致使治疗不得不终止。究其原因,在催眠状态中,被催眠者对其治疗者产生了严重的依赖,并在没有任何防御的状态下完全释放出来,从而影响了治疗效果。鉴于以上种种原因,弗洛伊德停止使用催眠术。

但这并非意味着弗洛伊德对催眠的否定与抛弃。在他的“自由联想技术”中,仍然有催眠的影子。有人甚至认为,自由联想技术实际上就是一种催眠法,接受精神分析的人都处在轻度催眠状态之中。

现在,催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焦虑、疼痛管理等领域。虽然它可能没有修普诺斯的罂粟花那么神奇,但它依然是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改善自己内心世界的一种强大工具,它提醒我们,有时候,答案就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之中。

关于催眠的原理和在心理咨询的治疗和应用,我们下次再介绍。

如果你对这些概念还有疑问,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请随时向我提问。让我们一起探索心理学的奥秘,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心理 Channel”,心理知识科普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
马克思论人的需求:从生存到精神的升华 tag:www.v2ex.com,2024-07-19:/t/1058589 2024-07-19T06:33:18Z 2024-07-19T06:33:18Z oujikoen member/oujikoen 提到人的需求时,我们常常会想到的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其实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里也谈到过人性的需求理论,今天我们就先介绍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人性需求方面的论述。

在探索人性的奥秘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的需求图景。他们将人的需求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这三大层次紧密相连,构成了我们人性的核心,如果我们不理解人的需要,我们就无法理解人性,自然也就无法满足人的各种需要,就会出现各种问题,这就是马克思认为的,“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 1 )生存需要:生命的基石

想象一下,当你饥肠辘辘时,第一个想到的是什么?没错,是食物。马克思曾说:“人民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这不仅仅是指政治上的活跃,更基本的,是我们的生理需求。我们的身体需要食物、水、住所和衣物,这些是支撑我们生存的基石。

马克思对此论述到:“我们首先应对确立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民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切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物质生活本身。”借此,马克思指出了人的生存需要,我们首先得让我们的肉体活着,才有其他的可能。人的一切活动只有在肉体生存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否则,一切都不可能。

( 2 )社会需求:人际的纽带

一旦我们的基本生存需求得到满足,我们就会开始寻求更深层次的满足——社会需求。这包括与他人的交往、参与社会活动、以及对劳动和金钱的需求。就如马克思所说:“物质生活的生存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据此,马克思认为,现实中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简而言之,我们不仅是独立的个体,更是社会关系网中的节点。

( 3 )精神文化需要:心灵的追求

当物质生活变得充裕,我们的心灵就开始渴望更高层次的满足——人就要开始寻求幸福快乐,此刻,人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就体现出来了。这不仅仅是为了快乐,更是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和精神追求。马克思强调,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我们有精神追求。我们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活,更是为了追求更深层次的意义和价值。人所从事的一切活动,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社会需要,更要满足自己更高级别的精神需要。如果人在满足前两者的需求之后,不去追求更高级的精神需要,就会堕落,变得庸俗、道德沦丧,人性非但不能得到更好地发展,反而会退化。

如果你对这些概念还有疑问,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请随时向我提问。让我们一起探索心理学的奥秘,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心理 Channel”,心理知识科普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
心外无物:我们如何看世界 tag:www.v2ex.com,2024-07-19:/t/1058479 2024-07-19T02:09:29Z 2024-07-19T02:09:29Z oujikoen member/oujikoen “我们每个人都戴着一副有色眼镜看世界。” 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深奥,但其实并不复杂。想象一下,当你戴上红色眼镜时,你看到的世界都会带有一抹红色,同样的,我们的心灵也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我们的内心世界。

明代的大哲学家王阳明告诉我们一个有趣的观点:“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这听起来有点像魔术,但它其实是一种哲学思考。简单来说,王阳明认为,我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切,其实都是我们心灵的一部分。如果你没有意识到某样东西,那么对你来说,它就像是不存在一样。这听起来有些哲学,但其实很实用。

比如,当你看到路边的乞丐时,你可能会觉得他很可怜,同情心便油然而生。但如果你没有注意到他,你的同情心就不会被触动,同样,当你觉得自己做得不错时,可能会沾沾自喜,但如果别人对你有不满,而你不知道,你依然会快乐。反过来,如果你知道别人对你有看法,可能会感到沮丧。这说明我们的情绪并不完全取决于外界的事物,而是我们如何看待它们。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

古罗马的哲学家埃皮克提图有一句名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对事物的解读给自己造成了困扰。”这句话就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的心情。我们的快乐、悲伤、愤怒,其实都取决于我们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事件。比如,你的朋友对你微笑,如果你觉得这是对你的喜欢,那么你会感到高兴;但如果你怀疑这是在嘲笑你,那么你可能就会感到沮丧。

美国的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基于这个观点,创立了合理情绪疗法。艾利斯认为,心理问题其实是情绪问题,而引起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情绪出问题,主要是因为这些认知内容出了问题,如果认知内容调整了,情绪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比如,考试没考好,如果你觉得自己又笨又没用,那情绪肯定好不了;但如果你相信“失败是成功之母”,那么这次的失败就可能成为你前进的动力。

艾利斯的 A-B-C-D-E 理论,就像是情绪的导航系统。A ( activating event )是事件(比如考试失败),; B ( belief )是你对事件的看法(觉得自己不够聪明),C ( consequences )是情绪(比如失落),D ( disputing )是调整这些看法(认识到失败只是暂时的),E ( effect )则是最终的情绪(比如自信和乐观)。

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点是 D ( disputing ),认清那些让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认知偏差,然后加以调整。调整后,就会产生新的情绪,比如,别人骂你时,你之所以生气是因为你感觉自己的人格尊严受损了,这是认知偏差。如果你明白,你的人格尊严并未受损,反而让别人认识到骂你的人是在无理取闹。他骂你,伤害的不是你,而是他自己。如果能意识到这些,那么面对侮辱,你的情绪反应也不至于太过强烈。反之,如果你能容忍他对你的侮辱,你的人格还会更有尊严。这个认知调整就会使你的情绪得以调整,不再愤怒,而是平静,甚至是自豪。这个新的情绪,就是 E ( effect )。

你有没有在痛苦的时候,把责任推给其他人或环境?这就像是小孩子摔倒了,却怪地板太硬。然而,真正的痛苦往往源于我们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就像你可能会因为考试不及格而难过,但如果你换个角度看,认为这是一次学习的机会,你的心情就会完全不同。

要减少痛苦,我们需要的不是改变外界,而是改变自己的心态和对事物的看法。就如同上面的例子,当有人无端骂你时,如果你能冷静对待,不去争执,你会更显得有尊严。这种冷静并非是退缩,而是一种智慧,一种看透了对方无理取闹的智慧。

王阳明的“心外无物”提醒我们,我们的感知和情绪,都源自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内心不仅是我们看世界的眼镜,也是我们感受世界的方式。通过改变我们的心态和看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不必要的痛苦。记住,外界的事物并不直接决定我们的情绪,我们对这些事物的看法才是关键。让我们一起透过心灵的窗户,看到更丰富多彩的世界吧!

如果你对这些概念还有疑问,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请随时向我提问。让我们一起探索心理学的奥秘,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心理 Channel”,心理知识科普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
生本能,死本能和生命的需求 tag:www.v2ex.com,2024-07-18:/t/1058285 2024-07-18T06:35:03Z 2024-07-18T06:35:03Z oujikoen member/oujikoen 在心理学的世界里,弗洛伊德是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提出了一个听起来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的概念——"生本能"。

这就好比你是一个充满好奇心的探险家,对未知的世界充满渴望,这就是弗洛伊德所说的"生本能",它驱使我们去探索、去体验生活的快乐,就像我们对美食的追求一样自然。

但弗洛伊德的这个理论并不孤单,它有一个"双胞胎兄弟"——"死本能"。这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其实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我要毁灭世界"的疯狂。再想象一下,当你走在森林里,突然一只熊出现,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当然是逃跑或者找个地方躲起来,这就是"死本能"在起作用,它让我们在面临危险时保护自己,确保我们能够继续活下去。

死本能产生的背景是弗洛伊德在 58 岁那年,目睹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他开始思考,为什么人类会如此残忍,为什么会自相残杀呢?这时,叔本华的哲学给了他灵感,叔本华认为"所有生命的目标都是死亡"。弗洛伊德于是提出了,除了追求生存和发展的"生本能",人类还有一种"死亡的本能",它让我们攻击、破坏、毁灭,仿佛想要回到生命之前的无机状态。

但后来,弗洛伊德对这个观点做了一些调整。他认为"死本能"并不是真的想要我们自我毁灭,而是在某种程度上,它是在保护我们的生命安全、发展机遇和自我存在价值。这就像是我们的"生存小助手",当环境不安全时,它会提醒我们采取行动,比如讨好、伪装、逃避或者攻击,以确保我们能够生存下去。

所以,下次当你感到害怕或者想要逃避时,不妨想一想,这可能是你的"死本能"在告诉你:"嘿,注意安全,保护自己!"这样,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弗洛伊德的这些深奥理论,同时也能以一种更轻松的方式去探讨这些心理学概念。

然而生命除了生本能和死本能之外,还有其特殊的需求,有了需求,生命才能成长。

真实的生命就像一个永不满足的购物狂,总是需要更多的东西来满足自己。不过,别担心,我们这里不讨论那些昂贵的奢侈品,而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首先,让我们从最基础生命的说起。

比如植物,这些静默的绿色巨人,它们的需求清单可能看起来很简单:土壤、水分、空气和阳光。但别小看这些,缺少任何一个,它们就会像没电的手机一样,立刻“关机”。这就像是植物界的“生存法则”,缺一不可。

而动物们,它们的需求清单就比植物要“豪华”一些。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它们还需要食物和营养,甚至有些动物还有心理需求,比如安全感和归属感。这就像是动物界的“心理套餐”,不仅要吃饱,还要吃得开心。

但当我们谈论人类时,事情就变得更加复杂了。我们不仅仅是为了生存而吃,我们还想吃得健康,吃得有品味。我们不仅仅为了繁衍后代,我们还想要成为家庭的支柱,社会的精英。这就像是人类版的“生活升级包”,不仅要生存,还要活得精彩。

此外,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生命体为了保护自己,发展出了各种独特的防御技巧。比如,有的动物会隐藏自己,有的会伪装,还有的则拥有超快的逃跑速度和敏锐的感官。这些能力就像是生命体的“安全套件”,确保它们在危险面前能够生存下来。而且,为了更好地发挥这些能力,生物体还发展出了一些特殊的情绪,比如焦虑、恐惧和愤怒。这些情绪就像是生命体的“情感助推器”,在关键时刻给它们提供额外的动力。

最后,当生命体的生存和安全得到保障后,它们就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比如发展和自我实现。人类在这方面尤为突出,我们不仅仅满足于基本的生活需求,我们还追求事业成功、家庭幸福,甚至是个人成就和社会认可。这就像是人类追求的“人生巅峰”,不断攀登,永无止境。

当这些复杂的高级生命的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时候,人的心理就会出问题,就会出现心理不健康或者严重的心理疾病,这些就是所谓心理问题的根源。

]]>
自我探索之旅:你真的了解自己吗 tag:www.v2ex.com,2024-07-18:/t/1058192 2024-07-18T02:07:35Z 2024-07-18T02:28:04Z oujikoen member/oujikoen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对自己到底了解多少?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家庭、工作和一些社会标签,但这些只是我们身份的一部分。今天,让我们一起深入探讨一下,我们是如何认识自己的。

从名字到身份

想象一下,当你还是个孩子时,你可能会自豪地说:“我是小明,我爸爸是老师,我妈妈是医生。”这听起来很自然,但这只是我们自我认识的最浅层。我们知道自己的名字、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和工作,这些都是我们身份的一部分,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开始意识到,我们不仅仅是父母的孩子,我们还是我们自己。就像青春期的孩子开始问自己:“我是谁?”这不仅是一个哲学问题,也是一个心理成长的问题。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开始渴望找到自己的独特性。就比如,你的父母就像一棵树,你是那棵树上的一片叶子,最初你只想知道自己是树的一部分,但慢慢地,你开始想知道自己的独特之处。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个时期的重要心理任务就是身份认同。

中国家长习惯包办,照顾孩子无微不至,替孩子做所有决定,要求孩子听话,不能任性。这种教育模式不允许孩子有自己的决定,自我身份认同感也就难以建立起来。孩子成年后,就不容易确定我到底是谁。他们对自我身份和自我价值的认同,都是依据“身外之物”和一般社会标准。

从财富到价值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评价体系。可能你会根据你的出身、社会地位或财富来判断自己的价值。这就像是每个人手里的货币,不同的面额代表着不同的价值。但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货币只是你价值的体现,而不是你价值的全部?很多人忙忙碌碌,只是为了增加自己手中的货币,却忘了货币的目的是什么。

换句话说,如果出身高贵,社会地位高,财富多,就是有价值,否则就没有价值。很多人之所以如此忙碌,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和财富状况。很多人把自己人生的目标定位为挣大钱,却很少有人想挣钱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其实,人生的目标就是提升自己的存在价值。

从外在到内在

当我们深入思考,我们会发现,真正的自我认识并不仅仅基于我们的外在条件。这种认识是深层次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出身、社会地位或财富。这种认识是一种内心的肯定,它告诉我们,我们生来就有价值。这种肯定不是基于任何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内在的、独立的存在。

这种认识让我们能够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变化,而不会失去自我这种内心的平静和自信,是我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最宝贵的财富。

这是一种深度的自我了解,这种自我认识不依据自身的基本情况,也不依据任何身外之物,使人能直接看到自己生来有价值。这种认定,不只是理智上的认识,更是内心深处的肯定。这种肯定是独立的,也是简单的。不管自己的外在如何变化,这种内心的肯定不变。

若人的内心有这种认识和认定,就能做到宠辱不惊,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危机,都能镇定自若。

真正的痛苦来源

反省人生中的痛苦,人无非就是担心会失去生命、财产、亲人、地位、声誉等,因而产生了各种的焦虑类情绪。

人之所以会担心失去这些东西,是因为内心以为,如果失去这些,自己的存在价值也将失去,因此才会产生恐惧和愤怒等情绪。而实际上,人的存在价值不是因为人有这些东西,而是因为“人生来有价值”。这些身外之物只是我们存在价值的体现和证据,而非基础。换句话说,人的存在价值不是基于任何身外之物,不基于出身、不基于地位、不基于能力,也不基于个人的人格品质!所以,人没有必要担心自己会失去存在价值,因为不可能失去。如果人因为担心失去这些身外之物而焦虑不安,这意味着他们没有真正认识自己。

这个道理也说明,当我们真正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明白,我们不需要担心失去这些外在的东西,因为我们的存在价值是不可剥夺的。这种认识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焦虑和恐惧,让我们更加自信和从容地面对生活。

了解自我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从基础的自我认知,到身份认同,再到自我价值的思考,最后是对生命本质的洞察。每一步都是我们理解自己的重要部分。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享受这场自我探索的旅程。 如果你对这些概念还有疑问,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请随时向我提问。让我们一起探索心理学的奥秘,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心理 Channel”,心理知识科普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
关于弗洛伊德的一生 tag:www.v2ex.com,2024-07-17:/t/1058006 2024-07-17T06:02:55Z 2024-07-18T15:23:38Z oujikoen member/oujikoen 关于弗洛伊德的一生

在心理学的殿堂中,弗洛伊德的名字无疑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尽管现代心理学的诞生通常以 1879 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实验室为标志,但在普通大众的心目中,弗洛伊德才是现代心理学的开山鼻祖。

提起弗洛伊德,人们可能会觉得他属于一个遥远的时代,然而实际上,他与我们的距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遥远。

1856 年 5 月 6 日,弗洛伊德诞生于奥地利摩拉维亚地区的弗莱堡市(现位于捷克共和国境内)。他的父亲是一位犹太商人,而他的母亲则是父亲的第二任妻子。他的母亲共育有八个孩子,其中三个是儿子,五个是女儿,此外,弗洛伊德还有两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尽管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宽裕,居住条件也相对拥挤,但他的父母始终不遗余力地抚养和教育他们,尤其是对弗洛伊德的培养更是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自幼便展现出过人智慧的弗洛伊德,在 9 岁时就以优异的成绩提前一年升入中学,并在随后的八年学习生涯中连续六年荣获班级第一名的殊荣。尽管当时社会中存在着反犹情绪,但这并未阻止弗洛伊德在 1873 年踏入维也纳大学的校门,投身于医学领域的学习。在大学期间,他对生物学和生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动物实验室与生理实验室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期间还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1881 年 5 月,弗洛伊德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医学院的毕业考试,荣获医学博士学位,为他日后在心理学领域的杰出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弗洛伊德的学术生涯中,1882 年 7 月 31 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他开始了在维也纳综合医院的工作。他在医院的工作持续了数年,直到 1885 年 8 月底,他被任命为维也纳大学的神经病理学讲师为止。正是从这个职位开始,弗洛伊德逐渐展开了他的学术研究,并开始发表他的研究成果。

到了 1895 年,弗洛伊德正式提出了精神分析的概念,这是心理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两年后,即 1897 年,他创立了自我分析法,进一步深化了精神分析的理论和实践。随后,在 1899 年,弗洛伊德出版了《梦的解析》一书,这部作品被广泛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正式形成的标志,它不仅对心理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文化、艺术、文学和哲学等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弗洛伊德的影响力继续扩大,到了 1919 年,他成立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这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最终形成,并且进一步巩固了他在心理学界的地位。弗洛伊德的理论不仅在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也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层面,对 20 世纪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23 年春,他被诊断患了口腔癌,这可能与他每天抽太多雪茄的习惯有关。即使在癌症被发现后他也没改变这一习惯。虽然非常痛苦,但他拒绝使用止痛药,他继续为病人诊疗和著书立说。1933 年纳粹执政后迫害犹太人,他们在柏林公开烧毁弗洛伊德的著作。弗洛伊德在 1938 年维也纳被占领仍不愿离开维也纳。最后,由于他女儿安娜·弗洛伊德被捕,她的房屋屡遭纳粹匪徒抢劫,才同意去伦敦。后来他的四个妹妹都在奥地利遭纳粹分子杀害。1936 年弗洛伊德的最后一本书《摩西与一神教》出版德文版,次年出版英文版。

1939 年 9 月 23 日,弗洛伊德在伦敦去世。去世三天后,他的遗体在伦敦北部的格德斯格林火葬场火化,弗洛伊德的骨灰现在仍然放置于火葬场的弗洛伊德角( Freud Corner ),骨灰的基座是他的儿子恩特斯设计的,骨灰盒本身则是一个古希腊的双耳喷口杯,上面绘有狄俄倪索斯(古希腊神话里的酒神)的故事,这本身是玛丽·波拿巴送给弗洛伊德的礼物,弗洛伊德的妻子玛莎去世以后,骨灰也安置于此。

好了,今天先简单介绍了弗洛伊德的生平,之后关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我再给大家加以介绍。如果你对这些概念还有疑问,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请随时向我提问。让我们一起探索心理学的奥秘,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心理 Channel”,心理知识科普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
抑郁症:心灵的“感冒” tag:www.v2ex.com,2024-07-17:/t/1057925 2024-07-17T02:24:52Z 2024-07-17T02:24:52Z oujikoen member/oujikoen 抑郁症:心灵的“感冒”

1. 抑郁症是什么?

抑郁症,不是简单的情绪低落,而是一种疾病。根据许又新教授的诊断标准,抑郁症有六个主要表现:兴趣消失、对未来的悲观、感到无助、精神上的疲惫、自我评价降低,以及觉得生活或生命没有意义。它还伴随着一些不太显眼,却能深深影响生活质量的症状:比如你觉得累得要命,却不想睡觉;你曾经最爱的食物,现在看着就反胃;你变得焦虑、注意力无法集中,甚至做决定都变得困难重重。

有些人可能会误解,认为抑郁症患者是懒惰,是自私。但事实上,他们像被困在厚重的棉花里,想挣扎,却使不出力。一名患者曾形容自己的感觉是“心理瘫痪”,就像真的站不起来一样。他们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就像我们无法抗拒自然的力量一样。

2. 抑郁症是怎么来的?

抑郁症的成因复杂,就像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可能由多种因素引发。科学研究发现,遗传因素、环境和心理因素,养育和教育因素以及社会文化因素都可能成为抑郁症的“幕后推手”。

3. 导致抑郁的心理机制

抑郁症的根源在于人的信念和思维方式。当一个人不断否定自己,看不到希望时,悲观、消极和绝望的情绪就会占据他们的心灵。这种情绪就像心灵的“黑暗森林”,让人迷失方向,无法自拔。

但是,人内心更深层次的真我不会接纳这个结果,还在内心不断地抗争:我不是这样的、我不是无用的、我不甘心。这两股力量在人内心产生了强大的张力,使个体非常痛苦。这也导致抑郁的人虽然把自己关在家里,躺在床上,但是他们并不轻松,而是压力巨大。这也导致了抑郁症患者的一个症状,就是易被激惹。

4.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

抑郁症的表现多种多样,但主要特征是情感低落和悲观。患者可能会感到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甚至痛不欲生。他们的思维变得缓慢,反应迟钝,行为也变得被动和疏懒。严重时,他们可能会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产生自杀的念头。

一般而言,患者会有晨重夜轻的节律变化。患者往往会降低自我评价,有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

5. 小结

虽然抑郁症可能让人感到绝望,但请记住,这并不是一个无解的难题。通过适当的治疗和支持,许多人都能够走出抑郁的阴影,重新找回生活的热情。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法,比如药物治疗、心理咨询或者生活方式的改变。

如果你对这些概念还有疑问,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请随时向我提问。让我们一起探索心理学的奥秘,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心理 Channel”,心理知识科普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
如何能够成为抵抗压力的人 tag:www.v2ex.com,2024-07-16:/t/1057730 2024-07-16T07:27:36Z 2024-07-16T08:27:36Z oujikoen member/oujikoen 先介绍一下,这是我在上海图书馆借到的一本日文心理学图书的名字,自己感觉这本书还是很棒,很实用,但很遗憾的是,这本书没有中文版,所以就做了些笔记,还把这些内容翻译成中文,在这里就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吧。

再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他叫宫田雄吾,是在长崎县的某医院的精神科医生,这些书的内容是他参加长崎县本地的一个广播电台节目《早上开始》的内容总结,这个节目也就每次 5 分钟左右,所以每个章节都很简短,字儿不多,理论要容易懂,因此特别适合初学者来学习来吸取真正的精神科医生是怎么讲心理学的实践的,做笔记的时候,我基本上就是把章节给分出来之后,找到这一节的关键句,摘抄出来,时间费的倒是不多,但还是很有收获的,也希望看到这篇文章的人,也能有收获。

ストレスに強い人になれる本(成为能够抵御压力的人)

第一章:ストレスを上手に処理しよう(巧妙处理压力)

1 、ストレスって悪いもの?(压力是坏东西吗?)

2 、ストレスって解消できる?(可以缓解压力吗?)

ストレスをなくすことは不可能です。(消除压力是不可能的。)

3 、ストレスの乗り越え方(克服压力的方法)

4 、物理的なストレスは要注意(物理压力需要引起注意。)

物理的なストレスを減らす工夫をすべき。(应该想办法减少物理上的压力。)

5 、いい出来事もストレスになる(好事情也会成为压力)

いい出来事もストレスになることを知って、無理しずきないようにしたり、ちょっと休みしたりすることも大切なことだ。(知道即使是好事也可能会带来压力,所以要注意不要勉强自己,有时候稍微休息一下也很重要。)

6 、ストレスは体の症状を引き起こす(压力会引起身体症状)

ほどよく食べて、よく眠ること。(适量进食,充足睡眠。)

7 、最もスッキリできる方法は何?(最放松的方法是什么?)

ストレスになっている物事自体をきちんと解決する。(妥善解决导致压力的问题。)

8 、筋トレのように(像健身训练一样)

「疲れたら休む」「元気になったらストレスへ向かい合う」(“累了就休息,恢复精力后再面对压力。”)

9 、ストレスは我慢せずに受け流そう(不要忍受压力,让它顺其自然。)

「いい加減さ」「適当さ」「適度な無責任さ」("随便","马虎","适度的不负责任")

第二章:ストレスに強くなれる考え方(可以变得更加抗压的思维方式)

1 、ストレスに強い≠立派(抗压≠出色)

「ストレスに強いあり方」と「模範的で立派なあり方」はそもそも異なる。(“对抗压力的方式”和“模范且高尚的方式”本质上是不同的。)

2 、前向きに考える(积极思考)

ポジティブシンキングができる人はストレスに強くなれる。(能够积极思考的人可以变得更加抗压。)

3 、柔軟に考える(灵活思考)

ポジティブにもネガティブにも考えることができ、二つの考え方の間を簡単に行き来できる柔軟さをもつこと。(你可以积极地或消极地思考,并且具备在这两种思维之间灵活转换的能力。)

4 、正解を探すのではなく、都合よく決める(不是在寻找正确答案,而是合适地做决定。)

「正解・不正解」ではなく、「損得」や「苦労や手間が少ないか」で考えるといい。(不要只考虑“对错”,而是要考虑“得失”和“是否少费心少力”。)

5 、シンプルに考える(简单地思考)

シンプルに考えることが、ストレスに強くなれる考え方。(简单地思考可以让你更加抗压。)

6 、先のことは先で考える(以后的事情以后再思考)

事前にあれこれ考えすぎず、出たとこ勝負で行こう。(不要事前考虑太多,就凭直觉行动吧。)

7 、最初はわかってもらえないくらいが当たり前と考える(最初的时候,认为别人不理解是很正常的。)

「最初はわかってもらえないくらいから始まるのり、自らの希望を主張していこう。(“一开始可能会有人不理解,但要坚持自己的主张。”)

8 、負けるが勝ちもあり(输了也有赢的时候)

9 、自己満足こそ大切と考える(自我满足才是最重要的)

10 、相手いろんな側面があることを受け入れる(接受对方有各种不同的侧面)

自分以外の相手にも色々な側面がある事を受け入れる姿勢をもつ。(持有接受他人关于各种方面的态度。)

11 、問題を自分のせいと考えない(不要把问题归咎于自己。)

🏓「問題を自分の問題だ」と考えずに「自分以外のものの問題だ」と考えることで、ストレスに打ちのめされずに困難な状況に向かい合う気力を失わないようにしていく。(不要把问题看成是自己的问题,而是把它看成是与自己无关的事情。这样可以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至于被压垮,保持战胜困境的勇气和力量。)

12 、💯点満点を目指さない(不要追求满分)

🏄🏾‍♂️💯点までは目指さずに80 点くらいで日々をこなしていく。(不要追求满分,每天以大约 80 分的水平努力前行。)

13 、手を抜く部分を見極める(找出可以偷懒的部分)

「どこは全力で取り組み、どこは手を抜くか」というを見極める。(要明辨哪些地方需要全力以赴,哪些地方可以稍事放松。)

14 、すべては真に受けない(不要对一切都太认真。)

15 、心の中に自由空間(心中有一片自由的空间)

16 、夢の中も自由空間(梦境也是自由的空间)

17 、意見は他人と違ってもいい(意见可以与他人不同)

「一致団結」ではなく、「不一致団結」でいい。(不要一致团结,可以是不一致团结。)

18 、相手の意見を無理に変えようとしない(不要强行改变对方的意见)

第三章:ストレスに強くなれる対処法(可以增强抗压能力的方法)

1 、今日できることだけを今日はやる(今天只做今天能做的事)

ささやかな事でいいから、今日の自分できることを探してみる。(尽管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但试着找出今天能做到的事情。)

2 、他人に手伝ってくださいという(请求他人帮助)

他人に潔く頭を下げることが、ストレスに強くなるためには欠かせない。(为了更好地应对压力,懂得适时低下头颅向他人示弱是至关重要的。)

3 、知らないことを知らないと言う(不知道就说不知道)

知らない事を真すぐに聞く習慣をつけること。(养成立即询问不了解的事情的习惯。)

4 、嫌なことを丁寧に断る(婉拒讨厌的事情)

丁寧に心を込めて断ることが必要。(需要用心且礼貌地拒绝)

5 、必要ならば嘘もつく(必要的时候可以说谎)

6 、誰にでも好かれようにとはしない(不会刻意讨好任何人)

👩🏻‍✈️全ての人と仲良くなるのは無理だし、誰にでも好かれようにとする必要などはない。(与所有人都相处融洽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让每个人都喜欢你。)

7 、嫌いな人との付き合い方(与讨厌的人的相处方式)

8 、余裕を持ち約束する(以从容的态度承诺)

約束を結ぶ際には、問題点をきちんと説明して、英雄的かつ献身的な姿勢で当たらないと守れそうにない約束を、実行可能な約束に仕立て直す。(在订立约定时,要清楚地解释问题点,并以英雄般和奉献精神的态度来把看似无法遵守的承诺改造成可行的承诺)

9 、きちんと要求する(适当提出要求)

きちんと言葉に出して自分の要求を伝える。(清楚地用言辞表达自己的要求。)

10 、愚痴を早めにこぼす(提前抱怨)

負の感情をため込んでいっぱいいっぱいになってから愚痴こぼすよりも、さっさと早めにこぼす。(抱怨之前最好及早释放负面情绪,而不是等到满腹牢骚再发泄。)

11 、陰ひな能力を高める(提升对抗负面情绪的能力)

安全な’陰’で自分の負の感情を丁寧に処理すること。(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仔细处理自己的负面情绪。)

12 、いろんな自分を使い分ける(灵活运用不同的自我)

場面に応じて色々な自分を使い分けること。(根据场合灵活运用不同的自我。)

13 、浮いて待て(保持漂浮)

🥷🏼「浮いて待て」は水難事故にも、ストレスに強くなるために有効。(就像“浮起来等待”对于水上事故很有效一样,可以增强抗压能力。)

14 、夢や目標は具体的に持つ(梦想和目标要具体明确)

夢や目標は具体的であればあるほど、実現に向けての道筋が明確になりますし、達成できたかかの評価もしやすくなり、ストレスに強くなれる。(梦想或目标越具体,实现的路径就会更清晰,评估是否达成也更容易,还能增强抗压能力。)

15 、夢や目標は小さく持つ(梦想和目标要设定得小一点)

持っていた夢や目標が実現できずにあまり苦しいならば、一度見直して現実に即したものに変えるといい。(如果你觉得无法实现手中的梦想和目标让你感到很痛苦,那么最好重新审视一下,并将其调整为符合现实的目标。)

第四章:ストレスに強くなれる生活術(提高抗压能力的生活技能)

1 、休むことを”よし”とする(放松一下,让自己休息。)

2 、悩んでいる自分を”よし”とする(让自己接受苦恼的自己)

わたしたらは、悩みを持つ、その悩みに向かい合う作業を重ねていく中で成長していく。(我们有烦恼,我们在面对烦恼的过程中成长。)

3 、ひとり上手であること(善于独处)

一人で過ごす時間をそんなに寂しいと感じることもなく楽しめる「ひとり上手」な人はストレスに強い。(一个能够享受独自度过时间,而不觉得孤单寂寞的人,被称为“擅长独处”的人,他们通常具有很强的抗压能力。)

4 、ちゃんと泣く(痛快的哭)

涙を流さないように我慢するのが良くない。(不要强忍着不流泪,这样对自己并不好。)

5 、さっさと謝る(赶紧道歉)

謝って済む自分の落ち度はさっさと認めて謝ってしまいましょう。(让我们快速承认并道歉,以解决自己的过失)

6 、焦らない(不要着急焦虑)

🙅🏻「早く元気にならなきゃ」「早く立ち直らなきゃ」と考えずに、まずはいったん「自分の人生の楽譜の中に休止符を書き込む」くらいのつもりで焦らない。(“不要急着想着‘快点恢复精神’,‘快点振作起来’,而是先暂时放下这些想法,就像在自己人生乐谱上画一个休止符一样,不要心急。”)

7 、行動しないと言う決断(不采取行动的决定)

早めに事態解決のために行動するばかりがいいあり方ではない。(尽早采取行动不一定是解决问题的好方式。)

8 、長い目で見る(长远来看)

🧏🏽‍♂️物事は長い目で見て判断しましょう。(让我们以长远的眼光来进行判断。)

9 、生活リズムを保つ(保持规律的生活)

🙆🏼‍♀️生活リズムを保って規則正しい生活をする事が必要。(需要保持生活节奏,过规律的生活。)

10 、自分のことは棚に上げる(搁置自我)

自分のことは棚に上げながら、面白おかしく陰口をはけ口に変えて、気を許せる仲間とワイワイやってください。(搁置自我,把闲聊变成发泄口,与信任的朋友们开心地玩耍。)

11 、歩く(步行)

「適度な運動」は必要。(进行适度的运动。)

12 、無理に答えない(不勉强回答)

答えにくい質問には無理に答えないまましておく。(不要勉强回答那些难以回答的问题。)

13 、気持ちを正確な言葉で描く(准确地用语言描绘心情)

自分が今どういう気持ちでいるが、その気持ちを説明言葉は何なのかをしっかり探し当てる。(寻找并确切地表达自己当前的情感状态,弄清楚用什么词语来描述这种情感。)

14 、自分をあるがまま受け入れる(接受并接纳自己的真实面貌)

💆🏻うまくいっていないところばかりに目を向けるのではなく、自分には何が残されているのか、強みは何なのかを日頃からしっかり把握しておきましょう。(不要只盯着那些不顺利的地方,而是要时刻清楚自己还有什么可以做、自己的优势在哪里。)

15 、不安をあるがままに受け入れる(接受并接纳内心的不安)

不安を打ち消そうとする行動を必要以上には取らず、不安になりやすい自分をそんなものだとあきらめて受け入れ、その不安を持つまま今日すべきことを行う。(不要过分地采取消除焦虑的行动,而是接受自己容易感到焦虑,并在保持这种焦虑的同时去做今天应该做的事情。)

16 、生活の中に日課を持つ(在生活中养成日常习惯)

生活の中に適度な日課を持つ。(在生活中保持适度的日常任务。)

17 、”自分の型”を持つ(拥有自己的风格)

起こる気持ちはそのままに味わいながらも、見た目や姿勢だけは保ち、苦しい時に自らを支えるお祈りや念仏に代表されるような習慣をもって過ごすこと。(保持内心的感受不变,同时保持外表和姿态,养成在困难时自我支撑的习惯,比如祈祷和念佛。)

18 、目の前のことに打ち込む(专注眼前的事情)

今日、目の前に現れたすべきことに専念すると言う姿勢を持ち続けていくことこそ、不安を減らしストレスに強いなれる生活スキル。(今天,专注于眼前应该出现的事情,这就是减少焦虑、增强抗压能力的生活技能。)

19 、ほど良い働き者でいる(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

”ほど良い働き者でいる”ことは、悩みにとわれにくいあり方であり、ストレスに強いなれる生活スタイル。(“成为一个勤奋工作的人”意味着以一种不易受困扰的方式生活,适应压力并且变得更加坚强。)

第五章:効果的でないストレス対処法(无效的应对压力方法)

1 、苦しいことを避け続ける(不断回避痛苦)

苦しいことを避け続けることは不可能。(不断回避痛苦是不可能的)

2 、ただ我慢する(只是忍耐)

ストレスに対して、真正面からがっしりと受け止めて我慢し続けるのは壊れやすい方法。(对于压力,直面并忍受是一种容易崩溃的方式。)

3 、サンドバッグを叩く(打沙袋)

長い時間を運動や強度の高い運動は、交感神経の過剰な緊張を引き起こします。軽い運動と異なり、激しい運動は運動自体がストレス因子になりうる。(长时间进行运动或高强度运动会导致交感神经过度紧张。与轻松的运动不同,剧烈运动本身可能成为压力因素。)

4 、八つ当たりする(发泄情绪)

八つ当たりすると問題が拡大してしまう。(发泄情绪只会让问题变得更严重。)

5 、酒を飲む(喝酒)

ストレス解消には酒が一番と考えるのは危ない考え方。(认为酒精是缓解压力的最佳方式是一种危险的想法。)

6 、何がハマる(对什么事情上瘾)

何がハマって、現実に直面しないまま、時間や費やし続けるのは、現実的な問題の解決が遅らせて、問題をこじれさせます。(沉迷于某事,却不直面现实,持续投入时间和金钱,会拖延解决现实问题,使问题变得更加棘手。)

第六章:自分を追いつめない考え方(不要逼迫自己的思考方法)

1 、自分の存在と行動を分ける(自分的存在和行为分开)

ダメだったのは”あなた”ではなく、その時のあなたの「判断」や「行動」。(那时候不好的并不是“你”本身,而是当时你的“判断”和“行动”。)

2 、過去と未来を分ける(将过去与未来分开)

過去にうまくいかなかったからといって、これからどうなるかなんで誰にもわからない。(过去不顺利并不能决定未来会怎样,所以没人知道未来会怎么样。)

3 、過度な一般化は止める(停止过度概括)

たった一つの出来ことを、普遍的な社会全体のあり方に置き換えて考えない。(不要把一个小事情,替换成整个普遍社会的存在方式来考虑。)

4 、ほどほど良い(中等就好)

「💯点ではくてもいい」「中成功なら満足」「ほどほどいい」("即使得不到满分也没关系""只要能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满足了""适可而止就好")

5 、いい思い出探しをする(寻找美好的回忆)

辛くてとても悲しい時は、少しだけ立ち止まって、ぜひ「いい思い出探し」をしてみてください。(在艰难和悲伤的时候,不妨停下脚步,试着去寻找一些美好的回忆。)

6 、自分に優しく、他人に厳しく考える(善待自己,苛责他人)

時には「自分に優しく、他人に厳しく」と言う考え方も必要。(有时,有必要抱着 "善待自己,苛求他人 "的心态。)

7 、直感が正しいは限らない(直觉并不一定正确)

自分の感情をあたかも真実を証明する根拠のように考えないようにしましょう。(不要把自己的感觉当作证明真理的依据。)

8 、読心術はやめ、言葉で確かめよう(停止读心术,用言语来确定)

「相手の考えがわかる」などと一人で考えずに、本当のところはどうなのか、相手に言葉を確かめるが必要。(不要一意孤行地认为自己能够“理解对方的想法”,实际情况可能并非如此,有必要向对方确认他们的想法。)

9 、すべき、ではなく、すき(应该,而不是,喜欢)

「〇〇すべき」の「すべき」から真ん中の「べ」をとって、「〇〇がすき」くらいに少し緩めに考えたらいかがでしょう。(从“〇〇すべき”中的“すべき”取出中间的“べ”,稍微放松一下,考虑成“〇〇が好き”的程度会怎么样呢?)

10 、自分にレッテルを貼らない(不要给自己贴标签)

悪いイメージがまとわりついていない言葉に変えてみると、少しは印象も変わってきます。(尝试用没有负面印象的词语来表达,或许会改变一点印象。)

11 、何でも自分と関連付けない(不要将一切与自己联系起来)

物事の原因を何でも自分自身と関連づけて考えないようにしましょう。(让我们尽量不要将事物的原因与自己联系起来。)

12 、自分の責任範囲を見極よう(让我们来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

応用編 1 、相手と自分の責任範囲を分けよう(让我们把双方的责任范围分开)

日頃きちんとどこまでが自分の責任であり、どこから相手の責任であるかを分けて考える習慣をつけましょう。(平时我们要养成一个习惯,就是清楚地区分自己的责任和对方的责任到底在哪里。)

応用編 2 、”今の自分”と”未来の自分”の責任範囲を分けよう(让我们区分“现在的自己”和“未来的自己”的责任范围)

時期が来ないと今の自分にはどうしようもないことはたくさんがあります。気になるでしょうか、今は今の自分がすべきことだけを責任を持って行ってください。(在时机成熟之前,有很多事情是你现在无法控制的。你只应该做你现在必须做的事情,而且要负责任地去做。)

応用編 3 、自分ができることとできないことを分けよう(让我们把自己能做的事和不能做的事分开来)

自分ができることにはきちんと向き合い、自ら対応する、しかし自分の手の介ばないことについては運を天に任せて放置する。(自己能力所及之事要认真面对并主动处理,但对于自己无法控制的事情则任其顺其自然。)

第七章:自分を追いつめない考え方を身につけよう(培养一种不要逼迫自己的思维方式。)

1 、ひとりでは考えない(不要独自思考)

「しょせん他人ことでいい加減」なことこそが、他人の強み。(“其实,不太在乎别人的事情”才是别人的优势。)

2 、根拠探しをする(寻找根据)

3 、選択肢を増やす(增加选择项)

「最悪の場合」や「最善の場合」など極端な時にどうなるか考えてみる。(在极端情况下,比如“最坏的情况”或者“最好的情况”,想一想会发生什么。)

4 、自分の考え方のクセを知る(了解自己的思维习惯)

最悪の結果、最善の結果、現実に起こりそうなことがそれぞれ何%くらいの確率で起こるか想像して見ましょう。(试想一下,最坏、最好和现实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结果各占多大比例。)

5 、自分を客観的に外から見てみる(尝试客观地从外部看待自己)

第八章:問題を解決するために(为了解决问题)

1 、内面ではなく行動でとらえる(不是看内在,而是看行动)

2 、できることから広げていく(从能做的事情开始逐渐扩展)

それよりもいいのは、すでにできていることを活用して、少しずつ行動を変化させるやり方。(比起其他的方法,更好的是利用已经存在的资源,逐渐改变行为方式。)

3 、そこにすでにあるいいものを探す(寻找已经存在的美好事物)

あまりにうまくいかない時は、一旦目標は現状維持と定めるのも手。(当事情不顺利时,暂时将目标设定为维持现状也是一个选择。)

4 、目標は状況によって柔軟に切り替える(目标是根据情况灵活调整)

一度決めた目標であっても、状況に合わせて柔軟に変えることで、どうしようもないと思った場面でも絶望せずに踏みとどまれる。(即使是已经设定的目标,也可以根据情况灵活调整,在觉得无法应对的情况下也能坚定不移地前行,而不至于感到绝望。)

5 、実施状況を視覚化する(将实施情况可视化)

6 、自分へのごほうびを用意する(准备一些奖励给自己)

7 、目標達成には環境整備も大切(实现目标需要环境的良好营造)

事前に自分の周囲の環境や状況を整える。(提前准备好周围的环境和情况。)

如果你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请随时向我提问。让我们一起探索心理学的奥秘,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心理 Channel”,心理知识科普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
中国心理咨询市场现状 tag:www.v2ex.com,2024-07-16:/t/1057686 2024-07-16T05:33:15Z 2024-07-31T21:01:58Z oujikoen member/oujikoen 心理咨询市场概述

在讨论中国心理咨询市场现状之前,我们先来问一个问题:在中国,心理咨询算是医疗行为吗?

答案即简单又直接:不是。

可以类比一下,2024 年的中国,心理咨询行业就像一个没有门卫的花园,任何人都可以走进来,闻一闻花香,甚至自己种上几朵花。

其实在 2017 年之前,有个叫做人社部的“门卫”,会组织一场考试,给那些通过考试的人发一张“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通行证。但这张通行证,和医生的那张通行证比起来,也没那么严格,因为即使没有这张通行证,你也不会被当作非法行医。

2017 年,人社部突然说:“哎呀,我们不发通行证了!”于是,心理咨询行业就像被打开了大门的花园,大家开始自由地进出,自由的生长。你只要自学了点心理咨询的知识,就可以在 SNS 上开个账号,像摆摊一样接单,帮助别人解开心结,就像卖花一样简单。

在心理学的世界里,我们有两类角色:心理咨询师和精神科医生。

心理咨询师没有资质去诊断或开药方——那是精神科医生的专属技能。精神科医生,他们经过了严格的训练,拿到了行医执照,才能在医院里施展他们的医术。但别以为心理咨询师就弱了,他们虽然没有诊断权,但如果你知道自己是焦虑症或抑郁症患者,他们依然能提供心理咨询,就像一个贴心的朋友,陪你一起走过心理的阴霾。

至于精神科医生,他们可能看起来更专业,但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并不是中国精神科医生的必修课。如果他们想在医院里做心理咨询,要么是在医学院时选修了心理学,要么是工作后自学成才。所以,院内的精神科医生并不一定就比院外的心理咨询师更厉害,专业程度有时候还得看个人的努力和天赋呢。

根据以上的说明,我们做一下简单的表格区分:

可以诊断吗? 可以开药吗? 可以咨询吗?
精神科医生(院内) 可以 可以 不一定
心理治疗师(院内) 可以 可以 可以,但不一定有院外的咨询师专业
心理咨询师(院外) 不可以 不可以 可以,但质量良莠不齐

目前中国现状的心理咨询,听起来似乎没有门槛,但其实它像是一道隐形的门,需要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推开。对于很多没接触过心理咨询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个未知的领域,甚至有点混乱。这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没有地图的迷宫,让人不知所措。

但这种现象,其实是需求和资源之间的不平衡造成的。想象一下,如果心理咨询像超市里的打折商品一样,大家都想抢购,但货架上的数量有限,这就导致了一种无奈的局面。

在大陆,对于已经确诊的精神障碍患者,药物治疗往往是首选。这不难理解,因为药物治疗相对快速、经济,而且可以大规模应用。

而心理咨询和治疗,就像是定制的高级西装,需要更多的时间、精力和成本,这在满足广大国民心理健康需求上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那是不是如果给心理咨询设定门槛就能解决以上的问题呢?

与大陆相反,在美国的某些州,心理咨询被看作是一种行医行为,这就像是给心理侦探们发了一张特殊的侦探执照。要想拿到这张执照,你得通过一系列的考试,比如国家咨询师考试( NCE )或者国家临床心理健康咨询师考试( NCMHCE )。然而,这种严格的规定也催生了一种有趣的现象:欧美的灵修市场蓬勃发展起来。想象一下,一些新兴宗教和禅修机构就像是心灵疗愈的地下组织,他们使用认知行为疗法这样的心理治疗技术,但巧妙地用宗教术语来包装,就像是给心理治疗穿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从而避开了心理咨询所需的资格证。

这种现象,就像是在一个严格的法律体系下,人们找到了一条灰色地带,既能提供心灵上的慰藉,又能规避法律的约束。但这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因为不是所有的灵修机构都能提供专业和有效的心理治疗,有时候甚至可能误导人们。

所以,有没有门槛存在,在当今的社会上,总会有不断的乱象出现,我们的力量都过于的渺小,能做的不是去阻止乱象,而是在乱象中去寻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心理咨询位置。

心理咨询的市场有多大?

在联合国的报告里,我们看到了一组令人印象深刻的数字:2019 年,全球每八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患有精神障碍,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想象一下,如果把这 9.7 亿人组成一个国家,那将是世界人口第三大国,仅次于中国和印度。

然而,当新冠疫情这个不速之客闯入我们的生活后,焦虑症和重度抑郁症的患者数量分别增加了 26%和 28%,这就像是心灵的感冒,突然间流行起来。

在国内,我们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心理健康调查还是在 2009 年,那时候,大约有 17.8%的成年人存在某种形式的精神障碍。但是到了 2021 年,康宁医院的招股书引用的数据被警告存在误导,后来修正为卫健委的数据,显示 2016 年底全国在册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有 540 万例。显然被修改后的数据确实更为合理。因为大多数轻度,乃至中度的精神障碍症患者,实际上是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并且有可能在非医院治疗下自愈的。

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虽然国内的精神卫生系统以药物治疗为主,但并不是所有确诊的患者都在进行心理咨询。同时,心理咨询在精神健康方面还有预防保健的作用,所以去心理咨询的并不都是确诊患者。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2020 年心理咨询的市场规模达到了 490.5 亿元,2021 年约为 557.8 亿元,预计 2022 年将达到 638.1 亿元。如果按照人均消费来计算,目前国内大约有 1000 多万左右的付费心理咨询用户。

虽然我不喜欢拿欧美和日本作为参照系来对比市场,但在心理咨询市场这一块,目前国内的市场规模确实还远远落后于欧美和日韩。这种落后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精神状态都很好,而可能是因为讳疾忌医和收费过高。

社会越发展,精神健康越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心理咨询市场的发展也反映出人们对心理健康的重视。我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投入,让心理咨询变得更加普及和可及,让每个人都能在需要时得到专业的帮助。毕竟,心灵健康和身体健康同样重要,不是吗?

中国心理咨询市场的角色

在心理咨询的行研报告中,市场的主要玩家被划分为四大类:互联网心理咨询服务商、传统心理咨询服务商、EAP 服务供应商,以及一个"其他"的分类,这听起来就像是心理咨询界的四大门派。

但这个分类可能漏掉了一些活跃在幕后的"隐形玩家"。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像抖音和小红书这样的平台上涌现了一大批个体心理咨询师。他们就像是心理咨询界的"游侠",以个人品牌和灵活的服务方式,吸引了众多寻求帮助的人。

这些个体心理咨询师的定价通常不菲,他们的总体体量已经大到不能简单地归入"其他"类别。事实上,他们正在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对传统的互联网心理咨询服务商构成冲击。摆脱了中介机构的束缚,个体咨询师在定价权和工作时间上拥有更大的自由度,这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也在营业过程中积累了更多的个人品牌。

这种现象反映出心理咨询市场的一个有趣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求更为个性化和灵活的心理咨询服务。这不仅仅是因为价格,更因为个体咨询师能够提供更为贴心和定制化的服务。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些挑战。由于心理咨询从业门槛相对较低,市场上可能会出现一些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的情况。因此,作为消费者,在寻求心理咨询服务时,需要更加谨慎,选择那些有资质、有经验的咨询师。

对于什么是有资质有经验的咨询师,我个人的观点还在于,不能只关注证书,还是要关注咨询师这个人,因为心理咨询第一要务是“共情”,何为共情?用简单的话来讲,就是理解你,请问一个即使有应用心理学博士学位的没结过婚谈过恋爱的人,是否真的可以做到完全的理解一个恋爱婚姻养孩子情绪困扰的求助者?一个连工作都没正式上过的人,他如何去给一个白领去做发展咨询?如何去帮助求助者解决职场困扰?这些都是资质的,证书解决不了的问题。

至于如何去寻找适合你的心理咨询师,我想除了运气,那也还是运气了。

祝您好运!

如果你对这些概念还有疑问,或者想要了解更多关于心理学的知识,请随时向我提问。让我们一起探索心理学的奥秘,让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心理 Channel”,心理知识科普文章第一时间推送。

]]>
有人懂心理吗? tag:www.v2ex.com,2024-07-16:/t/1057569 2024-07-16T00:52:53Z 2024-07-16T17:10:04Z ixiaofeng member/ixiaofeng 最近感觉自己的状态越来越不对了,只要是一个人并且没有事情分散精力的时候,例如洗漱的时候或者躺着的时候,头脑中就不停的播放曾经经历过的尴尬的、失败的各种场景,然后就本能的要阻止这种思考,于是不自觉的就会发出各种声音,例如叫一声或者骂一句脏话或者说一句毫无意义的话来停止这种思考,但是这一切都不是可控的。尤其是在公共场合例如坐火车的时候,旁边的人估计会被吓到。有没有人知道这是什么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
是不是 MBTI/荣格八维 F 弱的人不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tag:www.v2ex.com,2024-07-09:/t/1055890 2024-07-09T03:28:07Z 2024-07-09T04:28:07Z feather12315 member/feather12315 我的 F 值很低,尽管有持续性的丧,但从来没感觉过有啥抑郁这种心理问题。

]]>
给一位非常 nice 的咨询师打个广告哈 tag:www.v2ex.com,2024-05-09:/t/1039076 2024-05-09T05:11:18Z 2024-05-09T05:06:18Z Roger1007380462 member/Roger1007380462 一位学历正规、执业经验丰富的咨询师、人美心善性价比高,对于有需要的朋友可以了解下,http://xhslink.com/iEnXFI

]]>
有感于“如何克服焦躁易怒的情绪”这个贴,我的一些个人建议 tag:www.v2ex.com,2024-05-07:/t/1038420 2024-05-07T07:51:58Z 2024-05-07T10:51:58Z wintersun member/wintersun 原帖地址: https://v2ex.com/t/1038331 我在那边也回复了,但是鉴于排版问题,我在这里重开一个 Markdown 格式的,方便大家查看。

观点 1

人,并不是因为年岁到了、成家了、有老婆孩子了,就变得成熟(那顶多算是生理成熟,笑~);而是因为有了经历、认知、经历、认知……螺旋上升,对普遍的人性有了认识,对自己的人生有了定义,才算是成熟(“人格”这个算是人类独有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是精神物种)。

观点 2

对于情绪管理(假定:都没有达到心理病症级别,还可以通过自我学习提升认知来修复),无论是焦虑、暴躁还是抑郁,最首要明确的一点就是——

哪些是你不能掌控的? (本质上是外部的那些人和事物,包括你最亲密的家人)

  1. 过去: 已发生的事,你的记忆
  2. 别人:别人的感觉 - 别人怎么想 - 别人怎么说 - 别人的看法 - 别人的行为 - 别人如何回应你
  3. 大环境:政治决策,全球发展方向
  4. 自然规律:衰老,失去亲人,生病,天气

所以,生气、焦虑的时候怎么办?

那么,哪些是你能掌控的? (本质是你的内在)

  1. 你的人生定义:你的价值观和目标,你的信仰
  2. 你的计划、行动、沟通能力、自我感知能力
    • 你要达到什么目的
    • 为实现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 怎样为错误行为承担后果
    • 你如何表达你的需求
    • 你对别人的应对方式
    • 你如何感知自己的情绪
    • 你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
    • 你的界限/边界
  3. 你的日常习惯
    • 你的生活方式
    • 你如何维持身心健康
    • 你如何度过休闲时间
    • 你选择谁做朋友

结论

把目光多聚焦在自己能改变的事情上,做好自己,因为,“一切的根源在我”,而不是他人和环境。

]]>
关于战胜焦虑,花了半天时间,自我总结了一个脑图(再导出 Markdown),分享给大家 tag:www.v2ex.com,2024-04-27:/t/1036160 2024-04-27T09:00:35Z 2024-05-19T23:16:28Z wintersun member/wintersun 情绪之焦虑

1 、焦虑的定义

是一种情绪

其特征是内心动荡的不愉快状态,包括对预期事件的恐惧的主观不愉快感觉

通常伴随着某些行为,例如来回踱步、躯体不适和沉思

与恐惧相区别

2 、焦虑的价值

是一种正常的人类反应

积极价值

负面影响

3 、焦虑的来源

1. 完美主义

2. 生活压力

3. 社交压力

4. 健康问题

5. 负面思维模式

6. 心理障碍

9. 其他

4 、焦虑的应对

三原则

1. 克服完美主义

2. 接纳不确定性

3. 从容对待社交

4. 把健康当成人生核心目标并贯彻执行

5. 对于负面思维方式,有上面 4 点尤其是懂得如何面对不确定性,负面思维将转为积极思维

6. 对于心理障碍,积极求助心理医生,自我疗愈,走向正常

5. 智慧格言

迷茫时读书;焦虑时行动;独处时蓄力

烦躁时运动;失意时坦然;闲暇时思考

清醒时做事;得意时淡然;忙碌时专注

]]>
是否有心境障碍交流群 tag:www.v2ex.com,2024-04-22:/t/1034720 2024-04-22T10:35:18Z 2024-04-22T12:37:08Z Giftina member/Giftina RT ,互联网上找了一些,不是失效了,就是卖药的,需要一些和善的大家的交流群。谢谢。

]]>
免费替发红包封面的商家做宣传的人是种啥心理? tag:www.v2ex.com,2024-02-08:/t/1015010 2024-02-08T03:26:54Z 2024-02-08T09:50:00Z isc member/isc
真是不理解。 ]]>
越老越固执 tag:www.v2ex.com,2023-06-21:/t/950680 2023-06-21T08:10:02Z 2023-06-21T16:14:12Z zhengkk member/zhengkk 确实是这样,年轻时转变想法没有心理负担,也没有啥成本,年纪大了就不同了,首先是心理上的认同感就不允许这么做,因为很多事情的处理方式已经形成了准则,或者说有个信念在支撑,这个或许就可以理解成固执。外人看可能觉得难以理解,然而却是个人持续奋斗的动力,以及保持安全感的方式。 ]]> 问个心理学问题,越是有把握做好,越是不想去做 tag:www.v2ex.com,2023-06-15:/t/949012 2023-06-15T08:09:35Z 2023-06-15T09:46:27Z kkhaike member/kkhaike 很奇怪,与要做事情的严重程度无关。

在开始的时候可能很有热情,但在中前期成功把握非常大的时候,会非常不想去做,导致进度缓慢,分神.

这个是什么心理问题?有什么解决方法?

]]>
我会游泳但是有深海恐惧症,怎么解释这种心理 tag:www.v2ex.com,2022-03-02:/t/837339 2022-03-02T01:57:50Z 2022-03-02T10:04:46Z liuzh365 member/liuzh365 很小的时候被送去正规的泳池学游泳,每年夏天都会去泳池游泳。 没有溺水的经历和心理阴影,同时也在浅海海滩游过泳,不过就没有潜水的经验。

但是我在玩有深海部分的游戏和看相关的电影镜头,比如 gta5 潜水艇收集任务,比如刺客信条黑旗海底潜水钟任务,都让我玩得很难受,感觉很压抑。

请问怎么解释这种现象?

]]>
求助深圳有哪些比较好的心理咨询机构 tag:www.v2ex.com,2021-12-05:/t/820135 2021-12-05T04:11:32Z 2021-12-05T03:26:44Z tojohnonly member/tojohnonly 女票的弟弟一直是很自闭的性格,95 年的,平时基本不说话,微信发消息也是零零星星几个字,给介绍了妹子也不主动加人,工作两年了没加薪资也不和老板提,周末就宅在家里,偶尔一个人跑跑步,整个人就是一个与世无争。但是也没有颓废掉,也在零散的学习一些换工作的课程。这种状态应该是持续了大几年,女票也试过谈心里话或者发脾气来激他,没有用。年纪也老大不小了,所以想找个心理咨询师来试试。

]]>
程序员的你,读过哪些觉得比较优秀的心理学书或者概念? tag:www.v2ex.com,2021-10-16:/t/808263 2021-10-16T13:53:04Z 2021-10-17T22:23:35Z zxhy member/zxhy (不知道后面会不会有经济学等其他节点) ]]> 有没有让人豁然开朗克服焦虑的方法? tag:www.v2ex.com,2021-09-30:/t/805311 2021-09-30T01:28:32Z 2022-01-26T19:42:20Z kisshere member/kisshere 对任何事情都非常悲观,总是想象出其各种后续发展,然后挑一种最坏的结果占据自己大脑不能自拔,然后在焦虑的死胡同中找不到方向,生理反应上就是严重的神经衰弱,很多时候呼吸急促踹不过气来

比如一件很简单的事情,这几天准备买个电动车代步,然后看到各种锂电池爆炸的新闻,特别是杭州那对父女凄惨的样子。我就经常想象自己被锂电池爆炸火焰灼烧那种痛苦感,想到自己孩子未来没人照顾,我感到很痛苦,我告诉自己,如果害怕就可以不买啊,但是我害怕我会最终顺从我的需求最终买了,或者一时头脑发热买了,那该咋办,我的未来完蛋了。我同时告诉我自己,这种事故概率非常小,但是概率小不等于没有啊,总有发生的机率啊,然后陷在焦虑和惶恐中不能跳出来

]]>
ubao snddm index pchome yahoo rakuten mypaper meadowduck bidyahoo youbao zxmzxm asda bnvcg cvbfg dfscv mmhjk xxddc yybgb zznbn ccubao uaitu acv GXCV ET GDG YH FG BCVB FJFH CBRE CBC GDG ET54 WRWR RWER WREW WRWER RWER SDG EW SF DSFSF fbbs ubao fhd dfg ewr dg df ewwr ewwr et ruyut utut dfg fgd gdfgt etg dfgt dfgd ert4 gd fgg wr 235 wer3 we vsdf sdf gdf ert xcv sdf rwer hfd dfg cvb rwf afb dfh jgh bmn lgh rty gfds cxv xcv xcs vdas fdf fgd cv sdf tert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df shasha9178 shasha9178 shasha9178 shasha9178 shasha9178 liflif2 liflif2 liflif2 liflif2 liflif2 liblib3 liblib3 liblib3 liblib3 liblib3 zhazha444 zhazha444 zhazha444 zhazha444 zhazha444 dende5 dende denden denden2 denden21 fenfen9 fenf619 fen619 fenfe9 fe619 sdf sdf sdf sdf sdf zhazh90 zhazh0 zhaa50 zha90 zh590 zho zhoz zhozh zhozho zhozho2 lislis lls95 lili95 lils5 liss9 sdf0ty987 sdft876 sdft9876 sdf09876 sd0t9876 sdf0ty98 sdf0976 sdf0ty986 sdf0ty96 sdf0t76 sdf0876 df0ty98 sf0t876 sd0ty76 sdy76 sdf76 sdf0t76 sdf0ty9 sdf0ty98 sdf0ty987 sdf0ty98 sdf6676 sdf876 sd876 sd876 sdf6 sdf6 sdf9876 sdf0t sdf06 sdf0ty9776 sdf0ty9776 sdf0ty76 sdf8876 sdf0t sd6 sdf06 s688876 sd688 sdf86